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孫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智慧百科


孫子兵法裡有很多重要的思想,但我們要的是那個眾多思想最核心的,最關鍵的,靈魂的,貫穿於其他所有思想之中的那個……

《孫子兵法》共13篇,6000餘字,全書既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又能各自獨立成章。精闢新穎,妙不可言。有時,讀孫子兵法就是一種超級享受……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道家人物,包括後世的諸葛亮等都是道家人物,所以《孫子兵法》是《道德經》在軍事戰爭中的發展應用。那道德經的核心就是道,老子以水喻道,《道德經》第八章講:上善若水……故幾於道。而《孫子兵法》第六篇虛實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看到上面這段的最後一個字了嗎?“神”。孫武用“神”來形容“水”


所以:《孫子兵法》與《道德經》一脈相承,上善若水用在軍事上就是:最上等的軍事就像水一樣柔軟,避高趨下,避實擊虛。

所以,《孫子兵法》的最核心思想就四個字:避實擊虛。這一思想貫穿於13篇之間,甚至可以說:13篇是從不同角度對“避實擊虛”的引申。下面我從5個角度給出答案:


第一:《孫子兵法》第四篇:軍形篇: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這一篇是談:攻守。攻守是不是要避實擊虛,當然是。守則不足,不足就是:虛;攻則有餘,有餘就是:實。所以,攻守就是避實擊虛。

第二:《孫子兵法》第七篇:軍爭篇,講的是迂直之計。軍爭的最高境界是:不爭而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此知迂直之計者也。那迂直之計不就是避實擊虛嗎?


第三:《孫子兵法》第五篇:兵勢篇。這一篇是講:奇正。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這不就是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嗎?所以,奇正之變不就是避實擊虛嗎?


第四:《孫子兵法》後面幾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火攻篇,用間篇。都是根據敵我虛實進行變化,特別是用間篇,不就是探敵虛實嗎?

第五:最後說一下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夫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想一下:算來算去算的是什麼?不就是算敵我雙方的虛實嗎?

總結一下:我本人學習《孫子兵法》和《道德經》是一種享受,非常美妙的感覺。越深入到最後才發現兩者的一脈相承。所以,可以把這兩本書放在一起讀……我的頭條文章裡有一篇是專門寫“水”的,你可以瀏覽一下。

歡迎一起來討論經典!順便關注我噢!!!!


Waterkey


大家有沒有一個這樣的體會?當我們讀一本古代經典時,有時候讀完一本書很迷惑,不知道老祖宗究竟想表達何意?但當我們再讀另一位聖人的著作時,似乎前者的迷惑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可能是同時代的人,他們的思想是相通的吧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孫子兵法》究竟講的是什麼?

《孫子兵法》開篇講: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孫子兵法》的文章架構: 始計篇 、作戰篇 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最後,用間篇。

這樣一捋順序,我們很容易就明白了。原來《孫子兵法》第一篇是個總概述,接下來所有篇章都是講怎樣具體用兵的。因此《孫子兵法》的核心必定在開篇之中!兵者詭道也,用兵之道在於千變萬化、出其不意。所以《孫子兵法》的核心只有一個字“詭”!

接下來,我們再看另一部鉅著【道德經】開篇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同樣道理【道德經】的開篇,也是整部著作的總綱領。因此,【道德經】的核心,即一個字“玄”。玄是認識一切事物奧妙的總法門,也是悟道的總法門。

結尾語:

兩本鉅著合在一起,我們來看一下“詭”和“玄”突然就會恍然大悟!原來老祖宗說了半天,都是一個意思。詭”、“玄”者變也!世界萬物都是動態存在的,人類要想適應自然、順應時代就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已達到最佳切合點!(完)


歐陽大拙


先說結論:集中優勢兵力,使用奇正的方式,在同一時間,打擊敵人的弱點。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有4個要素可以影響成果,分別是力量的大小F、方向α、作用點和時間t。增加力量大小F、增加方向α的準確度、增加作用點的準確度以及增加時間t,都可以增加成果。

圖1 影響成果的四要素

《孫子兵法》的戰術部分正好包括四篇,每一篇對應於物理學的一個要素。《軍形》篇對應於力量F,《兵勢》篇對應於方向α,《虛實》篇對應於作用點,《軍爭》篇對應於時間t,改變四要素的任何一個,都可以改變成果。

