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未来长三角哪个城市会脱颖而出?

山贼王路飞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共有26个城市,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等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前列,从长远来看,嘉兴、南通、湖州、徐州等城市也有崛起的可能。

1、杭州:更进一步,崛起为媲美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

论政治地位、区位优势、历史底蕴和经济实力,杭州在江浙沪乃至全国都是一流的城市,一直以来,上海的光芒太盛,杭州有些被忽视了,直到2016年G20峰会,杭州在世界舞台闪亮登场,人们得以重新认识杭州,杭州在城建、互联网、创业就业等方面也是颇有看点,有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加持,杭州越来越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杭州钱江新城闪亮登场标志着杭州开始崛起,这座城市已初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与上海平起平坐的“双子星”。

2、湖州:凭借临杭临沪的区位优势和三条以上高铁交汇的枢纽地位崛起于长三角

作为杭州都市圈重要城市的湖州,生态环境佳,有南浔等古镇加持,宁杭高铁、商合杭高铁、沪苏湖高铁、湖州到杭州西联络线等高铁在湖州交汇,湖州的枢纽地位初现,湖州到杭州不到30分钟,其下辖的德清县到杭州最快只要13分钟,已经真正融入了杭州。

3、南通:崛起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上海北大门

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区位优势优越,江海组合港口条件独特,南通的基础教育在全国领先,人才辈出,但由于长江天堑的限制,过去很多年,南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直到2008年苏通大桥开通之后,南通的发展得以驶入快车道,预计到2020年6月左右,南通连接上海的快速铁路沪通铁路将开通,届时,南通将真正崛起于长三角,可与苏南、浙北经济强市一争高下。

4、徐州(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城市):凭借枢纽地位成就淮海经济区首位城市

徐州凭借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很早就开通了高铁,现已开通京沪高铁、徐郑高铁,正在建设连徐高铁等高铁,徐州不仅开通高铁早,而且也将是江苏江北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徐州的经济实力在江北仅次于南通,但其城建水平在南通之上,徐州大城市框架出现,而南通城区规模偏小,县域经济实力强,存在“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南通被定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但要完全压制徐州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徐州到北京和上海的时间相差不大,坐拥枢纽之利,但距离北京、南京或是上海都有一定的距离,难以直接接受这些城市的辐射,而南通一心一意融入大上海,未来,两座城市谁高谁下,还很难说。

5、嘉兴:在上海和杭州两座一线城市之间左右逢源的城市

嘉兴区位优势之佳,在全国来看,仅有广东的东莞可与之媲美,但多年来,嘉兴的发展却是不温不火,嘉兴也一直在沪杭之间左摇右摆,其实,嘉兴的不同地方与上海的亲密度不同,例如,海宁等临杭地区应该更主动地融入杭州,而嘉善等临沪地区应该一门心思融入上海,浙江省已经在嘉兴设立了“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接轨上海力度加大,但仅依靠高铁还不能真正融入上海,必须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利用地铁接轨上海,这才是长远之计。

区位优势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嘉兴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特色产业,也不仅仅接受上海或是杭州的产业转移。


财经问答大师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分别占全国的1/26和1/6,经济总量19.5万亿元,占到全国的近1/4。

长三角地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也占据一席之地,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

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

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

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除了公认的经济龙头直辖市上海市外,长三角还有南京、杭州、宁波三个副省级城市。

上面是26市的经济总量排名。


根据最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称,今年要加快实施长三角城市群规划。

老戴认为,在未来数年,上海、苏州、南京、杭州,依旧会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居领先地位。那么其余22个城市,最有可能脱颖而出,进入前五的城市是合肥市。

合肥市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正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航空枢纽港、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全国一流的跨境贸易电商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区,全力打造江淮航运中心。


我是戴耀邦 ,产业地产咨询分析师、财经媒体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现居北京,专注于产业地产领域的咨询与品牌营销,欢迎关注本人头条号“戴耀邦”,一起沟通交流。


戴耀邦


先指正一点,描述的不准确,这是最初的长三角城市群规模。2014年通过第二次扩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已达26个城市,也不再仅仅是局限于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范围。扩容后,安徽省部分城市也进入了长三角城市群。


也有部分网友说,长三角为什么要把安徽拉上,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从整个华东版图看,安徽这部分都在南京的辐射范围之内,这就很好理解了。

回到正题,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哪个城市会脱颖而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是内核,南京和杭州是两翼,外加合肥、宁波。这四座城市目前来说,差距并不算太大。其他地级市虽然各有各的优势,但在体量上都无法跟这四大城市相抗衡。苏锡常就是一个典型,虽然县域经济遥遥领先,但总体来说城市规模不够大。


杭州的城市规模已经这么大的情况下,去年还把临安市设区,就是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强大,就要有足够的资源。
城市规模有时候能决定很多事情,这里就不搬上各大城市的数据了。单从个人观点看,宁波将会是未来城市群中那颗耀眼的新星。有天然的良港,区位优势明显。


假装在金华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共有来自“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组成。它们分别为:

  • 上海市

  • 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

  • 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

  • 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而在这26个城市中,哪个最具创新活力?

