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说中国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

专业书画定制


谢谢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这个问题本身就属于偏见。也是对中国书法发展缺乏了解的误说。

为什么这样说?中国书法都是颜真卿,米芾毁了,那中国还有书法吗?唐宋以后,学习颜真卿米芾者甚多,难道都是走歪路了?董其昌对颜真卿,米芾都有研究,董其昌研究错了?

这就违背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一般社会规律。


苏轼书法

中国书法唐代开始,全面走向统一。唐代以前,从晋代起,你的书法可以是隶书草书,可以是魏碑,也可以是钟王。既可以是魏碑,也可以是行书、草书。这些书法都是并行当朝而不悖的。

但是,唐代开始,书法只有楷书、行书、草书是主流书法了。其他书法,例如魏碑、隶书、篆书基本完全退出日常实用。而且,最常见的书法,就是行书。

所以,行书成为书法欣赏的主要对象,这个就是唐代以后出现的书法美学新趣味。

我们可以看看,唐代以后有没有欣赏楷书的?有没有三五个楷书大师?为什么唐代以后到今天,不再产生楷书大师了?

即使,以王羲之的行书书法为标准,那也不应该千篇一律,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才好吧?


黄庭坚书法

那么,王羲之之后要不要创新?当然需要创新。

颜真卿、米芾都是因为他们有创新,才会在书法史上留名。


米芾书法精彩局部

与米芾齐名的宋代书法家薛绍彭就是跟王羲之一模一样的,他为什么没有进入“宋四家”?难道薛绍彭的书法不好?难道没有魏晋风度?

当然,清代晚期出现了一股碑学之风,重新恢复了书法美学的多样性,并且对王羲之的书法美学也提出了批评,这完全是另一回事,因为,晚清取消科举是迟早的事情,书法作为科举的牺牲品,应该反思,但是,也不是要以颠覆颜真卿米芾为代价,毕竟他们为唐代以后的书法创作,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千千千里马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在网上一查,真在汪国祺先生的《自得其乐》一文中找到原话:大学时,喜读宋四家。有人说中国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这话有道理。但我觉得宋人字是书法的一次解放,宋人字的特点是少拘束,有个性,我比较喜欢蔡京和米芾的字(苏东坡字太俗,黄山谷字做作)。

关于颜真卿的说法并不新鲜,最先提到他是丑书之祖的是米芾。

在颜真卿出现以前,“二王”是书法界的惟一,书法家们一直是以王为尊,崇尚王字的流美、纤瘦、妍媚、湿润,直到现在,大家也还以二王为书法的正统,就如武术界的少林派。

颜真卿出现后,他取二王之长而又明显有别二王,他的字肥腴、苍涩、雄强,他是中国史上继二王之后又一座高峰,他使中国书法有了一条有别于二王的新的发展线索。

颜真卿的书法,明显有别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二王书风,从某种程度上说颠覆了当时人们的书法审美观,出现之初,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应该算是“丑书”。

至于宋四家,也是一种必然。

人们常把书法史分为两个阶段,以唐为界,唐以前是摸索书法规律的时代,唐以后则是更加贴近人性的时代。五代则是唐宋间过渡的重要阶段,杨凝式是这期间的过渡书家,对宋代的书风有极大关系。

唐代的书家多为官僚,宋代的书家多为文人士大夫,都以士大夫的心态面对书法,讲究书法的意趣和情性,这就促成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

中国书法在唐代完善和成熟了以法度为核心的体系,它的消极作用是以程式为共性,抹杀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发挥。

而以宋四家为代表的书家,则更注重表现自我,他们率先跨出创新的步伐,并影响着创作。

从这种意义上说,宋四家比法度森严的唐人书法是有极大不同的。


千年兰亭


说这句话是有原因的,但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喜欢不代表不好。

自魏晋以来,书法的正统就是二王,二王书法中庸平和,如美女簪花,被历代帝王喜欢推崇。

像唐代的书家如欧阳询、褚遂良虽然留下来的书法都是碑刻,但仍属于二王帖学一路。

颜真卿虽然也学二王,但他一反二王法则,独创一派,将篆隶、碑板笔法用于自己的书法之中。

变王羲之内㩎为外拓笔法,雄浑大气,自成一家。这和颜氏家族里来擅长金石考据学有很大关系。

而宋四家,尤其是米芾,在用笔上也不再守中庸之道,开始八面出锋。左冲右突,荡气回肠。



说他们坏,就是坏了二王的用笔之道,但这并不是坏事,它使书法有了更多的可能,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书法的艺术化,又向前迈了一步。

你觉得呢?


