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么找到足三里穴?

开开心心191538718


在我门诊上,很多病人都自学过一些穴位,但让他找下足三里,通常都找不准。


其实,不要说一个普通患者,就连很多中医学生,甚至一些刚上临床的中医生,都找不准一个足三里。

为什么?找准一个穴位这么难吗?

是的。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穴位是活的,不是死的,穴位的位置在随时变动。

足三里的标准定位

怎样才能找准一个穴位?我们还以足三里为例。

首先,你当然要知道足三里的标准定位。

教材是这样说的: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外缘一横指。

我知道你现在想说:请说人话。嗯,请你扔掉这个定位,我来帮你翻译成中文:

先取一个纵坐标,在外侧膝盖眼往下3寸。

3寸有多长?伸出你的手,除拇指外,四指并拢,总宽度就是3寸,以横过中指中点的那条线为准。


再取一个横坐标,找到你小腿的迎面骨,就是最明显的那根骨头。

找到它最外侧的边缘,然后再向外一个中指。注意,是中指的宽度,不是长度。

姿势很重要

我猜你已经开始在腿上一通乱摸,嗯,先停停。

在你找这个坐标前,要先做一件事:摆好体位,也就是姿势。

请把膝盖弯曲成90度,这才是找足三里的正确姿势。否则相信我,你连标准定位都找不到。

穴位很淘气

好,现在你已经摆好体位,找到坐标,所以,你已经找准足三里了吗?

不。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标准定位是死的,但穴位是活的。

穴位是什么?穴位是气血和外界沟通的通道。

我们的气血在不断流通,身体状态在不停变化,由于这些因素,气血和外界沟通的通道也在时时调整。

也就是说,穴位会在标准定位附近随时变动,有时偏左,有时偏右,有时靠上,有时靠下。

特别是生病时,穴位可能完全跑偏。它不会在那个固定位置等着你。


手感是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当下这个穴位的真正位置呢?

你要在标准定位周围,用手去摸。

判断是否找准穴位,可以参考两方面。

首先是手感。

正常情况下,穴位比其他地方更柔软,有时摸起来像一个小坑,或一个缝隙。

生病时,穴位摸起来会怪怪的,可能会摸到一些小颗粒、小疙瘩。

其次是穴位被按压时产生的感觉。

如果被按压的人完全无感,那不是穴位。

穴位应该比较敏感,被按压时,有酸胀感,甚至会窜到远处。

如果在生病时,穴位可能会过敏,轻轻一按就会很痛。

注意,按压穴位时要轻柔。如果死命去按,无论哪里都会疼。

如果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标准,你八成真正找准了穴位。


找准穴位分三步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找准一个穴位,总共分几步?

第一步,摆好姿势。

第二步,找到标准定位。

第三步,通过两方面判断穴位当下的真正位置:手指的感觉,和穴位被按压时产生的感觉。


手感太差怎么办

你可能已经发现,这种方法,需要手指比较敏感。

如果手指感觉粗糙,没有手感,是不是就不能找准穴位,进行日常保健呢?

当然不是。如果你真的找不准穴位,我建议你不要只揉一个点,而应该揉一个面。

在穴位附近,画一个小圈,把这个小圈里每个点都揉一揉。

不用担心揉到别的穴位,一般距离很近的穴位,在功效上也类似。


现在,请你试试看,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找到真正的足三里吧。相信你会有成就感的。

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私信回复“咨询”。

关注我,每天收获靠谱的中医知识。


我是李子医生,中医硕士,学医十载,临床五年,希望传播靠谱的中医知识。


李子医生


“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可是治病,养生与保健的第一大穴。


所谓足三里,顾名思义就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胀、胃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摩足三里的时候就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要"理中",只用往里按就可以;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就是“理下”,女性朋友经痛的时候就需要“理下”。足三里具体位置请大家看图。


常按摩足三里的好处

比如肠胃虚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腹泄、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胃痉挛、急慢性胃炎之类的腹部疾病都可以按摩足三里治疗。

对于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疼痛,小儿麻痹之类的风湿腿痛可以起到上强筋健骨的作用,且治疗这些风湿腿痛。

3、补肾益气

性功能问题以及神经衰弱引起的耳鸣,头痛,失眠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足三里,也叫做“三里之灸”,长寿灸,并且对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溢血后遗症之类的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它病症都能起到防治作用。

每天按一按足三里,送走慢性疾病!


每日医学科普


注重养生并且习惯中医养生的朋友们一定对足三里不会陌生,这个穴位是中医常常会提到的养生穴位。

足三里的位置怎么找?

针灸教材书描述足三里的取穴法为「犊鼻下3寸,胫骨外1寸」。但网络上对于足三里的介绍可谓琳琅满目,但很多都是错误的。


首先,找到自己的膝盖,然后找到膝盖骨下边一左一右两个眼。这个穴位叫「犊鼻」——牛鼻子,形象吧?

