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从人的复杂性与人字的简单性说起

从人的复杂性与人字的简单性说起

人的复杂性

毋庸置疑,人是世间非常复杂的高级动物。

人体的复杂性

人体是大自然最奇妙的伟大杰作: 206根骨头, 639块肌肉。人的一生中心脏要跳动 25亿 ~30亿次, 24小时之内经其处理的血液有 11128公斤,如果换算成马力,则需要 140匹马力才能完成。

人的肺部输送空气的气管连接起来有 2400多千米长;每分钟吸气 17次,昼夜共计吸气 24480次;如果按每次呼吸空气 500毫升计算,则每天每人所需空气达 12240升之多。人体有数十亿个神经细胞井然有序地协调着各部位的活动,还有计算机都无法计算的神奇的遗传序列……

人体也是一个复杂、有趣而又统一的有机整体,绝不只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组合。

人类思维的复杂性

或许人类的视觉不如鹰、嗅觉不如犬,但人类是万物之灵,那是因为人类独有的复杂性思维。“思维”是人类实实在在的内在活动实体,包括和掺杂了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以及怎么提出问题、怎么描述问题、怎么修正问题、怎么分析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反馈问题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人类凭借思维创造了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思维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源性动力。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这就需要首先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然后才能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以便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达到预期目的。思维与积累的知识就是人类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不可或缺的智力机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思维被认为是人脑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机能,它被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应。”

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人类的行为是受思维控制的,思维的复杂性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也就是说,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具有不同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人,其心理活动也有很大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行为反应也就不一样(受文化、家庭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中医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因为心脏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不能加以直接观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现。例如,一个人的哭或笑的行为是由其悲伤或快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产生的。所以,通过对一个人行为的观察和描述,我们可以探讨其内部心理活动;反过来,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一个人哭,是因为受到了打击,或失去了所爱而产生了悲伤心理;一个人笑,是因为在学习或其他某个方面取得了成功,或得到了满足而产生了快乐。所以,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

人字的简单性

关于“人”的含义,解释有很多。比如,《说文解字》对“人”的解释是:“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 zhòu)文象臂胫之形。 ”《礼记·礼运》在解释“人”时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列子·黄帝》则解释说:“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清代洪亮吉《治平篇》如此解释“人”:“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

关于“人”字的结构,有的典籍是这样解释的:“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 ”“人”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为“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以上这些解释都过于复杂。其实,“人”字不过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下面对这一撇一捺的几种解释(或引申义)就非常有意思了。

名与利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问镇江金山寺的高僧法盘:“江中的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忙,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盘回答道:“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盘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因此,有人将“人”字的一撇一捺干脆解释为名、利二字,恰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似乎人生来就是为这两样东西而存活。

确实,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故而,有人将其形容为这是在每个人心中隐藏极深的“两把尖刀”。

虚名私利绝不可求,平安健康人生春秋。人必须真正明白“名与利只可遇不可求”的道理,懂得生活的真谛在于平淡,才能做到“淡薄世间名与利,看破人间红与尘”,才能心如止水、逍遥自在地快乐生活。

善与恶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人性问题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孟子主张人性善,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荀子主张人性恶,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因此,有人说,“人”字的一撇一捺不过是善恶的符号而已,人同时具有两面性,有时善多一点,有时恶多一点。孟、荀的人性思想虽然是对立的,但其目的取向是一致的,即都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断完善自我。

凡提出人性理论的人,都相应地提出了对待人性的方法或取向。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荀子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化性起伪”(改造人的本性)。孟子的存心养性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修养;荀子的化性起伪强调的是外在的教育引导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用水必然向下的现象说明人性善的必然性,但他难以解释社会现实中人们的恶行。孟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逃避人们的责难,提出了存心养性的理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心)是善的,是与禽兽不同的,由于有的人不知道保守自己的本心,不知道加强自己的善性,而把本心放了,把本性灭了,结果变得和禽兽并无区别。在孟子看来,就像“牛山之木美,被人砍光,山上草叶新苗,被牛羊吃光”一样。因此,人要成为人,要想使自己不走向禽兽的境地,就要努力保守人的本性。“尽其心者,养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即尽最大努力修养善心,保持人的善心,培养人的本性。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后天人为形成的。荀子认为人之所以由性恶变成性善,完全是后天礼法教育的结果。尽管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他也认为人的本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通过礼法的教化,化性起伪,就可以变恶的本性为向善的本性。

