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麼找到足三裡穴?

開開心心191538718


在我門診上,很多病人都自學過一些穴位,但讓他找下足三里,通常都找不準。


其實,不要說一個普通患者,就連很多中醫學生,甚至一些剛上臨床的中醫生,都找不準一個足三里。

為什麼?找準一個穴位這麼難嗎?

是的。因為很多人不知道,穴位是活的,不是死的,穴位的位置在隨時變動。

足三里的標準定位

怎樣才能找準一個穴位?我們還以足三里為例。

首先,你當然要知道足三里的標準定位。

教材是這樣說的: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外緣一橫指。

我知道你現在想說:請說人話。嗯,請你扔掉這個定位,我來幫你翻譯成中文:

先取一個縱座標,在外側膝蓋眼往下3寸。

3寸有多長?伸出你的手,除拇指外,四指併攏,總寬度就是3寸,以橫過中指中點的那條線為準。


再取一個橫座標,找到你小腿的迎面骨,就是最明顯的那根骨頭。

找到它最外側的邊緣,然後再向外一箇中指。注意,是中指的寬度,不是長度。

姿勢很重要

我猜你已經開始在腿上一通亂摸,嗯,先停停。

在你找這個座標前,要先做一件事:擺好體位,也就是姿勢。

請把膝蓋彎曲成90度,這才是找足三里的正確姿勢。否則相信我,你連標準定位都找不到。

穴位很淘氣

好,現在你已經擺好體位,找到座標,所以,你已經找準足三里了嗎?

不。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標準定位是死的,但穴位是活的。

穴位是什麼?穴位是氣血和外界溝通的通道。

我們的氣血在不斷流通,身體狀態在不停變化,由於這些因素,氣血和外界溝通的通道也在時時調整。

也就是說,穴位會在標準定位附近隨時變動,有時偏左,有時偏右,有時靠上,有時靠下。

特別是生病時,穴位可能完全跑偏。它不會在那個固定位置等著你。


手感是關鍵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當下這個穴位的真正位置呢?

你要在標準定位周圍,用手去摸。

判斷是否找準穴位,可以參考兩方面。

首先是手感。

正常情況下,穴位比其他地方更柔軟,有時摸起來像一個小坑,或一個縫隙。

生病時,穴位摸起來會怪怪的,可能會摸到一些小顆粒、小疙瘩。

其次是穴位被按壓時產生的感覺。

如果被按壓的人完全無感,那不是穴位。

穴位應該比較敏感,被按壓時,有酸脹感,甚至會竄到遠處。

如果在生病時,穴位可能會過敏,輕輕一按就會很痛。

注意,按壓穴位時要輕柔。如果死命去按,無論哪裡都會疼。

如果同時滿足上面兩個標準,你八成真正找準了穴位。


找準穴位分三步

好,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找準一個穴位,總共分幾步?

第一步,擺好姿勢。

第二步,找到標準定位。

第三步,通過兩方面判斷穴位當下的真正位置:手指的感覺,和穴位被按壓時產生的感覺。


手感太差怎麼辦

你可能已經發現,這種方法,需要手指比較敏感。

如果手指感覺粗糙,沒有手感,是不是就不能找準穴位,進行日常保健呢?

當然不是。如果你真的找不準穴位,我建議你不要只揉一個點,而應該揉一個面。

在穴位附近,畫一個小圈,把這個小圈裡每個點都揉一揉。

不用擔心揉到別的穴位,一般距離很近的穴位,在功效上也類似。


現在,請你試試看,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找到真正的足三里吧。相信你會有成就感的。

如果有任何疑問,可以私信回覆“諮詢”。

關注我,每天收穫靠譜的中醫知識。


我是李子醫生,中醫碩士,學醫十載,臨床五年,希望傳播靠譜的中醫知識。


李子醫生


“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足三里,可是治病,養生與保健的第一大穴。


所謂足三里,顧名思義就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脹、胃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摩足三里的時候就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要"理中",只用往裡按就可以;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就是“理下”,女性朋友經痛的時候就需要“理下”。足三里具體位置請大家看圖。


常按摩足三里的好處

比如腸胃虛弱、功能低下、食慾不振、腹洩、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胃痙攣、急慢性胃炎之類的腹部疾病都可以按摩足三里治療。

對於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疼痛,小兒麻痺之類的風溼腿痛可以起到上強筋健骨的作用,且治療這些風溼腿痛。

3、補腎益氣

性功能問題以及神經衰弱引起的耳鳴,頭痛,失眠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足三里,也叫做“三里之灸”,長壽灸,並且對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風心病、肺心病、腦溢血後遺症之類的心腦血管疾病與其它病症都能起到防治作用。

每天按一按足三里,送走慢性疾病!


每日醫學科普


注重養生並且習慣中醫養生的朋友們一定對足三里不會陌生,這個穴位是中醫常常會提到的養生穴位。

足三里的位置怎麼找?

針灸教材書描述足三里的取穴法為「犢鼻下3寸,脛骨外1寸」。但網絡上對於足三里的介紹可謂琳琅滿目,但很多都是錯誤的。


首先,找到自己的膝蓋,然後找到膝蓋骨下邊一左一右兩個眼。這個穴位叫「犢鼻」——牛鼻子,形象吧?

