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一个出了92位宰相的家族

琅琊王氏的祖先最出名的是汉谏议大夫王吉,其次是王祥,王祥卧冰求鱼,被誉为“二十四孝”之一的王览舍身救兄,也因此成名,致使琅琊王氏贵显一时。

一个出了92位宰相的家族

琅琊王氏到了西晋,因为有王祥、王览兄弟奠定的基业,族中子弟无不平步青云。在短短的四十年间,出了三公一人,宰相二人,大名士三人。

王览的孙子王导,由被东晋皇帝号为仲父。王导年幼时即被人认为有将相器度。西晋末,他历任东海王司马越参军、琅琊王司马睿司马,尤得后者信赖。他看到天下已乱,琅琊又是一个堪当大任的英明之主,便倾心拥护,暗有兴复之志。琅琊王初在洛阳,处于无权无势的是非之地,在王导建议下,东到封国,开始得到独立发展的机会。接着又通过王导与独掌天下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联系,获得了帮助东海王镇守其后方基地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的军政大权。其后,王导又与王敦、王旷(书圣王羲之生父)等人密谋,通过王衍,令东海王司马越改任琅琊王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出镇建康,终于完成了在重建晋朝政权的关键一步。

一个出了92位宰相的家族

王导拥载琅琊王初到江东时,因为琅琊王声名向来无人知晓,到任月余,无人前来问津。这样,为争取当地人支持便成为首要问题。王导与从兄敦商量,借用他已经获得的威名,在当地节日里拥琅琊王夸官出游,令琅琊王乘轿前行,自己与敦及其余名士骑马相从,表示尊重。当地人见后,才知琅琊王是北方士人共推的新领袖,便相继前来拜见。从此,南北士人结合,同心固守江东,使江左政权初具规模。这样,王导又实现了计划的第二步,在江左势力日益发展的时候,北方却每况愈下,西晋政权岌岌可危,权臣司马越试图收拾残局,但不幸病死,王公晋百官数十万人奉丧东归,被五胡将领石勒追上,全部被杀。在洛阳的官僚及西晋宗室等东出逃难,又遇石勒,自宗室四十八王以下全部遇难。这两次惨败,使西晋武装力量和司马氏宗室势力消亡殆尽。此前,晋怀帝已被匈奴人刘曜俘虏。在关中的晋朝将领拥立晋愍帝于长安,但势力所及,一城而已,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早已入主中原的五胡纷纷称帝建国,五胡十六国的局面社区规划实际上已经开始。至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晋愍帝成为匈奴人阶下之囚,西晋终于宣告灭亡。

西晋亡国大局已定,由王导筹划在江左建立新政权条件日渐成熟。王导既拥琅琊王在江东站稳了脚跟,随即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在他的主持下,琅琊王在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称晋王,在愍帝被俘后称帝,任命王导为丞相,正式建立东晋。称帝后,他与后继的明帝、成帝等人,一直对王导感激涕零,或说“卿,整形之萧何也”,或“号为仲父”,或在登基之日“命导升御床共坐”,或“幸丞相王导府,拜导妻曹氏”,或“与导书,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作诏则说敬问”,恩礼皆无以复加。其实,也难怪他们如此。如果没有王导,他们也未必会有南面做皇帝的日子;如果没有王导,在江左重建汉人政权的计划未必就那么容易实现。

所以,对于王导,自古就有人说他在两晋之际多事之秋,拥立东晋以抵抗外辱,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延续,“自可称为民族之大功臣”,“称为仲父,盖其宜矣”。这些评价,并非过誉之词。

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东晋初年,由于王导建立了不世功勋,担任宰相掌握大权;从兄敦亦因有拥戴之功,任大将军,掌握天下兵马大权。琅琊王氏家族在二人之下,担任中外要职者十余人。加以东晋同姓宗室几乎全在晋末大乱中被消灭,没有人能充当他们的宗室藩屏,其局面也不得不由琅琊王氏来支撑。所以当时有民谣曰:“王与马,共天下”,意即东晋初年的政权,是属于王氏与司马氏两家的。这句话,正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琅琊王氏家族在当时所处的地位。

王、马共天下时,王氏族中除王导任宰相外,就是大将军王敦最有实权,东晋王朝的全部军队,都在他一人的掌握之中。加上他在西晋初年就被选为晋武帝女襄城公主驸马,威名远扬,王导当初拥立琅琊王筹建东晋的时候,与琅琊王的名声加在一起也没有王敦一人大,所以处处都要借助他的声名,然后才有计划地一步步实现。其后,王导在政治上革新东晋朝政,他则在军事上巩固这个新兴政权。如王导拥立琅琊王过江以后,势力所及,只有长江下游的三吴地区,长江中游的荆、湘、江、交、广等州,还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王敦利用手中的军队,用数年的时间平定各州,使东晋势力达到江南全境,这样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后来的名声之所以没有像王导那样垂于千古,是因为他曾先后两次起兵“清君侧”,被人认为是不忠的表现,因此才威名大减。

东晋初年,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族中文臣武将,几乎占据了东晋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职,所以才有“王与马,共天下”的美名,当时的皇族司马氏,除有皇帝外,宗室诸王皆徒有虚名,既无行政权也无军事权,与皇帝一样,实际上只是南北士人的精神寄托,而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在当时的国人心目中,他们是作为琅琊王氏的陪衬和傀儡而存在的。

王氏与司马氏共天下时,族中子弟全部担任中外要职。除导、敦二人外,又有导从弟棱为豫章太守,敦兄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从弟舒为鹰扬将军、荆州刺史,舒弟邃为中领军、尚书左仆射、徐州刺史;从弟旷为淮南太守,旷弟廙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廙弟彬为侍中、江州刺史;舒子允之为西中郎将、假节。一门内外,貂暗盈屋,古今名族,鲜有其比。

“王与马,共天下”,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巅峰的标志。也是它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此后,又成为天下王姓人代代传颂的千古佳话。

琅琊王氏本着文化大族,族中素以重视教育、人才济济见称于世。后成为政治大族,这种文化优势依然得到保持。族中上下,汇集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其多才多艺者,如王廙、王微,琴、棋、书、画、属文、医方、杂伎,乃至阴阳术数,无不综览。在某一方面有专长者,如王弘、王准之、王俭、王彪之等对历朝典章制度素有研究,世代家传,成为王家独有的“官学”。各人又都重视谱学和经学,这也是当官人士不可或缺的学问。

在东晋南朝的贵族制社会,由于琅琊王氏拥有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的优势,加上世系悠久,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门风、家风和族风。

自西汉王吉为琅琊王氏这个宰相世家开辟历史以来,经东汉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末年,大约一千年,族中六百余人的名字永远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同时,还造就了九十二位宰相。王氏任相时间,以东晋南朝最为集中。当时,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为侨姓首族的时候。

一个出了92位宰相的家族

一个家族,仅宰相就出了九十余名,实在是古今中外所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辅相因”,也就成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