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果农的水果卖不掉,市民却吃不起水果,这其中有哪些原因?

虞诗l毕


果农的水果卖不掉,市民却吃不起水果,这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二次经济危机期间,脑满肠肥的美国资本家,将一桶又一桶的鲜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边却站着因为经济危机挨饿的美国穷人。这个场景大家都熟,因为从小大家都有接触过这张配图,无法理解,为什么不把食物需要送给有需求的人,反而要倒掉。同样的疑惑,为什么果农的水果卖不掉,市民却吃不起水果,为什么没有果农把苹果廉价销售给城市居民呢?下面我谈下我的看法:


苹果卖不掉是由生产过剩造成的,简单说,就是它的需求数量远超过它的供给量。而作为收购商来说,他们则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对于一些质量较差的水果,会以自然选择的形式从他们的眼中淘汰掉。符合市场需求相应等量的水果进入城市水果销售市场,期间经过了运输、储存等很多流程,苹果的附加成本就相应的增加。也就会出现命题中提到的“果农苹果滞销,市民吃不起水果的情况”,问题的本质在于供需的不对等,不论怎样,其需求量永远没有发生变化,其附加值也没有减少。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往往会造成农产品的滞销。现在有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订单式农业生产”,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农民是出现苹果贱卖,或者无法出售的,最大受害群体,前段时间出现的“土豆滞销事件”,也是一个缩影。农业生产也应当重市场、重推广,只有更加科学、规范,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农民的负担。欢迎关注花开陇上,和有趣温暖的人做朋友。


老农民说事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我觉得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一个农产品销售的怪圈,始终没有办法破解。

导致这种原因主要是市场供销售信息不对称,且中间运输成本太贵等问题形成的,使得农民没有办法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实现有效销售,而运输成本太高又让中间经销商利润降低,进货减少,导致市场供不应求。

我农村老家弟弟今年柑桔丰收,采摘了2万元冰糖柑和2万元椪柑,2万斤冰糖柑春节之前卖掉了,价格只有每公斤1.8元,而我所在的市内市场价格却高达线公斤6元;现在还有2万元椪柑没有卖掉,放在家里,今年气温较低,如果气温高的话可能早就坏了很多了。最近几天我到家里,看到还没有卖掉,心里为弟弟着急,但没有办法,帮不上忙。椪柑已经开始烂了不少,如果到了3月份气温回升了,可能就会有一大半烂掉。

也有外地客商来收购,但他们出的价格只有每公斤6角或8角,我弟弟嫌价格低不肯卖。现在的椪柑特别甜,且果大,农民不仅卖难,而城里居民卖也难。我所在市里市场的椪柑价格每公斤达到了4元或6元,而农民则只能卖每公斤6角或8角,实在让人心痛。


开伟观察


中间商与农户都有问题,一个是想卖上好价钱,一个是想把利润放到最大化,我的外婆是在四都,那里以橘子出名,那里的人,靠橘子卫生,那漫山遍野,全部都是橘子树,秋天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那满山果子,以及辛苦采摘的景象。

橘子采摘完后,那就是包装之类的问题了,有人农户的家里,有好几万斤的橘子,所以在打包上都会雇人,而一个雇人的成本,肯定是打在橘子的价格上了,还有,有些采摘也是雇人的哦,我们这边一天大概是80元到100元这样子吧。

接下来就是等商户上门采购了,采购的话,他肯定是要对半赚的,为什么有些街边的水果那么便宜,有些是农户自己开车出来卖的。

至于到最后水果卖不掉的,多半是认为收购的价格不合理,所以没有舍得卖掉,我外婆家也出现这种情况,刚开始不舍得卖,再中间没人来收购,到最后,剥皮去卖,价格也比原来的少一半多,最后倒掉,听说我舅舅家,今年就2万多斤的橘子,最后全部倒倒掉。


情癫七七


我记得那天我去买草莓没问多少钱一斤,就拿了8个草莓花了我11块钱,可能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这还不算什么,可我是学生,生活费限制了我对想吃草莓的想法。

其实这样的现象很多见的,刚才我说的只是一个缩影。商贩从农户那里收购的价格确实不高,但是一旦它们的各个成本加起来那就很高了,因为每一层都要利润而且各个领域的包括包装成本,人工成本,冷藏的成本,最厉害的就是一个运输的成本,而且在运输的过程中又有水果的坏掉。这又是要增加了成本的投入,等等的这一系列的成本最终会导致在果农那里便宜的水果,但却在城市里面吃不起的现象!