《孫子兵法》核心思想是:集中優勢兵力,使用奇正的方式,在同一時間,打擊敵人的弱點。

這是《孫子兵法》戰術的主要原則。

圖2 《孫子兵法》的戰術


1. 集中優勢兵力

在《軍形》篇中,孫子論述了戰爭要以多勝少,產生兵力F對比優勢,孫子說:“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圖3 勝利的天平傾向於力量更大的一方


2. 使用奇正的方式

在《兵勢》篇中,孫子論述了要出奇制勝,也就是使用奇襲的方法α使用軍隊,孫子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圖4 以正合,以奇勝


3. 打擊敵人的弱點

在《虛實》篇中,孫子論述了要打擊敵人的弱點,即兵力的作用點是敵人的弱點,孫子說:“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

圖5 以實擊虛


4. 在同一時間打擊

在《軍爭》篇中,孫子論述了後發先至,即要產生時間t上的對比優勢,才能以逸待勞,孫子說:“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為了軍隊先到戰場,減少重量可以提高速度,比如丟棄輜重和糧食等,但是丟棄這些又威脅軍隊生存,所以要在時間和軍隊人數之間做權衡,使得達到戰場的軍隊在時間上即時,在數量上又足夠打敗敵人,這有點類似於企業在交貨時間和質量上的權衡。軍隊即時到達戰場,才能在同一時間將這些軍隊投入戰鬥,進而獲得最大成果。

圖6 後發先至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


《孫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孫子兵法》內容很多,究其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字:“變”。

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形勢變了,自己也要變。

《孫子兵法》論說戰爭,自前到後,由點到面,時時說“變”,處說“變”。“變”是《孫子兵法》的思想核心,可以把《孫子兵法》中的“變”的思想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方法適時之變

《計篇》說:“兵者,詭道也。”戰爭,就是謀略的運用,所舉“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實際上就是先示假後顯真。只有懂得“變”的道理並會變化多端,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眾“變”之中,最要緊的還是要懂得方法適時之變,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上的情勢瞬息萬變,應對對手的方法也要跟著隨時變化。

1、真假之變

《計篇》說:“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認為謀略的運用重在真假之變和以假亂真。

《孫子兵法》提出了進行戰爭的一個基本方法:先假後真,由假到真。從假象的精心製造到真實意圖的突然表達成為進行戰爭的基本規律。古今中外諸多戰爭的成功無一例外地與這種方法的恰當運用有著直接的關係。

2、虛實之變

《虛實篇》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同樣,雙方力量的對比上也有虛實之分。孫子認為“以實擊虛”是戰爭的基本規律。交戰雙方一般都不會是勢均力敵的,往往存在著虛實之分。以逸待勞者為實,反之為虛;以飽待飢者為實,反之為虛;以嚴陣待隊伍混亂者為實,反之為虛,但虛實可變。如果敵人為實我為虛,則應該首先改變這種對比,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結果必須是將對方變得由實為虛,從而使自己可以以實擊虛打敗對方。虛實之變首先從量變開始,最終實現質的轉變,實現以絕對優勢打擊對方。虛實之變是實現以實擊虛的前提,以實擊虛簡單,完成虛實之變很難,它需用撬動對方的軍事佈置、分散對方的兵力、聲東擊西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完成這種轉變之後打擊對方。

3、奇正之變

《勢篇》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正為常規的思維與方法,奇為非常規的思維與方法。戰爭往往以常規的思維及行動牽制對方,卻常常以超常的方法打敗對方,所謂出奇制勝。在孫子看來,奇正之法是可以轉變的。當對手認為你會用A方法對付他,則B方法為奇;當對手認為你會使用B方法,則A方法為奇。因此,奇正也是相對而言,沒有一成不變的正,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奇,關鍵是看對方是否意識到。同樣一種方法,意識到的為正,意識不到的為奇。打仗總是用對方意識到的方法去誘惑誤導對方,用對方想不到的方法打擊他。常規的方法只是整個作戰戰略的組成部分之一,而非常規性的方法更是整個作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勝方多是以常規方法面對敵人,而以非常規方法智取勝利。如果我們能夠將奇與正反覆組合用來打擊敵人,則敵人根本無法知道你會用什麼方法來對付他,而且一奇一正的組合應該是無窮無盡的。

4、迂直之變

《軍爭篇》說:“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將軍從君主那裡接受了命令,然後集合軍隊,整裝出發,這並不難。難的是繞道而行智取目標,同時還要誘惑敵人,讓他偏離目標而行,然後我們就可以做到“後人發,先人至”。搶先到達戰場,有時候以直行為宜,有時候則需要以迂為直。

