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常常在看书时对其中的观点很是认同,但读完整本后完全说不出收获了些什么?

GBPSC


读书的时候对观点很是认同,读完之后却没有说不出什么收获。我想这是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遇到的大坑。在我看来,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信息是有重点的,一本书通常也符合二八法则,就是最重要的内容有20%。

对于成人来讲,最好的读书办法就是功利读书法,功利读书法的就是带着目的去读读这本书,要解决我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并且试图在其中寻找答案,这样相当于你读书的过程中一直会有一个目标锁定在那里,你读书的效率和注意力也会集中在目标上面,这样你读过了一本书之后,至少是可以就你关注的问题,能说出个所以然。

因为你在关注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当中,一直在听作者是怎样讲的,你自己也会有意识的去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和你产生了碰撞,让你有深刻的印象,就不会出现合上书本,发现什么都没有记住。

因为一本书的信息量太多了,很多信息都是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或者主题进行的铺垫。 另外,没有目的性的去读书,就会让自己处于一个认知很放松的状态,读的过程当中也没有绷着一根神经,然后就自自然然的读下来,读完了之后,其实那些所有的知识都是一个。这是短时记忆的东西,要想留存更久,重点的内容要去精读,消化和吸收变为自己的东西。

还有很多阅读方法和笔记方法,包括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能够让你去留下一些重点的内容或者大纲。


职场喵女王


这种现象非常常见,大致跟随作者的思路一直读下去,是一种较为被动的思维。很多人在读书初期会选择大量读书,不做深究。这是博雅读书法,也就是一字一句的读,读过就忘,只是对整本书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记住了书中提出的问题和结论,但是具体论证不能具体地讲出来。

博雅读书当然有它自己的有点,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你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的想法,对不同的著作有大体的了解,这样你就会你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宽泛的印象。而且,广泛的涉猎可以帮助你以后遇见别的人文社科领域的话题都不会有太大的入门障碍,给你一个通往更专业的方向的台阶。

当然,这种方法只能满足于阅读的初期,简单的阅读不会帮助我们关注严密的论证过程,使我们变得“不求甚解”,这时候就要勤做笔记了。

笔记的作用在于把整本书的论证过程梳理清楚,所以不需要繁杂的笔记记录,我们只需要把作者提出的问题、论证过程的层层递进、结论重点标识出来,这样读过后就不难有一个清楚的印象。在梳理整本书的时候,在章节前后也有必要着重阅读,这时候标题就尤为重要,因为标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章节的中心大意。

在每个章节读完后,我们可以写一小段读书笔记,包括章节的梳理和发散性的思考,笔记实际上是考查你对整本书的把握,也可以促使你主动寻求自己读书过程中忽视的问题答案。

除此之外,发散式的读书笔记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随手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心得,与自己对话。这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性不强的书,随笔、杂文、散文、小说都可以,但是相对更严肃的理论书籍就不那么适合了。这种读书方法较为惬意,书中的想法和自己固有的想法融合碰撞后,主动进行自省,会有更深的思维升华。

想要精读,就要主动思考,勤做笔记。

都看到这里了,不如关注下我的公众号吧:霍老爷(ddz-233)


升值君


因为“阅读行为”是“输入信息”,而“说出收获”其实是“输出行为”。

输入的门槛很低,很多时候即使没听懂,死记硬背也是一种输入;但输出的门槛就很高,有时候你以为懂了,其实自己一张嘴一动笔才发现什么都一知半解。而且,输入可以主动可以被动,而输出必须是主动地。

就以大家最熟悉的听课、考试为例。听课是输入信息,你只要坐在那儿听着,哪怕不记笔记,不参与讨论,甚至不动脑子、偶尔走走神,大部分情况下,你也会觉得自己“听懂了”。但是到了写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你才会发觉很多题看着眼熟,知道考什么知识点,甚至能记起和哪个例题相似,但自己就是做不出或者做不对。因为做题是输出信息,你只有真正掌握了信息的来龙去脉,掌握了本质和变化,才能又快又准地做题。

