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常常在看書時對其中的觀點很是認同,但讀完整本後完全說不出收穫了些什麼?

GBPSC


讀書的時候對觀點很是認同,讀完之後卻沒有說不出什麼收穫。我想這是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會遇到的大坑。在我看來,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信息是有重點的,一本書通常也符合二八法則,就是最重要的內容有20%。

對於成人來講,最好的讀書辦法就是功利讀書法,功利讀書法的就是帶著目的去讀讀這本書,要解決我一個什麼樣的問題,要帶著問題去讀書,並且試圖在其中尋找答案,這樣相當於你讀書的過程中一直會有一個目標鎖定在那裡,你讀書的效率和注意力也會集中在目標上面,這樣你讀過了一本書之後,至少是可以就你關注的問題,能說出個所以然。

因為你在關注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當中,一直在聽作者是怎樣講的,你自己也會有意識的去思考,在這個過程當中,知識和你產生了碰撞,讓你有深刻的印象,就不會出現合上書本,發現什麼都沒有記住。

因為一本書的信息量太多了,很多信息都是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或者主題進行的鋪墊。 另外,沒有目的性的去讀書,就會讓自己處於一個認知很放鬆的狀態,讀的過程當中也沒有繃著一根神經,然後就自自然然的讀下來,讀完了之後,其實那些所有的知識都是一個。這是短時記憶的東西,要想留存更久,重點的內容要去精讀,消化和吸收變為自己的東西。

還有很多閱讀方法和筆記方法,包括用思維導圖的方法,能夠讓你去留下一些重點的內容或者大綱。


職場喵女王


這種現象非常常見,大致跟隨作者的思路一直讀下去,是一種較為被動的思維。很多人在讀書初期會選擇大量讀書,不做深究。這是博雅讀書法,也就是一字一句的讀,讀過就忘,只是對整本書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記住了書中提出的問題和結論,但是具體論證不能具體地講出來。

博雅讀書當然有它自己的有點,在廣泛的閱讀過程中,你可以接觸到大量不同的想法,對不同的著作有大體的瞭解,這樣你就會你感興趣的領域有一個寬泛的印象。而且,廣泛的涉獵可以幫助你以後遇見別的人文社科領域的話題都不會有太大的入門障礙,給你一個通往更專業的方向的臺階。

當然,這種方法只能滿足於閱讀的初期,簡單的閱讀不會幫助我們關注嚴密的論證過程,使我們變得“不求甚解”,這時候就要勤做筆記了。

筆記的作用在於把整本書的論證過程梳理清楚,所以不需要繁雜的筆記記錄,我們只需要把作者提出的問題、論證過程的層層遞進、結論重點標識出來,這樣讀過後就不難有一個清楚的印象。在梳理整本書的時候,在章節前後也有必要著重閱讀,這時候標題就尤為重要,因為標題有助於我們理解一個章節的中心大意。

在每個章節讀完後,我們可以寫一小段讀書筆記,包括章節的梳理和發散性的思考,筆記實際上是考查你對整本書的把握,也可以促使你主動尋求自己讀書過程中忽視的問題答案。

除此之外,發散式的讀書筆記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隨手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心得,與自己對話。這種方法適用於邏輯性不強的書,隨筆、雜文、散文、小說都可以,但是相對更嚴肅的理論書籍就不那麼適合了。這種讀書方法較為愜意,書中的想法和自己固有的想法融合碰撞後,主動進行自省,會有更深的思維昇華。

想要精讀,就要主動思考,勤做筆記。

都看到這裡了,不如關注下我的公眾號吧:霍老爺(ddz-233)


升值君


因為“閱讀行為”是“輸入信息”,而“說出收穫”其實是“輸出行為”。

輸入的門檻很低,很多時候即使沒聽懂,死記硬背也是一種輸入;但輸出的門檻就很高,有時候你以為懂了,其實自己一張嘴一動筆才發現什麼都一知半解。而且,輸入可以主動可以被動,而輸出必須是主動地。

就以大家最熟悉的聽課、考試為例。聽課是輸入信息,你只要坐在那兒聽著,哪怕不記筆記,不參與討論,甚至不動腦子、偶爾走走神,大部分情況下,你也會覺得自己“聽懂了”。但是到了寫作業或者考試的時候,你才會發覺很多題看著眼熟,知道考什麼知識點,甚至能記起和哪個例題相似,但自己就是做不出或者做不對。因為做題是輸出信息,你只有真正掌握了信息的來龍去脈,掌握了本質和變化,才能又快又準地做題。

