03.02 中国歼10C是非隐形战机为何也能隐形?

twinsing


歼10C其实在外形上和歼10B没什么区别,当然内部变化肯定非常大,战斗力提升肯定也是非常大的。但是要说歼10C能达到非隐身战机实现隐身,这个有些夸大成分,其实这个功能现在很多三代半战机都能实现,特别是EA-18G这款电子战机,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歼10C提升隐身战能力的因素:

第一:歼10C使用了DSI“蚌式”进气道,其实这在歼10B型号已经实现,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隐身S进气道的原理,降低雷达波在进气道被“放大”的功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人对着一个深井大吼一身,音波在折射中不断重叠放大,这也是苏57隐身性能被怀疑诟病的一个原因。

第二歼10C安装有先进的机载前视光电系统,安装位置在座舱风挡右前,通过这套远程光电系统,歼-10C可全天候昼夜环境下以静默被动方式完成对目标的搜索和攻击,也许敌机被打爆,飞行员都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让歼10C在静默搜索中占尽优势,但是并不能让歼10C隐身,很多三代半战机都以具备这样的功能。

第三歼10C挂载武器系统比较强悍,除了能挂载中距空空导弹,比如霹雳10、15等,还能挂载对地精确激光制导导弹,最重要的是能挂载电子干扰吊舱和低空导航/瞄准吊舱,还有反辐射弹道,这个应该就是题主提到的非隐身具备隐身能力的主要原因吧。利用电子干扰吊舱对地方雷达实施干扰,让其无法锁定跟踪目标,自己不就相对隐身了吗?当然歼10C只是客串一下可以,与美国EA-18G电子战飞机差距甚远,咆哮者可以实现战役级电磁干扰,可以全波段干扰,可以捕捉地方雷达定向干扰等等,非常厉害,这个我们还需努力。

其实我举得歼10C最大的提升应该是主动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的新体制火控雷达,而歼10C因为这款平台的限制,同样的弱点就是执行远程拦截时只能挂载4枚导弹,3个副油箱占据了他太多的发挥空间!


狼烟火燎


所有的3.5代战机,都号称进行了“一定的隐身修型”,雷达反射面积(RCS)大降;歼10C也不例外。

一般3代机的话,如果是F-15、苏27这样的双方重型战斗机,RCS通常在10-15平方米范围;如果是幻影2000、F-16这样的单发轻/中型机,RCS通常在3-5平方米范围。同样的,歼10的RCS,大致也是如此。

而像欧洲“台风”战机,法国“阵风”战机,美国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机等3.5代战机,则号称通过更好的外形设计、更大比例的复合材料、S型进气道、部分地方涂覆隐身涂料(进气道、发动机叶片、座舱盖等),大幅度缩小了RCS,降低到了1平方米左右的程度。即使是苏35这样的双方重型3.5代机,也号称通过不少类似措施,进行了隐身处理,将RCS降低到了3-5平方米的程度。

所以,既然别人能说得,我们为何说不得?所以,从歼10B,开始,歼10系列通过修改机头形状(卵圆形)、大改进气道(有利于隐身的DSI进气道)、更好的生产工艺、座舱盖金属涂膜(降低座舱雷达反射)、更高的复合材料用量等手段,也把RCS降低到了1平方米左右的程度。

歼10B、歼10C复合材料用量大增

但实际上,隐身修型并不是真的隐身机。最重要的是,隐身机是需要内置弹仓的。一般来说,对于战机,除了机身自己这个强反射源外,武器挂架、导弹自身也是比较大的雷达反射源(特别是垂直于机翼的挂架)。即使是战机本身RCS小了不少,但如果依然是外挂武器的话,也难以有太多的隐身效果。

台风战机翼下一堆垂直于机翼的挂架

不过,所谓有胜过无,能减少一些还是好的。而且,类似问题也可以参考超巡这个事情。一般来说,大家相对认为,只有类似F-22战机那样的,在发动机不开加力的情况下,进行超过1.4马赫的、长时间的飞行,才是真正的超巡。但是,台风战机也是号称自己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超巡的;即使是F-35这样的“胖鸟”,竟然也号称自己在一定条件下(先开加力,再关掉),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1.2马赫)超巡——这你找谁说理去。所以,歼10也曾经号称可以进行类似这样的“短暂伪超巡”,只是后面感觉没啥意义罢了。

所以,说歼10C也能隐形,也不完全错,他是“有一定的隐身能力的”。还是那句话,别人说得,我们说不得吗?


