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從人的複雜性與人字的簡單性說起

從人的複雜性與人字的簡單性說起

人的複雜性

毋庸置疑,人是世間非常複雜的高級動物。

人體的複雜性

人體是大自然最奇妙的偉大傑作: 206根骨頭, 639塊肌肉。人的一生中心臟要跳動 25億 ~30億次, 24小時之內經其處理的血液有 11128公斤,如果換算成馬力,則需要 140匹馬力才能完成。

人的肺部輸送空氣的氣管連接起來有 2400多千米長;每分鐘吸氣 17次,晝夜共計吸氣 24480次;如果按每次呼吸空氣 500毫升計算,則每天每人所需空氣達 12240升之多。人體有數十億個神經細胞井然有序地協調著各部位的活動,還有計算機都無法計算的神奇的遺傳序列……

人體也是一個複雜、有趣而又統一的有機整體,絕不只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組合。

人類思維的複雜性

或許人類的視覺不如鷹、嗅覺不如犬,但人類是萬物之靈,那是因為人類獨有的複雜性思維。“思維”是人類實實在在的內在活動實體,包括和摻雜了個人情感和個人體驗,以及怎麼提出問題、怎麼描述問題、怎麼修正問題、怎麼分析問題、怎麼解決問題、怎麼反饋問題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

人類憑藉思維創造了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的思維還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本源性動力。人類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與大自然做鬥爭,這就需要首先了解和掌握客觀世界中萬事萬物的基本性質及其相互聯繫的基本規律,然後才能進一步改造客觀世界,以便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達到預期目的。思維與積累的知識就是人類為實現這一目的所不可或缺的智力機能。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來說,思維被認為是人腦經過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特有機能,它被定義為:“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內在聯繫的規律性所做出的概括與間接的反應。”

人類行為的複雜性

人類的行為是受思維控制的,思維的複雜性也就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類行為的複雜性,也就是說,人類行為的複雜性正是由心理活動的複雜性引起的。具有不同生理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人,其心理活動也有很大的不同,對同一件事情的行為反應也就不一樣(受文化、家庭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人類的心理活動是在頭腦內部進行的(中醫並不完全認同此觀點,因為心臟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不能加以直接觀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現。例如,一個人的哭或笑的行為是由其悲傷或快樂的心理活動所支配產生的。所以,通過對一個人行為的觀察和描述,我們可以探討其內部心理活動;反過來,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在行為中產生、在行為中得到表現的。一個人哭,是因為受到了打擊,或失去了所愛而產生了悲傷心理;一個人笑,是因為在學習或其他某個方面取得了成功,或得到了滿足而產生了快樂。所以,通過在一定條件下對人的行為進行系統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瞭解人的心理活動。

人字的簡單性

關於“人”的含義,解釋有很多。比如,《說文解字》對“人”的解釋是:“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 zhòu)文象臂脛之形。 ”《禮記·禮運》在解釋“人”時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列子·黃帝》則解釋說:“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 ”清代洪亮吉《治平篇》如此解釋“人”:“人未有不樂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樂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

關於“人”字的結構,有的典籍是這樣解釋的:“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側面站立的人形。 ”“人”也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為“能製造工具、改造自然並使用語言的高等動物”。

以上這些解釋都過於複雜。其實,“人”字不過是簡單的一撇一捺。下面對這一撇一捺的幾種解釋(或引申義)就非常有意思了。

名與利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問鎮江金山寺的高僧法盤:“江中的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忙,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盤迴答道:“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盤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

因此,有人將“人”字的一撇一捺乾脆解釋為名、利二字,恰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說法,似乎人生來就是為這兩樣東西而存活。

確實,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故而,有人將其形容為這是在每個人心中隱藏極深的“兩把尖刀”。

虛名私利絕不可求,平安健康人生春秋。人必須真正明白“名與利只可遇不可求”的道理,懂得生活的真諦在於平淡,才能做到“淡薄世間名與利,看破人間紅與塵”,才能心如止水、逍遙自在地快樂生活。

善與惡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們對人性問題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孟子主張人性善,是性善論的典型代表;荀子主張人性惡,是性惡論的典型代表。因此,有人說,“人”字的一撇一捺不過是善惡的符號而已,人同時具有兩面性,有時善多一點,有時惡多一點。孟、荀的人性思想雖然是對立的,但其目的取向是一致的,即都主張加強後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斷完善自我。