目標一樣,但方法不同,或迂或直,當以當時的條件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直行距離近,但敵人多有重兵把守;繞道而行距離遠,但敵人的防守相對薄弱或是不設防。所以繞道而行往往比直行還會更早地到達戰場。但是迂直可變,若直行中障礙太多可選擇繞行,統籌考慮也許直行好於繞行。或迂或直,正確選擇,適時改變。

二、力量對比之變

《孫子兵法》從不同的側面反覆強調了改變力量對比的途徑和重要性,認為通過不同的方法可以使自己由弱變強,讓自己在戰鬥前佔據絕對優勢,從而實現以多勝少,以強勝弱,獲得勝利。由弱及強的轉變是可以實現的,它是保證勝利的重要前提,更是《孫子兵法》的基本主張。

1、信息量把握之變

《用間篇》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戰爭的勝負與自己所掌握的關於雙方的信息多少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比如要知道自己國土的大小、物產的多少、兵力的多少、勢力的強弱、勝利的把握如何,要知道軍隊的戰鬥力如何,還要知道君主與民眾是否團結一致等。同時還要徹底地瞭解對方的情況,如果是兩軍對峙,還要摸清楚對方的軍事佈置,偵察敵人的活動規律,判斷敵人的設防情況,知道敵人的虛實所在。從某個角度說,軍事力量對抗的勝負一定受到雙方佔有信息多少的影響,誰佔據信息上的優勢,誰贏得戰爭勝利的可能性就大,誰的軍事攻擊能力就相對變大。儘可能地掌握更多的軍事情報,是可以在不增加物質力量的前提下提高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方法。

2、眾寡之變

《虛實篇》說:“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並非所有的時候,自己在人數上都佔據絕對優勢,但是這種狀態可以改變。孫子認為,如果讓敵人暴露出他的軍事佈置而我們不暴露自己的軍事佈置,必定讓敵人分散而我們集中。我們集中在一起,敵人分散在十處,在局部戰場上,我們就可以以十倍的力量來打擊對方了,這樣一來我們就處於優勢而敵人處於劣勢。要從分散敵人的兵力人手,運用統籌法,在整體力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實現局部力量的對比優勢。孫子總結說:人數由多變少,是因為被動地去防禦別人;人數由少變多,是因為用自己的軍事佈置來分散敵人的兵力。

3、強弱之變

《作戰篇》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孫子兵法》特別重視國家實力與戰爭的關係,《作戰篇》就是專門講這個問題的。戰爭的耗費是巨大的,如何保持自己的經濟優勢,或者當自己在力量上處於劣勢的時候,如何轉變這種力量對比,使得自己由弱變強,孫子強調要“取勝於國,因糧於敵”,即戰爭前期的軍事物資,比如兵甲戰具應從國內準備,而糧食則應該從敵人那裡去努力獲得,因為“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慧稈一石,當吾二十石”。在戰場上,殺死敵人憑的是一種鬥志,把敵人的優勢變成自己的優勢,則主要憑藉奪取敵人的財產。正如杜牧所講,“因敵之資,益己之強”,這樣可以改變或進一步加強己方的優勢地位。

4、主動權之變

《虛實篇》說:“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又說:“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凡事都要把握主動權,戰爭尤其如此。要做到我要打他,即便是他高壘深溝防禦工事做得再好,也不得不來迎戰我,是因為我攻擊了他不得不去救助的要害之處。如果我不想打仗,我就要畫地為牢做防守,讓敵人無從與我下手,是因為我製造假象轉移了他的戰鬥目標。所以打與不打不是由敵人而是由自己說了算,如果主動權不在自己手裡,則必須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權實際上就是自己的生命權,唐李靖說過,兵書幹言萬語只是一句話:致人而不致於人。

三、戰略轉變之變

戰略轉變是最重要的轉變,當重大條件發生變化後就需要做出相應的戰略轉變。戰略轉變往往從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進行考量。戰略轉變會改變戰爭格局。戰略轉變實際上是根本方法的改變,根本方法的改變會決定其他軍事手段的變化。

1、死生之變

《九地篇》說:“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將士兵投入到只能前進無法後退的險境,士兵就會變得寧死不逃。處於死地之中的士兵,往往會爆發出超常的戰鬥力,打敗敵人。