看书同理。

单纯地看书是输入信息,你可以坐着看、站着看、躺着看,可以边看边吃,边看边玩手机,哪怕你看得很快,甚至没看完,大部分情况下,你也会觉得自己“看懂了”。但是如果让你写点书评、读后感(读后感比书评的层次低很多),写个故事梗概、人物小传,或者到悟空上答题,才会发觉自己好像什么感想也没有。跟别的大神写出来的文章比比,自己简直写作什么都没看懂。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三种办法:其一是在“输入”的时候提高参与度,其二是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增加一个“复习”的环节,其三是用多种形式刻意练习输出。

为何各科各层次的老师都要求学生听课的时候开动脑筋参与课堂活动?因为单纯的“听”只能调动很少一部分思维,只有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活动才能调动更多的思维,而只有调动更多的思维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理解和记忆是输出的基础。

为何各科各层次的老师都要求学生边听边记笔记?为何都要布置回家作业?记笔记和写作业本质上都是为了复习,通过重复来加深理解和记忆。理解和记忆是输出的基础。

为何各科各层次的老师在考试前会将一个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来给你做?就是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帮助你练习输出,掌握输出技巧。

看书写作同理。

边看边做摘抄、做笔记、做旁批;看完整本后隔段时间进行二刷,或者挑选某些篇章段落再看几遍也不错,看看大神们写的分析也可以;自己尝试向别人安利,安利的时候口头告诉别人这本书写了什么,好在哪里;写写故事梗概,给整本书分分段落,梳理主要任务的时间线,给某个人写人物小传,评价下整本书或者某个篇章、段落,到网上答题……

重复做这些事情,你会发觉自己开始变得越来越会读书。


非著名语文教师王振宁


看书,看的是“别人的东西”,收获,得的是“自己的东西”。要想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靠自动转化是靠不住的,肯定要费一番周折。

1、学习学习,是有学有习,只学不习,则必然忘记。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在现在虽然是一个词,可是在最初,“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孔子所说的习,既可以解释成温习、复习,也可以解释成练习、实习,总而言之就是要拿出来用。

看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看书的时候觉得好有道理,但事后从来不使用,那就是只有学而没有习,当然就会忘记,这是大脑的特性。根据公认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原理,人接触到的新知识,如果不使用的话,时隔一周就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不相信,不如翻翻自己微信里收藏的文章吧,那些有幸被你“收藏”的,大多数都是当时在看的时候觉得很有用,也许以后用得上的知识点,可是后来遇到相关情况时,你却很少想起它们,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你从未用过它,然后忘记它了嘛。

学习,在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反复强化记忆的过程。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讲的知识点,一定会搭配大量的课后习题,目的就是强化大脑的记忆,到了期中期末,还要反复复习,就是在进一步强化记忆,经过这么多轮的重复,我们才慢慢掌握这些知识点。而现在我们看书,并没有这样的复习机制,而且往往看得走马观花,看到后面忘了前面,书一合上,能记住的已经很少了。

2、那该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学过之后刻意反复练习,才能加深记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虽然孔子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是对学习带来成长的感觉而言的,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并不舒服,就像众所周知的那样,与“安逸区”相对的就是“学习区”。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去掌握一门你并不会的知识或技能,那当然就不安逸了。

现在已经有许多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要想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能,只有刻意加大练习量,才能算是有效的学习。打个比方,张三学弹吉他,有两种方式:一是隔三差五时不时弹一会儿,时间随意;二是每天弹五小时,雷打不动。就这两种方式来说,假设练习的总时长都是五百小时,第二种学习方式取得的成果,一定会大大强于第一种方式的成果。为什么?因为第一种方式是随意,而第二种方式是刻意。只有刻意反复练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其他形式可能也有用,但一定不如刻意反复练习来得更有效果。

如果张三每天只是看关于怎么弹吉他的书,却从来不抱起吉他弹一弹,那根本就称不上是在学弹吉他,更别提什么学习效果了。也就是说,只有做到“学以致用”,而且是有意识地经常用,你看书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收获。