犊鼻下3寸——现代人哪儿还用「寸」的啊?我们用同身寸来找,犊鼻下用患者的食、中、无名、小指4根手指横着放。


「胫骨旁开1寸」又是怎么找呢?胫骨就是小腿最前面那根骨头,最容易碰到床舷的那根——哎哟想想都痛!


再用大拇指宽度表示1寸(图片用的中指,也可以,但是不那么标准)和下三寸交叉的地方就是足三里啦!这样就定位好了!自己可以尝试着按一按,要有酸胀感。



储护士来了


足三里在小腿上,外膝眼下3寸的地方。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在中医艾灸里有一句俗话:若要身体安,三里不常干,意思指如果要身体健康,就要长期的艾灸此穴位湿润。说明此穴位对人体的健康非常的重要。

足三里配穴中脘调理脾胃,治疗一切肠胃疾病。中医讲人所食的五谷在胃消化,小肠吸收,在经过脾脏的运化,才能将营养输部到全身,一段这两个不和,就会导致脏腑郁结,时间长了就会得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都会有脏腑郁结,所以无论治疗什么慢性病,都必先艾灸足三里和中脘穴来通腑气,让脾脏的运化功能正常起来,这样才能把体内废弃之物排泄出体外,人才能好的快。


禅爱一生


你好,我的头条号是专门介绍人体穴位的,目前更新了上百个穴位的介绍,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以及针灸和穴位的结合应用,欢迎惦记我的头像进去查看,或者直接搜索头条号:扁鹊日记


扁鹊日记


足三里穴乃足阳明所入为合土,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及四总穴之一,此穴治病万端,诸虚皆补,诸病皆治,有白术之强,有桂附之热,有参茸之功,有硝黄之力,而无其弊也.临床应用可刺、可灸、可补、可泻,亦可穴位注射,穴位贴致,穴位埋针。补则有健脾和胃,益气升清之功;泻则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应用灵活多变,效如俘鼓。

足三里适应症众多,临床应用广泛,可作为腧穴主治病症整理的代表。足三里位置应为犊鼻下三寸,胫骨外廉两筋间,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就是足三里在膝关节下面小腿上半部分的外侧,也就是在膝眼下三寸,膝眼是膝盖下面的凹陷处。

足三里针刺深度以 0.3~1.0 寸为主,艾灸以灸壮少更为普遍,重灸多体现于香港脚的治疗中。足三里穴针灸适宜病症 89 种。分别为痹症、中风、香港脚、鼓胀、血证、腹胀、痿证、水肿、黄疸、反胃、咳嗽、噎膈、哮喘、热证、积聚、腰痛、腹痛、霍乱、虚劳、胸痹、疟病、喉痹、疥疮、狂证、耳鸣、无汗、头痛、胃痛、厌食、腰腿痛、癫疾、胁痛、耳聋、呕吐、痢疾、口僻、厥逆、小儿痫病、乳痈、产后血晕、痫病、便秘、疝气、疔疮、小儿疥疮、消渴、哕逆、瘕癖、胸满、奔豚、不孕、蛊毒、单腹气喘、目昏花、翳障、经闭、健忘、肠鸣、牙痛、鸡胸、血块、淋证、鼻鼽、挫闪腰疼、泄泻、枯曹风、产后二便不通、癃闭、眩晕、瘰疠、流注、多汗、痰饮、眼赤暴痛、小儿半身不随、肉倒睫、青盲雀目、肺痨、中暑、痞满、痈疽、丹毒、心烦、双蛾、郁证、噫气、大便失禁、吐蛔、大头瘟。


科学运动与健康


本文导读:足三里的位置是在哪里呢?了解过足三里的作用,但是位置在哪却不知道。下面就教你,怎么找足三里的位置,以及按摩足三里的作用。

  足三里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足三里穴位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之一,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通畅经络、缓解疲劳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足三里怎么找,因此也发挥不出该穴位的作用了。下面,为你提供寻找足三里穴位的方法,当然也配有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寻找足三里不太难,一起来看看吧。

  怎么找足三里穴位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按摩足三里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2、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

  3、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杨痿,移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4、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温馨提示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

足三里穴位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爱望健康


犊鼻穴,就是膝盖下发,犊鼻穴下4指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艾灸养生学院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穴:坐位,同侧手张开,食指第二指关节桡侧缘对准犊鼻穴下缘,小指第二指关节处即是足三里。

主治:

1: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

2:下肢萎痹、心悸、失眠等心脑病证。

3:乳痈、肠痈等外科病患。

4:虚劳逐证,为强壮保健之要穴。

关注璞艾众生分享更多健康资讯


璞艾众生


这个好找直接上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