孟、荀二人中,一个从人性善出发,但不注意修养会变恶,得出了需要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结论;另一个从人性恶出发,认为人性恶,才需要后天的道德礼法教化,以改变人的本性。前者是通过教化保住人的善性,后者是通过教化改变人的恶性。无论是存心养性,还是化性起伪,都倡导后天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修炼,都强调后天道德教化的必要性。

阴与阳

有人说,“人”字的一撇一捺,依据中国哲学,指的是阴与阳。

阴阳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一种理论架构,其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甚至更早。《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相对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阴阳统摄了万物万象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在这种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此消彼长的变化中,推动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阴与阳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即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因此,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

阴阳转化,就是阴阳互变,事物或现象的阴与阳是两种不同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系辞》说:“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只有阴阳统一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阴阳才能长期共存。

由阴阳学说衍化出五行学说,也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木曰阳中之阴,火曰阳中之阳,金曰阴中之阳,水曰阴中之阴,土曰阴阳合合。《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tǔ yuán jià s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万事万物通过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而产生普遍联系。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属性物质的“相杂”和“相和”而化生的。五行学说是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的,归类方法一是按取象比类法:“取象”是从事物的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具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二是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仰观天,俯察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华先祖就是这样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该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木、火、土、金、水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元素。人也不例外,以五脏为例:肺为金、心为火、肝为木、肾为水、脾为土。总之,人及其思维、行动、命运都在阴阳五行说的范畴之内,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对人的管理

对人性的了解有助于对企业或者其他机构人员进行管理与激发。

恩威并施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今天的一个组织领袖,在“权力控制的游戏”中,除了善于制定一些明面上的规则之外,还要善于运用一些不便明说的“隐性手段”。这种隐性手段在古代称为“恩威并施”。恩威并施强调的是,在实施控制时,既要施之以恩,施之以德,感化影响,说服指导,从而赢得部属的信赖;又要施之以威,施之以权,查验所为,奖优罚劣,使部属有敬畏之感。简单来说,所谓恩威并施,就是恩惠和惩罚两种手段并行使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统治者,大多会使用软、硬两手策略。你臣服于我,就施以恩惠,你叛逆就给予处罚甚至付诸武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李靖,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人。出身官宦世家,隋朝大业末年,曾任马邑丞。唐高祖兵入长安时,将李靖擒获,欲斩之,而秦王李世民求情,高祖遂赦李靖,从此李靖加入唐将行列。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牙帐,因所率部队纪律一时松弛,致使突厥珍物被官兵掳掠殆尽。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劾请交付法律部门推勘审理,唐太宗予以特赦,不加弹劾。等到李靖觐见,太宗则大加责备,李靖磕头谢罪。过了很久,太宗才说:“隋朝时史万岁打败达头可汗,而隋文帝却有功不赏,反而因其他小罪将其斩首。朕则不这样处理,记录下你的功劳,赦免你的过错。”于是,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给绢一千匹,所封食邑连同以前所赐封的共达五百户。不久,太宗对李靖说:“以前有人说你的坏话,现今朕已醒悟,你不必挂在心上。”又赐给绢两千匹。

李世民驾驭功臣的手段便是恩威并用。他并没有像李渊那样对李靖动过杀机,只是想通过别人对李靖的弹劾来警告一下李靖。唐太宗很聪明,他知道对卓尔不群的李靖该怎么收、应如何放,拿捏得恰如其分。所以,李靖才会心甘情愿地帮助唐太宗打天下。唐太宗在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靖贬官。他告诉太子道:“李靖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连,因此,他难免会摆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以驾驭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靖复任宰相,由此,李靖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恩德武威同时并用,也是古来将帅所重视的统御谋略之一。《孙子兵法·地形篇》云:“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武认为,统御部卒,必须用恩威并施之谋。

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应用范围很广。美国对待其他国家经常用到这种手段,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经营者对部下,应是慈母的手紧握钟馗的利剑,平日里关怀备至,犯错误时严加惩戒,恩威并施,宽严相济,如此才能成功统御企业。

恩威并施是对人性中“趋利性”和“人性恶”的合理把握与运用。

奖罚分明

邓小平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中指出:“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为人主管者必须公正无私,奖罚分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纪律,使众人信服。

