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具体的风俗有哪些?

苗哥阿建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一直说法不一。

一种说,是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的。还有一种说,是源自古越人的龙图腾祭俗。逐渐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为了纪念投江自沉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个人觉得,第一种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据记载,很早就流传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居住的地区——不止限于屈原生活的“楚地”;而且,过端午节,各地分别有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孩子衣襟上系香袋——以期禳灾驱虫及南方水乡龙舟竟渡等活动。这应该与季节有关,也与风俗有关——正如唐代徐坚所著类书《初学记.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关于端午节来源的第二第三种说法,也一定不是“空穴来风”,只是比起第一种稍晚,后来与第一种逐渐融合在一起了。为什么叫“端午节”呢?“端”,有开头的含义。因此,古时正月亦称“端月”。具体到每个月,第一天都可称某月“端一”。元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说,“京师市俚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日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二字古时通用。

“端午节”,是中华多个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所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咏“端午”的诗词歌赋很多。

比如——

宋代文天祥的《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诗里说,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你赠给了我一枝艾草。逝者已见不到,新的知己也在万里之外。以往丹心报国的人,现已然白发苍苍。我盼望从屈原那里得到力量,尽管三湘距此有万里之遥。

真的是无比悲壮。👍👍👍

看来至少在宋代,端午节已经和纪念屈原紧密相关了。还比如——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他这诗是说,端午佳节,皇上赐我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这香罗衣由细葛纺成,柔软得随风飘逸,洁白的宛如新雪。来自皇天的雨露滋润,虽临酷暑,穿上它清凉也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生一世承载皇上的圣情。

读“诗圣”此诗,竟然有反胃的感觉,总觉比“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那位的孤傲有骨气差得远。

再比如——

宋代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他的诗里说,端午节到了,石榴花忽然开满山村。要吃两只角的粽子,高冠顶插上艾蒿。都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这些,已见太阳西斜。家人早把酒菜备好,赶快高兴地喝起来。

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怡然。

苏轼和纳兰性德都有很好的端午词,不列举了。


一老沈一


端午节的由来最初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肯定比纪念屈原要早。一般来说,有“登高”、“避疫”、“迎汛”等多种说法,但基本都与古代辟邪观念有关。

农历五月起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得炎热,各种瘟疫毒虫开始滋生,古人不懂得这方面的博物科学,但从物候观念中总结出一套节令习俗,即把农历五月初五“重五”日视为“中天之日”,地表阳气最盛而将阴气逼出,故天气始热而百毒俱出。为了躲避这一天旺盛的阴气、毒虫、瘟疫,故有一系列端午节辟邪的风俗。

古人有夏季登高可避暑辟邪的传统。《荆楚岁时记》有:“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一说,是以端午又有“端阳”之名;《大戴礼》中又有端午日沐浴兰汤(用兰草等香草中药泡水)可驱疫辟邪的记录。

端午节挂缠丝线用以辟邪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就有“朱丝营之,助阳抑阴”的说法;到了宋代,朱丝辟邪信仰演化成了绳索、五色丝类不同品种,宋高承《事物纪原》一书中引《续汉书》有“汉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即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又以彩丝结纽而成者,为百索纽,以作服者名五丝云”。大概算是中国盘扣工艺最初的记录之一。

除了挂缠丝线辟邪的传统民俗以外,宋元时的端午节亦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惯——元代画家王振鹏绘有《龙舟夺标图卷》;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端午以粽子、五色水团、茶酒等成宴的记录。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民俗外,《东京梦华录》、《岁时杂记》中还记载有一些北宋时期特有的端午习俗:如端午果子——即用菖蒲、紫苏、木瓜、生姜、杏子、梅、李等切丝作茸,入盐曝干,或用蜜糖腌渍,放入梅皮中,盛于梅红匣子中即成。又有以桃、柳、葵花、蒲叶、艾草为门饰,以辟五毒。

更多历史、神话、民俗相关话题,请关注本人头条号,谢谢通读。


在下翩竹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想必各位都已知道,在此不再叨叨,只是把老汉家乡(胶东半岛)的习俗与各位分享一下。

端午节这天的早晨,人们要早起去野外‘拉露水',顺便採割一些艾蒿,回家后拣那些粗壮结实的插在门楣上两旁,据说可以防虫避邪。其中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明末年间,反贼张献忠年少家贫,又好吃懒作,不事稼穑不务正业,最后讨饭流浪到此地,遭人白眼,饥寒交迫,最后饿晕倒在一教书先生门前,被这家人施以粥饭救活。老先生见张献忠虽然贫困潦倒,倒也是仪表堂堂气度不凡,故留置家中数日,予以调养将息,并以詩礼道德教化之。那张献忠感激不尽,立下宏願,一旦发达得志,定以涌泉相报。

多年之后,这家伙果然成为乱世枭雄。兵强马壮坐拥一方,成为明末一支与闯王李自成齐驱並駕的起义军。据传,有一年他带领队伍打到山东半岛,特地到当初救他的教书先家酬谢报恩,並对老先说:“当年在下落魄倒楣,处处遭人白眼,只有先生救我教我。此次我要在端午节那天血洗此地,以报仇雪耻。”並让老生生端午早晨在门楣上插艾蒿,以便手下屠村时以为识别,免遭涂炭。那老先生本是知书识理,德高望重的厚道善良之人,怎忍乡邻遭难?于是苦口婆心劝诫求情,怎奈此贼胸襟狭隘,小肚鸡肠,油盐不进,固执坚持,最后带领手下,忽啸而返。

转眼到了端午前夜,好心的老先生挨家挨户通知乡亲四邻,端午最晨务必早起采艾蒿插门楣,以避其祸。到了端午一早,那贼兵果然人马杀到,因见家家插艾,户户关门,不知那家是先生住宅,只能不烧不抢不杀不掠,全村人躲过劫难。事后村人对老先生千恩万谢,一改过去村风,家家乐善好施,人人怜老惜贫。端午插艾的习俗也就延习至今。

另外,此地还有端午日给小孩子扎五彩线,戴小扫帚,挂小香包,佩小布人的习俗,据说这样小孩子可以避灾祸,除瘴毒,好养活。端午日,孩子们吃着又甜又糯的粽子,茶蛋,水饺,还有新麦子面做的饽饽烙饼,

真是其乐无穷啊。








老墨樵


端午将至,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6446131595049147108,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neardup_id": 905789942472538201, "vid": "v02004bc0000bcis124r08m62r1a93lg\

邓丽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