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孩子别人打了不还手,只知道哭,家长应该怎么教育他?

朴灿烈ChanYeol


如果孩子挨打了不还手,而只是一味地忍让哭泣,我认为你对之前教育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而且,我觉得这种教育的确是有欠缺之处。

我家大宝在家里很顽皮,但是到了幼儿却完全像换了个人,变得忸忸怩怩的。这种情况,事实上是孩子社交能力的一种缺失。

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发现她哭红了眼。我问老师,老师说是吵架了。当然老师的回答是有决的轻描淡写,不过,我也没再深入过问。回到家后,我本来想好好教育宝宝,或许我应该跟她讲打架是不对的,别人打你了也不要还手。但是,我明明知道,那样的教育是不合适的。

打不还手真的就对吗?未必,那只会让你变得懦弱,甚至恶性循环,让其他熊孩子更加欺负你。

既然你弱不禁风,有什么资格打不还手?等你足够强大了再说这句话吧!所以,适当的还手是必需的。

于是我告诉她:“宝宝,打人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能让别人打你。”

宝宝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可是,这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后来,她依然是偶尔被人打。她对别人打她这个事,依然是反应得相当迷茫,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后来我想到,我讲的道理可能在她简单的脑海里产生了冲突——打人是不对的,可又不能打不还手,这在她看来是自相矛盾的。

于是我就告诉她:你要学会保护自己。

从那以后,我对她的教育就有意地避开了“打人”这个称谓,只是讲“保护自己”。

这一下,效果明显好了许多。孩子懂得了“反抗”与“打人”是有区别的。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被欺负的时候都必须学会反抗,只有那样,才能保护自己。


萌妈育儿笔记


其实关于儿童教育的很多问题,家长都知道该怎么解决。之所以解决不好,原因是。遇到自己的孩子,往往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面叫做你情转移现象。


父母有时候会把孩子身上发生的际遇与自己联系起来。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因为过多的情感纠结而影响的理智的和智慧。

大家不信来试一试。假如你和邻居家的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然后交换孩子之后来教育,当你同样面对别人家的孩子被打了,只知道哭,你会怎么做呢?

你可能会选择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告诉孩子,没关系,这次你输了,下次打回来。如果不会打,下次带你去参加一个跆拳道培训班。咱们不主动欺负别人,但也不能让别人欺负。

第二种是。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然后和孩子讨论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避免下次被其他孩子打了。

第三种是。首先用轻松愉快的方式直接告诉孩子,那个打你的孩子他是不对的。你可以选择告诉老师,也可以选择告诉父母来帮你解决。同时也告诉孩子我们也不能去打别人。但是我们也需要学会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下次带你抱一个跆拳道培训班如何?

大家察觉出什么了吗?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上述三种方式都可以。但之所以很多父母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是因为他们不能做到解决自己孩子问题时,举重若轻,同时又能够做到举轻若重。

他们往往会把孩子被打与你自己人格被羞辱联系起来。你会失去理性,这个时候你的态度会直接让孩子敏感的察觉到。孩子会慢慢的模仿习得你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的方式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因为态度决定了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一旦态度是偏激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所以什么方法到了你手上都不会做的好。

其实,人和人之间交往,包括孩子和孩子交往。往往最重要的要点是在于应对方式的态度。你的态度会让对方察觉到,因而改变对待你的方式,这才是人际沟通中最核心的要点。就像是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态度说出来,对方,接收到的信息会完全不一样,应对的方式也会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一个人过于看重自我,往往就会处置不当。一个人,总是能够轻松愉悦的应对任何事情,他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当回事儿。你就会发现很多孩子被打了,他也不会有任何反应。他并不把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打闹游戏当做是一种伤害。因此这种伤害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育和他心理的成熟。

如果你观察全世界的孩子,会发现,其他国家的孩子在上学期间的打闹嬉戏比我们的孩子还要严重得多。关键在于你把这看作是一种打闹嬉戏游戏,还是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伤害。孩子们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慢慢学习,慢慢成长。只要这一切并不构成对她心理的伤害。不构成严重身体伤害的前提下,有时候打打更健康。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三体的秘密》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赵小明心理团队


孩子被打了只会哭,不只是因为你教育方式的问题。与孩子自身的原因,是息息相关的。

(1)暴力孩子

身边多少个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再怎么被父母批评,下一次依然会运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班里有一个爱打人的孩子,无论老师和家长怎么教育这个孩子,无论其他家长怎么不满意直接去批评这个孩子,可是效果甚微,到了某些时刻,这个孩子依然会打人!

