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们当地结婚有哪些特殊的习俗?

谈清


我们当地结婚的习俗基本上大体可以分为这个几种:

第一,洋鼓洋号

第二;跑裸车。

第三,锣鼓秧歌队;

先说说洋鼓洋号吧,在渭南地区基本上洋鼓洋号的出现频率不是多么的大,但是还是有,因为什么呢,无论是迎亲的还是接亲的,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呢都觉得喜气,热闹。这个是属于红事做的。也叫喜事。基本上都是由西洋乐器组合而成。吹吹打打,歌舞上演也是比较热闹的。不同的地方讲究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也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地方风俗来进行考虑了。

那么再来说说跑骡车。跑骡车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见到的机会和次数也是很少的了,为什么这么说。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骡子少了。做这个行当的人也少了。基本上都是在年龄大的一些爱好者和专业者之间流传。这个呢和社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跑骡车,在渭南渭北尤其是临渭区的故市镇,吝店镇,交斜镇。管道镇,官路镇以及大荔县出现的次数和邀请的比较多。尤其是最为代表的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故寨村北组的王江为代表的临渭区非物质文化传人就是他。能够很好的把我骡车的度量以及把传承文化融入到渭南渭北的当地生活中去。那么在祝贺道喜之时其两架骡车风度翩翩的从远处奔跑而来。鼓声激烈,辫子打的声音更是传向四方。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活宝级的东西,看的见,听得见。也能体验得到。在渭南故市一带基本上会经常上演。

而且尤其是在新婚,新年之时都会上演。而对于跑骡车的爱好者来说也是非常的讲究义气。无论是东家的事情多么的着急。提前预定日子,到时就会定点赶到。不远百里从这个镇去另外一个镇。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渭南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知道它,传播它(我在前几期的问答中已经做了关于跑骡车的详细情况介绍喜欢的可以看看,比较全面的介绍一下)。

再来说说渭南本地的锣鼓秧歌队。渭南本地的锣鼓秧歌队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本村,这也是归功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好政策。锣鼓村民购买,秧歌队村民自己组建。把闲暇时的时间利用了起来。无论是邀请与被邀请。本村的还是外村的。只要邀请基本上都是很为爽快的答应。基本上没有什么费用的产生。群众百姓就图一个热闹喜庆。到了结婚的那天,在新郎家门口就会出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秧歌舞蹈跳起来的热闹场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的生活好了,日子好了,结婚娶媳妇新郎的心里和他全家都是非常开心非常高兴的。快乐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简单。


好了,这个就是我简单介绍下的渭南以及渭北地区的结婚风俗三大件。更多详细信息请多多关注渭南1号。

谢谢大家的支持。同样微信搜索关注:渭南1号 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哦。


渭南青年


我是阜阳临泉的,我来说说我家那边的吧。

我们那边一般都是介绍的偏多,因此就从这个过程开始。

媒人介绍见面


“媒人”在这个过程中就担任着很重要的角色了,可以说是认识了解双方以及双方家庭的一个重要途径。“媒人”首先和双方父母说下,达成一致,然后就安排两个人见面,我们那边称这个过程为“说媒”。通过这个过程两个人就算认识了,见面可能时间不会太长,最后两人如果觉得不错就可以互留电话,觉得不行的有些也会留,等回去再去挑明(毕竟要顾及下面子)。当然这个过程中一般都会给“媒人”点儿意思,请吃饭或送些东西什么的。

定亲


两人联系了一段时间(一般都不会太长,讲究效率),如果还觉得可以,就可以委托“媒人”去谈定亲的事儿了。我们那定亲也叫“下准予”,就是先不结婚,但是先把这事儿定下来,类似于“买东西交个定金,•﹏•”。一般是通过金钱和物品的形式来表达,而且一般都会选一些吉利的数字(比如万里挑一),这些东西就可以算是“定情信物”了,这样两个人以及两家人之间就有了一个约定了。

彩礼


这块儿其实是我最不愿谈及的,但要娶临泉的妹子,基本都没法避免。这个一般是两家家长坐在一起去谈,说个价格,大家一起商量,得到双方的同意就可可以了。这个过程也是最容易谈崩的一个过程。有些女方家长要价比较狠,而且还不让价,这样最后就很悬了。

