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说“清代无昏君”?

秦右史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我们最近,也因为近代的耻辱经历,使得清朝拥有很高的话题热度。其中关于清代无昏君的说法也很吸引人们的关注,对于这个观点,我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这里简单表述下。

晚清地图

清朝是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其与传统的汉族王朝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清朝立国共有十二位皇帝(算上未称帝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入关之前,太祖太宗二帝为了夺取全国的统治权,精心经营,逐渐增强国家的实力,世祖入关也是依托太祖太宗二帝的经营而成。入关之后,清代的法典等制度多承袭明代旧制,继承并发扬了明代的制度,使得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入关后,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历代皇帝,均勤勉朝政,不断的稳固政权,发展国家的实力。一方面平定国家内乱,另一方面也在稳定边界,逐渐奠定了我国现在的版图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清代皇帝的忧患意识也是很强烈的,其限制火器发展、大兴文字狱,其实也是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防止政权的丧失。在这一方面,与同为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元朝相对比,清代的民族政策其实相较元朝而言有了很多宽松,清代皇帝虽然将很多的民族特色带入了政权体质之中,但其整体上仍然是沿用传统王朝的思想理念,并融入传统的汉族文化之中。

鸦片战争

从道光二十年开始,清朝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丧失主权,割地赔款,中国进入了最为黑暗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共历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五帝,其中,宣统帝溥仪即位仅三岁,六岁退位,暂且不谈。道光帝在历史上最为出名的当属节俭,节俭宫中用度,穿带补丁的衣服。虽然出现了一枚鸡蛋五两银子,补裤子三千两银子的笑话,但不得不说他是一名节俭的皇帝,被臣子蒙蔽也无可奈何。林则徐虎门销烟,也是得到了道光皇帝的旨准而行,虽然在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态度多变,但能全面禁烟,在闻知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后,道光皇帝“伏首于便殿阶上,一日夜未尝暂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乎顿足长叹”,也不能说其是一位昏庸的皇帝。

光绪皇帝

咸丰皇帝登基之后,曾立志做一名开明的皇帝。他即位后,就逐步罢免了鸦片战争中的主和派,并重新启用林则徐,在林则徐死后也追授其许多荣誉,并免去一切处分。并咸丰皇帝以“防三渐”作为座右铭:第一“防土木之渐”,第二“防宴安之渐”,第三“防壅蔽之渐”也能看出其并不是昏庸无道之主,

同治皇帝幼年登基,早年去世,其在位期间两宫垂帘,并没有太多政绩。光绪皇帝与同治皇帝境遇相似,也是由慈禧太后把持大权,但光绪帝执政期间最为重要的举措当为百日维新,作为一名封建君主,能主动接受并大力推广这一运动,也可见其并非昏庸之辈。

综合来说,清代皇帝中并没有昏君,但不免有能力不足之人。其施政方式,虽然有像文字狱这样的举措,但仍是为了维持王朝统治而为。清末,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皇帝的无能,其本质原因是由于体制的落后。所以,我个人认为,清代无昏君这一说法是立的住脚的。

1.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郑成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顺应天下大势,在“三千年未见之大变局”到来之时把脑袋一头扎进沙子堆里,这种表现的,就是昏君!

你要是非跟纵向的夏桀商纣比,跟禽兽皇帝北齐高洋比,当然可以沾沾自喜,我很勤政,我搞廉政,我不吃人,我编纂《四库全书》统一了思想,我裤子上还打过五十两银子的补丁!

假使这样就不会算昏君,在人口过四亿的大清朝,随便拨拉一两亿人都可以做皇帝。任谁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从太后到帝师到大臣,遇到大事都会跳出来给你纠偏。

清朝皇帝很能接受前朝历史教训,读到前朝典故,每每唏嘘感慨,明朝是个大臣都敢跳出来指摘皇帝的错误,可见前朝几乎全是昏君呢。然后长叹一声,掩卷深思,这帮姓朱的哥们太笨了,你看大清朝就没有人敢出来指摘皇帝的过失嘛!

敢出来的早就被杀干净了。

剩下的已经不敢思考。

这样的臣民就是听话的臣民,好的臣民。

全国上下,只有我一个人思考就可以了,其余的都是奴才。

在“三千年未见之大变局”中,您倒是思考出来了些什么?您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道理——这个国家根本就不需要你去思考?

