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們當地結婚有哪些特殊的習俗?

談清


我們當地結婚的習俗基本上大體可以分為這個幾種:

第一,洋鼓洋號

第二;跑裸車。

第三,鑼鼓秧歌隊;

先說說洋鼓洋號吧,在渭南地區基本上洋鼓洋號的出現頻率不是多麼的大,但是還是有,因為什麼呢,無論是迎親的還是接親的,無論是新郎還是新娘呢都覺得喜氣,熱鬧。這個是屬於紅事做的。也叫喜事。基本上都是由西洋樂器組合而成。吹吹打打,歌舞上演也是比較熱鬧的。不同的地方講究也是不一樣的。這個也還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地方風俗來進行考慮了。

那麼再來說說跑騾車。跑騾車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見到的機會和次數也是很少的了,為什麼這麼說。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騾子少了。做這個行當的人也少了。基本上都是在年齡大的一些愛好者和專業者之間流傳。這個呢和社會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關係。

跑騾車,在渭南渭北尤其是臨渭區的故市鎮,吝店鎮,交斜鎮。管道鎮,官路鎮以及大荔縣出現的次數和邀請的比較多。尤其是最為代表的渭南市臨渭區故市鎮故寨村北組的王江為代表的臨渭區非物質文化傳人就是他。能夠很好的把我騾車的度量以及把傳承文化融入到渭南渭北的當地生活中去。那麼在祝賀道喜之時其兩架騾車風度翩翩的從遠處奔跑而來。鼓聲激烈,辮子打的聲音更是傳向四方。而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個活寶級的東西,看的見,聽得見。也能體驗得到。在渭南故市一帶基本上會經常上演。

而且尤其是在新婚,新年之時都會上演。而對於跑騾車的愛好者來說也是非常的講究義氣。無論是東家的事情多麼的著急。提前預定日子,到時就會定點趕到。不遠百里從這個鎮去另外一個鎮。目的就是為了弘揚渭南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讓更多的人瞭解它,知道它,傳播它(我在前幾期的問答中已經做了關於跑騾車的詳細情況介紹喜歡的可以看看,比較全面的介紹一下)。

再來說說渭南本地的鑼鼓秧歌隊。渭南本地的鑼鼓秧歌隊基本上都是來自於本村,這也是歸功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好政策。鑼鼓村民購買,秧歌隊村民自己組建。把閒暇時的時間利用了起來。無論是邀請與被邀請。本村的還是外村的。只要邀請基本上都是很為爽快的答應。基本上沒有什麼費用的產生。群眾百姓就圖一個熱鬧喜慶。到了結婚的那天,在新郎家門口就會出現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秧歌舞蹈跳起來的熱鬧場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們的生活好了,日子好了,結婚娶媳婦新郎的心裡和他全家都是非常開心非常高興的。快樂有時候就是這麼的簡單。


好了,這個就是我簡單介紹下的渭南以及渭北地區的結婚風俗三大件。更多詳細信息請多多關注渭南1號。

謝謝大家的支持。同樣微信搜索關注:渭南1號 我們可以互相交流哦。


渭南青年


我是阜陽臨泉的,我來說說我家那邊的吧。

我們那邊一般都是介紹的偏多,因此就從這個過程開始。

媒人介紹見面


“媒人”在這個過程中就擔任著很重要的角色了,可以說是認識瞭解雙方以及雙方家庭的一個重要途徑。“媒人”首先和雙方父母說下,達成一致,然後就安排兩個人見面,我們那邊稱這個過程為“說媒”。通過這個過程兩個人就算認識了,見面可能時間不會太長,最後兩人如果覺得不錯就可以互留電話,覺得不行的有些也會留,等回去再去挑明(畢竟要顧及下面子)。當然這個過程中一般都會給“媒人”點兒意思,請吃飯或送些東西什麼的。

定親


兩人聯繫了一段時間(一般都不會太長,講究效率),如果還覺得可以,就可以委託“媒人”去談定親的事兒了。我們那定親也叫“下准予”,就是先不結婚,但是先把這事兒定下來,類似於“買東西交個定金,•﹏•”。一般是通過金錢和物品的形式來表達,而且一般都會選一些吉利的數字(比如萬里挑一),這些東西就可以算是“定情信物”了,這樣兩個人以及兩家人之間就有了一個約定了。

彩禮


這塊兒其實是我最不願談及的,但要娶臨泉的妹子,基本都沒法避免。這個一般是兩家家長坐在一起去談,說個價格,大家一起商量,得到雙方的同意就可可以了。這個過程也是最容易談崩的一個過程。有些女方家長要價比較狠,而且還不讓價,這樣最後就很懸了。