至于怎么用,就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一旦你看到了值得学习的东西,就有意识地跟自己的思想或现实情况进行对接,这就是许多名人读书喜欢做读书笔记的原因,把别人的观点应用于自己的生活,既能加深记忆,又能提升自我。

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读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学习方式之一,开卷有益是没错的,看过后即使记不住也没关系,因为记不记得住是一回事,看没看过是另一回事。

根据科学家们的相关研究,只要是看过的东西,就一定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有时候你努力想也想不起来,但有时候它又会在无意中浮现出来,影响人的气质。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读书绝对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好买卖,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人讲“知识积淀”,其实都是在推崇多读书的好处。

看过之后记不记得住,跟学习的方式和记忆力的强弱有关,但看没看过,只跟你的上进心有关。一个从不看书的人,跟一个看过即忘但经常看书的人相比,是有很明显的差距的。即使是在跟朋友闲聊时,对方提到一本书时,你回答“看过但忘了”和“没看过”,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切记,多读书没坏处,即使你什么也记不住,那种读书的感觉也会让你的人生更带感。


陈向东


因为你读的是课外书呀,傻孩子。

你在学校的时候,老师给你一篇散文,给你一首古诗,会要你写观后感,写中心思想,分析用词遣句。而后你会收获一堆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学会新的描述手法,明白老师想让你明白的中心思想。看完一篇短短的文章,感觉收获良多,那是因为你在学习。

当你不怀抱着目的性去看一篇文章,读一本书,往往就是度过一段愉快地文艺时光,你随着书里的主角行侠仗义,你看到主角斗倒了坏人,伸张了正义,从此王子和公主愉快地生活在了一起。合上书本你收获了什么?你依然坐在普通的沙发上,没有快意恩仇,没有才高八斗,不早点睡觉明天说不定就起不来迟到全勤就没了。

哪怕是看的成功学,都当成是小说捡着案例看,看完真的对各个大佬的发家史如数家珍,但一问他们的成功原因是什么?

大概就是时势造英雄吧。

反正我是生的晚,错过了时机。(手动滑稽)

如果你不想只是把读书作为娱乐,而是想从中获取点什么的话,我建议你怀着目的性来挑书,读书。在翻开一本书前,你要明确你想从里面获得什么。一项语言能力?一个思维方式?更开阔的眼界?读书时不妨多写写画画,不要爱惜书本,这样当你下一次再翻开的时候,新思维和旧思维产生碰撞会让你从中收获更多益处。

最后,不要浮躁,不要慌张,你说不出的收获,其实都强化了你的三观,把阅读当成一种让自己放松的乐趣,也是一件好事。


肥脸村姑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人追求读书时的页数,他们经常会让自己每天都要翻多少页的书,然后在看完书之后,如果有人问他,你到底同这本书当中得到了什么?他们往往无法回答出有效答案。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连看书的目的都搞错了!今天是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很多人由于知识焦虑,去进行知识付费,买了很多的课程,买了很多本书,但最终一个都没有看,完全不知道自己买的这些书和课程到底需要解决自己眼下或者未来什么样的问题,他们只是为这种焦虑做了付费行为,从而缓解自己的一点点焦虑而已,那么如何能让我们看书真的有效果呢?我给大家以下三点建议:

要带有目的的看书,并挑重点、反复读

在看书的时候,你一定要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人读出速度非常快,甚至一天看好几本书,他们真的是阅读速度非常快,其实并不是,而是他们十分知道自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因此他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会从目录开始阅读,找到自己真正需要认真阅读的章节,并且将它看完,如果一遍没有看懂,就要多看几遍,但是其他那些跟自己无关的章节完全不看,从而做到真正的快速阅读,它并不是指的你阅读速度有多快,而是说你能再最有限的时间之内,找到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并理解他。

看书后要做出行动方案

第二个就是一定要在看书的时候,手边有笔纸,或者是能利用电脑进行记录,也就是说你在看书之后,你要写出你的行动方案,注意我没有让你去看书,记笔记,很多人看书的时候,经常会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词抄在笔记本上,然后看完整本书,抄了一大本的笔记,但是依然没有什么用,我希望你在看到一个新奇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可以与你的工作生活相联系的时候,你就要立刻将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也就是说我应该怎么去做的方案。