凡提出人性理論的人,都相應地提出了對待人性的方法或取向。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礎上提出了“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荀子在人性惡的基礎上提出了要“化性起偽”(改造人的本性)。孟子的存心養性強調的是內在的自我修養;荀子的化性起偽強調的是外在的教育引導作用。

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用水必然向下的現象說明人性善的必然性,但他難以解釋社會現實中人們的惡行。孟子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逃避人們的責難,提出了存心養性的理論。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心)是善的,是與禽獸不同的,由於有的人不知道保守自己的本心,不知道加強自己的善性,而把本心放了,把本性滅了,結果變得和禽獸並無區別。在孟子看來,就像“牛山之木美,被人砍光,山上草葉新苗,被牛羊吃光”一樣。因此,人要成為人,要想使自己不走向禽獸的境地,就要努力保守人的本性。“盡其心者,養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即盡最大努力修養善心,保持人的善心,培養人的本性。

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即人的本性是惡的,善是後天人為形成的。荀子認為人之所以由性惡變成性善,完全是後天禮法教育的結果。儘管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他也認為人的本性不是不可以改變的,通過禮法的教化,化性起偽,就可以變惡的本性為向善的本性。

孟、荀二人中,一個從人性善出發,但不注意修養會變惡,得出了需要道德修養和道德教化的結論;另一個從人性惡出發,認為人性惡,才需要後天的道德禮法教化,以改變人的本性。前者是通過教化保住人的善性,後者是通過教化改變人的惡性。無論是存心養性,還是化性起偽,都倡導後天社會生活中的道德修煉,都強調後天道德教化的必要性。

陰與陽

有人說,“人”字的一撇一捺,依據中國哲學,指的是陰與陽。

陰陽論,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所特有的一種理論架構,其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時期甚至更早。《周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它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內部對立著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相對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興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於陰。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陰陽統攝了萬物萬象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在這種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此消彼長的變化中,推動著世間萬物的變化和發展。

陰與陽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陰,陽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即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因此,陰陽是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

陰陽消長,是指事物和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是運動變化的。其運動是以彼此消長的形式進行的。陰陽兩個對立的矛盾始終處在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動態平衡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事物的正常發展變化。“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焉。”

陰陽轉化,就是陰陽互變,事物或現象的陰與陽是兩種不同的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對立面轉化。《繫辭》說:“陰陽合德,則剛柔有體。”只有陰陽統一起來,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陰陽才能長期共存。

由陰陽學說衍化出五行學說,也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剋”的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木曰陽中之陰,火曰陽中之陽,金曰陰中之陽,水曰陰中之陰,土曰陰陽合合。《尚書·洪範》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tǔ yuán jià s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萬事萬物通過這種相生相剋的關係而產生普遍聯繫。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屬性物質的“相雜”和“相和”而化生的。五行學說是按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歸類的,歸類方法一是按取象比類法:“取象”是從事物的形態(作用、性質)中找出能反映本質的特有徵象;“比類”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屬性為基準,與某種事物所具有的徵象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的歸屬。二是推演絡繹法: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歸納其他相關的事物,從而確定這些事物的五行屬性。“仰觀天,俯察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中華先祖就是這樣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的。

陰陽五行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該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木、火、土、金、水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物質元素。人也不例外,以五臟為例:肺為金、心為火、肝為木、腎為水、脾為土。總之,人及其思維、行動、命運都在陰陽五行說的範疇之內,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

