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西厢记》很多人读过,讲的是张生和崔莺莺冲破世俗的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大片被我们现代人一再歌颂,而这场大戏的发生地点却很有意思,普救寺,一个建于唐代的佛寺。佛门禁地怎么就成了风花雪月的所在呢?

我们先从故事的所在地,山西永济普救寺说起。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普救寺始建于唐朝,书中说这寺是“则天皇后的香火院,盖造非俗”。武则天信佛,这大家都知道,当时天下大兴土木,佛寺是遍地开花。

普救寺为崔莺莺的父亲崔相国所建,可以算是“舍宅为寺”的例子。“舍宅为寺”说的是高官、王府有钱人家的住宅造的相当豪华,后把自己的家宅送给佛寺。

“舍宅为寺”的做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风行,到了唐朝,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大家熟知的王维、白居易都曾将自己的宅第奉为佛寺,中国最早的寺院,洛阳白马寺也是由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将自己的宅子作为佛寺,说起来这个行为还蛮高尚的,可是为什么这么做呢?

一个原因是当时佛教在国内的传播有了显著进展,群众基础很是牢固。

还有一个可能大家想不到的原因,唐朝武则天时期将佛教立为国教,对此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和优待政策,因此,不少官僚商贾将庄园寄托于寺内,这么做的好处呢就是可以逃避国税!

再回到普救寺。既然寺院为崔家所建,所以也才有了崔莺莺一家暂住寺中这么一出,否则偌大个寺院又怎能容得下这么个国色天香的大美女呢?

我们来看一下普救寺的布局。寺院分布在东、中、西三条南北轴线上,从前到后寺中建筑依次排开。可以看到普救寺由寺院建筑和园林花园两部分组成,寺院建筑在前,园林花园在后。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这种布局可以算是寺庙建筑相对比较早期的布局形式,建筑和园林是相对独立的。而我们熟知的武当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这些佛教圣地,寺院更多的是将建筑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寺院的空间园林化,正所谓“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

普救寺的主体空间由供奉偶像、举行宗教仪礼的殿堂、塔、阁等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组成,这些部分占据着寺庙最显要的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通过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形式,表现出宗教的神圣气氛。

《西厢记》讲的是爱情故事,因而主要的故事场景自然不会在这些地方,而是发生在园林花园以及与之一墙之隔的西轩、梨花深院和书斋院这些生活部分。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故事里张生先是在寺中游玩时与崔莺莺偶遇于大雄宝殿中,然后为了与崔莺莺接近,便借宿在寺里的西轩,而崔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就居住在梨花深院也就是剧名“西厢”的所在。

待“白马解围”后,张生又搬到了西厢边上的书斋院,而后花园则是崔莺莺拜月焚香,三次与张生隔墙相会的地方,可谓是整部剧的核心地点。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月光下的西厢,晚风吹着半开的小门,隔墙的花影在动,好像是心上人来了。崔莺莺把幽会张生的细节都暗示在了传给张生的诗里。

这晚莺莺和红娘到花园去烧香拜月,而红娘为了不让小姐怀疑自己帮助张生,把角门给关了,没让张生从角门进到花园,无奈张生为了见到莺莺选择了跳墙,这才有了“张生跳墙”这个典故。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这一跳可是惊到了莺莺,官宦人家的小姐脸皮薄,当场就翻脸不认人,就差大喊一声“流氓”了。她把张生好好训斥了一通便回了房间。

张生被莺莺骂了一顿,内心满是羞愧和悲伤,回去后得了心病一病不起。莺莺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也不好受,突然大发慈悲,让红娘去给张生送一副妙药,送的是什么药呢?

正所谓“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所送之药正是她自己!

那晚崔莺莺到书斋夜会张生,看似红袖添香,实则颠鸾倒凤,自此生米算是煮成了熟饭。而后长亭送别,张生高中状元回来迎娶佳人,这故事便落得个大圆满的结局。

岁月沧桑,到了近代普救寺内原有的殿阁僧舍早已毁败不在,只剩下一座13层、高约40米的舍利砖塔(又名莺莺塔)还依然立于原址之上。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里的西厢情缘

现有的普救寺是在上世纪80年代,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重新修复了的。

也许我们再也无法得知崔莺莺眼中“门掩重关萧寺中”的原始情境,但当站在山岗之上,立于古塔之旁,一时间山风四起,院墙里风声回荡,像是在对此间的人们讲述着那段久远岁月里的风月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