你的任务就是靠边站,玩你的祭祀、接待国宾、操心王室经费够不够花,要不要开放皇宫卖门票找补点回来,而绝不是思考国家大事。

当时的世界上有几个明君?恋栈权力的君主都是昏君,和大清皇帝一样,他们都以为施舍出勤政爱民理念的就是明君。

但真正的明君,却是放弃行使绝大部分权力的虚君。

英国光荣革命后上台的威廉三世就是明君,忘八蛋才想当明君呢,他宁可像他老丈人詹姆士二世那样当个有权力的昏君,但议会不干,他只好灰溜溜的接受《权利法案》,结结实实的当上了没有权力的明君。

华盛顿这个老奴隶主思考了一下,好像自己既不愿意当昏君,也不合适当明君,老哥几个谁当也不适合,干脆就废弃了虚君明君,大家一起吵吵嚷嚷过日子,吵着吵着居然就发展起来,成了事儿了。

只要恋栈权力,不是昏君,也是昏君。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什么时候这皇帝觉得“我独昭昭,俗人昏昏”,那他就是昏君。


历来现实


有意思的问题!昏君指的是昏聩不明、荒淫无道的帝王君主。比如大家熟知的纣王,秦二世,晋惠帝,陈后主等人。但是清朝虽无昏君,却没有撑过三百年。怎会有这样的说法呢,笔者认为“清代无昏君”这种说法可能源于以下几点:

一、皇位继承的特殊性

清朝皇帝在入关之后为了适应汉族人的利益和文化传统下了很大的功夫,清朝的那些皇帝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并不像前朝一样讲究嫡长子的继承,所以就出现了他们的皇上都是从自己兄弟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这样的皇帝是根本不会出现所谓的昏君。各各宵衣旰食,除了康熙八岁临朝的特殊情况外,咸丰及其以前,皇帝们即位时都已是中年。时间的流逝不仅使他们的体征更为健全,也让他们逐渐熟悉了对国家机器的具体操作和运行。

二、清代无权监,明代有内阁。

清朝出现过安德海、李莲英、张兰德等少数几个大太监,他们还是比较风光的。可是,不管他们多么风光体面,可手里掌握的权力始终很有限度,没有像明朝大太监魏忠贤那样,只手遮天,连皇帝都要怕他三分。可以这样说,终清朝一代,都没有出现太监专权的现象。所以给人的感觉清朝皇帝不会受一些太监的影响,非常英明。而明朝内阁的存在,促使不少皇帝可以随心所欲。举例来说,万历皇帝朱翊钧数十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专心于木匠工作,从而荒废朝政,嘉靖皇帝迷信方士,好长生不老之术,爆发“壬寅宫变”,几死于宫女之手。

三、康乾盛世的宣传

很多人受“康乾盛世”的影响,尤其是各类清廷大戏的影响。历史上大唐的盛世是我们后世人通过当时国内百姓的生活状态、经济水平等状况这样称呼的,但是康乾盛世的存在是统治者们自己决定的,他们想要将自己存在的那个时代称之为康乾盛世。他们一边学习着汉族人的习惯,一边不断的向世人宣扬他们的康乾盛世,不断的向世人说大清多么多么的好。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他们的朝代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仿佛这样的话就不会有汉族人出来抗议,就会认同他们的政权一样。实际上康乾盛世很大程度上有虚构的成分。

康熙时期平民思想家唐甄《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

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

四、慈禧的影响。

进一步来说,对于清朝最后的几位皇帝,因为慈禧的掌权,甚至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皇帝,也即相当昏君的机会都没有。


文史工作坊


清朝没有昏君?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来简单跟您说说是不是这样的。清朝皇帝总的来说就是,明君不多,暴君不少,昏君不少。



1.清朝的明君有哪些?

清朝12帝,称得上明君的也就雍正了,没有雍正,大清也许到乾隆就毁了,康熙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国库亏空,贪污腐化横行,都是雍正给他老子擦屁股,雍正是清朝皇帝里工作最勤奋的一个,在历史上也是最勤奋工作的少数皇帝之一,虽然最后想长生不老,和唐太宗一样吃丹药给毒死了。不过也给乾隆留下一个国库充盈的强盛国家,清朝国力在雍正时期达到鼎盛。



2.清朝的暴君有哪些?