Geek28053


我分析的原因不知到大家认不认可?那就是房价上涨造成的。

1,上个星期六,我回乡下老家干农活,途经我乡凤翔村时,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却无人采摘。我驻车观望,恰巧嫁到该村的堂姑姑在枇杷林里采摘枇杷。我问姑姑为啥熟透了的枇杷无人来摘?这么多挂在树上就烂了。姑姑告诉我,没人来回收的。起先来了几个老板,出的价格太低了。现在每家只是挑点大的,口感好的,摘一点回家吃吃,其它的就不打算要了。

2,不要啦?我表示惊讶。姑姑说,摘来干什么呀?摘下来又卖不掉,人工费都不够。我同姑姑说,县城的黄枇杷都要七八块一斤呢,白枇杷已经是十五块一斤了,贵的很!我们都不舍得买来吃。

3,回去的路上,我就纳闷了。这么多枇杷,挂在树上没人要,滞销了。城里的枇杷,却又贵得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呢?我就拿这一季的枇杷来说说。

一,果农的枇杷为什么卖不掉?

1,就拿姑姑村的枇杷为例来说说。枇杷在我县本身就是数量很大的果种。按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产大于求的。现在已经是买方市场了,质量好的品种,价高不愁卖,大量的常规品种却很难出手。

2,我们县城边上的屏湖村是个专业的枇杷种植大村,家家户户种植枇杷。他们能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更换品种。现在他们种植了一个叫“宁海白”的新品种枇杷,已经盛产三年。客商听闻纷纷跑去收购了,价格是普通黄枇杷的两倍之多,根本不愁卖。

3,我姑姑村子的枇杷果农,不思改进,守着那几个老品种不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按照市场要求更换特、新的品种,而且种植管理十分粗放,不精细。许多枇杷树都已经“返古”了。不懂科学种植,种出的枇杷质量会很差。他们村的这些果农,在销售上看不清市场形势,不懂得互利互惠,认死理开始要高价,没有按照市场形势做到顺价销售。当回收老板,看到无利可图时,都选择放弃离开,果农的枇杷就这样烂在了树上。


二,那么市民又为什么吃不起枇杷呢?

1,黄枇杷七八元一斤,白枇杷十五元一斤,有的甚至是二十元一斤。有的大人只是为了解解小孩的馋,买几个吃吃。就那么十几个东西,就要十几块钱,都快要划到一元一个了。市民觉得,本来是如此低贱的水果,如今却身价高贵。价格太高了,真是吃不起啊。

2,果农种植出枇杷,卖给回收老板,这是最基础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回收老板,会对拉回城里的枇杷进行分拣,剔除孬货。接着包裹、装箱、搬运,再到仓库存放,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工,都需要费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损耗。然后,再批发给水果店、超市、水果摊贩。这些来拉水果的商人又要搬运拉回去,还是要存放,费用不小啊!回收老板要利润,二道贩子要利润,超市、水果店要利润,小摊小贩要利润,反正七七八八各个环节加起来,枇杷的价格就这样飞涨上去了。


3,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房价的升高,房租的增长造成的,这是一块最大的费用。为什么流动的小摊小贩卖的枇杷就比店铺里的要便宜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租金,没有税收,没有管理费等开支。据我了解,一斤白枇杷从果农手里收来五元一斤,最后到超市开卖,已经涨到二十元一斤了。这其中的十五元钱,就要强加在消费者头上。所以说市民总是说水果太贵,吃不起。

4,我们知道,枇杷的保质期很短。如果一旦运输距离比较长的话,到达批发市场,枇杷已经不新鲜了,损耗会很大,就会很难卖出去。我通过观察发现,市场上一些很新鲜的水果,大多数都是掐着时间,在完全成熟时,提前一两天就采摘下来了。其实这样的枇杷口感不一定好。不然的话就是用了药物保鲜技术,这样又存在了食品安全问题。


5,所以,在运费、保鲜费、损耗费、店面费等等各种费用的促使下,城里的枇杷价格普遍都很高,除非是那些不新鲜的,或者是有瑕疵的,价格稍许会低一些。

6,姑姑村里的枇杷卖不出去,是因为回收老板的价格打压。我听姑姑说,那些老板只出到一元一斤的价格。一个人一天用剪刀剪好一百斤枇杷,已经十分困难。还不如出门打工挣钱还能得个一百五十块呢。

水果中间商的参与也是城市水果价格变高的主要原因。由于他们的利欲熏心,打压着果农,瞎加价,抬高了城市水果的价格。

这能完全怪他们吗?不能!望尘莫及的房价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QDH胡图图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流通环节不畅!