看書同理。

單純地看書是輸入信息,你可以坐著看、站著看、躺著看,可以邊看邊吃,邊看邊玩手機,哪怕你看得很快,甚至沒看完,大部分情況下,你也會覺得自己“看懂了”。但是如果讓你寫點書評、讀後感(讀後感比書評的層次低很多),寫個故事梗概、人物小傳,或者到悟空上答題,才會發覺自己好像什麼感想也沒有。跟別的大神寫出來的文章比比,自己簡直寫作什麼都沒看懂。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三種辦法:其一是在“輸入”的時候提高參與度,其二是在“輸入”和“輸出”之間增加一個“複習”的環節,其三是用多種形式刻意練習輸出。

為何各科各層次的老師都要求學生聽課的時候開動腦筋參與課堂活動?因為單純的“聽”只能調動很少一部分思維,只有積極思考,參與課堂活動才能調動更多的思維,而只有調動更多的思維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理解和記憶是輸出的基礎。

為何各科各層次的老師都要求學生邊聽邊記筆記?為何都要佈置回家作業?記筆記和寫作業本質上都是為了複習,通過重複來加深理解和記憶。理解和記憶是輸出的基礎。

為何各科各層次的老師在考試前會將一個知識點設計成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來給你做?就是想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練習來幫助你練習輸出,掌握輸出技巧。

看書寫作同理。

邊看邊做摘抄、做筆記、做旁批;看完整本後隔段時間進行二刷,或者挑選某些篇章段落再看幾遍也不錯,看看大神們寫的分析也可以;自己嘗試向別人安利,安利的時候口頭告訴別人這本書寫了什麼,好在哪裡;寫寫故事梗概,給整本書分分段落,梳理主要任務的時間線,給某個人寫人物小傳,評價下整本書或者某個篇章、段落,到網上答題……

重複做這些事情,你會發覺自己開始變得越來越會讀書。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看書,看的是“別人的東西”,收穫,得的是“自己的東西”。要想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靠自動轉化是靠不住的,肯定要費一番周折。

1、學習學習,是有學有習,只學不習,則必然忘記。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在現在雖然是一個詞,可是在最初,“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孔子所說的習,既可以解釋成溫習、複習,也可以解釋成練習、實習,總而言之就是要拿出來用。

看書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看書的時候覺得好有道理,但事後從來不使用,那就是隻有學而沒有習,當然就會忘記,這是大腦的特性。根據公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原理,人接觸到的新知識,如果不使用的話,時隔一週就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不相信,不如翻翻自己微信裡收藏的文章吧,那些有幸被你“收藏”的,大多數都是當時在看的時候覺得很有用,也許以後用得上的知識點,可是後來遇到相關情況時,你卻很少想起它們,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你從未用過它,然後忘記它了嘛。

學習,在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反覆強化記憶的過程。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的講的知識點,一定會搭配大量的課後習題,目的就是強化大腦的記憶,到了期中期末,還要反覆複習,就是在進一步強化記憶,經過這麼多輪的重複,我們才慢慢掌握這些知識點。而現在我們看書,並沒有這樣的複習機制,而且往往看得走馬觀花,看到後面忘了前面,書一合上,能記住的已經很少了。

2、那該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學過之後刻意反覆練習,才能加深記憶,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雖然孔子說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是對學習帶來成長的感覺而言的,實際上學習的過程並不舒服,就像眾所周知的那樣,與“安逸區”相對的就是“學習區”。因為學習的本質,就是去掌握一門你並不會的知識或技能,那當然就不安逸了。

現在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證明,一個人要想掌握一門知識或技能,只有刻意加大練習量,才能算是有效的學習。打個比方,張三學彈吉他,有兩種方式:一是隔三差五時不時彈一會兒,時間隨意;二是每天彈五小時,雷打不動。就這兩種方式來說,假設練習的總時長都是五百小時,第二種學習方式取得的成果,一定會大大強於第一種方式的成果。為什麼?因為第一種方式是隨意,而第二種方式是刻意。只有刻意反覆練習,才是有效的學習,其他形式可能也有用,但一定不如刻意反覆練習來得更有效果。

如果張三每天只是看關於怎麼彈吉他的書,卻從來不抱起吉他彈一彈,那根本就稱不上是在學彈吉他,更別提什麼學習效果了。也就是說,只有做到“學以致用”,而且是有意識地經常用,你看書學到的東西才有可能變成自己的收穫。

至於怎麼用,就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就是一旦你看到了值得學習的東西,就有意識地跟自己的思想或現實情況進行對接,這就是許多名人讀書喜歡做讀書筆記的原因,把別人的觀點應用於自己的生活,既能加深記憶,又能提升自我。