2、攻守之變

《形篇》說:“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打仗要講攻守之變,需要攻時則攻,需要守時則守,關鍵看條件。暫時無法實現攻擊的時候就防守,足以攻擊對方時則攻擊,即力量不足時就防守,力量有餘時則攻擊。防守能夠有效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攻擊才能最終打敗敵人,從而實現“自保而全勝”。

3、進退之變

《地形篇》說:“故戰道必勝,主日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日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一個好的軍事將領,應該懂得站在戰略的高度,知道在軍隊是進攻還是後退上做出選擇。如果發現進攻可以取勝,即便是君主命令不許進攻,進攻也可以;如果發現進攻不會取勝甚至會招致失敗,即便是君主命令要進攻,不進攻甚至退卻也可以。在進與退的選擇上,不以君主的意見為轉移,而是從勝利或者失敗對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影響上考量和決策。同樣,即便是進攻之下,也可以停止;停止之下,也可以轉為進攻。或動或止或退,均以是否有益於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來定奪。

4、因敵之變

《虛實篇》說:“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因敵之變高度概括了《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孫子認為,戰爭無常態,正如水無常形一樣,要能根據敵人的情況而變化取勝。

【親愛的朋友,這裡期待你的精彩評價......歡迎你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思維技術


我個人認為《孫子兵法》的思想核心就只有一句話:不戰,和平解決問題。

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理解的戰爭不一樣。戰爭也叫武力。“武”字是一個“戈”加上一個“止”字。中國人所說的武力指的是制止戰爭,是出於維護和平穩定的目的。這一點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特有的思想。中國人制止戰爭,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用武力制止戰爭,我們從來不去打別人。我們修萬里長城不是為了侵略他國,而是為了防止被侵略,守護自己的家園。

所以《孫子兵法》通篇講的都是如何通過不戰來達到目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的高明。當年漢唐盛世的時候,周邊的各個少數民族自然就尊中華為天下共主。我們沒有去侵略它們,但是我們有很強盛的國力,我們兼容幷包具有大國氣度,他們為中華所折服,這就是一個國家的強盛所帶來的結果。所以《孫子兵法》很少講用兵的各種計策計謀,主要是講述的是如何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如何增強自身力量來使周邊國家臣服。這是《孫子兵法》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打鐵尚需自身硬。

《孫子兵法》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散發出魅力,主要就在於他的不戰思想以及和平的概念。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才是優先考慮到正確途徑,現在解決國際上的爭端也是如此。全世界所有的兵書都是教人如何打仗,只有一部兵書是教人不要打仗,那就是中國的《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充分體現了中國人以和為貴的思想,在21世紀我們應該繼續吧這部兵書發揚光大。

總之一句話,《孫子兵法》就是告訴人們不要戰爭,要和平,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才是上策。


忍之龜


孫子是著名軍事家,哲學家,被譽為“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孫子兵法》(又名《孫武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出兵家的哲學思辨。《武備志》評價《孫子兵法》,“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意思就是說,孫子以前的軍事家,孫子都會對他們的軍事思想進行概括總結,不會遺漏。孫子以後的軍事家,但凡論及之前的軍事家及其理論,必定不會將孫子遺漏。

《孫子兵法》共13篇6000字左右,對與軍事有關的思想理論和戰略戰術,特別是如何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人和,進行了精湛論述。其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出奇制勝、避實擊虛”;“兵者,詭道也”等,人們已耳熟能詳。但是,若要用一句話對《孫子兵法》進行概括,我認為應該是“不守規則”。或許,用四個字進行概括,有掛一漏萬之嫌,但舍此無他。

中國文化大師林語堂在《中國人》這本書裡寫道,“鐵面無私的規則最不合中國人的脾性。因此,法治在中國從來都是失敗的”。不守規則,經常使中國人嚐到甜頭,也嚐到苦頭。《孫子兵法》既是一部兵書,也是中國人強調“不守規則”的精神體現。


馮瑋


一句話版孫子兵法:"慎戰,備戰,計戰,勝戰"。玩笑版孫子兵法:"我不想打,千萬別逼我,逼我,就用一頭,五拳,七掌,十二腿法整趴你"。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乃慎戰。我是真的不想打仗,打仗是要死人的。



"故經之之以五事"。五事:“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此乃備戰。我已經滿血,千萬別逼我。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此乃計戰。即要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武器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評估雙方勝負概率。你是鬥不過我的,而且還會受傷。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乃勝戰十二法。我會讓你體驗到十二種不同的死法。