康熙是清朝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他算半个暴君半个明君。因为康熙朝文字狱太多,滥杀无辜太多,而且开了清朝文字狱先例,康熙也是中国近代全面落伍世界的第一责任人,比如,坚持胡服骑射,实行愚民政策,大搞奴化统治。如果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等大搞屠城,是诛人,从肉体上摧毁国民。



那么以康熙,乾隆等为首的清朝皇帝大搞文字狱,奴化愚化国民,就是要从精神上摧毁国民,彻底打断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对国民实行诛心统治。此外,康熙还全面彻底的禁海令和迁海令等。有更多内容,我头条号文章有专门论述过,有争议的网友可以自行去看,看完再来评价。



不过,康熙也有很多功劳,比如扩大了清朝版图,统一了台湾,修订康熙字典,修订全唐诗,无开国之名,有开国之实等。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太野蛮,杀东北、华北无辜平民无数,只能算暴君。



3.清朝昏君庸君知多少?

顺治水平一般,毕竟在位期间年龄太小,也没突出政绩。乾隆集明君、昏君和暴君于一体,前面还可以,后面就昏庸起来了,文字狱也冤杀好多人。乾隆后面的皇帝就更不值一提了,平庸或者昏庸的比较多,一个不如一个,不是逃跑皇帝,就是嫖娼皇帝,要么就是道光和溥仪这样的。



光绪帝是清朝皇帝里人品最好的一个,也是最仁慈的皇帝,可惜一辈子被慈禧架空了,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能力也一般,毕竟经历太少,人太单纯了,不幸又碰到慈禧这样的女强人,慈禧虽为一介女流,却是清朝当时最懂为君之道之人,连号称道光众皇子中能力最为出色的恭亲王奕訢,都远不是慈禧的对手,遑论不谙世事的光绪?最后光绪帝也是被慈禧毒死的。



总评,还是那句话,清朝属于明君不多,暴君不少,昏君不少“两少一不多”的朝代。


可汗说事


“清代无昏君”曲解了君王优劣定义,这样提法只是某一撮人的遮丑布罢了

大清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国内的师傅皆为博学大家,教会溥仪古文诗词鉴赏,为政道理;外籍师傅庄士敦,牛津大学教授,教会溥仪天文、地理、英语以及西方政体,还有日籍老师……溥仪掌握汉满蒙英语日语五种语言,日本投降后,远东法庭,一口流利英语,侃侃而谈,才华上溥仪可谓博贯中西溥仪不是昏君么?用他的话说,日本人是我将来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我拉拢军阀、收买政客、任用客卿全不见效之后,日本人在我的心里的位置,就更加重要了。1934年,溥仪签订《日满议定书》,登基伪满洲国皇帝!

皇帝当成这样,还能再昏点么……如以文艺才华定君王优劣,大清历代君王,都可称得上才高八斗,没有昏君。假如才高八斗可以评论君王优劣,吼吼,被金国俘虏去的钦徽二宗,估计要乐的从棺材里爬出来……文学上可称宗师,大大的明君

君王优劣,显然不能以才华高低评价定论那以勤政定君王优劣?

崇祯每天睡四个小时,除去吃喝拉撒,其它时间都在处理政务,并坚持了17年。达到崇祯这样勤政地步的,大清也就一个雍正吧

如果勤政能评判君王优劣,那大清除了雍正,其他皇帝都没崇祯英明,估计“清代无昏君”的始作俑者,都不同意吧

大清历代皇帝,除了勤政,文学修养,还有什么?还有花柳病么?若以五种君王评价,创业、守成、中兴、陵夷、乱亡

所谓清朝无昏君,除了皇太极、康熙、雍正,大部分都是使“祖考之业”日趋颓下的陵夷之君……另外还有几个乱亡的……

当然,有一说一,雍正这皇帝做的不错,可谓古今少有明君

以上,仅以八旗立场说明,特意选择溥仪帅照


灵石蕴珠宝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离现在最近的一个皇帝制朝代,它注定是一个会让人津津乐道的王朝,再加上现在很多的影视剧都热衷于拍摄清朝的宫廷争斗,所以很多人也都特别喜欢这个朝代,甚至都幻想着自己就是那女主,亦或男主,而随着这些剧的播出,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很肯定的答案,那就是“清朝无昏君”。那么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清朝无昏君的确是真

