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溫州話為什麼聽起來像日語

溫州話為什麼聽起來像日語

老編輯溫州人一枚,在上大學的時候,每每向家裡打完電話,同學都向我投來訝異的目光,說,你的日語真不賴!而除去寢室裡來自寧波、杭州、嘉興的幾位同學,一位來自四川的同學,她在我們中間一說家鄉話,跟裸奔無異。

溫州話為什麼聽起來像日語

在外地的溫州朋友,只要一說土話經常被誤認為,是日本人。

這不是笑話,是事實。

浙江話就有,吳語、閩語、客家話、徽語、官話、贛語,多種方言,這些語言對區域外的人來說無異於“雞同鴨講”,無法溝通。

98%的浙江人以吳語為方言,浙江話就是指吳語。而溫州話作為吳語的次語言,其中有些發音確實像極了日語。

溫州話中“衫袖拉拉!”的發音象極了日語“撒由那拉”。

溫州話 世界 念 seiga ,日語 世界念 seiga i

溫州話為什麼聽起來像日語

看來會操一口溫州土話,在學習日語的時候有著額外的屬性加成,兩者聽著實在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聽上去相似,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a,i,u,e,o的大量出現,和舌位的高度相似。就像溫州話“天”字,ti明顯比普通話的tian聽著更像日語的發音,這樣的例子在吳語裡到處都是。而且吳語這些元音的發音舌位都跟日語高度相似,跟普通話和其它很多方言對比的話,口型更小,還有え【e】這樣普通話里根本沒有的發音。

溫州話為什麼聽起來像日語

除發音外,在日語中的“か”(ka)、“さ”(sa)、“た”(ta)早先做副詞使用以修飾名詞、形容詞、動詞日語形容詞詞尾,這與這與吳語中三個典型的程度副詞“介”(ka)、“煞”(sa)、“忒”(te)分別有顯著的共同點。

在吳語中“介”相當於這般、如此、多麼等意,如:“介好”“介多”“介熱情”。“忒”相當於非常、過分、過度之意。如:“忒熱”“忒老實”“忒長”“忒狡猾”。“煞”相當於非常、極其、極度等意。如:“煞白”“煞清爽”“煞難吃”。如果由低到高表示程度的話應該是:介→忒→煞。這三個副詞基本上可修飾所有的形容詞,是強調對親自所見所感的事物、現象所發出的感想。

但是不能簡單地說日語像吳語,應該說吳語對日語影響很多。

自唐以來,明州(今寧波)作為主要的對外通商口岸,江浙地區作為通商口岸的腹地,對日本有巨大的影響。及至南宋時期,整個中國的政治中心放在了杭州,江浙地區,也是吳語地區,此時期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很多,比如日本的有些石刻技法,建築樣式,在現江浙地區都可以找到根源,甚至於有些就是從中國運過去的。文化科技的交流,不僅僅是書籍或者留學生,很多吳地的工匠商人直接就去了日本,那個時代日本的總人口其實就幾百萬,而統治階級等掌握了技術文化的更少,對於工匠商人這樣“高級技能掌握人才”,其地位是相當高的,而此類人才,如果要傳承文化,首選的必然是自己的母語——吳語,來傳授知識。對於日本文化有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 一些,日本的科舉是外文答辯(中文),而他們獲取知識的對象,往往就是吳地的中國人。自然吳語對日語造成影響,其聽起來相近也不是沒有道理

其次,日語讀音中分為音讀和訓讀,音讀中有好多發音來自唐音,吳音,即漢語的古音。

根據廣辭苑,吳音是漢音傳入之前在日本使用的漢字音。另有一說是古代中國南方系傳入的語音。漢音是指奈良時代由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學僧從長安學習到的漢音。而唐音是宋元明清傳入日本的漢字音的總稱。因此吳音是與現在的江浙一代方言和閩南語、客家話等南邊方言最接近的。又由於吳音傳入的最早,對日文的原本讀音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哪怕有些詞彙不是來源於漢語,但在讀音上仍有相似之處。

在看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時,觀眾會有“看不懂”的迷之感腳,但溫州的觀眾必定會對片中周韻光著雙腳,踩在房頂的穀粒上用溫州話吟誦《登黃鶴樓》的這一情節印象深刻:

溫州話為什麼聽起來像日語

“這說的是哪裡的話,怎麼聽不懂。”

“你媽在唱什麼?”

“好像是說,不是在唱。”

“恰恰相反,說得比唱得好聽。”

影片中這段褒獎似的對白,透露出溫州方言所蘊含的文化魅力。

溫州話為什麼聽起來像日語

只是可惜,普通話的強大推廣下,吳語的使用率極具下降,吳語越音的根已經不再牢固,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猶太主義者斯摩梭金曾說過:“你問我,一種即將死亡的語言有什麼用?我要告訴你,它賦予我們榮譽,給予我們力量......希伯萊語就是我們古代光輝殘留下來的唯一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