犢鼻下3寸——現代人哪兒還用「寸」的啊?我們用同身寸來找,犢鼻下用患者的食、中、無名、小指4根手指橫著放。


「脛骨旁開1寸」又是怎麼找呢?脛骨就是小腿最前面那根骨頭,最容易碰到床舷的那根——哎喲想想都痛!


再用大拇指寬度表示1寸(圖片用的中指,也可以,但是不那麼標準)和下三寸交叉的地方就是足三里啦!這樣就定位好了!自己可以嘗試著按一按,要有酸脹感。



儲護士來了


足三里在小腿上,外膝眼下3寸的地方。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



在中醫艾灸裡有一句俗話:若要身體安,三里不常幹,意思指如果要身體健康,就要長期的艾灸此穴位溼潤。說明此穴位對人體的健康非常的重要。

足三里配穴中脘調理脾胃,治療一切腸胃疾病。中醫講人所食的五穀在胃消化,小腸吸收,在經過脾臟的運化,才能將營養輸部到全身,一段這兩個不和,就會導致臟腑鬱結,時間長了就會得病,特別是慢性病患者,都會有臟腑鬱結,所以無論治療什麼慢性病,都必先艾灸足三里和中脘穴來通腑氣,讓脾臟的運化功能正常起來,這樣才能把體內廢棄之物排洩出體外,人才能好的快。


禪愛一生


你好,我的頭條號是專門介紹人體穴位的,目前更新了上百個穴位的介紹,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以及針灸和穴位的結合應用,歡迎惦記我的頭像進去查看,或者直接搜索頭條號:扁鵲日記


扁鵲日記


足三里穴乃足陽明所入為合土,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及四總穴之一,此穴治病萬端,諸虛皆補,諸病皆治,有白朮之強,有桂附之熱,有參茸之功,有硝黃之力,而無其弊也.臨床應用可刺、可灸、可補、可瀉,亦可穴位注射,穴位貼致,穴位埋針。補則有健脾和胃,益氣升清之功;瀉則有降逆化濁,通調腸腑之效,應用靈活多變,效如俘鼓。

足三里適應症眾多,臨床應用廣泛,可作為腧穴主治病症整理的代表。足三里位置應為犢鼻下三寸,脛骨外廉兩筋間,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就是足三里在膝關節下面小腿上半部分的外側,也就是在膝眼下三寸,膝眼是膝蓋下面的凹陷處。

足三里針刺深度以 0.3~1.0 寸為主,艾灸以灸壯少更為普遍,重灸多體現於香港腳的治療中。足三里穴針灸適宜病症 89 種。分別為痺症、中風、香港腳、鼓脹、血證、腹脹、痿證、水腫、黃疸、反胃、咳嗽、噎膈、哮喘、熱證、積聚、腰痛、腹痛、霍亂、虛勞、胸痺、瘧病、喉痺、疥瘡、狂證、耳鳴、無汗、頭痛、胃痛、厭食、腰腿痛、癲疾、脅痛、耳聾、嘔吐、痢疾、口僻、厥逆、小兒癇病、乳癰、產後血暈、癇病、便秘、疝氣、疔瘡、小兒疥瘡、消渴、噦逆、瘕癖、胸滿、奔豚、不孕、蠱毒、單腹氣喘、目昏花、翳障、經閉、健忘、腸鳴、牙痛、雞胸、血塊、淋證、鼻鼽、挫閃腰疼、洩瀉、枯曹風、產後二便不通、癃閉、眩暈、瘰癘、流注、多汗、痰飲、眼赤暴痛、小兒半身不隨、肉倒睫、青盲雀目、肺癆、中暑、痞滿、癰疽、丹毒、心煩、雙蛾、鬱證、噫氣、大便失禁、吐蛔、大頭瘟。


科學運動與健康


本文導讀:足三里的位置是在哪裡呢?瞭解過足三里的作用,但是位置在哪卻不知道。下面就教你,怎麼找足三里的位置,以及按摩足三里的作用。

  足三里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足三里穴位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之一,經常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通暢經絡、緩解疲勞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足三里怎麼找,因此也發揮不出該穴位的作用了。下面,為你提供尋找足三里穴位的方法,當然也配有足三里的準確位置圖。尋找足三里不太難,一起來看看吧。

  怎麼找足三里穴位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按摩足三里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

  2、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痺、洩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

  3、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溼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楊痿,移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4、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溫馨提示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

足三里穴位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愛望健康


犢鼻穴,就是膝蓋下發,犢鼻穴下4指三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艾灸養生學院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三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取穴:坐位,同側手張開,食指第二指關節橈側緣對準犢鼻穴下緣,小指第二指關節處即是足三里。

主治:

1:胃痛、嘔吐、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

2:下肢萎痺、心悸、失眠等心腦病證。

3:乳癰、腸癰等外科病患。

4:虛勞逐證,為強壯保健之要穴。

關注璞艾眾生分享更多健康資訊


璞艾眾生


這個好找直接上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