對人的管理

對人性的瞭解有助於對企業或者其他機構人員進行管理與激發。

恩威並施

作為一個管理者,不論是古代的帝王,還是今天的一個組織領袖,在“權力控制的遊戲”中,除了善於制定一些明面上的規則之外,還要善於運用一些不便明說的“隱性手段”。這種隱性手段在古代稱為“恩威並施”。恩威並施強調的是,在實施控制時,既要施之以恩,施之以德,感化影響,說服指導,從而贏得部屬的信賴;又要施之以威,施之以權,查驗所為,獎優罰劣,使部屬有敬畏之感。簡單來說,所謂恩威並施,就是恩惠和懲罰兩種手段並行使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統治者,大多會使用軟、硬兩手策略。你臣服於我,就施以恩惠,你叛逆就給予處罰甚至付諸武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皇帝,很善於處理君臣關係,恩威並施,雙管齊下。李靖,原名藥師,雍州三原人。出身官宦世家,隋朝大業末年,曾任馬邑丞。唐高祖兵入長安時,將李靖擒獲,欲斬之,而秦王李世民求情,高祖遂赦李靖,從此李靖加入唐將行列。貞觀四年,李靖破突厥頡利可汗牙帳,因所率部隊紀律一時鬆弛,致使突厥珍物被官兵擄掠殆盡。御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劾請交付法律部門推勘審理,唐太宗予以特赦,不加彈劾。等到李靖覲見,太宗則大加責備,李靖磕頭謝罪。過了很久,太宗才說:“隋朝時史萬歲打敗達頭可汗,而隋文帝卻有功不賞,反而因其他小罪將其斬首。朕則不這樣處理,記錄下你的功勞,赦免你的過錯。”於是,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給絹一千匹,所封食邑連同以前所賜封的共達五百戶。不久,太宗對李靖說:“以前有人說你的壞話,現今朕已醒悟,你不必掛在心上。”又賜給絹兩千匹。

李世民駕馭功臣的手段便是恩威並用。他並沒有像李淵那樣對李靖動過殺機,只是想通過別人對李靖的彈劾來警告一下李靖。唐太宗很聰明,他知道對卓爾不群的李靖該怎麼收、應如何放,拿捏得恰如其分。所以,李靖才會心甘情願地幫助唐太宗打天下。唐太宗在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經負有輔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靖貶官。他告訴太子道:“李靖是有能力輔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並沒有什麼恩愛相連,因此,他難免會擺出桀驁不馴的樣子,使你難以駕馭他,所以,我才故意貶謫他。你繼位後,可即刻讓他官復原職,他便會對你感恩戴德,忠實地效命於你。”果然,太宗逝世後,太子李治繼位的當日,就讓李靖復任宰相,由此,李靖對新皇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從此忠心耿耿、不復二心。

恩德武威同時並用,也是古來將帥所重視的統御謀略之一。《孫子兵法·地形篇》雲:“視士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孫武認為,統御部卒,必須用恩威並施之謀。

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應用範圍很廣。美國對待其他國家經常用到這種手段,用美國人的話來說,就是“胡蘿蔔加大棒”。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認為,經營者對部下,應是慈母的手緊握鍾馗的利劍,平日裡關懷備至,犯錯誤時嚴加懲戒,恩威並施,寬嚴相濟,如此才能成功統御企業。

恩威並施是對人性中“趨利性”和“人性惡”的合理把握與運用。

獎罰分明

鄧小平在《堅持按勞分配原則》中指出:“要有獎有罰,獎罰分明。”為人主管者必須公正無私,獎罰分明,才能樹立良好的紀律,使眾人信服。

曾國藩曾指出:“善管理者,攻心為上,攻身為下。”攻心的目的,是要使下屬對你忠心耿耿,肝腦塗地。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達到既定的目標。領導要掌握攻心的智慧,就得以獎為主,以懲為輔,給下屬留下自由發展的空間。曾國藩指出,賞罰分明是當領導所必備的一項素質。領導對待有突出表現和貢獻的下屬,萬不可嫉賢妒能,這樣會挫傷他們的銳氣,只有論功行賞,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諸葛亮說:“賞以興功。”也就是說,獎賞是用來鼓勵立功的,對有功之人行賞,可以激發人的榮譽感,培養人的上進心。所以,一些成功人士不惜重金對下屬進行獎賞,以保持下屬的高昂士氣。拿破崙在 1807年打敗沙俄、征服普魯士以後,對所有文武官員進行了十分慷慨的犒賞。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第一件事就是論功行賞以保持屬下的高昂鬥志。然而,在對屬下獎賞的過程中卻必須講求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否則,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首先,“賞不可不平”。也就是說,獎賞要公平,所謂公平,就是按照功勞大小,給予不同獎勵,功大大獎,功小小獎。劉邦行賞就把握了公平原則。他對蕭何的獎賞最多,評定位次把他列為第一,這是實事求是的。在劉邦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蕭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劉邦率軍進入咸陽後,將領忙於爭奪金銀美女,而蕭何卻首先取得秦朝的文檔資料,為劉邦統一天下時掌握全國的地理、人文情況提供了幫助。同時,在楚漢相爭中,蕭何鎮守關中,安撫百姓,為前方補充兵員、糧草,使劉邦一次次轉危為安。正因為漢高祖以事實為依據,根據功勞差別體現行賞的差別,所以,群臣仍保持積極的幹勁。