故"以正合,以奇勝"。奇正相生,循環無窮,你是沒法和我玩的。

言兵者不止兵家,論兵者不止兵書,歷史中的軍事戰爭、歷史中的風雲戰將,我們一起來還原,歡迎關注蝸牛篆圈。

蝸牛篆圈


戰爭的目的之一是屈人之兵,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全爭於天下是戰爭的最高境界。

要想不戰,第一點要做到:預,所謂“防患於未然”,“善戰者之勝,無智名、無奇勝、無勇功”。

案例:扁鵲三兄弟之醫術。

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

扁鵲答:“我的大哥醫術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 ”

扁鵲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的時候,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剷除病因,反而覺得他的治療沒什麼明顯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的時候,看上去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能在我們鄉里流傳。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已經嚴重的時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用麻藥讓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議的大手術,自然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遠遠大於我的兩位哥哥。”

第二點做到:化。所謂化敵人為朋友。

止戈為武,戰爭不是目的,二是手段,追求的不是勝利,而是和平(基於政治目的的和平)。

如果做不到第一點、第二點,就要學會第三點:借。

借力打力,藉助其他資源,實現自己的目的,可用的方法有收買、收購、說服、分化等。除了借力外,還可以借(造)勢:借(造)勢而為--用好政策、趨勢、政府力量等資源,不戰而屈人之兵。


訓堂


《孫子兵法》講的是“算法戰爭”,是“古代人工智能”的一種。

本書核心是“來給我算算,我要個大數據,這仗開打,划得來不”?

全書中心思想是“沒實力,別亂來”

其中實力包含以下大數據調研:

1,地形+天氣預報,涉及地理知識和氣象知識的實力(雲計算);

2,糧草+庫存的實力,沒錢沒糧不要開打(大數據);

3,武器+裝備的實力,沒有加農炮,別打(大數據);

4,戰士+馬匹的實力,沒規模,不能打(大數據);

5,徵兵+動員的實力,沒自願者不能打(人工智能);

6,戰爭意志的實力,意志不足,別喊打(人工智能);

7,能不打,就不打。孫子兵法不是喊打架的書,是喊打架別打架的書(等5G)。

請把這段轉發給川普。

叫他收到了給我回信。

謝謝!


杜子建


不管是從面世時間還是從內容深度來講,《孫子兵法》都堪稱世界第一兵書。後代的軍事家,都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連近代最好的兵書《戰爭論》(作者是德國人克勞塞維茨),裡面都有很多《孫子兵法》的影子。

《孫子兵法》是講如何打仗的,但它並不鼓勵打仗。《孫子兵法》的核心可用八個字概括: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首先,它是反戰的。孫子覺得,能別打就別打,打仗是最後一個選項,也是最蠢的選項。即便每次都能打贏,也沒什麼了不起。正所謂“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自謀攻篇)

一部兵書,貫穿其中的卻是勸人不要打仗,這個思想格局是非常大的。我當初讀完這十三篇文字,心裡是十分震驚的。因為它自始至終都散發著兩個字:謹慎。這與我此前對於軍事的感覺是完全相反的。

作為一部兵書,當然不能只是一味地反戰,還要教人如何打仗。因為有時候,你不想打,但有人偏要跟你打。

《孫子兵法》如何教人打仗呢?核心就一句話:做好準備再打,不打無把握之仗。

孫子重新定義了“計”這個字眼。以前,我們認為“計”就是“計謀”,是奇謀詭計。可孫子告訴我們,它不是計謀,是計算。

怎麼計算呢?算一下天時,算一下地利,再算一下人和,算一下所有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如果我們的勝算大於對手,那就可以開戰;如果我們的勝算小於對手,那就暫且忍耐,不要打。

所謂奇謀詭計,只是小聰明。真正的大智慧,就是計算(注意:是計算,而不是算計)。

最直白的計算是什麼呢?是孫子教你如何以多欺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出自謀攻篇)

多麼直白、多麼通俗易懂啊,連打群架的時候都能用得上。

清朝的名將左宗棠,打仗時講究“緩進速戰”,正是暗合了孫子兵法所提倡的“做好充分準備再打”。所以他打贏了。

三國神人諸葛亮,號稱足智多謀,可是六出祁山,每次都無功而返,把蜀國國力耗費殆盡。他的做法是違背《孫子兵法》的。因為他每一次出祁山,都未曾做好充分準備。

《孫子兵法》不僅可用於打仗,還可用於商業,用於做人、做事。它的全文雖然只有13篇,區區5000字,卻是一本深不可測的大書。每次研讀,都會有新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