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一个平凡又非凡的人——《我的母亲丁玲》

最早知道丁玲是在大学的现代文学课上,老师讲丁玲的代表作,早期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她到延安之后创作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等,其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这几日我又拜读了丁玲儿子与儿媳所著《我的母亲丁玲》,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凡的革命者、一名有贡献的作家、一位伟大的母亲。

一个平凡又非凡的人——《我的母亲丁玲》

青年丁玲

进步思想浓厚的“崽崽先生”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生于一个没落封建世家,父亲蒋保黔,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行医散药,造福乡里,丁玲四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母亲余曼贞,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丁玲很早便萌生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并阅读了不少中外文学作品。

15岁的丁玲积极参加了游行、讲演、剪辫子等进步学生运动,并义务去成年人夜校讲课,被学生称为“崽崽先生”。

一个平凡又非凡的人——《我的母亲丁玲》

1920年暑假,丁玲同杨开慧等六名女生一起转入长沙岳云中学,成为湖南男女同校之创举。 年轻的丁玲为寻求真理,飞向更广阔的天地,1922年初,与挚友王剑虹同赴上海,入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同年秋,平民女校停办,她与王剑虹辍学,在沪、宁自修文学。1923年夏,她们结识了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经瞿秋白介绍,丁玲、王剑虹进中国共产党人主持的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瞿秋白曾评价丁玲:“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句话,概括了丁玲的过去,也预示了丁玲的未来。

丁玲的感情之路

1925年,丁玲与胡也频结婚。1931年胡也频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2月7日,胡也频牺牲于上海龙华。此时丁玲的儿子蒋祖林刚满三个月。

一个平凡又非凡的人——《我的母亲丁玲》

陈明与丁玲

这是本书蒋祖林所述的母亲和父亲。其实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他所称的陈明叔叔,陪伴了丁玲度过最艰苦的日子。只是蒋祖林并没有详细描写过的其母的感情之路。其实在胡也频的同时出现了冯雪峰,是丁玲的日语老师,后来胡也频胜出,冯雪峰离开。

一个平凡又非凡的人——《我的母亲丁玲》

丁玲、蒋祖慧、陈明

1931年11月,丁玲与冯达同居,后丁玲被捕,在以后的日子里丁玲一口咬定是冯达出卖的她。不过命运爱开玩笑,在那段特殊的境遇里,丁玲怀上了冯达的孩子,在狱中,丁玲生下了她和冯达的女儿蒋祖慧(在这本书里蒋祖林放了兄妹与母亲的合照,只是对妹妹的身世没有提及)。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 1955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 以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乡村。 直到1979年平反为止,在25年中,陈明一直陪伴着她,这段姐弟恋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 在丁玲最艰苦的岁月中,丁玲的丈夫陈明给了丁玲安全感和依靠感,让丁玲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86年,丁玲因病去世。 丁玲去世后,丁玲的文稿都是由丁玲的丈夫陈明整理而成。

丁玲的创作之路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早期丁玲的作品多以女性为描写主体,丁玲笔下的梦珂、莎菲就是她们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充分地体现出五四时期之后的新时代女性,她们更加渴望女性人格独立,她们更加追求思想解放,她们更加需要个性表达和追求爱情的权力。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

中期丁玲作品从知识分子转向农村生活,进行现实主义创作,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

第三阶段是丁玲到达陕北后。在延安的日子是丁玲革命生活和创作的新开端。初到延安,毛主席热情的欢迎她,并题词一首《临江仙》,毛主席称她为“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丁玲正是用这纤笔创作了大量贴近人民革命斗争的优秀作品,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丁玲的坎坷之路

1955年,丁玲被错误地打成“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的主要成员。1957年,又被错误地定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被开除党籍,取消级别,撤消职务,查禁所有作品。1958年秋,丁玲去北大荒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更受到“四人帮”的迫害,曾被关进京郊秦城监狱五年。1975年获释,被遣送至山西省长治县嶂头村。直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党中央批准,20余年的冤案才得到平反,回到党的怀抱。1984年8月1日,经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地推倒了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再次肯定她半个多世纪来的革命生涯,重申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有贡献的共产党员。

在书中,因儿子蒋祖林没有与母亲“划清界限”,学军事船舶专业的他被安排到民用船舶工作中去,儿媳李灵源也被“工作调动”原因安排到小乡村里,在子女眼里母亲的坎坷心境之苦,漫漫平反之路时时刻刻牵动着他们的心,晚年的丁玲因忙于各种申诉,又因身体原因始终没有完成《在严寒的日子里》的创作,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一个平凡又非凡的人——《我的母亲丁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