其次,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這也是養才之道。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的安保系統和航空分廠所採用的激勵系統,即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1979年,該廠接受了 1.8萬條僱員建議(人均 3.66條)。為了鼓勵大家多提建議,霍尼韋爾公司對凡是提過 3次或以上建議的僱員給予實物獎勵,建議越多,實物獎勵越多。提出的建議越有價值,得到的現金獎金就越多。同時,“論功行賞”,也給予員工精神獎勵。凡提過 3次或以上建議的職工,他的相片就掛在本部門辦的“超級明星”表揚欄上;如果所提建議還帶來一定的資金節約,就可在每週公司表揚欄上張貼出他們的照片和建議。此外,還在公司內部刊物、部門通信以及厂部報道上大張旗鼓地加以介紹。這樣,在公司內部形成了一種極力挖潛、充分發掘每個人才智的良性競爭風氣,從而使公司的效益和利潤大幅增加。

有作為的企業家無不懂得人是需要激勵的,所以,要採用各種激勵手段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企業經營能否取得卓著成效的根本措施。企業主管的任務就是找出激勵員工的因素有哪些。員工是出於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而工作的,並非任由主管予取予求。主管應該找出員工的目的和需要,並且詳細瞭解這些需要和目的是否符合公司的目的。這一點恰恰印證了人性陰陽論中“陽性”的一面,即上升的、溫熱的、興奮的一面。但如果主管過分強調某些優點,反而可能造成員工的負擔。這就是人性陰陽論中所說的,要把握好陰陽轉化、陰陽平衡原則的內涵。

日本松下公司很擅長運用激勵手段來激勵員工。松下公司每季度都會召集一次各部門經理參加的討論會,以便了解彼此的經營成果。開會前,把所有部門按完成任務的情況從高到低分別劃分為 A、B、C、 D四級。會上 A級部門首先報告,其次是 B級、C級,D級最後。這種做法充分利用了人們爭強好勝的心理,因為誰也不願意排在最後。松下公司對各部門所完成的利潤,採取預留 40%自行支配的做法,利潤留存主要用於本部門員工的福利、更換或擴充設備等。因此,各部門完成的利潤越多則留存的利潤也就越多。這種所得與付出緊密聯繫的內部管理方法,促使各部門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拼命工作。松下公司 1966年發出號召: 5年內生產率倍增,職工工資倍增,保證 35歲以上的職工有自己的住房。這樣的許諾,極大地激發了全體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到 1970年,這些目標全部實現了,其中,住宅是通過向職工提供分 15年還清的低息貸款來實現的。職工通過加倍努力的勞工作得了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而松下公司則發展成為日本最大的電器公司。

《妥拉》與法制

猶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聖經·舊約》(又稱《塔納赫》),所有猶太人都要絕對忠誠地信奉它。《聖經·舊約》的前五卷書稱為《妥拉》(又稱《律法書》《摩西五經》),它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對《妥拉》及猶太教經文中的“ 613條戒律”逐一做出了詳盡的解釋。第三部是《米德拉什》,它是解釋《聖經·舊約》的佈道書卷。在猶太教中,《妥拉》佔據著《聖經·舊約》的核心地位,是其最神聖、最重要的部分。

《妥拉》是猶太人信仰的重要教導,在不少神學院教師口中,《妥拉》被簡化為“律法書”。雖然它主要是描述摩西五經的內容,但那並非律法,而是告訴以色列百姓神是誰、怎樣做才能蒙福、如何吃穿作息才是神的教導。

《妥拉》的核心內容是教育。而猶太人把教育與律法(法制)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是它與只注重懲罰而忽視教育的新加坡之間的重大區別(關於新加坡的內容接下來會深入介紹)。

人有趨名的一面、向善的一面、存陽的一面。把握人性和發揮好人性的作用,就要對這些內容進行引導、挖掘和發揚;而對人性中逐利、作惡、存陰的一面則要予以抑制、處罰和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