我想无论谁如何的讨厌清朝,我们都不能否定的是清朝的确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昏君,哪怕是一位都没有出现过,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出现如此景象,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一、皇子的教育。清朝的皇子只要年满6岁,就得到清朝专为皇子皇孙开设的尚书房(道光之后改为上书房)来学习。每日寅时(凌晨3:00-5:00)就的到尚书房早读,同时回顾昨天所学习的知识;卯时(凌晨5:00-7:00)尚书房的师傅们就开始为皇子们上课,直到午时(中午11:00-13:00)才放学,学习的内容琴棋书画都有涉及,并且还会教授一些治国之策和兴国之策,另外如果是储君还会教授帝王之术,总之在清朝的皇子可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同时1点放学只是皇子在尚书房的学习结束了,之后皇子还得去练武场去学习步射,且每5天还要去圆明园去学习骑射,而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皇子们一年的时间也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和生日这五天的时间是可以不用的,其余的时间都是皇子们每天都要如此。

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下,基本上哪位皇子有能力,哪位皇子没有能力,皇帝们都早已心知肚明,有能力的皇子就在成年后进入朝廷的部门,如户部、吏部等去增加自己的政务处理经验,没有能力的皇子就早早出宫去做一个逍遥快活的王爷去了,再这之后能从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的就是未来的一国之君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清朝的皇帝都不会出现太大的昏头的行为,毕竟从小教育到大的,再怎样品格也差不到哪里去。

二、清朝有实权的皇帝登基之时大多都已是青年。清自入关后有实权的6位皇帝,只有2位是幼年登基,即顺治和康熙,其余的4帝最早的也是20岁才当皇帝,最晚的甚至是44岁才当皇帝,而在清朝对于皇子们的教育体制下,20岁的皇子对于政务的处理早已是驾轻就熟,对于整个国家如何运转也早已心知肚明,可以说他们没登基之前就早已习惯了每天都要去处理政务的工作,即然都已经习惯了那么登基之后再去处理这些国家政务就没什么厌烦的了,而会每天都去处理国家政务的皇帝谁又会说是昏君呢?而且清朝的那些皇帝们即使当了皇帝也是要学习的,他们早上五点到七点也是要与一些大臣们学习那些治理国家的典籍,并由那些德高望重的师傅们来教导皇帝如何能更好的治理国家。

三、咸丰之后的皇帝基本无权利。众所周知自咸丰之后,大清的朝政都掌控在了慈禧的手中,就这样皇帝连处理政务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同治和光绪又怎么能被称昏君呢?至于宣统就更不用说了,6岁就当了亡国之君,昏君什么都跟他没半点关系。

清朝没出昏君是真,但大多数都是暴君和庸君也是真

没错,清朝的确没出过昏君,但是没有昏君不意味着就没用暴君和庸君,可以说这么说清朝真正能说的过去的,还算是勉勉强强能够被称为明君的也大概只有雍正一人耳。但是即使是如同雍正这般的明君,他却也是一个十足的暴君。雍正在位13年虽干出了很多让清朝得以继续昌盛下去的政策,但他同时也作出了一些让人至今为之胆寒的事情。雍正先是开始严格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曾经被放宽的海禁政策开始被严格执行,雍正朝开始不允许任何人打造双檐大船,如有违规不论谁都充军边关,同时不允许沿海百姓任何人出海贸易,违者严惩不贷。可以说也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禁止下,中国彻底丧失了沿海、南洋和东洋等水域的掌控权,曾经明朝时期强大无比的中国海军就在雍正这样的政策下彻底沦落,中国再也无力应对殖民者们对中国沿海的入侵。