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讀書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學習方式之一,開卷有益是沒錯的,看過後即使記不住也沒關係,因為記不記得住是一回事,看沒看過是另一回事。

根據科學家們的相關研究,只要是看過的東西,就一定會在大腦中留下印象,有時候你努力想也想不起來,但有時候它又會在無意中浮現出來,影響人的氣質。所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讀書絕對是一個穩賺不賠的好買賣,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現代人講“知識積澱”,其實都是在推崇多讀書的好處。

看過之後記不記得住,跟學習的方式和記憶力的強弱有關,但看沒看過,只跟你的上進心有關。一個從不看書的人,跟一個看過即忘但經常看書的人相比,是有很明顯的差距的。即使是在跟朋友閒聊時,對方提到一本書時,你回答“看過但忘了”和“沒看過”,給人的感覺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切記,多讀書沒壞處,即使你什麼也記不住,那種讀書的感覺也會讓你的人生更帶感。


陳向東


因為你讀的是課外書呀,傻孩子。

你在學校的時候,老師給你一篇散文,給你一首古詩,會要你寫觀後感,寫中心思想,分析用詞遣句。而後你會收穫一堆不認識的生字生詞,學會新的描述手法,明白老師想讓你明白的中心思想。看完一篇短短的文章,感覺收穫良多,那是因為你在學習。

當你不懷抱著目的性去看一篇文章,讀一本書,往往就是度過一段愉快地文藝時光,你隨著書裡的主角行俠仗義,你看到主角鬥倒了壞人,伸張了正義,從此王子和公主愉快地生活在了一起。合上書本你收穫了什麼?你依然坐在普通的沙發上,沒有快意恩仇,沒有才高八斗,不早點睡覺明天說不定就起不來遲到全勤就沒了。

哪怕是看的成功學,都當成是小說撿著案例看,看完真的對各個大佬的發家史如數家珍,但一問他們的成功原因是什麼?

大概就是時勢造英雄吧。

反正我是生的晚,錯過了時機。(手動滑稽)

如果你不想只是把讀書作為娛樂,而是想從中獲取點什麼的話,我建議你懷著目的性來挑書,讀書。在翻開一本書前,你要明確你想從裡面獲得什麼。一項語言能力?一個思維方式?更開闊的眼界?讀書時不妨多寫寫畫畫,不要愛惜書本,這樣當你下一次再翻開的時候,新思維和舊思維產生碰撞會讓你從中收穫更多益處。

最後,不要浮躁,不要慌張,你說不出的收穫,其實都強化了你的三觀,把閱讀當成一種讓自己放鬆的樂趣,也是一件好事。


肥臉村姑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很多人追求讀書時的頁數,他們經常會讓自己每天都要翻多少頁的書,然後在看完書之後,如果有人問他,你到底同這本書當中得到了什麼?他們往往無法回答出有效答案。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連看書的目的都搞錯了!今天是一個知識焦慮的時代,很多人由於知識焦慮,去進行知識付費,買了很多的課程,買了很多本書,但最終一個都沒有看,完全不知道自己買的這些書和課程到底需要解決自己眼下或者未來什麼樣的問題,他們只是為這種焦慮做了付費行為,從而緩解自己的一點點焦慮而已,那麼如何能讓我們看書真的有效果呢?我給大家以下三點建議:

要帶有目的的看書,並挑重點、反覆讀

在看書的時候,你一定要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也就是說我為什麼要看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人讀出速度非常快,甚至一天看好幾本書,他們真的是閱讀速度非常快,其實並不是,而是他們十分知道自己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因此他們拿到一本書的時候會從目錄開始閱讀,找到自己真正需要認真閱讀的章節,並且將它看完,如果一遍沒有看懂,就要多看幾遍,但是其他那些跟自己無關的章節完全不看,從而做到真正的快速閱讀,它並不是指的你閱讀速度有多快,而是說你能再最有限的時間之內,找到自己最需要的內容,並理解他。

看書後要做出行動方案

第二個就是一定要在看書的時候,手邊有筆紙,或者是能利用電腦進行記錄,也就是說你在看書之後,你要寫出你的行動方案,注意我沒有讓你去看書,記筆記,很多人看書的時候,經常會把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一些詞抄在筆記本上,然後看完整本書,抄了一大本的筆記,但是依然沒有什麼用,我希望你在看到一個新奇的觀點,並且這個觀點可以與你的工作生活相聯繫的時候,你就要立刻將自己的靈感記錄下來,也就是說我應該怎麼去做的方案。