曾国藩曾指出:“善管理者,攻心为上,攻身为下。”攻心的目的,是要使下属对你忠心耿耿,肝脑涂地。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达到既定的目标。领导要掌握攻心的智慧,就得以奖为主,以惩为辅,给下属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曾国藩指出,赏罚分明是当领导所必备的一项素质。领导对待有突出表现和贡献的下属,万不可嫉贤妒能,这样会挫伤他们的锐气,只有论功行赏,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诸葛亮说:“赏以兴功。”也就是说,奖赏是用来鼓励立功的,对有功之人行赏,可以激发人的荣誉感,培养人的上进心。所以,一些成功人士不惜重金对下属进行奖赏,以保持下属的高昂士气。拿破仑在 1807年打败沙俄、征服普鲁士以后,对所有文武官员进行了十分慷慨的犒赏。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第一件事就是论功行赏以保持属下的高昂斗志。然而,在对属下奖赏的过程中却必须讲求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首先,“赏不可不平”。也就是说,奖赏要公平,所谓公平,就是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不同奖励,功大大奖,功小小奖。刘邦行赏就把握了公平原则。他对萧何的奖赏最多,评定位次把他列为第一,这是实事求是的。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萧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将领忙于争夺金银美女,而萧何却首先取得秦朝的文档资料,为刘邦统一天下时掌握全国的地理、人文情况提供了帮助。同时,在楚汉相争中,萧何镇守关中,安抚百姓,为前方补充兵员、粮草,使刘邦一次次转危为安。正因为汉高祖以事实为依据,根据功劳差别体现行赏的差别,所以,群臣仍保持积极的干劲。

其次,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这也是养才之道。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安保系统和航空分厂所采用的激励系统,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1979年,该厂接受了 1.8万条雇员建议(人均 3.66条)。为了鼓励大家多提建议,霍尼韦尔公司对凡是提过 3次或以上建议的雇员给予实物奖励,建议越多,实物奖励越多。提出的建议越有价值,得到的现金奖金就越多。同时,“论功行赏”,也给予员工精神奖励。凡提过 3次或以上建议的职工,他的相片就挂在本部门办的“超级明星”表扬栏上;如果所提建议还带来一定的资金节约,就可在每周公司表扬栏上张贴出他们的照片和建议。此外,还在公司内部刊物、部门通信以及厂部报道上大张旗鼓地加以介绍。这样,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极力挖潜、充分发掘每个人才智的良性竞争风气,从而使公司的效益和利润大幅增加。

有作为的企业家无不懂得人是需要激励的,所以,要采用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经营能否取得卓著成效的根本措施。企业主管的任务就是找出激励员工的因素有哪些。员工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而工作的,并非任由主管予取予求。主管应该找出员工的目的和需要,并且详细了解这些需要和目的是否符合公司的目的。这一点恰恰印证了人性阴阳论中“阳性”的一面,即上升的、温热的、兴奋的一面。但如果主管过分强调某些优点,反而可能造成员工的负担。这就是人性阴阳论中所说的,要把握好阴阳转化、阴阳平衡原则的内涵。

日本松下公司很擅长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励员工。松下公司每季度都会召集一次各部门经理参加的讨论会,以便了解彼此的经营成果。开会前,把所有部门按完成任务的情况从高到低分别划分为 A、B、C、 D四级。会上 A级部门首先报告,其次是 B级、C级,D级最后。这种做法充分利用了人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因为谁也不愿意排在最后。松下公司对各部门所完成的利润,采取预留 40%自行支配的做法,利润留存主要用于本部门员工的福利、更换或扩充设备等。因此,各部门完成的利润越多则留存的利润也就越多。这种所得与付出紧密联系的内部管理方法,促使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拼命工作。松下公司 1966年发出号召: 5年内生产率倍增,职工工资倍增,保证 35岁以上的职工有自己的住房。这样的许诺,极大地激发了全体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到 1970年,这些目标全部实现了,其中,住宅是通过向职工提供分 15年还清的低息贷款来实现的。职工通过加倍努力的劳工作得了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而松下公司则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电器公司。

《妥拉》与法制

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圣经·旧约》(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圣经·旧约》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它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对《妥拉》及犹太教经文中的“ 613条戒律”逐一做出了详尽的解释。第三部是《米德拉什》,它是解释《圣经·旧约》的布道书卷。在犹太教中,《妥拉》占据着《圣经·旧约》的核心地位,是其最神圣、最重要的部分。

《妥拉》是犹太人信仰的重要教导,在不少神学院教师口中,《妥拉》被简化为“律法书”。虽然它主要是描述摩西五经的内容,但那并非律法,而是告诉以色列百姓神是谁、怎样做才能蒙福、如何吃穿作息才是神的教导。

《妥拉》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而犹太人把教育与律法(法制)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它与只注重惩罚而忽视教育的新加坡之间的重大区别(关于新加坡的内容接下来会深入介绍)。

人有趋名的一面、向善的一面、存阳的一面。把握人性和发挥好人性的作用,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引导、挖掘和发扬;而对人性中逐利、作恶、存阴的一面则要予以抑制、处罚和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