晨曦谈兵


J10C并不是隐形飞机,所以题目中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不只是J10C,近年来台风,F-15EX等飞机也在流传着这些飞机能够隐形的消息。这个消息显然是假的,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这些飞机都不是隐形的。

在这里说的都是雷达隐形,想要做到雷达隐形主要是两点:1.外形设计 2.材料

外形设计就是依据电磁波散射理论,对飞机总体外形及构成飞机的主要部件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尽量减弱几个方向的回波强度。

材料隐形就是通过吸波材料或透波材料将雷达波能量转化成为其它形式的能量,进一步减少雷达回波的强度。

这两种方法是目前飞行器实现雷达隐形的主要途径,其中外形设计占主要地位,它是实现雷达隐形的主要手段。

所以光是采用隐身涂料在飞机上涂一遍,并不是隐身飞机,想要飞机隐形,必须经过外形设计。

这幅图可以清晰的看见,F-35与F-15EX之间RCS的差距。F-15EX是经过隐身涂料喷涂的,但并没有经过外形设计,两者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这幅图并不严谨,因为RCS的单位是长度单位,其次两者的RCS值不一定正确,可能是在放卫星,不过拿来直观的感受一下差距还是可以的)

外形设计又是什么呢?包括什么?

外形设计包括很多方面,我举几个例子。

1.翼身融合,是机翼,机身与座舱平滑过渡。

2.全机棱边与主翼前缘后缘保持平行。因为对于RCS来说,几何角度最好是不要改变的,一旦改变就会在不同法线方向产生镜面回波。单站雷达只能在目标表面的法线方向收到镜面反射的强回波。


苏-57和F-22都是这样做的,包括F-35和J-20

3.尽量保持全机的干净光滑,减少飞机表面的凸起物。这一点主要表现为:消除外挂物,改为内置弹舱;减少和整合飞机上的电子天线等。

外形设计需要设计的地方很多,还有机翼,尾翼,进气道和座舱都需要重新调整。对于一架改进型号的飞机,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气动外形的,所以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J-10C和J-10B在气动外形上的差距很小,主要区别于航电。所以J-10C,台风,F-15EX等飞机可以隐形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英雄光


歼10C采用了一些降低雷达反射的措施,但是与真正的隐身战机相比有质的差距。

歼10C是我国在歼10A/B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型号,是一款不折不扣的三代半战机,整体水平媲美F16V。在隐身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歼10C采用了部分降低雷达反射的措施。尤其是对战机最重要的前向(正向)部分,对于雷达反射效应最强的发动机叶片、座舱、雷达天线等部分,都进行了优化。

第一,歼10C采用“蚌”式进气道,突出的鼓包部分对发动机叶片形成了遮挡,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

从歼10C的正面看过去,蚌式进气道对发动机叶片有良好的遮蔽效果,降低了发动机叶片在进气道中来回反射的“空腔效应”。是求是求的说,歼10C进气道虽然不是隐身效果更佳的S型,但是隐身效果比号称五代机的苏57强多了。

第二,歼10C采用了金属镀膜的座舱盖,能够阻挡和吸收雷达波的进入和射出座舱。

歼10C座舱盖呈现淡淡的金黄色,这是金属镀膜的特征,歼20、F22的座舱盖均也是如此。战机座舱内由于布置大量设备,在雷达波照射下也会产生“空腔效应”,贡献了战机前向雷达反射面积的20%左右,是巨大的反射源。歼10C通过采用金属镀膜的座舱盖,有效降低了前向雷达反射面积。

第三,歼10C采用的AESA雷达天线阵列倾斜布置,降低前向面积,另外还采用了低截获概率发射模式。

从歼10C雷达罩的形状看,歼10C的AESA雷达天线阵列采用向上倾斜的安装位置,降低了正面方面的面积,歼20/F22/F35/FC-31等隐身战机的雷达均如此。另外,歼10C吸取歼20的研制成果,采用了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LPI),配合先进的电子战系统,降低被对方雷达告警系统的截获概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隐身效果。

另外,歼10C有可能采用了雷达吸波涂料,也能有效降低雷达反射强度。

虽然官方未透露歼10C是否使用雷达吸波涂料,但是在报道“雾都雄鹰”的歼16时,由该旅旅长蒋三盔之口明确曝光了歼16使用了有电磁隐身效果的涂装,歼10C使用吸波涂料也是大概率事件。

通过以上措施,歼10C有效降低了正面方向的雷达反射面积,参考阵风、F16V等机型的数据,歼10C的前向RCS估计在0.5平米左右。

但是,歼10C虽然采取种种措施获得了一定的隐身能力,但是与歼20这样的正牌隐身机相比差距太大。一般认为,歼20的前向RCS为0.01平米,是歼10C的50分之一。

隐身战机对于隐身性能的设计是从项目一开始就全方位考虑的,用张局座的话说,从每颗螺丝钉就要考虑,所以其隐身性能不是歼10C这样半路出家、修修补补可比。简单的对比一下,如果歼10A的前向RCS是3平米,被对方机载雷达探测到的距离为150公里,那么在同样的情况下,歼10C被探测到的距离将为77公里左右,而歼20则是36公里,已经接近目视发现距离。可见,三代机在采取部分隐身措施后有一定的隐身效果,但是与真正的隐身四代机还是有质的差距,在空战中会被碾压。