就跟下水道塞住了一样,水流不畅!

是谁堵的?

果商,商场!

果商和商场就是果农与最终消费者市民之间的中间人!

果农的水果卖不掉,那是因为果商的收购价太低,果农情愿水果烂掉也不卖,卖了会亏本。亏本的生意谁也不会做!而果商卖给商场,肯定也不会亏本卖,我必须要有利润才会卖给商场。商场再卖给最终消费者,同样也不会亏本卖,价格必须高过我的买入价,我也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会卖给最终消费者。这样层层加价,再加上运输过程中的费用,以及其它方面的费用也要算进去,如此一来,价格肯定是居高不下!

假设一斤苹果从果农手里收来是5毛钱,果商卖给商场就得加上运输费,人工费从及损耗,算起来得3块多一斤,商场卖出去还要加价,卖给最终消费者大概是4~5块一斤。1斤苹果从果农到果商,再从果商到最终消费者,价格涨了大概十倍!

十倍!

这个涨幅是很惊人的!

若是砍掉果商和商场这两个中间环节,由果农直接卖给消费者,那价格致少要降一大半!

但现实中又不大可能。要果农自己去卖,一个原因是没那时间,忙不开。另一个原因是,要果农自己去城里卖,就得租房子开商店,那租金和其它费用算下来,果农承受不起。要在城里做流动商贩,城管首先就不会答应,此路不通!

第二个原因,信息不对称!

果农平时不注意各种信息,只顾着种水果,结果水果产量太大,导致价格跌落,果商无法提升收购价格,大量水果就卖不出去。而城里人就只能买高价水果,因为果农的水果进不了城,“物以稀为贵”,水果的价格肯定只升不降,要吃到便宜水果很难!


踏浪寻欢


大家好,我来用自己卖苹果的真实数据回答下这个问题:

首先说明,我卖苹果是在网络上进行销售的,我们就以此为例吧。

这么一箱苹果,批发售价30元,净重8斤装。

1,扣快递运费10元一件

2,扣包装箱费用6元一件



3,扣网套胶带宣传彩页人工2元一件



4,30-10-6-2=12元(苹果钱)

5,净重8斤装苹果,卖12元,评论每斤1.5元

6,每斤1.5元的苹果,还要再扣除每斤0.15元的冷库保存费用,再扣除进冷库时的塑料筐子费用,评论一斤0.15元,余1.2元。

7,最后剩下的1.2元每斤,还要再扣除冷库储存的损耗(前期储存时,没有看到的小伤口,后期发货时就会淘汰掉)

8,最后到手的钱也就每斤1.1元左右。



这就是所有的差价(到批发商手里的差价,到客户手差价每个人不相同)


HULK334


我的家乡位于中原省份某地级市,也有许多老乡承包土地种植果树,然后自己到集市上去售卖,收益甚微。当然,我本人现在也在城市里生活,也经常在商超里看到价格令人咂舌的水果,所以对“果农水果卖不掉,人们抱怨水果吃不起”这种现象深有感触。 我觉得原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果农种植方式过于分散,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

我的家乡甚至全国来看,许多果农都是自己承包一片土地就开始种植水果。虽然很多情况下收成并不错,但是他们缺少销路,一般只能通过零售消化库存,连商超都进不去。那么为什么商超、批发商不愿意要他们的果子呢?因为量太少。商超或者批发商采购水果时,需要考虑自己的成本,包括人员、运输等各项费用。试想一下,如果你十亩地的果子,连一辆大车都装不满,商超和批发上会到这里来收货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每家每户手里的果子太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商超和批发商能不能收他们的货要看运气,这就增加了果农出货的风险,也就变相的加大了果农滞销的可能性。

其次,果农的果子没有标准化生产,无形增加了采购成本

果农以个体种植为主,很少有规模化的生产,生产出来的果子自然也就没能够进行标准化分级。而批发商和大型的商超,喜欢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因为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其次,在大型的种植基地附近,通常会有配套的服务,比如便利的交通,比如包装厂、运输队等,方便采购商快速地将果子运出去。这些优势,都是个体种植户不能够相比的。

最后,水果价格受市场供需影响,而果农对市场反应迟钝

我们都知道,果农在种植水果的时候,通常会有“跟风”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盲目性”。大家都是看到别人种植某种水果挣到钱了,才跟着种的,缺乏计划性与预见性。导致的结果就是,来年水果量大,市场上供大于求,自然地价格就低了,继而大家都赚不到钱。而在有些年份,水果减产,价格会卖的高一些,但是产量比较少,所以大家也很难挣到钱,同时城市里的消费者也会感觉到水果价格高。

成立合作社,增强话语权

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好方法呢?