要把教会别人做为读书的目的,做到“以教为学”

最后你要把教会别人作为你读书的目的,也就是做到以教为学,当一个人能把一个东西教会别人的时候,证明他自己真的是懂了,那么你带着这个目的去读书学习的时候,你不会去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翻着书本,而是真正去寻找这本书当中最核心的部分,因为如果你不理解,你是无法教会别人的。


朱少锋持续增长


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消遣,是享受,是寻求共鸣,是进行美的鉴赏……而不是学习。

消遣也好,鉴赏也罢,滋味都是甜的,悠闲的,不慌不忙的。

而学习是苦的,不信回想一下你的高三。高三一年的收获,是直接在试卷上、高考分数上有所体现的。

而自己私底下消遣性的读书,没有一个严格的考察标准,所以也就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明确的收获。

或许唯一的收获,就是过了一小段愉快的时间吧。

更何况,对书中的观点赞同或者不赞同,其实都是不重要的。你是在读书,又不是在做选择题。

真正的读书,是学习书里的智慧,和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那么书中有什么观点都没关系,关键是,这些观点是怎么得来的?有道理吗?即使观点有道理,作者的推演又有道理吗?

如果你不仅仅赞同的是一本书里的观点,还能明白这本书得出观点的逻辑,那么你的收获自然就会很多。

比如《娱乐至死》这本书,很多人喜欢拿里面的观点来评价今天的社会,但是有几个人在阅读完之后,总结过人家的观点是怎么得来的?

书里说,媒体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纸张到收音机到电视机,改变的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还有人们的审美观点和思维。

在纸张时代,一个人只要文笔好,就能获得世人的尊敬;到了收音机时代,一个人必须具有优秀的演讲能力;到了电视机时代,好的个人形象就非常重要了。与之相适应的,是大到国家领导人,小到公司总裁命运的变化。比如在电视机时代,美国再也没有过二百六十多斤的大胖子总统。

如果学到了书中的思考方式,我们就可以拿来思考现实了:在今天这个世界,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已经不再是电视机,而是手机了。人们最青睐的是那些短视频、爆款文章、情绪性输出……那么未来,主宰这个世界的,将会是谁呢?

这些是很有趣的思考:读完书之后,不要忙着去背书中的观点,要不断地联系现实思考。这样,这些智慧才能真正变成你的东西。


吹上来的小动物


其实与其在这里提问,倒不如买上20本关于如何的读书的书去看完,我想你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那么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读书建议。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你没有感觉到你在渐进,那么有两种可能,第一,你的方法不对,第二,你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

所谓的认同书中的观点是鉴赏,而不认同书中的观点是批评,这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罢了。

拆书的读书

这个方法来源于《这样读书就够了》,其提供的方法是可以任意拿出你所读书中的一段来看,如果你看的是小说,那么正好抽取其中的一段,有可能是对话?有可能是描述,那么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原书中举例用了《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故事,作者就段落进行了拆解,可以学习到沟通能力,职场变革,领导力,细节能力等等。

拆书的方式适合于刚入门的读者,这样一本书可以反复的读,仔细的读,但是分段分段的,比较简单,不用太多关注于框架。

解决问题的读书

如果你是抱着解决问题的读书,你肯定会有收获,因为书里面提供了你所想要的答案呢?

例如,你要解决喝茶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书适合你?

例如,你要解决如何读书的问题,什么样的书适合你?

例如,你要解决写作的问题,什么样的书适合你?

书中作者提供了什么样的方法?

这样的方法你如何实践?

对你是否有启发?

这样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你可以读上同类书籍至少10本,那么你立刻会知道,你应该如何读书。

框架类的读书

在你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读书的方法,你可以尝试用看电影的方式读书。

  1. 书中提供了什么样的观点?

  2. 作者引用了什么案例?

  3. 案例是否证明了观点?

  4. 是否符合逻辑?

