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許多偉大的作家最後都選擇了自殺?

姽嫿布木布泰


眾多知名的作家以自殺的形式告別這個世界,比如中國的徐遲、海子、駱一禾、葦岸、三毛等等,日本的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太宰治等等,美國的海明威、傑克·倫敦、大衛·華萊士等等,還有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俄國作家葉賽寧、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蘇聯詩人茨維塔耶娃等等。

是作家自殺的比例高於平常人嗎?我們手頭沒有這樣對比研究的數據,感覺這些年普通人的自殺率也蠻高的。之所以大家感到作家自殺率高,可能是因為作家大多知名度較高,他們自殺後引起的社會影響相對較大而已。

法國作家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一書中說到:“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他把不斷推石頭上山又滾下的西西弗斯與人類生存的荒謬感做了比較,探討了人類的信仰問題。學者劉小楓在《拯救與逍遙》一書中,也把眼光投向了自殺的詩人,他認為詩人在尋求人生的終極意義時,因為沒有答案而絕望,或者是堅守的信念倒塌了,因而最終走向自殺,這遠比向庸俗投降高尚。當然,這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死亡是剝奪了他的生命權,這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件。我們反思也好,總結也好,最好不讓這種事件重演,儘管最終我們阻止不了。

因為作家是先知先覺的一群人,他們對社會的反應比普通人敏感,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比普通人更高,也就是說不願活得更糙,凡事都會問個為什麼,對人類的終極追求比常人更強烈。而這些都是痛苦的源泉,一旦沒有答案或答案不符合己意,就會對世界喪失希望。

偉大的作家更不願與這個世界妥協,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寧可選擇與世界告別,也不願選擇將就,這就是他們的決絕姿態,這恐怕是任何人也無法改變。

所以說,別讓你的孩子學文科,少讓他思考哲學問題,這也許讓他對世界保持混沌、得以長壽的秘方。


迷樓


人生煩惱識字始,如果是作家,那就說明識字更多,煩惱也就更多,多到沒處去了,就自我了斷。

作家是最豁達也是最灑脫的一群人,在創作的時候,他們會沉浸在超脫大多數世人的一種意境裡,或者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他們比世人更通曉世情,更體會肝膽,更看破滄桑。

三毛自殺了,其實她很早就死了。她在一座邊境口岸,拒絕了一個離奇遭遇的青年的求助,但最後當她發現自己錯怪了別人後,她陷入深深的自責和內疚裡。文章結尾,她看著那男人興高采烈的舉著剛買到的船票,心中酸楚,將身形默默隱入暮色中。

比起世人,塵世的苦痛對他們來說,更是清晰到撕心裂肺的地步。

創造出老人與海的作家,在晚年生活逐漸無法自理的時候,他選擇用最慘烈的方式告別人世。這才是信奉男人可以被摧毀,但不能被打敗的高貴靈魂的終場告別。他用雙管獵槍的一聲巨響,和灑落一地的碎骨鮮血向人世間發出最後一聲不屈的嘶吼。

在曾經那一段瘋狂的歲月裡,書田握著玉音的手,低聲說道:活下去,像狗一樣的活下去。和他們向照應的,是一個個隕落的文學大家。在面臨肉體精神雙重摺磨後,他們做不到像狗一樣忍耐,因為他們驕傲。

所以啊,作家自殺,由於苦難,由於脆弱,由於瘋狂,由於驕傲。人生煩惱識字始,說的真好。


用戶3304391195


作家是文化人一路數的,你所舉的這些都是天才型的,世界上但凡天才都沒好下場,eg牛頓,貝多芬,梵高等,人才也不行,要放對位置才是人才,不然也是庸才,然文化人他們骨子裡是有一股傲勁!通常他們都看到常人看不到一東西,他們似乎知道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但又沒法像科學家那樣去證明,這樣看來自殺是高級的!


