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做一個手藝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馬迎旭


大家好,我是布包手作人,是一個喜舊厭新的傢伙,常被自然界的循環和時間的流轉打動,著迷於那些歲月打磨過的物件。那些褪色殘損的印痕,默默述說著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人的故事。

△vintage古布

△古老的藍夾纈花版

愛上老布是兩年前的事。在那之前我曾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在每一個新的季節裡,設計兩百多個新款,刺激新的慾望點,帶動即用即拋的快消文化。我想我最終的逃離應該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大概是對“新”的逆反,我註定掉在了老布和古老民藝的坑裡。天然染色帶著自然樸素的調子,上了年紀的藍色透著沉著和雋永,以及老的木織布機織出的手織布粗糙的顆粒,我體會到現代大生產裡一些稀缺的東西,譬如對材料的尊敬,對時間的從容,對技藝的專注-

△貴州苗族蠟染

△藍染老布

△貴州侗族手織布

△上圖的布就是這位侗族婆婆織的

△藍印花古布以及製成的包

經過一年的遊歷和準備,16年初我註冊了“黑貓與橘”的品牌,開始製作系列包袋。設計專業經年積累的美感促使我不去走傳統的路子,我更喜歡簡約樸素的,看不到設計痕跡的設計。在我看來,最好的設計,是一派天然。我只做“有用”的產品,實用性永遠放在第一位。好的產品,絕不譁眾取寵,不會自成焦點,它會像日常的空氣一樣陪伴在你身邊。

△手織老布水桶包:白蘭

△手工夏布單肩包:月亮

△蠟染老布拼布包:梵香

△包的內部收納功能

△刺子繡線跡

△包的背部和側部都有巧妙的暗袋設計

△牛仔老布,很多是捐贈的,為環保做點實在的小事

到目前為止,這仍然是一個人的工作室,所有的手工部分都一人獨立完成。雖然很慢,但品質得以保證,尤其是一些表面看不見的地方,比如拷邊,粘襯,比如面料的固色,預縮,正是一個包能否長久使用的關鍵。輔料配件當然要用最好的,否則都對不起自己的工時。所有的拉鍊都是日本YKK品牌,里布也是出口日本的原紗全棉坯布。因為不想用動物毛皮,所以不會有皮的部件,我想,作為地球上最高級的生物,你有著極大的選擇空間,但正是你的某種拒絕和選擇,才成就了你自己。一個包,從面料的預處理開始,構思,製版,裁剪,粘襯,總要在第三第四天才能看到包的雛形。

手工部分是最快樂的時間,拿起針的時候,全世界都靜下來,只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也真的只有這種匠人工作室模式,才能奢侈地享受在細節上深潛的暢快,也只有這樣,才配得上那些經年的手工老布。

△訂製的包可以替客人繡名字,一份專屬的欣喜

△製版

△製作中

△手染包裝袋

△“行者”的拼布片

△“剪春”的拼布片

△日本YKK拉鍊

△銅質配件

有些本來不熟悉老布的客人,在收到包的瞬間被感動,當他們與我分享時,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感覺某種有價值的東西在傳遞。

今年年初,我搬到杭州市內一個幽靜的山谷裡,四周是綿延的茶山。平日裡空山鳥鳴,溪水淙淙,夜裡可以仰望朗月星空。雖然住在一個仙境一般的地方,我仍是凡夫俗子一枚,還有很多未竟的理想,也還需每天面對問題和壓力。當詩和遠方都成為流行的時候,平凡的日常才是真正的修行。

(圖片由攝影師凌敏拍攝)

(圖片由攝影師凌敏拍攝)

說到底,我們都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要以怎樣的方式度過此生?伴四季風物,靜守內心。以手中產品,與世界交談。這是我的答案。

內容來自東家布包手作人黑貓與橘的分享。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篆刻大師張翀或許更夠告訴你他的感受。

前不久,由國務院新聞辦監製,為了向海外推廣中華傳統文化而拍攝的紀錄片《中國符號》上線後廣受好評,紀錄片中講述的匠人故事也打動了許多人。作為這部紀錄片第一集的主角,篆刻大師張翀收穫了大批“粉絲”,“很多人想買我的印章,也有很多網友給我留言,還有不少人想跟我學篆刻。”

