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智慧百科


孙子兵法里有很多重要的思想,但我们要的是那个众多思想最核心的,最关键的,灵魂的,贯穿于其他所有思想之中的那个……

《孙子兵法》共13篇,6000余字,全书既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能各自独立成章。精辟新颖,妙不可言。有时,读孙子兵法就是一种超级享受……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道家人物,包括后世的诸葛亮等都是道家人物,所以《孙子兵法》是《道德经》在军事战争中的发展应用。那道德经的核心就是道,老子以水喻道,《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故几于道。而《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看到上面这段的最后一个字了吗?“神”。孙武用“神”来形容“水”


所以:《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一脉相承,上善若水用在军事上就是:最上等的军事就像水一样柔软,避高趋下,避实击虚。

所以,《孙子兵法》的最核心思想就四个字:避实击虚。这一思想贯穿于13篇之间,甚至可以说:13篇是从不同角度对“避实击虚”的引申。下面我从5个角度给出答案:


第一:《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这一篇是谈:攻守。攻守是不是要避实击虚,当然是。守则不足,不足就是:虚;攻则有余,有余就是:实。所以,攻守就是避实击虚。

第二:《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迂直之计。军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争而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此知迂直之计者也。那迂直之计不就是避实击虚吗?


第三:《孙子兵法》第五篇:兵势篇。这一篇是讲:奇正。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这不就是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吗?所以,奇正之变不就是避实击虚吗?


第四:《孙子兵法》后面几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火攻篇,用间篇。都是根据敌我虚实进行变化,特别是用间篇,不就是探敌虚实吗?

第五:最后说一下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想一下:算来算去算的是什么?不就是算敌我双方的虚实吗?

总结一下:我本人学习《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是一种享受,非常美妙的感觉。越深入到最后才发现两者的一脉相承。所以,可以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读……我的头条文章里有一篇是专门写“水”的,你可以浏览一下。

欢迎一起来讨论经典!顺便关注我噢!!!!


Waterkey


大家有没有一个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读一本古代经典时,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很迷惑,不知道老祖宗究竟想表达何意?但当我们再读另一位圣人的著作时,似乎前者的迷惑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孙子兵法》究竟讲的是什么?

《孙子兵法》开篇讲: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孙子兵法》的文章架构: 始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最后,用间篇。

这样一捋顺序,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了。原来《孙子兵法》第一篇是个总概述,接下来所有篇章都是讲怎样具体用兵的。因此《孙子兵法》的核心必定在开篇之中!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所以《孙子兵法》的核心只有一个字“诡”!

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部巨著【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同样道理【道德经】的开篇,也是整部著作的总纲领。因此,【道德经】的核心,即一个字“玄”。玄是认识一切事物奥妙的总法门,也是悟道的总法门。

结尾语:

两本巨著合在一起,我们来看一下“诡”和“玄”突然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老祖宗说了半天,都是一个意思。诡”、“玄”者变也!世界万物都是动态存在的,人类要想适应自然、顺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已达到最佳切合点!(完)


欧阳大拙


先说结论:集中优势兵力,使用奇正的方式,在同一时间,打击敌人的弱点。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有4个要素可以影响成果,分别是力量的大小F、方向α、作用点和时间t。增加力量大小F、增加方向α的准确度、增加作用点的准确度以及增加时间t,都可以增加成果。

图1 影响成果的四要素

《孙子兵法》的战术部分正好包括四篇,每一篇对应于物理学的一个要素。《军形》篇对应于力量F,《兵势》篇对应于方向α,《虚实》篇对应于作用点,《军争》篇对应于时间t,改变四要素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改变成果。

《孙子兵法》核心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使用奇正的方式,在同一时间,打击敌人的弱点。

这是《孙子兵法》战术的主要原则。

图2 《孙子兵法》的战术


1. 集中优势兵力

在《军形》篇中,孙子论述了战争要以多胜少,产生兵力F对比优势,孙子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图3 胜利的天平倾向于力量更大的一方