結婚


終於到這個環節了,其實我是把婚前準備的一些略過了。比如訂轎子(現在都逐漸被婚車代替)、訂嗩吶團(我們那就“吹響的”)、找做到的、找“支客”(類似於城裡的司儀)等,總之麻煩著呢。

到了結婚那天就是先去接新娘,之前近的就直接抬轎子去,遠的就把轎子放“四輪車”上去接。而且車上專門有個放炮的,過橋就放炮。跟著一起去的還有“抬盒子的”、“抱雞的”(這個很危險,容易被打,因為都說“專打抱雞的”,哈哈)。那時自己參加時感覺還真蠻有意思的呢。

在去接的過程中,“支客”就在家裡安排其他事情:桌子怎麼擺,端飯怎麼端,什麼時候放炮等等。新娘子接回來之後,就可以安排吃飯了。不過這中間也容易發生變故:那就是有些新娘子會故意不下轎(現在是車),需要給錢才下。有些軟的就給了,硬的直接甩手不接了!因此這可是風險性很高的一個行為,不要學!

後面就是拜天地了,然後還會帶新娘子一起去祖墳祭拜一下,這樣就算禮成了。


你可以叫我KK


要介紹我的家鄉——河南省南陽市的結婚習俗,我想先來講一講古代的婚姻禮儀制度。

古代婚姻禮儀制度,記載在《禮記》第四十四篇的《昏義》篇中。整篇記載了古代結婚從議婚到完婚的整個禮儀流程,概括起來有六個環節: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是男方請媒妁前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向女家納"採擇之禮";問名,是男方請媒妁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八字吉凶;納吉,是男方在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納徵,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禮;請期,是男方派人到女方通知成親迎娶日期的禮儀;親迎,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整個流程依據禮節都有不同的送禮要求。

如今,在我的家鄉,雖說不會嚴格按照古代禮節來結婚,但整體流程和古代禮儀是一脈相承的。結婚前的提親、卜卦、下聘禮等環節,結婚當天的迎親嫁娶環節,都延承了傳統文化的流程。不同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簡約生活,許多人在結婚時會省略掉其中的一些環節,越來越簡化。

但在當地的農村婚禮中,有一點在如今還是頗具特點的。農村的結婚宴席皆擺在院內院外,結婚當日,鄰里鄰居全會前來幫忙,桌椅碗筷和擺放地點都由親鄰贊助提供,遇到賓客較多的情況,還能看到流水席的場面。這樣熱鬧的、鄉鄰和睦的宴席場面,很多地方都不多見了。


新華融媒新消費


我是徐州人,就說說徐州人結婚的習俗吧。

徐州人農村結婚的和市裡結婚的現在有點不太一樣,現在城市裡的人結婚,基本都交給婚慶公司了。

徐州農村人結婚,講究就多了,由於農村的地方空間大,一般都是在自家辦酒席。一般婚禮頭天早上去買菜,菜買來之後,廚師就上班了,事主要拿煙拿紅包給廚師頭人,這叫開刀禮。

婚禮頭天下午,提前訂好的喇叭班子就上班了,一般結婚頭天晚上都有酒席,那些鄰居朋情一般都晚上訂賬吃大席。開席之前要放煙花,然後事主的近房本家和至親要點喇叭,(點節目),收的錢要交給事主。


婚禮當天,一般都是看好時辰的去接新娘,現在農村結婚也講究排場,會有好多轎車去接親。

新娘接到男家之後,要先找鄰居家的房子裡讓新娘呆會,然後有人會端來碗帶棗的甜水讓新娘喝,喻意早生貴子,這叫坐帳。然後帶新娘回家,到家裡的大門是關閉的,新娘改口叫爸媽之後,男方父母開門給新娘紅包,這叫拒性。


接下來就是拜堂分大小了,被喊到的親戚要扔磕頭禮的。儀式過後,新郎新娘由人帶著要去祖墳燒紙,等於告訴地下的親人們,家裡又添人口了。


結婚當天中午,新娘是不能吃飯的,現在都沒有那些講究了,吃飯的時候都上桌一起吃了,但得每桌都去敬酒。

婚禮結束之後,還要跑三天,不過現在都改成當天瞧看了。意思就是女方在婚禮結束後,孃家哥哥要來男方家裡看看,告誡新娘要孝敬公婆長輩,要學會洗衣做飯等等,這基本就是徐州人結婚的風俗了。

應該還有遺漏的地方,歡迎大家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