结婚


终于到这个环节了,其实我是把婚前准备的一些略过了。比如订轿子(现在都逐渐被婚车代替)、订唢呐团(我们那就“吹响的”)、找做到的、找“支客”(类似于城里的司仪)等,总之麻烦着呢。

到了结婚那天就是先去接新娘,之前近的就直接抬轿子去,远的就把轿子放“四轮车”上去接。而且车上专门有个放炮的,过桥就放炮。跟着一起去的还有“抬盒子的”、“抱鸡的”(这个很危险,容易被打,因为都说“专打抱鸡的”,哈哈)。那时自己参加时感觉还真蛮有意思的呢。

在去接的过程中,“支客”就在家里安排其他事情:桌子怎么摆,端饭怎么端,什么时候放炮等等。新娘子接回来之后,就可以安排吃饭了。不过这中间也容易发生变故:那就是有些新娘子会故意不下轿(现在是车),需要给钱才下。有些软的就给了,硬的直接甩手不接了!因此这可是风险性很高的一个行为,不要学!

后面就是拜天地了,然后还会带新娘子一起去祖坟祭拜一下,这样就算礼成了。


你可以叫我KK


要介绍我的家乡——河南省南阳市的结婚习俗,我想先来讲一讲古代的婚姻礼仪制度。

古代婚姻礼仪制度,记载在《礼记》第四十四篇的《昏义》篇中。整篇记载了古代结婚从议婚到完婚的整个礼仪流程,概括起来有六个环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男方请媒妁前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向女家纳"采择之礼";问名,是男方请媒妁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八字吉凶;纳吉,是男方在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纳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请期,是男方派人到女方通知成亲迎娶日期的礼仪;亲迎,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整个流程依据礼节都有不同的送礼要求。

如今,在我的家乡,虽说不会严格按照古代礼节来结婚,但整体流程和古代礼仪是一脉相承的。结婚前的提亲、卜卦、下聘礼等环节,结婚当天的迎亲嫁娶环节,都延承了传统文化的流程。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简约生活,许多人在结婚时会省略掉其中的一些环节,越来越简化。

但在当地的农村婚礼中,有一点在如今还是颇具特点的。农村的结婚宴席皆摆在院内院外,结婚当日,邻里邻居全会前来帮忙,桌椅碗筷和摆放地点都由亲邻赞助提供,遇到宾客较多的情况,还能看到流水席的场面。这样热闹的、乡邻和睦的宴席场面,很多地方都不多见了。


新华融媒新消费


我是徐州人,就说说徐州人结婚的习俗吧。

徐州人农村结婚的和市里结婚的现在有点不太一样,现在城市里的人结婚,基本都交给婚庆公司了。

徐州农村人结婚,讲究就多了,由于农村的地方空间大,一般都是在自家办酒席。一般婚礼头天早上去买菜,菜买来之后,厨师就上班了,事主要拿烟拿红包给厨师头人,这叫开刀礼。

婚礼头天下午,提前订好的喇叭班子就上班了,一般结婚头天晚上都有酒席,那些邻居朋情一般都晚上订账吃大席。开席之前要放烟花,然后事主的近房本家和至亲要点喇叭,(点节目),收的钱要交给事主。


婚礼当天,一般都是看好时辰的去接新娘,现在农村结婚也讲究排场,会有好多轿车去接亲。

新娘接到男家之后,要先找邻居家的房子里让新娘呆会,然后有人会端来碗带枣的甜水让新娘喝,喻意早生贵子,这叫坐帐。然后带新娘回家,到家里的大门是关闭的,新娘改口叫爸妈之后,男方父母开门给新娘红包,这叫拒性。


接下来就是拜堂分大小了,被喊到的亲戚要扔磕头礼的。仪式过后,新郎新娘由人带着要去祖坟烧纸,等于告诉地下的亲人们,家里又添人口了。


结婚当天中午,新娘是不能吃饭的,现在都没有那些讲究了,吃饭的时候都上桌一起吃了,但得每桌都去敬酒。

婚礼结束之后,还要跑三天,不过现在都改成当天瞧看了。意思就是女方在婚礼结束后,娘家哥哥要来男方家里看看,告诫新娘要孝敬公婆长辈,要学会洗衣做饭等等,这基本就是徐州人结婚的风俗了。

应该还有遗漏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