2. 使用奇正的方式

在《兵势》篇中,孙子论述了要出奇制胜,也就是使用奇袭的方法α使用军队,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图4 以正合,以奇胜


3. 打击敌人的弱点

在《虚实》篇中,孙子论述了要打击敌人的弱点,即兵力的作用点是敌人的弱点,孙子说:“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图5 以实击虚


4. 在同一时间打击

在《军争》篇中,孙子论述了后发先至,即要产生时间t上的对比优势,才能以逸待劳,孙子说:“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为了军队先到战场,减少重量可以提高速度,比如丢弃辎重和粮食等,但是丢弃这些又威胁军队生存,所以要在时间和军队人数之间做权衡,使得达到战场的军队在时间上即时,在数量上又足够打败敌人,这有点类似于企业在交货时间和质量上的权衡。军队即时到达战场,才能在同一时间将这些军队投入战斗,进而获得最大成果。

图6 后发先至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


《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孙子兵法》内容很多,究其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字:“变”。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形势变了,自己也要变。

《孙子兵法》论说战争,自前到后,由点到面,时时说“变”,处说“变”。“变”是《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可以把《孙子兵法》中的“变”的思想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方法适时之变

《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战争,就是谋略的运用,所举“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际上就是先示假后显真。只有懂得“变”的道理并会变化多端,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众“变”之中,最要紧的还是要懂得方法适时之变,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上的情势瞬息万变,应对对手的方法也要跟着随时变化。

1、真假之变

《计篇》说:“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认为谋略的运用重在真假之变和以假乱真。

《孙子兵法》提出了进行战争的一个基本方法:先假后真,由假到真。从假象的精心制造到真实意图的突然表达成为进行战争的基本规律。古今中外诸多战争的成功无一例外地与这种方法的恰当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2、虚实之变

《虚实篇》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同样,双方力量的对比上也有虚实之分。孙子认为“以实击虚”是战争的基本规律。交战双方一般都不会是势均力敌的,往往存在着虚实之分。以逸待劳者为实,反之为虚;以饱待饥者为实,反之为虚;以严阵待队伍混乱者为实,反之为虚,但虚实可变。如果敌人为实我为虚,则应该首先改变这种对比,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结果必须是将对方变得由实为虚,从而使自己可以以实击虚打败对方。虚实之变首先从量变开始,最终实现质的转变,实现以绝对优势打击对方。虚实之变是实现以实击虚的前提,以实击虚简单,完成虚实之变很难,它需用撬动对方的军事布置、分散对方的兵力、声东击西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完成这种转变之后打击对方。

3、奇正之变

《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正为常规的思维与方法,奇为非常规的思维与方法。战争往往以常规的思维及行动牵制对方,却常常以超常的方法打败对方,所谓出奇制胜。在孙子看来,奇正之法是可以转变的。当对手认为你会用A方法对付他,则B方法为奇;当对手认为你会使用B方法,则A方法为奇。因此,奇正也是相对而言,没有一成不变的正,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奇,关键是看对方是否意识到。同样一种方法,意识到的为正,意识不到的为奇。打仗总是用对方意识到的方法去诱惑误导对方,用对方想不到的方法打击他。常规的方法只是整个作战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非常规性的方法更是整个作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胜方多是以常规方法面对敌人,而以非常规方法智取胜利。如果我们能够将奇与正反复组合用来打击敌人,则敌人根本无法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他,而且一奇一正的组合应该是无穷无尽的。

4、迂直之变

《军争篇》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将军从君主那里接受了命令,然后集合军队,整装出发,这并不难。难的是绕道而行智取目标,同时还要诱惑敌人,让他偏离目标而行,然后我们就可以做到“后人发,先人至”。抢先到达战场,有时候以直行为宜,有时候则需要以迂为直。