而且,与燃油、武器均内置的四代机相比,歼10C这样的改进型三代机仍需外挂副油箱、武器,降低了隐身效果,在与四代机对抗时的劣势更加明显。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进入五代机为主的隐身时代,没有隐身能力的战斗机,什么仗也打不下来,所以世上三代机,都在经过隐身处理,使之进入三代半,就是重新划分标准后的四代,美国F-15,俄罗斯苏-35,包括我们的歼-16,歼-10C当然,外媒分析低可探测值当在1平米以下。致说如何办到的,是各种技术处理的结果。外观进行修形,使电磁波向不同方向散射;机体使用复合材料,涮隐身涂料,陴低电磁波反射;尤其进气道,是一个巨大的反射源,通过了S形处理。当然还有座舱,吊挂的导弹等,进行综合处理以后,降低了电磁、红外信号,在与三代机对抗中,能保持一定优势。然而,三代机毕竟是三代机,不能要求其更低的探测值。法国最新型“阵风”,号称正面探测值达到了0.1平米,堪谓功夫做到了家,也只是一个面在特定条件下如此,挂了弹就不成。

五代机的好帮手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空军初步形成了三代机是主体,四代机为骨干的装备布局,有了一定隐身能力的歼-10C,正能成为五代机的好帮手,满足大部分空战要求。以五代机净空,以歼-16和歼-10C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如果携带无人机作战,正能对五代机空战助力较多,通过数据链连接,与目标信息实施共享。美国F-22在其设计之初,只以隐身能力,要成为单打独斗的隐身刺客,结果发现作战思想出现较大乖离,现在正要打造F-15X等,找来几个帮手。记之,五代机绝非单打独斗。

主战环境下使用

各国空战环境不同,作战飞机也不一样。如之财大气粗的美国,现在基本形成了以五代机为主的空军。我国五代机正在小批量生产,加之还未进入全技术状态,所以仍以四代机当家。要在我们面临的安全形势,与美国完全不同,两型四代机可以大量部署使用,并且轻重搭配,这也是我们购买苏-35的理由。把四代机的事弄好了,比什么都强。


魂舞大漠


歼-10C具备隐身能力吗?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要是三代机能够通过简单的改进具备隐形能力,那就没有必要再斥巨资研制新一代隐形战机了,通过改进就行了,既省钱又快捷何乐而不为之呢?

隐形性是新一代战机最明显的标志,也是战机发展历程中质的变革。通常实现战机隐身的目标,首要进行的就是隐身气动布局优化设计,一个成功的隐身气动布局设计是衡量一架战机是否隐形的核心指标之一。比如F-22和B-2A被称为最优秀的隐形飞机,成为各国隐形战机发展历程中借鉴的模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其出色的隐形气动外形设计;外界一直以歼-20的鸭翼布局作为质疑歼-20隐身性的核心证据,这是同样的逻辑。

美国人在研制成功F-22和B-2A之后,曾经尝试过将F-15进行隐身化改装,诞生了名噪一时的F-15E“沉默鹰”准隐形战机,F-15E通过优化气动布局和采用吸波材料,据称将雷达反射面积降低至1平米左右,当时有消息称将出口至韩国和以色列,在国际一度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有人认为再没必要斥巨资研制全新气动外形的新一代隐形战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F-15E突然销声匿迹,再也没有人提起,这意味着F-15E隐身化改装方案以失败而告终。

歼-10C相较歼-10原型依旧采用了独特的鸭翼三角布局,改进过程中优化了整体气动布局,进气道改进成普遍认为就有一定隐身性能的类似F-35的DSI进气道,同时有消息称,歼-10C采用了部分我国歼-20使用的新技术,其中包括新型吸波涂料,两者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达发射面积;类似于电视剧《鹰隼大队》中有关歼-10的改进使其具备一定隐身能力。但从技术层面来看,这种隐身性能提升极为有限,与典型的隐形飞机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有美国人的尝试经验可循,但传统的气动布局设计很难通过涂装吸波材料、使用DSI进气道等手段实现战机的隐身;首先歼-10C的鸭翼式布局设计在技术上极大的影响了飞机整体隐形气动布局设计,虽然歼-20成功的在鸭翼和隐身性能之间取得折中;因此有限的改装只能部分降低歼-10C的雷达反射面积,这并不能等同于歼-10C就具备了隐身能力。

有关非隐形战机通过有限改进使其具备隐形能力,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今日做不到,明天也很难做到,这就是技术领域的矛与盾的问题。


鹰鸽分析


歼十要是能隐身,还要歼二十干什么?

雷达测距离又不是看信号大小。

无稽之谈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歼10C是准隐形战斗机,跟阵风一样。


量子之狼


歼10C使用了DSI“蚌式”进气道,这种仅有中美掌握的进气道技术主要的好处是取消附面层隔道,能够降低数百公斤的重量。它的鼓包恰好遮蔽了发动机风扇叶片,在有限的机身中起到了隐身战机S形进气道的功用。同时,座舱采用了镀膜玻璃座舱盖,抑制座舱形成的雷达反射“腔室效应”。雷达方面采用的是相控阵雷达,其本身就属于低可截获雷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