不二斋


在世界数百种书写文字中,只有汉字书写蜕变成一门独特的艺术,其他文字书写只有艺术字,而达不到一门艺术的高度。

一门艺术就会有不同变体和风格,如舞蹈中有拉丁、有芭蕾、有踢踏,有蒙古舞、新疆舞、傣族舞,缤彩纷呈。书法艺术也是如此,楷书端庄,草书飘逸,隶书冷峻;羲之书法俊秀,真卿雄浑,公权干练,各具千秋。正是因为有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不同流派,才成就了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流行,书法已经变成一门纯艺术,她的使用价值基本丧失。值得注意的一个可喜可忧的现实是,计算机和打印机的普及,使人们可以不用毛笔也可以印制出“毛笔字”,让毛笔字得见第二春;但这样印制的产品只能是“毛笔体”,而不会是书法,更谈不上是艺术。

另一个可忧的是“伪书法”,即用毛笔写的却像印刷出一样规范的“美术字”。现在一些名家还成为研究生导师,其书写视频在电视和网络上颇有市场。这种毛笔字规矩干净,千篇一律,与印刷的无异。但既没有灵魂,也没有特色,自然不能称为书法。

至于近些年时髦的丑书,已经受到举国抨击,更不能算作书法,这里就绕过不提。


无中生有hz


中国书法坏于颜真卿和宋四家?这句话说得过于偏颇,忽视了艺术发展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个道理和规律,只有如此,书法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任何艺术如果固步自封,必将走向灭亡。

清代书法家梁巘(yan)在总结前朝书法形态时,有这样一句话: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就是说,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追求韵致和神采,以展现洒脱飘逸的书风为主要目的,王羲之、王献之就是这种书风的代表。

唐朝书法重视法度,用笔规范,书法家追求中锋用笔,创造出了结构森严,风格雄浑大气的唐楷,书法成就以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为代表,它跟唐朝整个国家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宋朝书法家另开新路,追求书法中的意趣和书卷气,呈献出一种天真烂漫、率性而不拘泥法度的书风,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代表。

元明时期,书法经过发展,掀起了复古风气,以摹仿前人为主,在创作中,人们认为字的形态结体应当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但笔法不该变,刻意追求字体的体态。

至于为什么说书法坏于颜真卿和宋四家?恰恰是因为颜真卿和宋四家敢于创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书体,推进了书法向前发展,在保守派眼里,他们破坏了前人建立起来的书法规范和权威。

颜真卿时代,皇帝老子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命令属下到处搜集王羲之的真迹,找到《兰亭序》后,命令全国著名书法家进行临摹和学习,把临的最好的留下来,而李世民最后把《兰亭序》真迹进行陪葬。今天我们看到的《兰亭序》,实质上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



可以说,是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喜好决定了当时的书法审美规范,不符合统治者意愿的书法,都是有损帝王威严的,都是具有破坏性的。

颜真卿的个性和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喜欢王羲之的书风,他自立门户,创造了雄浑、刚健、大气的“颜体”,跟皇帝老子的审美完全不同。

并且,他在书写《祭侄稿》时,任由情感喷发,字体虚实相生,一气呵成,流露着浓烈的情感,把书法的艺术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由于《祭侄稿》随性而为,字字见性,跟常人的审美趣味完全不同,整体看着散乱,狂怪,甚至有那么一些丑。它跟王羲之秀美雅致的书法大不相同,皇帝老子肯定不喜欢这种书法,后人也把这幅书法称作“丑书”鼻祖。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大力发展后,考生们要想顺利进入仕途,考试答卷时必须用“馆阁体”书写,就是那种看起来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大小一样,黑亮圆润的字体。这种字体死板呆滞,如现在的印刷体一样,毫无美感和个性。