(2)被动挨打的孩子

身边还有一些例子,就是:父母不断地教孩子还手,推着孩子让他用武力去维护自己,可是,孩子依然不去还手,依然被动挨打。父母看着干着急!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9岁,女儿7岁。

他们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能叨叨尽量不动手,一个是能动手尽量不叨叨。

都是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大多数时间都是我在陪伴他们,他们接受的是我同样的教育,但是两个人的行为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两种:

(1)先天因素

有的孩子,天生安全感弱一些,做什么新的尝试,都需要父母不断地给予鼓励与支持,增强他内心的力量,如果让他面对冲突,对他来说,亚历山大。比如我儿子。

有的孩子,天生内心力量足够,有勇气有胆量去面对冲突,并付诸行动。比如我女儿。

(2)后天因素

有的孩子,父母很暴力,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就在他们的言行之中,学会了用暴力面对问题。

这样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去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孩子估计也离不开暴力的行为了。

还有的孩子,父母没有暴力行为,但父母不会引导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发泄和疏导情绪。孩子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愤怒,只知道在特别气愤的时候,通过打人或者摔东西来发泄情绪。

这类的孩子,通过后天的正确引导,是可以将行为改善的。


再来说一说你的孩子。

孩子一直被动挨打,我相信不是每个父母希望看到的现象,也不是每个父母都乐于接受的现象,包括我在内。

孩子不还手,不只是因为他觉得还手是错误的,还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勇气去还手,没有其他可以应对的方式。

(一)培养内在力量

首先,父母可以用鼓励的语言,让孩子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相信自己是有勇气的,有力量的。

培养出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面对冲突,这是最治本的方式,也是最基础的方式。

(二)面对冲突的方法

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地面对冲突。

可以分为这样三步:

第一步:

及时躲避其他孩子的拳头,并大声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也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再打我也生气了,再也不和你玩儿了!”用这样明确的语言来维护自己。

我相信大多数孩子不是恶意去打,而是下意识地动作。这样一提醒,很多孩子,就会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停下来挥舞的拳头,并继续友好的玩耍。

第二步:

如果孩子不理会这些话,孩子可以选择走开,不再和他继续玩。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既然你这么暴力,这么不友好,我为什么非要冒着被打的风险和你一起玩?班里(或小区里)孩子那么多,我可以选择和我一样友善的小朋友结伴同行。

就像我们成人要远离渣男一样,明知道他有家暴习惯,难道还要知难而上吗?那岂不是找虐?

还有的孩子非常没有家教,他的父母们觉得孩子能打人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把别人打哭了,真的非常厉害!他们不但不去制止孩子,而且还会表扬孩子!对于这样的家庭和孩子,更要离得远远的!

第三步:

还可以继续警告他:“如果你再打我,我就要还手了!”孩子如果再打,那就果断还手。

你的果断和勇敢,会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好惹的,你不是可以随便打的!

通过这一次还手,可能换来的是以后所有日子的和平。

我们虽然不去主动欺负别人,但是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如何正确的反击。

比如:脖子以上不能打,隐私部位不能打,不能用坚硬的东西打……之类的。以免给别人孩子打严重了,影响以后的成长。还可能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这一定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最后,作为一名“非暴力沟通”的推广者,我是不提倡以暴制暴的。

还是要教给孩子如何通过语言来降低对方的攻击性,更好的保护自己。或者,干脆远离有攻击性的孩子。

用语言避免暴力,用语言维护和平,用语言与周围的人友好沟通……达到这个境界不要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也在不断学习和践行当中。

不管怎样,培养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孩子,是我们的目标。

也许,当孩子内心充满力量的时候,他自己就有了一套他的应对方法,也许比我们给到他们的更好呢!