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一个地区的果农能够成立合作社。这样的话,既方便信息交流,提高水果的产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又可以联合起来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市场上供需最大程度地接近平衡,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不至于觉得水果价格过分的高。


瓜果江湖


别说现在确实很多这样的现象,果农的果实卖不掉,市民却吃不起水果。就好比拿我们经常吃的桃子来说,我们那边的桃子在超市里普遍的三四块钱一斤,在那些好的颜值高的桃子都七八块钱一斤。就算是最差的桃子都要两块多钱。但是一旦到桃农那里去,基本上都是五六毛钱,就算最好的桃子也就一块。虽然这样但还是卖不出去,有的就干脆烂在地里。


其实这样的现象很多见的,刚才我说的只是大众视野里的一个很普遍的一个缩影。商贩从农户那里收购的价格确实不高,但是一旦它们的各个成本加起来那就很高了,因为每一层都要利润而且各个领域的包括包装成本,人工成本,冷藏的成本,最厉害的就是一个运输的成本,而且在运输的过程中又有水果的坏掉。这又是要增加了成本的投入,等等的这一系列的成本最终会导致在果农那里便宜的水果,但却在城市里面吃不起的现象!

那就有的人要说了,你可以用电商啊,现在电商那么发达,什么淘宝京直接买到那里多好啊,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还是运输的成本,现在一公斤的快递费都是六元以上,就算我们进的水果价格很低,但这样一加上去也是很高的,再说淘宝这上面也是要赚钱的,也要利润。

那怎么解决这样的情况呢,建议果农首先要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价格意识不要在坐地等价。最后还是希望通过现在强大的网络营销推广,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力量整合果农手上的资源,然后再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让水果的价格大众化透明化,从而让果农的水果卖出去,我们这些消费者也能收到优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归心所愿



产地水果滞销,市民去吃不起。这不仅仅是水果的问题,很多农产品都会遇到这个局面,之前典型的“蒜你狠”经典案例,今年的荔枝高价无货,等等,其共同结果就是:


1、市民买不起,农民不愿买;

2、果贱伤农民,果贵伤居民。



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头受损。谁得好处?


市场的追涨杀跌,波动异常,消费者需求无法传递到生产终端。结果就是产地生产者为保本,盲目根据当地市场进行出售,一旦看到市场行情上涨,又赶紧停售观望,期待更好的价格,这样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越来越高,市民买不起就不去买了不愿吃了,这就造成了产地囤着大量的货,市场上市民买不起。


谁的好处?就是谁!谁想得好处?他也参与。


但是,找到人没用。为啥?结尾会告诉你。


前个回答主要从信息不畅、渠道不通、认知不同三个方面分析原因:


(一)信息不畅。
生产者只顾埋头生产,普遍素质偏低,圈子限制,接触不到需求者;另一边,消费者不知道哪能买优质农产品,没有渠道获得优质的货源。因为信息差,「要的人找不到,有的人卖不出」一直存在。(二)渠道不通。

生产者到消费者渠道难打通,打不通,这个现象就无法消除。渠道掌握在经销商、营销人员手里,天生就是想获取差价或高额差价的一群人。因此,如果能打通消费者到生产者的链接,事情就迎刃而解了。随着网络发达,农民素质提高,这些问题虽然会被慢慢消化,但需要时间。

(三)认知不同
认知不同,价值感不同。农民并不知道自己产品受不受欢迎,也不会塑造产品价值,他们会的只是简单与市场里的同类产品价格相比较。没有价值塑造,消费者即使接触到优质产品,也不知道这就是难得的稀缺品。




最理想的状态其实就是,产地直达。


有用的,就是将搭建起从产地直达消费者的通道,谁搭起这个通道,谁就能从中受益,因为是三赢:


生产者获得应有的

消费者迟到小吃的

搭建者得到能得的



缩小信息差,制造直达车,教育新农民,下一步就是大家需要的努力,盼望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