到了宋代,馆阁体开始被一个个考生推崇,然而,对书法有想法,有使命感的人,如宋四家,偏不认可馆阁体。他们承继颜真卿《祭侄稿》书风,把书法变成表达自我意趣、情感和个性的一种载体,有力推动了书法发展。于是,就有了宋人书法“尚意”之说。

颜真卿和宋四家是在别人的白眼和怀疑中进行创新的,创新势必要跟保守派为敌,因此,说他们不好的人大有人在。历史上,任何创新都会遭到保守派反对和污蔑,这是人之本性。


鸿鹄迎罡


这话真是不懂装懂的扯淡,汪曾祺先生于作家是顶尖,于书法其实是外行。这句话不是汪曾祺文章的全文,这样直接拿来,真是断章取义。而且,我从这个学习书法多年的人来看,“中国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也不敢苟同汪曾祺先生的看法。


无论颜真卿还是宋四家都是由深厚传承,并且风格独立,自成一派,总结前代,引领后世的大家。

先说我们知道颜真卿的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更是与杜少陵之诗,韩昌黎之文,共同被誉为能起八代之衰。以雄强劲健,自由开阔,厚重博大,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质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


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且为后世立则。他的行书《祭侄文稿》,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从时代论,唐初承魏晋风度,未能自立,颜体一出,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标志之一。这何来中国书法坏于颜真卿之说,而应该说中国书法,于颜真卿为盛,于颜真卿而蔚为大观,有盛唐气象,有中华之精神,才有旷古烁今的大面貌。

再说宋四家,汪曾祺说苏东坡的书法俗了,这个真不知道是哪里看出来的。苏东坡是一代文宗,也是古今排的上号的大诗人,大词人,大书法家。他的书法,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天马行空,如渊似海,如鲸如象的学识和纵横恣肆的才华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苏东坡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以及一种天真烂漫的至高的艺术美感。其书作哪里有俗这么一说?

接着说黄庭坚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黄庭坚的书法成就虽然不如苏东坡高,但是也足以相抗了。当然也有人说他的书法很怪,为后世开了不好的风气。可是这怪谁呢?你能怪黄庭坚么?要怪就怪后世的没水平,没学到点子上核心上。可是汪老先生却说黄庭坚也有错,真是荒天下之大谬。


米芾的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用笔也是神鬼莫测,纵横捭阖,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风格也是极其鲜明,后世有许多著名的书家受其影响。他和黄庭坚一样,有影响力说明他牛,说明他的书法真有人喜欢,这个书法是属于天才的,属于真正有个性者,有独特审美者的,人家也是有深厚传承和变革精神,开了书坛新风气,而且也是正路上的人。你不能说他搞乱而来书坛。至于蔡襄,我就不太了解了,所以就不特别介绍了。

无论是颜真卿,还是苏黄米蔡,后人学他,都必有时代发展,文化演进,书风流变,审美变迁等等综合因数作用的结果,那都是后人的自由选择,和书法家本身无关,更不能说他搞坏了书法,这是不公正的,也是荒谬的。你不能拿他和当代的江湖书法和流行书风哗众取宠的来对比。这样会误导大家的。


当然,每个人审美不同,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这个无可厚非,有不同才能产生新的价值嘛。


李艺泓


我是一人。这个说法,有些道理,但还不够直白不够全面。

这句话是在强调“二王法”是中国书法最主要的标准。

这个说法来自汪曾祺的文章《人得有点业余爱好》。文中有一句:这些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先介绍一下把写写字当成业余爱好的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喜欢书画和做菜的作家

汪曾祺简介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有些称号: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沈从文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曾指导汪曾祺写作。

