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温州话为什么听起来像日语

温州话为什么听起来像日语

老编辑温州人一枚,在上大学的时候,每每向家里打完电话,同学都向我投来讶异的目光,说,你的日语真不赖!而除去寝室里来自宁波、杭州、嘉兴的几位同学,一位来自四川的同学,她在我们中间一说家乡话,跟裸奔无异。

温州话为什么听起来像日语

在外地的温州朋友,只要一说土话经常被误认为,是日本人。

这不是笑话,是事实。

浙江话就有,吴语、闽语、客家话、徽语、官话、赣语,多种方言,这些语言对区域外的人来说无异于“鸡同鸭讲”,无法沟通。

98%的浙江人以吴语为方言,浙江话就是指吴语。而温州话作为吴语的次语言,其中有些发音确实像极了日语。

温州话中“衫袖拉拉!”的发音象极了日语“撒由那拉”。

温州话 世界 念 seiga ,日语 世界念 seiga i

温州话为什么听起来像日语

看来会操一口温州土话,在学习日语的时候有着额外的属性加成,两者听着实在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听上去相似,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a,i,u,e,o的大量出现,和舌位的高度相似。就像温州话“天”字,ti明显比普通话的tian听着更像日语的发音,这样的例子在吴语里到处都是。而且吴语这些元音的发音舌位都跟日语高度相似,跟普通话和其它很多方言对比的话,口型更小,还有え【e】这样普通话里根本没有的发音。

温州话为什么听起来像日语

除发音外,在日语中的“か”(ka)、“さ”(sa)、“た”(ta)早先做副词使用以修饰名词、形容词、动词日语形容词词尾,这与这与吴语中三个典型的程度副词“介”(ka)、“煞”(sa)、“忒”(te)分别有显著的共同点。

在吴语中“介”相当于这般、如此、多么等意,如:“介好”“介多”“介热情”。“忒”相当于非常、过分、过度之意。如:“忒热”“忒老实”“忒长”“忒狡猾”。“煞”相当于非常、极其、极度等意。如:“煞白”“煞清爽”“煞难吃”。如果由低到高表示程度的话应该是:介→忒→煞。这三个副词基本上可修饰所有的形容词,是强调对亲自所见所感的事物、现象所发出的感想。

但是不能简单地说日语像吴语,应该说吴语对日语影响很多。

自唐以来,明州(今宁波)作为主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江浙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腹地,对日本有巨大的影响。及至南宋时期,整个中国的政治中心放在了杭州,江浙地区,也是吴语地区,此时期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很多,比如日本的有些石刻技法,建筑样式,在现江浙地区都可以找到根源,甚至于有些就是从中国运过去的。文化科技的交流,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留学生,很多吴地的工匠商人直接就去了日本,那个时代日本的总人口其实就几百万,而统治阶级等掌握了技术文化的更少,对于工匠商人这样“高级技能掌握人才”,其地位是相当高的,而此类人才,如果要传承文化,首选的必然是自己的母语——吴语,来传授知识。对于日本文化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 一些,日本的科举是外文答辩(中文),而他们获取知识的对象,往往就是吴地的中国人。自然吴语对日语造成影响,其听起来相近也不是没有道理

其次,日语读音中分为音读和训读,音读中有好多发音来自唐音,吴音,即汉语的古音。

根据广辞苑,吴音是汉音传入之前在日本使用的汉字音。另有一说是古代中国南方系传入的语音。汉音是指奈良时代由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学僧从长安学习到的汉音。而唐音是宋元明清传入日本的汉字音的总称。因此吴音是与现在的江浙一代方言和闽南语、客家话等南边方言最接近的。又由于吴音传入的最早,对日文的原本读音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哪怕有些词汇不是来源于汉语,但在读音上仍有相似之处。

在看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时,观众会有“看不懂”的迷之感脚,但温州的观众必定会对片中周韵光着双脚,踩在房顶的谷粒上用温州话吟诵《登黄鹤楼》的这一情节印象深刻:

温州话为什么听起来像日语

“这说的是哪里的话,怎么听不懂。”

“你妈在唱什么?”

“好像是说,不是在唱。”

“恰恰相反,说得比唱得好听。”

影片中这段褒奖似的对白,透露出温州方言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温州话为什么听起来像日语

只是可惜,普通话的强大推广下,吴语的使用率极具下降,吴语越音的根已经不再牢固,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犹太主义者斯摩梭金曾说过:“你问我,一种即将死亡的语言有什么用?我要告诉你,它赋予我们荣誉,给予我们力量......希伯莱语就是我们古代光辉残留下来的唯一遗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