目标一样,但方法不同,或迂或直,当以当时的条件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直行距离近,但敌人多有重兵把守;绕道而行距离远,但敌人的防守相对薄弱或是不设防。所以绕道而行往往比直行还会更早地到达战场。但是迂直可变,若直行中障碍太多可选择绕行,统筹考虑也许直行好于绕行。或迂或直,正确选择,适时改变。

二、力量对比之变

《孙子兵法》从不同的侧面反复强调了改变力量对比的途径和重要性,认为通过不同的方法可以使自己由弱变强,让自己在战斗前占据绝对优势,从而实现以多胜少,以强胜弱,获得胜利。由弱及强的转变是可以实现的,它是保证胜利的重要前提,更是《孙子兵法》的基本主张。

1、信息量把握之变

《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战争的胜负与自己所掌握的关于双方的信息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要知道自己国土的大小、物产的多少、兵力的多少、势力的强弱、胜利的把握如何,要知道军队的战斗力如何,还要知道君主与民众是否团结一致等。同时还要彻底地了解对方的情况,如果是两军对峙,还要摸清楚对方的军事布置,侦察敌人的活动规律,判断敌人的设防情况,知道敌人的虚实所在。从某个角度说,军事力量对抗的胜负一定受到双方占有信息多少的影响,谁占据信息上的优势,谁赢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就大,谁的军事攻击能力就相对变大。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军事情报,是可以在不增加物质力量的前提下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方法。

2、众寡之变

《虚实篇》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并非所有的时候,自己在人数上都占据绝对优势,但是这种状态可以改变。孙子认为,如果让敌人暴露出他的军事布置而我们不暴露自己的军事布置,必定让敌人分散而我们集中。我们集中在一起,敌人分散在十处,在局部战场上,我们就可以以十倍的力量来打击对方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处于优势而敌人处于劣势。要从分散敌人的兵力人手,运用统筹法,在整体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实现局部力量的对比优势。孙子总结说:人数由多变少,是因为被动地去防御别人;人数由少变多,是因为用自己的军事布置来分散敌人的兵力。

3、强弱之变

《作战篇》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兵法》特别重视国家实力与战争的关系,《作战篇》就是专门讲这个问题的。战争的耗费是巨大的,如何保持自己的经济优势,或者当自己在力量上处于劣势的时候,如何转变这种力量对比,使得自己由弱变强,孙子强调要“取胜于国,因粮于敌”,即战争前期的军事物资,比如兵甲战具应从国内准备,而粮食则应该从敌人那里去努力获得,因为“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慧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在战场上,杀死敌人凭的是一种斗志,把敌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则主要凭借夺取敌人的财产。正如杜牧所讲,“因敌之资,益己之强”,这样可以改变或进一步加强己方的优势地位。

4、主动权之变

《虚实篇》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又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凡事都要把握主动权,战争尤其如此。要做到我要打他,即便是他高垒深沟防御工事做得再好,也不得不来迎战我,是因为我攻击了他不得不去救助的要害之处。如果我不想打仗,我就要画地为牢做防守,让敌人无从与我下手,是因为我制造假象转移了他的战斗目标。所以打与不打不是由敌人而是由自己说了算,如果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则必须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权实际上就是自己的生命权,唐李靖说过,兵书干言万语只是一句话:致人而不致于人。

三、战略转变之变

战略转变是最重要的转变,当重大条件发生变化后就需要做出相应的战略转变。战略转变往往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进行考量。战略转变会改变战争格局。战略转变实际上是根本方法的改变,根本方法的改变会决定其他军事手段的变化。

1、死生之变

《九地篇》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将士兵投入到只能前进无法后退的险境,士兵就会变得宁死不逃。处于死地之中的士兵,往往会爆发出超常的战斗力,打败敌人。

2、攻守之变

《形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打仗要讲攻守之变,需要攻时则攻,需要守时则守,关键看条件。暂时无法实现攻击的时候就防守,足以攻击对方时则攻击,即力量不足时就防守,力量有余时则攻击。防守能够有效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攻击才能最终打败敌人,从而实现“自保而全胜”。