要把教會別人做為讀書的目的,做到“以教為學”

最後你要把教會別人作為你讀書的目的,也就是做到以教為學,當一個人能把一個東西教會別人的時候,證明他自己真的是懂了,那麼你帶著這個目的去讀書學習的時候,你不會去漫無目的的浪費時間,翻著書本,而是真正去尋找這本書當中最核心的部分,因為如果你不理解,你是無法教會別人的。


朱少鋒持續增長


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讀書是消遣,是享受,是尋求共鳴,是進行美的鑑賞……而不是學習。

消遣也好,鑑賞也罷,滋味都是甜的,悠閒的,不慌不忙的。

而學習是苦的,不信回想一下你的高三。高三一年的收穫,是直接在試卷上、高考分數上有所體現的。

而自己私底下消遣性的讀書,沒有一個嚴格的考察標準,所以也就沒有深入的思考;沒有深入的思考,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明確的收穫。

或許唯一的收穫,就是過了一小段愉快的時間吧。

更何況,對書中的觀點贊同或者不贊同,其實都是不重要的。你是在讀書,又不是在做選擇題。

真正的讀書,是學習書裡的智慧,和作者進行思想上的交流。那麼書中有什麼觀點都沒關係,關鍵是,這些觀點是怎麼得來的?有道理嗎?即使觀點有道理,作者的推演又有道理嗎?

如果你不僅僅贊同的是一本書裡的觀點,還能明白這本書得出觀點的邏輯,那麼你的收穫自然就會很多。

比如《娛樂至死》這本書,很多人喜歡拿裡面的觀點來評價今天的社會,但是有幾個人在閱讀完之後,總結過人家的觀點是怎麼得來的?

書裡說,媒體不僅僅是一個載體,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紙張到收音機到電視機,改變的不僅僅是獲取信息的途徑,還有人們的審美觀點和思維。

在紙張時代,一個人只要文筆好,就能獲得世人的尊敬;到了收音機時代,一個人必須具有優秀的演講能力;到了電視機時代,好的個人形象就非常重要了。與之相適應的,是大到國家領導人,小到公司總裁命運的變化。比如在電視機時代,美國再也沒有過二百六十多斤的大胖子總統。

如果學到了書中的思考方式,我們就可以拿來思考現實了:在今天這個世界,大家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已經不再是電視機,而是手機了。人們最青睞的是那些短視頻、爆款文章、情緒性輸出……那麼未來,主宰這個世界的,將會是誰呢?

這些是很有趣的思考:讀完書之後,不要忙著去背書中的觀點,要不斷地聯繫現實思考。這樣,這些智慧才能真正變成你的東西。


吹上來的小動物


其實與其在這裡提問,倒不如買上20本關於如何的讀書的書去看完,我想你一定會有非常大的收穫。

那麼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讀書建議。其實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你沒有感覺到你在漸進,那麼有兩種可能,第一,你的方法不對,第二,你並沒有認真的去思考。

所謂的認同書中的觀點是鑑賞,而不認同書中的觀點是批評,這也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罷了。

拆書的讀書

這個方法來源於《這樣讀書就夠了》,其提供的方法是可以任意拿出你所讀書中的一段來看,如果你看的是小說,那麼正好抽取其中的一段,有可能是對話?有可能是描述,那麼你從中看到了什麼?

原書中舉例用了《杜拉拉昇職記》中的故事,作者就段落進行了拆解,可以學習到溝通能力,職場變革,領導力,細節能力等等。

拆書的方式適合於剛入門的讀者,這樣一本書可以反覆的讀,仔細的讀,但是分段分段的,比較簡單,不用太多關注於框架。

解決問題的讀書

如果你是抱著解決問題的讀書,你肯定會有收穫,因為書裡面提供了你所想要的答案呢?

例如,你要解決喝茶的問題,那麼什麼樣的書適合你?

例如,你要解決如何讀書的問題,什麼樣的書適合你?

例如,你要解決寫作的問題,什麼樣的書適合你?

書中作者提供了什麼樣的方法?

這樣的方法你如何實踐?

對你是否有啟發?

這樣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你可以讀上同類書籍至少10本,那麼你立刻會知道,你應該如何讀書。

框架類的讀書

在你沒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讀書的方法,你可以嘗試用看電影的方式讀書。

  1. 書中提供了什麼樣的觀點?

  2. 作者引用了什麼案例?

  3. 案例是否證明了觀點?

  4. 是否符合邏輯?

  5. 你可以提供相關的證明嗎?