  5. 你可以提供相关的证明吗?

  6. 这样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普世的生活?

  7. 书的写作逻辑是什么?

  8. 应用了第几人称?

  9. 这些描述的好处是什么?

  10. 书中的故事好看么?为什么?

等等。

以上10条,你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条深入下去,你都可以成为同类的读书专家。

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收获,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开始做笔记,从你认同的那么观点开始记录,同时记录下来里面的格言,当你反复看的时候,你就慢慢的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了。

关键在于反复的刻意练习。


精益工作法


考过驾驶证的朋友都知道,在学车的时候,先考的是科目一,但即便考了一百分,开车上路时依然会不知所措,可能连怎么发动汽车都不知道。这个情景跟看完书却说不出收获了什么非常相似。


出现这类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足够的练习,尤其是技能类的书。看完一本书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想把看到的内容化为自己的血肉,得多创造实战的机会折腾自己。这就跟大家之前上课学习的时候一样,老师课上讲的时候你自以为听懂了,但真想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不多做些题强化理解是不行的。


此外,缺乏足够的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只有经过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这方面,年轻有为的李叫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看书时如果遇到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点时就一定会停下来去思考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不找到至少5个决不罢休。


除了上述两点原因,不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影响看书的效果:比如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边看书边玩手机;比如对自己的记忆力过分自信,懒得做笔记。


最后,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看书这个事儿啊,那就是除了眼到,还要心到、手到、脑到,有的时候还要口到,这样读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秋叶大叔


私以为,应该有3个原因:

  • 阅读方法不对;

  • 阅读量太少;

  • 记不住内容。

以上3点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接下来聊聊具体原因,以及如何改进。

1. 阅读方法不对——

比如:

  • 光看书但是不做笔记;

  • 无论什么书都只看一遍;

  • 看书时候坐不住,经常分心;

  • 只追求数量,不追求品质;

等等。

以前我自己也有一个不好的阅读习惯: 强迫症,打开一本之后一定要看完,哪怕这本书写得很差。

我常常强迫花一两个小时看一本味同嚼蜡的书,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想想完全没有必要。哪怕已经看了一半,如果你判断这本书真的很差,那就果断放弃沉没成本,毕竟,你的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2. 阅读量太少——

这个是硬伤,只能靠时间去解决。阅读量直接决定着你的阅读层次,一个高中数学没及过格的人直接给他一本《微积分》,他能收获啥呢?

一个人的阅读层次,跟他的阅读量还有人生经历都有关系,比如,中学时候,我们学古诗词,学各种文言文,当时有考试压力,必须背下来,烦得要死;现在年龄大了,再回头去看,中国古代文化里的意境、内涵、还有难以言说的美,都渐渐能体会了。


3. 记不住——

读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记住书里的东西,然后加以运用。如果你记不住,那后面的联想、运用、融会贯通要如何实现呢?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内容,都会暂时存放在我们的短时记忆中,过一阵大脑就给自动清空了,渣都不剩。如果想提升记忆,最好的两个方法:1 做笔记 、2 反复看。

一个是增加强度,一个是增加重复度,笨方法有时候偏偏是最有用的方法。

书这种东西是常看常新的,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以前不明白的东西,现在懂了;以前不理解的东西,现在可以接受了。这时候你再去看同一本书,就会有不同的、更深层次的感受。“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欠缺前面3点提到的阅读方法、阅读量和记忆能力,最终导致的结果的就是:

看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还是不懂得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也就“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就是看了很多书却没有收获的原因。


知道了原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了:

  1. 想在一个领域入门,先从导论类书籍读起,循序渐进;

  2. 一定要做笔记,如果特别喜欢的观点和句子,做摘抄;

  3. 好书要反复看,常看常新,并且记录自己不同阶段的感受,;

  4. 及时总结和分享,跟朋友分享,或者写成文章在网络上分享,刺激长时记忆。


PS:

关于读书,颜如玉什么的随便吧,我只要黄金屋就好,以上~


作者名片
萌新成长日记,守护地球上每一只小萌新的真心和勇气。欢迎关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