3、进退之变

《地形篇》说:“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一个好的军事将领,应该懂得站在战略的高度,知道在军队是进攻还是后退上做出选择。如果发现进攻可以取胜,即便是君主命令不许进攻,进攻也可以;如果发现进攻不会取胜甚至会招致失败,即便是君主命令要进攻,不进攻甚至退却也可以。在进与退的选择上,不以君主的意见为转移,而是从胜利或者失败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影响上考量和决策。同样,即便是进攻之下,也可以停止;停止之下,也可以转为进攻。或动或止或退,均以是否有益于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来定夺。

4、因敌之变

《虚实篇》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敌之变高度概括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孙子认为,战争无常态,正如水无常形一样,要能根据敌人的情况而变化取胜。

【亲爱的朋友,这里期待你的精彩评价......欢迎你留言、互动、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更多精彩分享给你】


思维技术


我个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就只有一句话:不战,和平解决问题。

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理解的战争不一样。战争也叫武力。“武”字是一个“戈”加上一个“止”字。中国人所说的武力指的是制止战争,是出于维护和平稳定的目的。这一点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特有的思想。中国人制止战争,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武力制止战争,我们从来不去打别人。我们修万里长城不是为了侵略他国,而是为了防止被侵略,守护自己的家园。

所以《孙子兵法》通篇讲的都是如何通过不战来达到目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的高明。当年汉唐盛世的时候,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自然就尊中华为天下共主。我们没有去侵略它们,但是我们有很强盛的国力,我们兼容并包具有大国气度,他们为中华所折服,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强盛所带来的结果。所以《孙子兵法》很少讲用兵的各种计策计谋,主要是讲述的是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如何增强自身力量来使周边国家臣服。这是《孙子兵法》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打铁尚需自身硬。

《孙子兵法》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散发出魅力,主要就在于他的不战思想以及和平的概念。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才是优先考虑到正确途径,现在解决国际上的争端也是如此。全世界所有的兵书都是教人如何打仗,只有一部兵书是教人不要打仗,那就是中国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在21世纪我们应该继续吧这部兵书发扬光大。

总之一句话,《孙子兵法》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战争,要和平,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才是上策。


忍之龟


孙子是著名军事家,哲学家,被誉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孙子兵法》(又名《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出兵家的哲学思辨。《武备志》评价《孙子兵法》,“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意思就是说,孙子以前的军事家,孙子都会对他们的军事思想进行概括总结,不会遗漏。孙子以后的军事家,但凡论及之前的军事家及其理论,必定不会将孙子遗漏。

《孙子兵法》共13篇6000字左右,对与军事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战略战术,特别是如何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进行了精湛论述。其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兵者,诡道也”等,人们已耳熟能详。但是,若要用一句话对《孙子兵法》进行概括,我认为应该是“不守规则”。或许,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有挂一漏万之嫌,但舍此无他。

中国文化大师林语堂在《中国人》这本书里写道,“铁面无私的规则最不合中国人的脾性。因此,法治在中国从来都是失败的”。不守规则,经常使中国人尝到甜头,也尝到苦头。《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也是中国人强调“不守规则”的精神体现。


冯玮


一句话版孙子兵法:"慎战,备战,计战,胜战"。玩笑版孙子兵法:"我不想打,千万别逼我,逼我,就用一头,五拳,七掌,十二腿法整趴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乃慎战。我是真的不想打仗,打仗是要死人的。



"故经之之以五事"。五事:“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此乃备战。我已经满血,千万别逼我。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此乃计战。即要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评估双方胜负概率。你是斗不过我的,而且还会受伤。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乃胜战十二法。我会让你体验到十二种不同的死法。