一起加油吧!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非暴力沟通”的践行者。我不是专家,我的原创文章是基于我的学习和实践而写,是个人感悟,希望朋友们建设性的参考。如果能给到大家一些启发,我很开心。若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都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我是一名7岁男孩的母亲,我的孩子也有过好几次被打的经历,我在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孩子被打不还手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不但不还手,而且只会哭的情况。

有些家长看到这样的情况会特别生气,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打而感到特别心疼,另一方面是因为看到孩子不还手只会哭,觉得孩子特别懦弱。

很多家长平时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去打别人,但如果有人打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有些家长特别看不惯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总认为这是孩子软弱、无能的表现。

似乎孩子一定要狠狠的打回去,显示出霸道、凶狠、凡事不吃亏才是强者的表现。

我见过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却不还手,不但不去安慰,反而大声责备孩子没用,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很多孩子正因为一直被家长教育要“打回去”,所以变得特别喜欢打人,动不动就打别人一下。

而且,孩子还会认为打架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从而成为崇尚暴力、恃强凌弱的人。

面对孩子被打后不还手只会哭的情况时,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育和引导孩子。

一、先了解情况

家长们千万不要还没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一味地责备孩子,我们要先了解孩子们为了什么事情而发生冲突。

很多时候,年幼的孩子之所以会“打”人,本身并没有恶意,也许只是为了争一个玩具,或者纯粹为了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别的孩子跟自己玩,只是方式用错了。因此,我们要先了解清楚孩子被打的原因,再寻找应对的方法。

二、接纳孩子的情绪

家长们要明白,孩子被打后,会觉得疼,会哭是正常的,我们要先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孩子识别和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了解孩子哭是因为觉得疼,还是因为感到害怕。我们还要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把情绪疏导出来。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无论怎么样,家长都会接纳他、爱他,这样他才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一切力量的来源。

三、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等孩子把情绪疏导出来,情绪平静下来后,家长再去问孩子接下来想怎么做,自己能否处理好这次的冲突,是否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忙?

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孩子之间的事情,但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当他真的处理不来时,爸爸妈妈也会很乐意帮助他,让他感受到安全感。

在平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否则,当孩子在外面遇到问题时,就不会处理,只能哭了。

四、教育孩子保护好自己

平时教育孩子时,家长们应尽量给孩子灌输保护自己的观念。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跟孩子多做预案演练,比如在外面受欺负时要怎么做等。

同时教孩子面对别人的伤害要勇敢的表达出来,要及时告诉对方:“你这样做让我很不高兴”,或大声喊“不要”。

让孩子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根据现场情况判断接下来该怎么办,比如跑、逃、还手、告诉老师或家长等。

五、培养孩子自尊和自信

有时候孩子总是被欺负,被打,罪魁祸首恰恰就是父母自己。

如果父母特别强悍,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孩子有任何一点不好的行为,家长就会又吼又骂,有时候甚至忍不住动手打孩子,还要孩子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长期下来,他在外面被别人打的时候又怎么有勇气还手呢?如果家长平时都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没有让孩子拥有保护自己的自信,孩子在外面怎么可能不被欺负呢?

因此,如果孩子总是被欺负,被打,父母要先检讨自己的教养方式,有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六、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

若孩子本身体质就很弱,在遭到别人欺负时也就没有力量去对抗了。因此,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孩子身体方面的锻炼。只有身体变强壮了,自然就有力量保护自己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帮孩子把安全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内化,并且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质,让孩子的身体和内心真正地强大起来,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应对一切问题。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广大家长朋友留言评论!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有书君将会挑选一个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奖!


有书共读


孩子彼此之间似乎不是打闹就是争吵,除此之外就没有第三种沟通方式了。如果有二个小孩在一起促膝谈心,是不是超级萌!所以,请各位家长不要过于在意。从心理学角度,争吵打闹可以说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发育一种锻炼和享受,目前这类锻炼相对于上一个时代,显得太少了!在争吵和打闹中孩子们迈出了成为社会人的第一步,学会了相互竞争的本领,建立了积极进取的意识。这些行为集合是孩子相互学习模仿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适应当代社会不可少的成长过程。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胆小软弱,作为家长的你,首先需要极力克制自己的痛惜和愤怒情绪,反过来还应该和颜悦色地鼓励孩子学会适应争吵和打闹,及时发泄、合理排解自己内心不开心的感受,将注意力转换到如何在下一赛段表现得更加坚强、智慧和有力。顺便说一句,对于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外向多动型小孩,家长就应该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学会在与小伙伴相处中间学会妥协和忍耐,学会接受别人的不同想法和做法。

