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焦虑是我的一部分,我接纳我自己

面对焦虑和负面情绪时,不必变得更好,只需尝试拥抱真实的自己,学会接纳,才能坦然。

焦虑是我的一部分,我接纳我自己

得知自己患有焦虑症,大概是大四。那时和当时的女友,陷入很严重的追逃模式当中,作为焦虑依附者的我,很难忍受对方的逃避沟通、消失不见;而对方又是很害怕争执的人,得靠着躲进自己的世界当中,才能缓和对于争执的担心。

于是,一方追、一方逃,心理咨询上的追逃模式,不断在我和她身上上演。

在分手之后,朋友陪我去医院看了心理科,开始吃抑郁症的药物并去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咨询。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咨询,才渐渐发现,自己的抑郁症,似乎是来自于焦虑:

做事情急性子、没办法忍受模糊与不确定,担心许多负面的事情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很难静下来;而耗费大量精力的结果,便是无力行动,陷入抑郁当中……

焦虑,让我常常静不下来,需要找很多事情来做,许多认识我的朋友都很讶异,为什么我会这么多才多艺,那全都来自于我的静不下来,喜欢尝试新事物;但也因此花了不少钱,很容易冲动行事、冲动购物;

除了金钱之外,在交际上也很急着要看到成果,很难拿捏人际之间的界线。每每与朋友意见向左时,便会急于解释,甚至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这些难以忍受敷衍,凡事都想要即知即行、立竿见影的情况,事后却让自己后悔不已。

除此之外,容易分心,也让我很难准时。常常因为一些事情而分心,导致守时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格外困难,常常活在匆忙之中,更加深了我的焦虑。

焦虑,看似不起眼,却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的每一天。

焦虑是我的一部分,我接纳我自己

或许,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期望能够找到焦虑的解药。但总是让自己失望而归,在长时间的克制自己和看清自己过后,我诚实的告诉自己——可能…焦虑“无药可解”。

对我而言,焦虑就是我身体内的一部分,严重发作起来时,甚至会让我呼吸困难。然而,如果没有焦虑,我或许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这些先天的性格,加上后天的高度自我要求,让我得到了许多的成就,但也活得很累。

有时也真的很痛恨自己为什么自我要求这么高,但我别无选择。我能选择的是,在现有条件之下,要往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能选择把自己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特质的人,这是先天的限制。

学习心理学和进行咨询,并没有办法把我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而是让我看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并在这些先天条件之下,选择生长的方向。就好像我的咨询师和我的那样:你不可能让一颗梅花长成一棵杜鹃花一样!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植物,但在适当照料之下,都能开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花朵。

有人曾问我,要怎样追某个类型的女生。我得说,很多两性恋爱的书籍都是错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追到世界上所有的女生,因为每个人喜欢的类型不一样。同样的,把自己变成另一个类型的自己,总是会让我们过得很痛苦,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能做的,永远是在自己现有的先天条件之下,选择后天发展的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是很喜欢社会期许的原因。我们总是期望每个人长成某个样子,符合某个大众认为正常的典型,才是最好的;但是,那些想法往往是“不知不可为而为之”,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不可为”,就是把不可为当作可为,然后负面情绪爆棚。

期望每个人都能符合大多数人想像中的正常人,是不可为而为之;同样的,期望自己能被大多数人喜欢,对某些人而言,也是不可为而为之;有些老师、家长管教小孩的方式,是不可为而为之,要某些特质的小孩,遵循大众认为应该要有的样子,而尚未发展出因材施教的教法,我觉得是很可惜的事情。

我觉得重要的是:

如果一个人,能在不违反一些特定规范之下,找到能够接纳自己、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那就真的太好了。

我得向自己坦承,当焦虑来袭,这便是自己的一种状态。或许我可以找一些方法让自己平静一些,但要自己不再焦虑,便是不可为而为之。

人类是一种很需要解答的动物,或许解答的动机来自焦虑,而解答的本身可以带给我们可控制感与安全感。但是,真正能找到问题解答的人,事实上并不多。

我们在读别人的文章时、听别人的演讲时,好像都会有一种期待,期待能够为自己的生命找到答案;却不曾想答案可能就在自己身上。

我不确定是否所有讲者、作者的想法。但我确实认为:“要当一个比别人更能找到答案的人,就要先了解自己、接受自己。”

不过,在持续和心理咨询师探讨之后,我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会不会其实我也永远找不到生命的解答?”尽管花了这么多年,我依然在走一条路,一条“把正确答案丢掉的路” 。

我尝试去看见生命本身,看见情绪本身,看见如实的自我,而不是不完美的自我。

这一句话有一点玄妙,如果用白话一点的方式来说,就是:

“看见自我现在真实的样子,而不是用一个标准来评价自我。”

焦虑是我的一部分,我接纳我自己

我们常说,人要追求完美,尽管完美并不可得;但换个方式来看这句话,就会发现这句话暗示着“我们依然在用某种标准来看待自己”。

而我现在在尝试的事,是能不能把这个标准拿掉,允许自己单纯、脱离标准的看见“自己”。

这是人性化的一面,有喜悦,就有悲伤,有成功,就有失败。我们从小被教育用“标准”来衡量、看待自己。当被一个人讨厌时,当和一个人分手时,我们总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可是说实在的,我们要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呢?我想这是这段时间经过咨询,给到自己的疑问和答案。

你又是否和我一样在寻找这个“答案”呢?

这里是愁啥,一款专业的线上心理咨询app。如果你在个人情绪方面遇到困惑,不妨来愁啥和咨询师谈谈。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你出谋划策也是极好的。愁啥?来聊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