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循环无穷,你是没法和我玩的。

言兵者不止兵家,论兵者不止兵书,历史中的军事战争、历史中的风云战将,我们一起来还原,欢迎关注蜗牛篆圈。

蜗牛篆圈


战争的目的之一是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全争于天下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要想不战,第一点要做到:预,所谓“防患于未然”,“善战者之胜,无智名、无奇胜、无勇功”。

案例:扁鹊三兄弟之医术。

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

扁鹊答:“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 ”

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的时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反而觉得他的治疗没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经严重的时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用麻药让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远远大于我的两位哥哥。”

第二点做到:化。所谓化敌人为朋友。

止戈为武,战争不是目的,二是手段,追求的不是胜利,而是和平(基于政治目的的和平)。

如果做不到第一点、第二点,就要学会第三点:借。

借力打力,借助其他资源,实现自己的目的,可用的方法有收买、收购、说服、分化等。除了借力外,还可以借(造)势:借(造)势而为--用好政策、趋势、政府力量等资源,不战而屈人之兵。


训堂


《孙子兵法》讲的是“算法战争”,是“古代人工智能”的一种。

本书核心是“来给我算算,我要个大数据,这仗开打,划得来不”?

全书中心思想是“没实力,别乱来”

其中实力包含以下大数据调研:

1,地形+天气预报,涉及地理知识和气象知识的实力(云计算);

2,粮草+库存的实力,没钱没粮不要开打(大数据);

3,武器+装备的实力,没有加农炮,别打(大数据);

4,战士+马匹的实力,没规模,不能打(大数据);

5,征兵+动员的实力,没自愿者不能打(人工智能);

6,战争意志的实力,意志不足,别喊打(人工智能);

7,能不打,就不打。孙子兵法不是喊打架的书,是喊打架别打架的书(等5G)。

请把这段转发给川普。

叫他收到了给我回信。

谢谢!


杜子建


不管是从面世时间还是从内容深度来讲,《孙子兵法》都堪称世界第一兵书。后代的军事家,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连近代最好的兵书《战争论》(作者是德国人克劳塞维茨),里面都有很多《孙子兵法》的影子。

《孙子兵法》是讲如何打仗的,但它并不鼓励打仗。《孙子兵法》的核心可用八个字概括: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首先,它是反战的。孙子觉得,能别打就别打,打仗是最后一个选项,也是最蠢的选项。即便每次都能打赢,也没什么了不起。正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自谋攻篇)

一部兵书,贯穿其中的却是劝人不要打仗,这个思想格局是非常大的。我当初读完这十三篇文字,心里是十分震惊的。因为它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两个字:谨慎。这与我此前对于军事的感觉是完全相反的。

作为一部兵书,当然不能只是一味地反战,还要教人如何打仗。因为有时候,你不想打,但有人偏要跟你打。

《孙子兵法》如何教人打仗呢?核心就一句话:做好准备再打,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子重新定义了“计”这个字眼。以前,我们认为“计”就是“计谋”,是奇谋诡计。可孙子告诉我们,它不是计谋,是计算。

怎么计算呢?算一下天时,算一下地利,再算一下人和,算一下所有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如果我们的胜算大于对手,那就可以开战;如果我们的胜算小于对手,那就暂且忍耐,不要打。

所谓奇谋诡计,只是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就是计算(注意:是计算,而不是算计)。

最直白的计算是什么呢?是孙子教你如何以多欺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出自谋攻篇)

多么直白、多么通俗易懂啊,连打群架的时候都能用得上。

清朝的名将左宗棠,打仗时讲究“缓进速战”,正是暗合了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做好充分准备再打”。所以他打赢了。

三国神人诸葛亮,号称足智多谋,可是六出祁山,每次都无功而返,把蜀国国力耗费殆尽。他的做法是违背《孙子兵法》的。因为他每一次出祁山,都未曾做好充分准备。

《孙子兵法》不仅可用于打仗,还可用于商业,用于做人、做事。它的全文虽然只有13篇,区区5000字,却是一本深不可测的大书。每次研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