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讲融合:中国新闻奖推动的融合媒体观

讲融合:中国新闻奖推动的融合媒体观

------本期内容导读------

一直作为中国新闻行业的风向标,中国新闻奖此次进行如此重大的奖项新设,实质是代表着新闻主管层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性方针政策提出了更强烈的推动之意

------以下正文详情------

新闻工作者们最为看中的中国新闻奖终于有了多年来的第一次最大变动:增设了媒体融合奖,而且共设6个评选项目、不超过50个奖项。这个数字我们不对比一下之前中国新闻奖一共29个评选项目、不超过280个奖项的总量来看,就会感慨于这次变动的重大了。

在众多关注此事的媒体报道中,除了认真地转载中国记协网的通知之外。大部分的媒体解读也仅仅只停留在“新闻工作者们增加了更多的获奖机会”这样的浅层之上,或者只是欢欣鼓舞于媒体融合也在行业评奖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刚刚讲过却认为,一直作为中国新闻行业的风向标,中国新闻奖此次进行如此重大的奖项新设,实质是代表着新闻主管层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性方针政策提出了更强烈的推动之意:

第一点,融合媒体并不只是单纯的网络媒体

这其实已经成为当前媒体融合事业发展中的最大障碍。许多基层媒体单位,自以为前几年开办了网站,开通了公众号,进驻了一些网络平台,时不时做几个H5作品,就自以为已经拥抱了互联网,实现了媒体融合。但凡需要向上汇报时,就把这些散落于各个平台上的内容进行一番官样文件式汇总与加工,报告作得头头是道,但是却总无力挽回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乏力的现状。这就是刚刚讲过之前专门撰文批判过的“表层融合”及“浅层融合”。

我们只要注意到,中国新闻奖此次在新增了媒体融合奖的大类共6个项目时,并没有取消于2006年新增的网络作品大类的4个选项。表面上来看,是之前基于互联网站上的新闻评论、新闻专题、新闻访谈以及网页设计这些作品,依然可以参与角逐中国新闻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各家参评单位,还是抱着融合媒体就是互联网站这种旧认知、旧高度的话,拿出来的所谓参评作品,仍然会被归类于网络作品大类,而不具备角逐媒体融合奖的资格。

第二点,融合媒体的首要特征是“移动优先”

这一认知,不仅在之前多次见于中央宣传工作推动政策及文件精神之中,更是反应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人把移动互联网之前的阶段,划入了传统媒体的范畴,认为之前的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不过只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领域的部分延伸。而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阶段,媒体才真正地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在这次新增的融合媒体奖的评奖说明中明确指出,“原创并在其移动端首发”是该奖项的首要参评条件。而这简单的一句话里,至少摆出了两大条件,一是要发表在自己建立的移动端,二是要在移动端上首发。所以那些只有PC网站、或者只满足于进驻微博、微信等其它平台的媒体单位都必须要着急了,更进一步的首发要求虽然这已经是移动时代的必要认知,但反过来讲,你的媒体融合思路不到位,又岂会把移动端首发当成一回事呢?

第三点,融合媒体的核心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虽然说,“创新”在任何一类奖项的评选要求中都不可或缺。但是,融合媒体本身就是前面的文字、广播电视、网络这三大媒体的融合体,要清晰明确地向着“融合媒体奖”提交之前,清晰、明确地体现出它们与文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类别显著区别,也就是所强调的“融合创新”,成为最核心的部分。而这一块,在中国记协所提示的评选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内容呈现方式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的作品。

再来看新增的融合媒体奖中的6个项目中,短视频新闻如何区别于电视新闻?移动直播如何区别于电视直播与网络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以及新媒体品牌栏目如何区别于网络专题?……这些看似是今年开始跃跃欲试要参加评奖的各家媒体单位内所要面对的难题,其实也是一道参选门槛——如果提交的作品根本体现不出区别,那能通过的可能性将会极低。

那么这种融合创新,必然离不开通过技术创新在内容表现、报道形式以及传播渠道方面的所体现出来的突破效果。或许,中国新闻奖只是通过评奖规则吸引出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而其真正用意,还是希望通过这种指挥棒效应,掀起能够形成潮流的融合媒体技术革命。

相信,能够真正看明白刚刚讲过在今天所解读出来的这三点关键,这不仅成为新闻工作者竞争中国新闻奖的全新奖项时更具底气与把握,而且这也成为帮助传统媒体走出发展低谷、迎接全新的融合媒体时代的行动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