7分鐘刻一方印

 張翀從小學開始學習書法,數十年來從未間斷,尤喜寫大字。1987年,張翀考上了中央工藝美院的壁畫專業。大四時,他從美工做起,開始拍廣告,後來又做導演,算是進入了影視圈。2001年,因幫一個同學刻水墨畫的個人印章,張翀的篆刻作品被許多藝術圈的同學看到,紛紛請他幫忙刻印章。二十世紀初,傳統水墨畫比較火,很多人都開始畫水墨畫卻苦於沒有個人印章,同學朋友們找到張翀請他幫忙,張翀沒好意思推脫,開始免費給人刻印。最後實在忙不過來,就開始收費刻印,誰知找他刻印的人更多了。

  這下,張翀只能埋頭刻印,最初刻一方印需要一天的時間,反覆修改直至滿意。隨著刀工技能的提升,他刻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最多的時候,他一天能刻十方印。那時的他追求刀法酣暢,一次在友人的見證下,他用7分鐘刻了一方文字印,“這就是刀工技巧的極致了,而藝術卻不能太快,之後我有意讓自己慢下來”。

  有段時間,他拒絕了所有的活兒,讓自己的心沉下來,專心篆刻“心經”,這套作品一共260個字,60方印,作品完成之後張翀的手上滿是繭子,但他對送給他自己的這份禮物十分滿意。在當時,印章屬於書法繪畫作品的輔助品,張翀別開生面地將篆刻作為主要作品創作,在小小的一方印章中揮灑個性。他用了兩個月時間完成的這套作品,引起業內的關注並得到了認可。

 15個小時不起身

  完成心經之後,張翀彷彿武俠小說裡的功夫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脈,刻起印來得心應手,除了文字印,還創造性地開始篆刻肖形印,人物、菩薩、生肖等都是他常用的題材。在幾釐米見方的印章上刻人物,除了對刀法有很高要求,對美術以及人體結構也必須有很深的瞭解,張翀深厚的繪畫功底和攝影經歷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他的肖形印總是很生動。

  篆刻最難的是不能出任何差錯,石頭上刻錯了一點,整個作品就毀掉了,因此作品的軌跡弧線怎樣設計,整體如何佈局,留白多少,都要提前設計好。張翀在動手刻印之前往往要花許多時間進行準備,首先要找到合適的石頭,不同的石頭顏色、質地都不一樣,要與作品完美匹配;找到石頭後,他會把石頭隨身攜帶,反覆琢磨,這個過程被張翀稱為“問石”,是人與石頭之間的對話;與此同時,他會畫許多設計圖,在張翀厚厚的大本子裡,都是他各種各樣的設計圖。

  一旦開始動刀,不完成作品張翀則不會停下,“刻的時候不吃不喝,專注的時候讓我停了反而不舒服,最長的時間我坐了15個小時沒起身”。

  張翀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創作中。他還有個宏偉的計劃,準備閉關兩三年,刻一套道德經,5000字預計要刻1000多方印。


大洋網


民族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可能是非常枯燥、非常乏味的,但是我們每製作出來的藝術品都會當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照顧,去培育,為了一件藝術品,手藝人會費勁心思,所以當一件藝術品問世的時候,身為手藝人會無比的自豪,忘掉自己製作過程中的艱辛。所以身為手藝人我是非常自豪和驕傲的。


養一箭


做一個手藝人最大的體驗就是驕傲與自豪吧。

我認為自己還達不到手藝人的級別,但我認為自己是骨灰級的手工愛好者。

和許多手作人一樣,我喜歡的手工很多,縫十字繡,染布,做包,刺繡,什麼都想試一下,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於是我主攻的還是編筐。

把路邊的垃圾(包裝帶)撿回來,做成一個個實用的收納筐,是我最得意的事。

基本沒投入,就能得到堅挺漂亮的筐筐,多有意義,資源得到再利用,環境也得到了保護,我的環保情結天天都能得到滿足呢。

除去工資,還能利用自己的特長賺點小錢(賣筐筐),我覺得很驕傲。手工做出來的東西,和流水線上的產品不同,它帶著掌溫,浸透著感情,有人文色彩,不可複製,也無可替代。

在人情越來越冷淡的今天,送朋友送家人這樣一個親手做出來的東西,往往會讓對方非常感動,做手工以來,我不知送出去多少這樣的手工作品,每次收穫的都是不同尋常的喜悅,正是這種喜悅支撐我在手工的路上堅持了這麼久。

做手工時,世界都會安靜下來,那種恬淡,我認為也是一種修行,不浮躁,重內在,一經一緯,一針一線的累積,打磨,幾天才成就一件作品,就像河蚌打磨沙礫一樣,一切都值得。

至於通過做手工結識很多朋友,那又是一種美好的體驗了,做手藝人,苦是苦了些,但是好處實在是多,只有深陷其中了,你才會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