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

关于这篇《人得有点业余爱好》

题目中“中国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在汪曾祺先生文中出现在如下

我觉得王大令的字的确比王右军写得好。读颜真卿的《祭侄文》,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颜字,并且对颜书从二王来之说很信服。大学时,喜读宋四家。有人说中国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这话有道理。有人说中国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这话有道理。但我觉得宋人字是书法的一次解放,宋人字的特点是少拘束,有个性,我比较喜欢蔡京和米芾的字,苏东坡字太俗,黄山谷字做作。
……

然而这篇文章《人得有点业余爱好》,是散文不是专业论文。主要讲得是:汪曾祺先生,这些年来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文中写了书法、画画,做菜,虽然书法写了很多字,但是很明显汪曾祺先生是真的喜欢做菜。

说到书法作家或者说文人,基本上都有临写的经验,汪曾祺先生也没有太把自己当成书法权威,也没有要下个论。原文通读,关于书法的段落印象肯定不是最深的。汪曾祺先生真是个老饕,吃货啊。

汪曾祺先生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想表达的东西可能不只是读到的文字表面,可以往深了想。

但汪曾祺写这篇文章,重点也不在这句话。这是个书法的问题,让一人来说说我对这句话的看法。

如何看: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

一人认为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不直白不全面。

如果依“二王法”为尊,基本上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的观点是,楷行草书法技法和审美以“二王法”为尊。

如果不是这样观点,下面的文字可能会让你感到不舒适生气,可以不继续看下去。

以“二王法”技法和审美标准,随着时间,各方面越来越脱离二王,越来越差。

但是不能写成: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三坏于明清,四坏于当代。

可以这么说。

书法,融合于颜真卿,一坏于宋四家,精简于赵孟頫,一僵于明清,一崩于现代。

我们现在还是书法创新改革为主要力量,那还会继续崩下去。说回话题。

关于颜真卿,不是坏,而是融合二王法。

元代袁裒的《总论书家》。他在此书中说:“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王羲之的字较多内擫,王献之的字较多外拓。每个人写字都是内擫和外拓相结合的,只是多少内擫,多少外拓,比例的问题。

为什么欧阳询的行书,评价不高。因为他的行书,太内擫了。

通俗的说,是不是觉得每个字都比较憋,不是左右向里凹,上下向里凹,就是四面全部向里凹。这一页《千字文》,举个例,所有的“宀”竟然如此的内擫,“字宇宙”。笔法和结构这么单一和激进,不看章法,看单字都有些奇怪。真希望这个贴不存在,学欧楷千万不能学欧阳询的行书。

可是王羲之呢,绝对不会如此内擫,看《兰亭序》就知道。而且王献之的字,就是外拓比较多。

颜真卿的外拓,并没有完全跳出“二王法”。准确的说,颜真卿,字形更多的呈现外拓,和王献之一样多呈现外拓。而不是说王羲之王献之就没有外拓的字。

这个就是“二王法”比较霸道的地方,他们父子把书法给包圆了。是跳不出“二王法”这个圈。

自二王之后,成名的书家,都受到了二王的影响。谁也逃不掉,只不过颜真卿,将二王融合的最好。

就在宋四家,坏了一次。

宋人尚意,这句话很多人都说。宋四家其中三家,明显脱离二王法。

皇帝问米芾评价下当朝人的字,米芾说: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然后接了一句,我米芾刷字。

我觉得评价非常的精准。

临写过苏黄米字的人,应该能深刻的感受到,宋人真的写意。

看看黄庭坚的《松风阁》

仅仅看:长横“一”和撇“丿,是不是很有特点。

这样的笔法,可以作为学习的范本吗,苏黄米的帖子,绝大部分都是非常个人的,而且写意。要是没有基础,初学书法,直接苏黄米帖子,那字一定歪。好不好,好,是不是二王法,不是。可不可学,可偶尔临不深学。