再者雍正也是清朝发起文字狱最残酷的皇帝之一,在雍正时期因文字狱被杀的不小千人,被株连的更是无法统计。1726年汪景祺因有谄媚年羹尧之嫌疑,被雍正帝下令斩首,其头颅被挂在菜市口长达10年的事情,其妻被发配黑龙江永世为奴,其家族其余成员皆被发配宁古塔。1727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因在乡试中所出的题目“维民所止”有诅咒雍正的嫌疑而被下令抄家,并将查嗣庭戮尸枭首,其子孙十六岁以上斩首示众,十五岁以下皆流放,其妻与儿媳皆被发配边疆永世为奴。1729年工部主事陆生楠因被雍正嫌弃傲慢不恭,先被发配至阿尔泰军前效力,后又被雍正帝怀疑他所做的《通鉴论》有诽议时政的嫌疑,被雍正下令斩首。你说就这样的雍正能不是暴君吗?他就仅凭着自己的怀疑就可如此滥杀无辜,也就是从他开始,天下的文人们都再也不敢随意讨论政事,也都不再敢有任何创新的想法,他们都生怕自己会因为写的某一篇文章,甚至是某个字就被雍正所杀,自此天下的文人们都成了一个又一个只知道“忠君”的顺民。

而在清朝暴君还说不上多,但庸君绝对是最多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哪一个不是庸君?先说嘉庆帝,一个连小小的天理教都平定不了住,甚至还能让天理教数百人攻进紫禁城的皇帝,要知道紫禁城自建立以来除了崇祯帝灭国才被进入一次,其他的时候外敌可是始终都没有攻进去过,甚至连北京城都没能攻进去,可是到了嘉庆帝竟然能让数百人的天理教教徒攻击皇宫,你说他不庸谁信呢?道光一个自己都能抽鸦片的皇帝,一个在位期间被列强打败数次的皇帝,一个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皇帝,一个引起了太平天国起义的皇帝,他不庸吗?咸丰一个能让自己死后让女人掌权的皇帝,一个相继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皇帝,一个在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竟不顾黎民百姓的死活逃跑的皇帝,你说他不庸吗?

只能说清朝虽没有昏君,但是清朝的庸君们却是伤害中国最深的一群皇帝。昏君虽会亡了一个国家,但好歹这只是短痛,但庸君确实会毁了一个民族,而这却是长痛。所以说清朝不出昏君又有何用呢?清朝的庸君们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可不比昏君遭称的伤害小啊。


澳古说历史


诚邀,有清一代,12个皇帝除开最后的傻冒溥仪,的确没有一个昏君,这与清朝严格的皇子教育有关,但是做皇帝不仅不能昏,同时也不能是个庸君,从这方面来看清朝的庸君倒是有不少。

在清朝,能成为皇帝的皇子绝不是省油的灯,因为清朝并不是汉人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清朝自康熙帝九子夺嫡以后,雍正帝即采用传位密诏形式确立继任皇帝。也就是说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储君是谁,每个皇子都是竞争上岗各凭本事,再者清朝的皇子教育制度非常严格和完善。早上五点开始到晚上睡觉都是学习时间,每年假期估计还没有十天,比起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苦多了。皇子成年后也会被皇帝派到到朝廷各部门处理政务以积累经验,所以大清皇帝没有一个是昏君,因为他若是昏君,也当不了皇帝。

但是大清的庸君确实不少。最为出名的当属文宗道光帝了。

身为皇帝,道光帝的能力确实不行,即位十几年了,去世的时候白莲教起义未平,外患列强又来捣乱。道光帝自己也是办事不坚定,当初河运堵塞,道光帝下令江浙贡米由海运经天津入京,结果河道官员不满意自己的油水没了连忙给道光帝上折子,道光帝耳朵软又禁了海运重新启用河运,结果河运还是每年堵塞,耗费甚大又回到了远点,所以说道光帝没有魄力,不能带领近代中国转型,算是个庸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清代无昏君,是个伪命题。清代,只能说无暴君。不知说出这个命题的人是怎么想的,举个例子。明朝的崇祯皇帝,虽然顽固,但在临死前还是热爱自己的百姓和国家的,他留下遗言:“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而整个清朝,就是一个与汉人家族斗争的历史,皇室与汉人,统治与被统治,他们皇权至上,百姓只是一种人力资源。但是,客观的讲,清朝的皇帝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他们是外族,做不到一视同仁。



