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迷茫者李治(一)

一、不爭而爭的太子

一覺醒來,16歲的李治彷彿跟這個世界陌生起來。

迷茫者李治(一)

李治

昨天,父皇頒佈了立他為太子的詔書。這個位置,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明爭暗奪。這個隊伍裡,原本就沒有李治的身影。

李治一直以來只想做一個平安的王爺,因為奪嫡這條路很窄,永遠只能容下一個人。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他的母親就是歷史上少有的賢后長孫皇后。但是,他離皇位還是很遠,因為長孫皇后不僅生了他,還生了兩個哥哥,分別是長子李承乾和四子李泰。

在李治的記憶裡,太子之位生來就是大哥李承乾的。他不止一次聽別人說過,大哥承乾因出生於太極宮承乾殿而得名。有好事者就指出,以殿名而作人名,其中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的深意。何況,李承乾當上太子的時候,李治還要再等兩年才出生。

按照立嫡立長的傳統,李承乾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事實上,他也在努力做個好太子。他的老師,是當時位列秦府十八學士的孔穎達和陸德明。孔穎達曾奉李世民致命編了著名的《五經正義》,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之大成。陸德明是周易專家,同時也是經學大師。在兩位老師和後來的李綱的教導下,李承乾成長很快,頗讓李世民感到欣慰。

迷茫者李治(一)

李承乾

大哥李承乾,一直都是李治除父皇李世民之外最敬佩的人,而且是那種“高山仰止”的人。李承乾簡直就是為當太子而生的。12歲時,李世民就讓承乾處理訴訟案件,14歲,李世民外出岐州,留李承乾在長安監國,處理政務。17歲,太上皇李淵駕崩,居喪期間,都是李承乾監國,而他乾的非常出色,史稱其“頗識大體”“頗能聽斷”。此後,李世民經常讓太子監國。

看似一切順風順水,如果這樣下去的話,一旦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將順利登位。

歷史就是歷史,從來就容不下“如果”二字。

在李治的印象中,大哥李承乾雖然很得父皇看重,但是若說父皇最寵愛的皇子,應該非四哥——魏王李泰莫屬。從小,李泰就特別得到李世民的恩寵。按照規定,皇子成年後都要去封地,不能留在京畿,而李世民竟然不許他離開。不僅如此,還為他建了文學館,任由他招攬學士。貞觀十二年,李泰開始主持編著《括地誌》,一年編好,李世民很高興,對他賞賜更多了,甚至超過了太子。還有一次,李世民聽說有大臣不尊重李泰,就把三品以上官員召集起來嚴加訓斥。

迷茫者李治(一)

李世民

李泰天天被人捧在手心,難免內心會有所膨脹,產生非分之想。

彼時的太子李承乾,因為患上了足疾而有了自暴自棄之感,再加上母親長孫皇后病逝,使他感覺失去了靠山。為了更好的培養太子承乾,貞觀十三年,李世民為他建了崇文館,指派了當時最有名的飽學之士出任東宮屬官,其中不僅有孔穎達,還有房玄齡、魏徵、李百藥、張玄素等重臣。這些老臣個個恪盡職守,忠實的履行自己的職責,一旦太子有任何越軌的地方,就一個個拿著雞毛當令箭,競賽著諫言,一個比一個言辭激烈,一個比一個小題大做,雙方產生了激烈的對抗。比如承乾和宦官玩耍,于志寧就把他比作秦二世;承乾蓋個房子,于志寧則批他太過奢華;承乾喜歡一個樂人,給他起名叫稱心,結果被李世民知道後殺掉。這些事情多了之後,父子二人開始離心離德。

一個是日益寵愛的魏王,一個是不斷被告狀的太子,李世民的天平逐漸有所傾斜,一度產生了廢掉太子的念頭。但是李世民畢竟是理智的,他雖然動搖過,卻沒有付諸行動。李承乾卻沒有這樣的耐心和定力,他看到李泰越來越得寵之後,認為自己的太子之位旦夕不保,經常做些過激的行為。比如曾經就想過刺殺張玄素等大臣,後來又與侯君集、李元昌等勾結,準備逼宮。結果,還未舉事就被李世民發現,侯君集等人被殺,李承乾被廢,未殺,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

太子之位空缺,16歲的李治怎麼也想不到會輪到自己。

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心目中太子的是李泰,甚至口頭答應了。以為即將登上太子之位的李泰得意忘形,在從李世民處出來的路上碰上了正要去拜見李世民的李治。他神氣的對自己的九弟說:“你和元昌關係不一般,元昌現在敗沒了,難道你一點也不憂愁嗎?”李治一聽當場就嚇哭了。為什麼?李元昌是李治的七叔,參與了李承乾的謀反,被朝廷懲處。見到李世民後,李治仍然沒有止住哭泣,李世民就問他為什麼哭了,李治就把李泰的話說了,李世民後悔答應立李泰為太子了。還有一件事情讓李世民很不舒服,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問他為什麼謀反,李承乾說:

“兒臣已經是太子了,還有什麼要謀求的,我被魏王泰算計,本來是要找一個保全自己的辦法,沒有想到,別有用心的人教我幹了壞事。現在,魏王泰如果當了太子,正好遂了他的心願,在他的計劃之中。”

這兩件事加起來,基本上就斷絕了李泰的的太子之路。

在與大臣的討論中,有的主張立李泰,有的主張立李治,尤其是長孫無忌堅決主張立李治。權衡之下,最終李治被立為太子。

當太子之位從天而降的時候,李治徹底蒙圈了。他性格懦弱,才能又不及大哥、四哥,為什麼偏被選中呢?

還是父親李世民給出了答案,他在冊立李治為太子時說:“承乾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李治不知道的是,在奪嫡的路上,他懦弱的一面反而成為優點。李治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寬仁孝友”,這對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來說,無疑是一種美德。對手上掌握大權的重臣來說,立這樣一位太子更利於他們掌控。

李治當然無暇顧及,以前躲在角落裡,相對自由自在的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了,等待他的,是長達六年的學習期,那個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父親,將一步步帶領他走向帝位。

他的目標,是成為父親那樣的一代英主。

他能勝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