明朝的文徴明就非常喜欢黄庭坚这样的字体,可是明清留下的印象却是馆阁体。

先说一下元的赵孟頫。

到了元,赵孟頫精简二王法,却后继无大家。

赵孟頫真是天纵之才,看到宋朝的书风是那样。他的字竟然能如此的得二王法,又另开生面。但是赵孟頫精简了很多笔法。

可能是因为赵孟頫日书万字,写得太快太多了,省掉了很多技法。

因为赵孟頫字很符合大多数的审美,又精简了笔法,很多人都学。这时候有些人综合了一下,台阁体正式出现。

台阁体和馆阁体,僵了明清的字,分不清楚。

赵孟頫字的影响力,和沈度等人,还有当时的国家发展需求。台阁体成为考试字体。从明朝直到清朝。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那时候,经常写字的,一般都非富即贵,能一时有名的书法家,都不是平民,写字不是他们生存的方式。到了明清,人口基数大增加,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原因,规定了字体。规定了之后,明清的人民大众的书法,平均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僵化了,最高水平不如以往。

不要以为,最差的时期是明清。我们现在可是从二王以来,最差的时期。

没有基础的创新改革,书法崩了

现在是有史以来,学书法最容易的时期,可是却是书法水平比较差的事情。尤其是当代的最高水平的那群人,和其他时候相比,不能比。

现在一个18岁的成年人,就可以比较轻松的获得非常非常多的字帖。不比乾隆皇帝的少哦,可是很多当代书法大师的字,比乾隆差远了。虽然乾隆的字,不说在古代书法家中,就在古代帝王中,字也不是非常好的。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御笔的“神乎技矣”。

现代当代很多大师的字,都不能写成这样,还谈创新。

书法创新改革,不是最主要的,书法还是有美,要有法。

颜真卿,和宋四家有没有坏书法,对我们现在也不重要。

我们现在还是要正确的引导,至少不能丑吧。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的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写字如做人,规规矩矩写字,规规矩矩做人都很难。颜体字胖胖的,方方的,苏黄米蔡四家书法规矩也太多了,讲结构,讲笔画,讲笔形,这些规矩在后来上千年历史中,影响着—代又—代文人墨客,使得后人—直徘徊在这个圈中,又苦于无法突被其规范的形体,


文人书法,历代都有大家,学书法大多都效仿唐宋大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但自古中国书法并没有人来限制人练书法必须去学这些大家的书法字体,人们不自觉的去学是因为这些大家的字体,正是它们严谨的字体结构。

我不知道是谁说中国书法—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到是想认识这种能超越古人的大神,晒出你的神作吧!不以规矩不成方园,超越是好事,但如果是嘴子功夫,还是请悄悄闭嘴。有些人,专钻法律的陋洞,是为了作恶,有些人指出古人的不足是为了创新,有些人说古人的字不好是因为古人的字太好。我不认为古人的字有多好,但认为现代好多人写书法己超过了我的认知,他们写的书法己不是我认知的书法了。如现代的丑书大师,射书大师等,我不反对艺术创新,但如果是如这类创新,也请闭嘴,因为这类创新是超越地球,可能上升到外星文明吧!




历史在进步,文化要进步,书法更要进步,我也不太喜欢颜体,但我无力写的更好,我无理由说颜体不好,更无理由对宋四家说三道四,它们至今影响着我们,能没有道理吗?


曾宪全110401818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汪曾祺是大家,也算通才。在那个时代,这一类的通才还真不少,比如沈从文先生、傅雷先生,虽并不具备高深的书法造诣,但鉴赏力和识见确属一流。在这一类通才中,汪曾祺先生大概只能敬陪末座,一在家学和天分,二在后天的识见和运气。

说中国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这种说法,自有其道理,但又不确切,我们需要简单梳理一下中国书法史的大的脉络才能得出客观不偏颇的结论。

从仓颉造字到汉隶,中华文字源远流长,一直在奔着实用性的目标迈进、演化。突然到了魏晋,清谈玄学的文人们对实用性是嗤之以鼻的,其实是历史到了这个阶段,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艺术观的时候了,这就是文明的大观阶段。