尽量让孩子自己设法解决矛盾冲突。在孩子们争吵打闹的时候,只要不危及人身安全,不造成重大伤害,家长可以完全不用理会和干预,如果不放心,说实在的这也难免!不妨作壁上观,远远地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和结局。作为家长的冷静处理和宽容态度,本身就是对目前早熟的孩子他们的争斗是一剂镇静剂,相信你能在旁边观察到孩子学会协调、妥协等待人接物的本领。


鹈鹕心理



分享个故事:我有个朋友,她的孩子上幼儿园了,性格有点弱,不太爱讲话,别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就哭,慢慢的其他小朋友都习惯惹他哭。老师又没太多精力一直哄他……这件事让我朋友的老公知道了,他就去幼儿园告诉老师给别的小朋友家长带句话,让小朋友远离孩子,如果做不到他就让这些小朋友远离他父母。打那以后,我朋友的孩子再也没被别的小朋友惹哭过。后来,听我朋友说,他老公平时挺霸道的,他崇尚哪怕自己孩子在外面把别人的头打破了,大人赔医药费,也好过孩子被打,接受别人的道歉。有点跑题,意思就是打和被打,二者只能选一个的时候,选择打,大人承担后果,让孩子没有心理负担,以后孩子就有勇气面对一切。当然大人承担后果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是非和平衡,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出手。

家长的心理

作为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既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之下,孩子变成别人眼中的“熊孩子”

孩子被打了 就是被欺负了吗

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看待孩子们的矛盾。可是,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教他们来看待。他们的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经常这一秒还你推我搡的打个不可开交,下一秒就又擦干眼泪你追我我追你。也许只不过是好朋友之间一次再平常不过的闹情绪,到了大人眼中却变成了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她打你,你怎么不还回去?别跟他玩了!”对孩子是一种“他打你你就要还回去,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们不能再做好朋友了”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比被好朋友打了更加难受。这种暗示的结果,可能你的孩子以后真的受到伤害了,却再也不愿意告诉家长了。

永远不要小瞧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当孩子还很弱小,不能保护自己时,家长的行为和语言,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理引导,让他们变的越来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欺负”,不应该由我们判断,而是交回给孩子自己。如果对方孩子并没有以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并乐在其中的主观故意,我们的孩子也没有被打后产生委屈、恐惧、愤怒的情绪,那我们完全没必要主动引导孩子,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欺负了”,不能因为害怕自己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孩子们单纯的友谊和快乐。

如果孩子真的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你可以教会孩子自我保护,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反抗”和“打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结语:你是怎么教育你家孩子的?


多米好可爱


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觉大家说的都比较有道理。这个问题确实也是现在很多家长面临的实际问题,不仅是幼儿园,即便是上了小学的孩子,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感觉家长都很在乎的就是,孩子有没有被打?孩子有没有把别人的孩子打坏?但是却没有家长关注到孩子当时的感受。

一个孩子在学校无论是打了别人,还是被别人打,总会是事出有因,但当事情出生后,家长只顾着去解决问题,那么只能说这个问题只解决了一半!因为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梳理。比如说孩子打了别人,很多家长会说,怎么和别人打架了?你怎么能动手打别人呢?你这么做是错的,你这就是一个坏孩子的行为!不管什么原因,你也不能打别人啊!他打了你,你可以去找老师,你看看,你现在把人家打了,人家告到学校了,怎么办?!学校不让你上学了,你怎么办?!……请大家想一想,一个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的孩子,这个时候真的听得进去这些理论吗?他的情绪是不是很难过?!很气愤?!可是没有人看到他的这些情绪,他只听到了家长对他的指责。试问,孩子会记住自己打架是错误的吗?不会!孩子的内心只会更伤心!

如果孩子是被打了,家长可能会说:疼吗?没事儿吧?你怎么这么笨?!不是告诉过你,谁要是敢打你,你就使劲打回去!现在让人家给你打成这样,你真笨!活该被打!请问,一个处在被打后的委屈的孩子,听到这些话,他会记着家长最开始问他是不是疼的问题吗?不会!他会感激家长吗?不会!他只会更委屈,也许下次再有类似的事情,孩子会选择不再和家长说了,会选择自己去解决问题,或者去找一些社会上能帮助到自己的人,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那就是先去感受孩子的感受,说出孩子当时的感受,同理孩子,让孩子感到家长是理解自己的,当孩子被理解的时候,他才会愿意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家长才有机会更多的去了解孩子。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好的感受才会引发好的行为!行为的背后一定都隐藏着需求和感受,请家长先去同理感受,再解决问题。


半个知己



我懂得,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打了只知道哭的时候,爸妈看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作为父母,我们会特别担心孩子表现得怯懦胆小,不懂得怎么对付进攻者,然后让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对吧?

