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西廂記》很多人讀過,講的是張生和崔鶯鶯衝破世俗的阻隔,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一場風花雪月的愛情大片被我們現代人一再歌頌,而這場大戲的發生地點卻很有意思,普救寺,一個建於唐代的佛寺。佛門禁地怎麼就成了風花雪月的所在呢?

我們先從故事的所在地,山西永濟普救寺說起。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普救寺始建於唐朝,書中說這寺是“則天皇后的香火院,蓋造非俗”。武則天信佛,這大家都知道,當時天下大興土木,佛寺是遍地開花。

普救寺為崔鶯鶯的父親崔相國所建,可以算是“舍宅為寺”的例子。“舍宅為寺”說的是高官、王府有錢人家的住宅造的相當豪華,後把自己的家宅送給佛寺。

“舍宅為寺”的做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風行,到了唐朝,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大家熟知的王維、白居易都曾將自己的宅第奉為佛寺,中國最早的寺院,洛陽白馬寺也是由接待賓客的官署鴻臚寺改建而成。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將自己的宅子作為佛寺,說起來這個行為還蠻高尚的,可是為什麼這麼做呢?

一個原因是當時佛教在國內的傳播有了顯著進展,群眾基礎很是牢固。

還有一個可能大家想不到的原因,唐朝武則天時期將佛教立為國教,對此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和優待政策,因此,不少官僚商賈將莊園寄託於寺內,這麼做的好處呢就是可以逃避國稅!

再回到普救寺。既然寺院為崔家所建,所以也才有了崔鶯鶯一家暫住寺中這麼一出,否則偌大個寺院又怎能容得下這麼個國色天香的大美女呢?

我們來看一下普救寺的佈局。寺院分佈在東、中、西三條南北軸線上,從前到後寺中建築依次排開。可以看到普救寺由寺院建築和園林花園兩部分組成,寺院建築在前,園林花園在後。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這種佈局可以算是寺廟建築相對比較早期的佈局形式,建築和園林是相對獨立的。而我們熟知的武當山、普陀山、五臺山、九華山這些佛教聖地,寺院更多的是將建築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寺院的空間園林化,正所謂“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風景屬僧家”。

普救寺的主體空間由供奉偶像、舉行宗教儀禮的殿堂、塔、閣等進行宗教活動的建築組成,這些部分佔據著寺廟最顯要的部位,採用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通過對稱規整、封閉靜態的空間形式,表現出宗教的神聖氣氛。

《西廂記》講的是愛情故事,因而主要的故事場景自然不會在這些地方,而是發生在園林花園以及與之一牆之隔的西軒、梨花深院和書齋院這些生活部分。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故事裡張生先是在寺中游玩時與崔鶯鶯偶遇於大雄寶殿中,然後為了與崔鶯鶯接近,便借宿在寺裡的西軒,而崔鶯鶯和她母親、侍女紅娘就居住在梨花深院也就是劇名“西廂”的所在。

待“白馬解圍”後,張生又搬到了西廂邊上的書齋院,而後花園則是崔鶯鶯拜月焚香,三次與張生隔牆相會的地方,可謂是整部劇的核心地點。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月光下的西廂,晚風吹著半開的小門,隔牆的花影在動,好像是心上人來了。崔鶯鶯把幽會張生的細節都暗示在了傳給張生的詩裡。

這晚鶯鶯和紅娘到花園去燒香拜月,而紅娘為了不讓小姐懷疑自己幫助張生,把角門給關了,沒讓張生從角門進到花園,無奈張生為了見到鶯鶯選擇了跳牆,這才有了“張生跳牆”這個典故。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這一跳可是驚到了鶯鶯,官宦人家的小姐臉皮薄,當場就翻臉不認人,就差大喊一聲“流氓”了。她把張生好好訓斥了一通便回了房間。

張生被鶯鶯罵了一頓,內心滿是羞愧和悲傷,回去後得了心病一病不起。鶯鶯聽到這個消息,心裡也不好受,突然大發慈悲,讓紅娘去給張生送一副妙藥,送的是什麼藥呢?

正所謂“寄語高唐休詠賦,今宵端的雨雲來”,所送之藥正是她自己!

那晚崔鶯鶯到書齋夜會張生,看似紅袖添香,實則顛鸞倒鳳,自此生米算是煮成了熟飯。而後長亭送別,張生高中狀元回來迎娶佳人,這故事便落得個大圓滿的結局。

歲月滄桑,到了近代普救寺內原有的殿閣僧舍早已毀敗不在,只剩下一座13層、高約40米的舍利磚塔(又名鶯鶯塔)還依然立於原址之上。

山西普救寺:唐代寺院裡的西廂情緣

現有的普救寺是在上世紀80年代,依據唐代佛教寺院的佈局和西廂記故事的格局,重新修復了的。

也許我們再也無法得知崔鶯鶯眼中“門掩重關蕭寺中”的原始情境,但當站在山崗之上,立於古塔之旁,一時間山風四起,院牆裡風聲迴盪,像是在對此間的人們講述著那段久遠歲月裡的風月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