凸筆


作家的自殺是文人非正常死亡的一種獨特現象。作家是人類的靈魂,而對於每個人的生命來講,已即出生,便有一個繞不過的問題在等著他———死亡。所以,死亡是人類的終極問題,而作家的自殺便是他們對於這一問題的終極思考與回答。



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飲鴆而死之前,對守在他身邊最親近的弟子說:“克里託,我還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隻公雞,千萬別忘了。”阿斯克勒庇俄斯是醫神,按照當時的習俗,誰的病要是好了,就要向醫神獻祭一隻公雞。因此,另一位哲學家尼采對此的解釋是:蘇格拉底認為“生命是一種疾病”,死亡則治癒了生命。



我們不能選擇生,但我們可以選擇死。其實,自殺一直伴隨著人類,只不過作家的自殺更使人類的這一行為具有了對待生命不同的意義。而作家的自殺也具有著不同的緣由和意義。對於死亡,文天祥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而對於追求終極、頹廢之美的川端康成來說,死亡與自殺是終極之美,他“臨終的眼”所看到的世界和自身的體會是這樣的:“路這麼擠,辛苦你了!”


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已經總結了文人的兩種存在方式:出世與入世。即所謂的入則達濟天下,出則寄情山水。然而,世間的事哪會只有兩面,人生的起伏哪會只有一回兩回。所謂的向死而生看起來人生終將是一場悲劇,但在此中不正彰顯了生命的偉大和人類的堅強嗎?所以,王陽明會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蘇東坡會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屈原會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李俊峰226675242


他們的年輕時盼盼成功,出了名,有地位,有人尊重,所說的呼天喚地,不信耶穌基督,沒有上帝存在,他們沒有信靠上帝,到了最後覺得什麼都沒有空虛,有錢,物質,什麼都不差,不能滿足心靈的需要,認為自殺了,一了百了,其實,耶穌基督再來以後,施行審判,丟在硫磺火湖第二次的死,也永遠的死。


上帝永遠愛我們


要麼全部,要麼全無。而沒有人能夠擁有全部的幸福或者全部的災難,於是作為人類先知先覺的一部分人就選擇了全無,自殺是擁有全無的一個不錯的選擇。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有先決條件的,生命只不過一個載體,如果他們發覺一個載體裡面一無所有或者負荷過重,那麼選擇毀滅是他們的不二法門。是的,真的作家就是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的思維跟普通人完全不同。功成名就了,他人以為名滿天下是個終極目的,他們很可能以為這個世界既然沒有他們的事情,適時地離開成為唯一。沒有之一!普通人心目中的偉大與渺小在他們的字典裡面很可能沒有這些詞,而他們的字典普通人完全無法能夠讀懂。那不是甲骨文,也不是火星文,而是無字的天書。


一般般的過客


作家自殺,道理簡單明瞭。就是對一切都看明白了,既看明白了自己,更看明白了他人和社會。所以不需要再看,就選擇閉眼。如果你看明白了,還不想自殺,那就只有一個解釋,你是個懦夫。那些不想死的芸芸眾生,都是沒有看明白的,總幻想些什麼,有對自己的幻想,也有對他人的幻想,也有對社會的幻想。之所以叫幻想,那就是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東西。但眾生們並不這麼想,他們認為這些是在某一天可以實現。於是就一天等一天的看,當然不願意死。如果有活一萬年的藥,他們自然選擇活一萬年。至於作家,有第三隻眼,已經看明白了,什麼都不會有,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自然就早死早了。


飛狐


哇,好冷的問題!為什麼許多偉大的作家選擇了自殺?我分析他們太聰明瞭,把世間的人生百態、一草一木都瞭如指掌,揭露陰暗讓他喘不過氣來,脆弱、敏感的心又顯得很弱智。真應了那句“七仙女下凡不知人間煙火"。他們往往把自己塑造的主人公混在一起,撥不出來,抑鬱了!鑽牛角尖了,看破紅塵了,選擇自殺了。他們是真正的傻子。安息吧,偉大的作家。



中國是大海


大多作家的理想都很高遠,TA們懂得太多,TA們的世界是金童玉女,不食人間煙火,不甘平凡,多愁善感,憂國憂民,憤世嫉俗,還想成為救世主,現實很殘酷,很多作家才華橫溢,卻無法實現理想,遂生厭世之念,抑鬱折磨,終結生命。


喜歡看海


作家的最高境界是從自己編織的夢幻裡猛醒後失去自我!

哲學家的最高境界是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科學家的最高境界是終於信神了!

政治家的最高境界是瘋了!

凡人的的最高境界是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