所以,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如何对付那些“打人”的孩子,勇敢的保护自己。“以牙还牙的打回去”确实是其中的一种办法。它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1.当孩子打不过对手时

其实孩子在被打的瞬间,可能就已经得出了本能的判断——我能不能打过对面这个对手。孩子哭的表现,本身就说明孩子此时除了疼,还感到了害怕。如果这种时候父母拼命在要求他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打回去,那么孩子内心感到的是比挨打更甚的无力无助感、恐惧感。他会觉得自己很没用,根本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2.当孩子狠狠地还了手,并且打败了对手的时候

这时孩子会从“胜利”中体会到打人的快感,让TA觉得是可以用打人解决问题的!教育他在自卫时才打人?孩子真的很难把控这个分寸。打人既然可以,为什么不在必要时使出来?这不就让孩子变成了那个爱“打人”的人了吗??培养孩子“以牙还牙打回去”的方式会为他们后面的社交生活造成很多的困扰和麻烦。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传递给孩子的是,我们对“打人”这样的暴力行为零容忍。这表示我们绝对不容忍别人来打我们,也不应该用“打回去”的方式教训对方。只要是打人,就是错误的行为。我们相信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抗击暴力。

那么怎么做是合适的呢?

大声说不!

孩子可以大声坚定的说:

“你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这是我的!打人很low的!”

“我不要和你这样的人交朋友!”

必要时,向老师、周围的大人和父母求助,获得支持。

总之,我们让孩子知道,用暴力解决问题,永远都是错误且低级的办法,它只会让双方都受到伤害,只会让事态越来越严重。


超级育儿师兰海


孩子被人打了不还手,只是知道哭……也不知道平时家长给他灌输了多少‘只要打人就不对’的思想,这不是一个孩子的遭遇,像这样教育严重畸形的家庭不在少数。父母只知道教育孩子不要打别人,不知道告诉孩子正确的对待方式,这种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注定是只能被其他人欺负的。



前面说了许多大道理,现在我也来说说我个人经历吧。我侄子今年12岁,春节时回家过年,小侄子看我玩游戏,他也很喜欢玩,我就想只要控制时间,小孩子偶尔玩玩游戏是有益智力发育的。没想到小侄子半个小时没玩到,他妈就找到我家来,看到自己儿子在玩游戏,她就朝我看了一眼,我也听邻居说过:‘她管孩子太严了,手机都不让孩子玩下’,所以我就明白了她这一眼的意思。‘小智,把手机给伯伯,我们回家了……’


我是‘柳三舍’,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那就关注我吧,小舍同志每天都会有更新,期待你的关注!感谢阅读。



柳三舍


想起儿子读幼儿园的经历来了。

记得儿子小时候有些调皮,书包不会背,就提在手上,睡碰他一下,就用书包撞人家,为这事,我常常给孩子讲不能欺负别人。


但是有一天回到家,孩子的脸被小朋友挖了深深浅浅的指甲印,望着孩子的脸,我很多难受,但作为一名老师,我不想让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就告诉孩子让他找老师反应。孩子给老师反应了,但隔了两天,孩子的脸又被挖了。我只能跟孩子家长交流,等待着孩子受伤的脸恢复。

隔了几天,孩子的右脸却出现了长长的四道口子,他的脸连续被同一个找朋友挖了三次。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直接向儿子吼到:下次再被挖,就挖回去。第二天,他和那个挖他的孩子一起回家,两个孩子的脸上都有伤,儿子被挖,他则挖了那个小朋友。


看着那个小朋友受伤的鼻子,一有些内疚,又给他讲道理。不知他有没有听明白,不过两个孩子终于没有出现打架的现象,儿子的脸到幼儿园结束都没被挖过,也没有出现被打事件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我们不能叫孩子欺负别人,但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