魏晋书风,笔法的丰富性和技术性都发展到了极致,二王当仁不让的用自己有限的一生留给后世技术与风韵并重、继承与创新同行的书法系统,完成、完善了行书、小草的定型,并直接指导和领导了初唐狂草和唐楷的形成和发展。

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二王就没有今天的中华书法,就像没有史记的中国的史学水平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直到今天,魏晋风骨还是诸多书法修习者心中的圣殿。大成自己就以此生学书,不急不躁,循序渐进,能在死前进入魏晋作品的修习为大幸事。所以很多人会以魏晋尤其是二王作为书法的坐标原点来观察和判断其他的书家和作品。

如果这样,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不是没道理。

颜真卿秉承家学,其祖颜师古更是写的一手好魏碑。所以虽然号称从张旭那里继承了二王笔法,其实他的楷法是集合中唐与魏碑结字,再施以篆籀笔法的创新产品,他的行书倒是更大程度上使用二王笔法,但气韵已经全然没有魏晋风。

宋四家中,苏黄米蔡均曾学习颜真卿,宽博和外拓的特质苏黄米都具有,并成为自己书风的重要部分,唯有蔡襄临颜成绩最差,终难以避免捡蔡京漏的嫌疑。

米的做法是全面继承王羲之笔法、王献之风格,并将二者一些特异性的笔法加以夸大、强调,增加欹侧,加强速度和气势,终成一代大家。

苏的做法是吸纳魏晋结体和笔法,适当规整化,再强调自己的独特线条美学,佐以史上无双的文学艺术天分作为文韵,成为史上最难学像的大家。

黄的做法是结合摩崖书的开张和张颠素狂的线条特质,掺入顿挫感,其个性化为世瞩目。

所谓宋尚意,其实说的是在书写技术、笔法体系以外,宋四家强调自身的选择和个性化表现(叫习气也无不可),让美呈现出人各不同的宽容性和时代感。

至于后世书家,多从颜+宋四家来,王铎、董其昌、傅山、康里、杨维祯、黄道周等,无不是苦修二王打底,然后在宋四家的光照下开创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唯一的例外是赵孟頫,嫡系二王笔法,却做了大规模精简,形成熟甜书风。

书为人心写照,书法也是时代的写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起点永远在二王,终点却永远是自己。这是汪曾祺没懂得的书理和世理,毕竟他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夫。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不胜温馨!谢谢!

大成国学堂


这个坏字分怎么看,颜真卿坏在哪,宋四家坏在哪,搞清楚了才知对错。唐前二王独霸,坏了也没人理,唐朝欧颜柳各自为王,唯独颜成了坏蛋,为什么,这主要是后人误读了颜,至于宋四家,苏黄米蔡,就更委屈了,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书法秘籍的传播太狭窄。以至于唐后无古法之感叹。二王的功绩在于系统规范的总结了前人对文字书写的理论,并灵活运用到极致。颜真卿又将其对错混用以传情达意。宋四家以讹传讹,错对乱用幸好有米芾还算清醒,然后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误入歧途者众,王铎更比必说坏到几点,董其昌过于自负,以至于用笔不太好所以字少肉,王铎是肉中藏筋骨而不露。外行无从下手,难于驾驭。综上所述,书家无不用其极来隐藏书法秘籍。已达到害人的目的。引诱他人误入歧途他才高兴。因此,书法是当代人与古代人斗法的一个无形的战场,不要听信古人的中锋行笔,前边那句是什么,后边那句又是什么,为什么是中锋行笔,为什么不是中锋起笔,中锋收笔。力透纸背就是按迟涩。这些都是古人的障眼法,深入研究大家就会发现,书法秘籍就隐藏在古人的墨迹里,用笔最好的是智永的千字文墨迹,米芾的墨迹。结体,就难办了,魏碑错的较多,有对的,钟繇结体精妙但也有错误,二王也同样,也就是说,欧险绝,颜隐藏险绝,米芾对错混杂,其余不足观。外行说书别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