  6. 這樣的觀點是否適用於普世的生活?

  7. 書的寫作邏輯是什麼?

  8. 應用了第幾人稱?

  9. 這些描述的好處是什麼?

  10. 書中的故事好看麼?為什麼?

等等。

以上10條,你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條深入下去,你都可以成為同類的讀書專家。

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收穫,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開始做筆記,從你認同的那麼觀點開始記錄,同時記錄下來裡面的格言,當你反覆看的時候,你就慢慢的有自己的讀書方法了。

關鍵在於反覆的刻意練習。


精益工作法


考過駕駛證的朋友都知道,在學車的時候,先考的是科目一,但即便考了一百分,開車上路時依然會不知所措,可能連怎麼發動汽車都不知道。這個情景跟看完書卻說不出收穫了什麼非常相似。


出現這類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缺少足夠的練習,尤其是技能類的書。看完一本書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要想把看到的內容化為自己的血肉,得多創造實戰的機會折騰自己。這就跟大家之前上課學習的時候一樣,老師課上講的時候你自以為聽懂了,但真想在考試中拿到高分,不多做些題強化理解是不行的。


此外,缺乏足夠的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只有經過深思的東西才能成為我們的真知。這方面,年輕有為的李叫獸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看書時如果遇到自己覺得有用的知識點時就一定會停下來去思考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不找到至少5個決不罷休。


除了上述兩點原因,不好的閱讀習慣也會影響看書的效果:比如閱讀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邊看書邊玩手機;比如對自己的記憶力過分自信,懶得做筆記。


最後,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看書這個事兒啊,那就是除了眼到,還要心到、手到、腦到,有的時候還要口到,這樣讀書才能真正有所收穫。


秋葉大叔


私以為,應該有3個原因:

  • 閱讀方法不對;

  • 閱讀量太少;

  • 記不住內容。

以上3點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接下來聊聊具體原因,以及如何改進。

1. 閱讀方法不對——

比如:

  • 光看書但是不做筆記;

  • 無論什麼書都只看一遍;

  • 看書時候坐不住,經常分心;

  • 只追求數量,不追求品質;

等等。

以前我自己也有一個不好的閱讀習慣: 強迫症,打開一本之後一定要看完,哪怕這本書寫得很差。

我常常強迫花一兩個小時看一本味同嚼蠟的書,浪費了很多時間,現在想想完全沒有必要。哪怕已經看了一半,如果你判斷這本書真的很差,那就果斷放棄沉沒成本,畢竟,你的時間才是最寶貴的。


2. 閱讀量太少——

這個是硬傷,只能靠時間去解決。閱讀量直接決定著你的閱讀層次,一個高中數學沒及過格的人直接給他一本《微積分》,他能收穫啥呢?

一個人的閱讀層次,跟他的閱讀量還有人生經歷都有關係,比如,中學時候,我們學古詩詞,學各種文言文,當時有考試壓力,必須背下來,煩得要死;現在年齡大了,再回頭去看,中國古代文化裡的意境、內涵、還有難以言說的美,都漸漸能體會了。


3. 記不住——

讀書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記住書裡的東西,然後加以運用。如果你記不住,那後面的聯想、運用、融會貫通要如何實現呢?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內容,都會暫時存放在我們的短時記憶中,過一陣大腦就給自動清空了,渣都不剩。如果想提升記憶,最好的兩個方法:1 做筆記 、2 反覆看。

一個是增加強度,一個是增加重複度,笨方法有時候偏偏是最有用的方法。

書這種東西是常看常新的,隨著年齡和閱歷增長,以前不明白的東西,現在懂了;以前不理解的東西,現在可以接受了。這時候你再去看同一本書,就會有不同的、更深層次的感受。“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


欠缺前面3點提到的閱讀方法、閱讀量和記憶能力,最終導致的結果的就是:

看了很多書,上了很多課,還是不懂得融會貫通,運用到實際,也就“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就是看了很多書卻沒有收穫的原因。


知道了原因,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去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了:

  1. 想在一個領域入門,先從導論類書籍讀起,循序漸進;

  2. 一定要做筆記,如果特別喜歡的觀點和句子,做摘抄;

  3. 好書要反覆看,常看常新,並且記錄自己不同階段的感受,;

  4. 及時總結和分享,跟朋友分享,或者寫成文章在網絡上分享,刺激長時記憶。


PS:

關於讀書,顏如玉什麼的隨便吧,我只要黃金屋就好,以上~


作者名片
萌新成長日記,守護地球上每一隻小萌新的真心和勇氣。歡迎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