清朝皇帝之所以给人一种没有昏君的既视感,是因为他们很注重学习。太子的设立不公开,这样就让各皇子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感觉,成年后,皇子们会担任官职,通过任职期间的历练,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


清朝对皇子的陪养也十分看重,对他们严格要求,所以在学历上,他们是绝对够格的。如果给清朝的皇帝打打分,那么除了几个出类拔萃的,剩下的也就都是很平庸的六十分左右,但是作为皇帝,平庸也是致命的缺陷。


历史密探


皇帝勤政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制度决定的。

清朝的军机处制度决定皇帝必须事必躬亲,而不是清无昏君。没有昏君为什么对外战争几乎完败?而明朝几乎清一色的昏君、暴君,却对外战争都是完胜?其实,明朝皇帝没那么坏,是满清黑明朝黑得实在太厉害了。



1.明朝的内阁制决定了再怎么昏庸,皇帝即使不上朝,国家机器照常运转。

明初,朱元璋血腥屠杀了李善长、胡惟庸两个宰相和他们的势力后,废除宰相制,撤掉中书省,成立内阁,权利集中在皇帝手里。



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部门,只有参政议政权,就是拟票权,把行政权分给六部,决策权只有皇帝一人拥有。为防止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又设立督察院和北镇抚司,监督官员。为防止皇帝成了聋子,被架空,明成祖朱棣成立特务组织东厂,设立厂卫监视制度。



当皇帝不理政务时,由秉笔太监代行批阅,秉笔太监的批红后,念给皇帝听,皇帝决定后,由掌印太监盖印,再交内阁出正式文书圣旨,再由太监宣旨给各部施行,各部门如果认为决策不好,有封驳权,这样又会追究内阁责任,这有些像现代的三权独立,只是缺乏民主思想的灵魂。

嘉靖和万历爷俩不上朝时间加起来有60年,但两位的政绩可不一般,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政。日常政务有内阁和太监处理,重大事务向皇帝汇报。这样一来,皇帝不用每天都上朝开会庭议了。重大事情由内阁开会合议后,由太监上报给皇帝。所以平时各部文武百官,按部就班,该干啥工作就干啥。

在皇帝面前,无论是内阁,还是宦官,都只是帮助他处理朝政的秘书。皇帝直接任命内阁首辅和掌印太监,并恩威并施,平衡他们,皇上再抓紧东厂的狗链子,就没有人不卖力的。

明朝内阁成立后,皇权不断得到增强,而内阁大臣们有一定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皇帝的决策,比清时军机处皇帝的一言堂的决策要科学有效多了。

到了崇祯继位,把魏忠贤给灭掉,打破平衡,皇帝一人搞起“独裁”,把自己累个半死,士大夫又不卖他的帐,引狼入室,断送了大明江山,崇祯非亡国之君,明臣却是亡国之臣!

2.清朝之初,依明制设立内阁,相当于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后来皇帝为了加大皇权,雍正设立了军机处,直接架空内阁。



军机处实质还是皇帝的秘书处,军机处是没有实权的,完全是按皇帝的意思办,而内阁则成了只按皇帝命令盖章的盖章处,致此,皇帝独掌大权事事躬亲,一人管理天下,所有大事小事都要向皇帝请示。

所以大家看到清朝皇帝都很勤政是因为没人替他决策,而清朝没有一个为人称颂的官员是因为都是奴才!


给历史卸妆的画者


遍览清代十二个皇帝,除去短命的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之外,确无一人是昏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为关外少数民族,满清自从皇太极挺进中原入主北京后,他们便清醒地认识到,要牢固地统治偌大一个中国,必须虚心向汉民族学习,学习人家的典章制度,学习人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学习都非常努力认真,治理朝政也都十分勤奋。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他每天用毛笔批阅文件的字数,甚至比小说家二月河每天用钢笔写作的字数工作量还大。既便是时运不济的嘉庆和道光二帝,据说在位期间对国对人对己都十分节俭,甚至到了近乎抠门的程度。可见,清朝确无昏君。如果算上在位时间不长的咸丰、同治,至多算作二个庸君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