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講融合:中國新聞獎推動的融合媒體觀

講融合:中國新聞獎推動的融合媒體觀

------本期內容導讀------

一直作為中國新聞行業的風向標,中國新聞獎此次進行如此重大的獎項新設,實質是代表著新聞主管層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根本性方針政策提出了更強烈的推動之意

------以下正文詳情------

新聞工作者們最為看中的中國新聞獎終於有了多年來的第一次最大變動:增設了媒體融合獎,而且共設6個評選項目、不超過50個獎項。這個數字我們不對比一下之前中國新聞獎一共29個評選項目、不超過280個獎項的總量來看,就會感慨於這次變動的重大了。

在眾多關注此事的媒體報道中,除了認真地轉載中國記協網的通知之外。大部分的媒體解讀也僅僅只停留在“新聞工作者們增加了更多的獲獎機會”這樣的淺層之上,或者只是歡欣鼓舞於媒體融合也在行業評獎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是,剛剛講過卻認為,一直作為中國新聞行業的風向標,中國新聞獎此次進行如此重大的獎項新設,實質是代表著新聞主管層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根本性方針政策提出了更強烈的推動之意:

第一點,融合媒體並不只是單純的網絡媒體

這其實已經成為當前媒體融合事業發展中的最大障礙。許多基層媒體單位,自以為前幾年開辦了網站,開通了公眾號,進駐了一些網絡平臺,時不時做幾個H5作品,就自以為已經擁抱了互聯網,實現了媒體融合。但凡需要向上彙報時,就把這些散落於各個平臺上的內容進行一番官樣文件式彙總與加工,報告作得頭頭是道,但是卻總無力挽回傳統媒體式微、新媒體乏力的現狀。這就是剛剛講過之前專門撰文批判過的“表層融合”及“淺層融合”。

我們只要注意到,中國新聞獎此次在新增了媒體融合獎的大類共6個項目時,並沒有取消於2006年新增的網絡作品大類的4個選項。表面上來看,是之前基於互聯網站上的新聞評論、新聞專題、新聞訪談以及網頁設計這些作品,依然可以參與角逐中國新聞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各家參評單位,還是抱著融合媒體就是互聯網站這種舊認知、舊高度的話,拿出來的所謂參評作品,仍然會被歸類於網絡作品大類,而不具備角逐媒體融合獎的資格。

第二點,融合媒體的首要特徵是“移動優先”

這一認知,不僅在之前多次見於中央宣傳工作推動政策及文件精神之中,更是反應在整個互聯網行業內,越來越多的人把移動互聯網之前的階段,劃入了傳統媒體的範疇,認為之前的門戶網站、新聞網站不過只是傳統媒體在互聯網領域的部分延伸。而只有到了移動互聯網階段,媒體才真正地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在這次新增的融合媒體獎的評獎說明中明確指出,“原創並在其移動端首發”是該獎項的首要參評條件。而這簡單的一句話裡,至少擺出了兩大條件,一是要發表在自己建立的移動端,二是要在移動端上首發。所以那些只有PC網站、或者只滿足於進駐微博、微信等其它平臺的媒體單位都必須要著急了,更進一步的首發要求雖然這已經是移動時代的必要認知,但反過來講,你的媒體融合思路不到位,又豈會把移動端首發當成一回事呢?

第三點,融合媒體的核心關鍵在於技術創新

雖然說,“創新”在任何一類獎項的評選要求中都不可或缺。但是,融合媒體本身就是前面的文字、廣播電視、網絡這三大媒體的融合體,要清晰明確地向著“融合媒體獎”提交之前,清晰、明確地體現出它們與文字、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類別顯著區別,也就是所強調的“融合創新”,成為最核心的部分。而這一塊,在中國記協所提示的評選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鼓勵內容呈現方式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的作品。

再來看新增的融合媒體獎中的6個項目中,短視頻新聞如何區別於電視新聞?移動直播如何區別於電視直播與網絡直播?新媒體創意互動以及新媒體品牌欄目如何區別於網絡專題?……這些看似是今年開始躍躍欲試要參加評獎的各家媒體單位內所要面對的難題,其實也是一道參選門檻——如果提交的作品根本體現不出區別,那能通過的可能性將會極低。

那麼這種融合創新,必然離不開通過技術創新在內容表現、報道形式以及傳播渠道方面的所體現出來的突破效果。或許,中國新聞獎只是通過評獎規則吸引出更多的技術創新成果,而其真正用意,還是希望通過這種指揮棒效應,掀起能夠形成潮流的融合媒體技術革命。

相信,能夠真正看明白剛剛講過在今天所解讀出來的這三點關鍵,這不僅成為新聞工作者競爭中國新聞獎的全新獎項時更具底氣與把握,而且這也成為幫助傳統媒體走出發展低谷、迎接全新的融合媒體時代的行動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