1月10日,华略智库·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推出的报告《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创新活力排行榜》,对各城市创新活力给出了解读。

机构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的公开统计数据,构建涵盖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配置、科创环境质量、科创产出绩效、创新创业活力五个维度的17个指标,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6个城市的创新活力进行评价和排名。

排名结果

评价结果表明,上海以73分的成绩居于榜首,且遥遥领先,并与杭州、南京、苏州和合肥一起在长三角地区领跑;无锡、宁波、芜湖、常州等城市紧随其后。

第一梯队五个城市的创新活力各具特色。

  • 上海:实现多维度领先的龙头老大

上海无疑是长三角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要素集聚、科创环境质量和创新创业活力三个维度上均为翘楚。

张江科学城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一批国家大科学设施(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上海超算中心、国家量子中心等),成为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础支撑,辐射长三角、面向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为整个社会提供技术创新的平台。

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并于近日正式开工建设。这让很多大城市羡慕不已,不少周边城市已经开始谋划如何成为其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基地。

上海还是垂直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的集聚地。根据《胡润》发布的大中华区独角兽排行榜,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大陆境内的“独角兽”公司共有181家,其中上海41家,位列全国第二,而杭州有20家,南京8家,苏州3家。

上海是座具有强烈开放基因的城市,有理由相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将引领长三角参与全球城市群的创新竞赛。

(特斯拉中国“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奠基。)

  • 杭州:科创产出绩效能力最强

杭州的崛起主要归功于“互联网+”大浪潮的驱动。除了土生土长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等其它巨头也相继落子杭州,其独角兽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同时,紧紧围绕着阿里巴巴等巨头,杭州还汇集了众多互联网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信息产业生态圈。

杭州有很多个“第一”。第一个提出“城市大脑”概念、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移动支付之城”、第一个开展5G车联网试点并有成果落地的城市、第一个国内自主研发“飞天”超大规模通用云计算操作系统的诞生地……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杭州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592亿元、增长14.7%(2017年增速为21.8%),增速比GDP高7.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25.0%,其中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增加值接近600亿元。杭州正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

2018年杭州应届生的留存率76.96%,接近上海86.58%,而南京和合肥仅为58.78%和57.87%;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率大幅领先其他新一线城市。在全国人才净流入排名中,杭州位居第一,流入人才主要进入IT互联网行业,成为“抢人大战”的最大赢家。

(杭州阿里巴巴总部。)

  • 南京:稳扎稳打,实力均衡

南京各维度创新实力较为均衡,其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上位列长三角第二。

南京不乏创新要素的资源。南京有8所高校入围全国高校100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6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41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位列长三角第一。可以说,南京具备很强的基础创新能力。

但是,南京在产出端的创新创新活力和科技创新绩效却不甚理想。根据官方数据,2016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6%,不及杭州的17%和合肥的11%,其基础创新优势没有很有效地拉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南京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6家;而杭州新增589家,合肥新增309家。尤其是,缺乏标杆性创新企业和创业公司,成为南京当前发展的突出烦恼,在全国独角兽企业榜单中,南京只有一家苏宁,与其高度集聚的创新资源不匹配。

未来南京的创新动能是否能够得到全面释放,更多创新载体是否能够落地,有待于观察。

(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孵鹰大厦。)

  • 苏州:苏南创新活力先锋

一直以来,苏州走在开放创新的前沿。90年代起,苏州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机遇,大力引进外资。尤其是作为全国产城融合典范的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引领了苏州经济的腾飞。

近年来,苏州也开始转型,着力补上本土创新驱动这一课。2017年,苏州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123.7亿元(高于杭州的92.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高于杭州的6%);发明专利申请量4.58万件,高于杭州2.56万件。

尤其近年来是众多科技创新载体的落户,让这个城市的创新资源更加丰富:苏州大学获建全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大附一院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牛津大学首个海外研究院落户苏州,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

虽然苏州自身在科教资源方面没有突出优势,但苏州有效地利用了其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托上海的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外溢,在吸引领军人才、创新载体和企业主体等方面的集聚能力表现突出。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博世集团(BOSCH)中国区新研发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互盟信息、凯迪泰医学科技、阿特斯阳光电力等一大批沪上高精尖创新创业项目“嫁接”到苏州。

(苏州工业园区核心商务区。截至2017年,园区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人民币,每平方公里土地GDP达8.6亿元人民币。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微软、苹果、西门子等世界知名高校、企业也纷纷将分支机构、研究院所落户在园区。)

  • 合肥: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最突出

虽然合肥在4个维度均弱于前四名的城市,但其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却最突出。看似令人意外,实则情理之中。

合肥的成功来源其独特的“科教兴市”策略。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搬迁至合肥。合肥因此成为拥有中国一流水平基础科研能力的城市,也是除北京之外中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

2017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仅有三个(另两个是上海和北京),令其他省会城市艳羡不已。

根据实施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2座国家级实验室、6个大科学装置、7大中心与平台、3所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同时,合肥还培养出一大批像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国祯环保等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合肥高新区为核心载体,政府搭建了20余家新型产业研究平台和300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设施,加速吸引长三角创新要素的聚集。

(我国“人造太阳”——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EAST)装置在合肥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

  • 无锡:创新产业之城的底气和远见

无锡的创新活力排名第六,各维度的得分仅次于苏州和合肥。

从曾经依托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代表,无锡一跃成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先行者,成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无锡市GDP跃上万亿门槛,名义增速高达14%,成为第2个GDP过万亿的地级市,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3。

其中,物联网产业的强势崛起,让这个城市成为创新企业的青睐之地。2017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已经超过2000亿元,产业规模占江苏省的50%,全国的25%,成为当之无愧的“物联网之都”。

因无锡近年来一直在构造集成电路“芯”版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集聚了包括华虹半导体、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等在内的200余家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如今,集成电路与物联网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产生了1+1>2的“产业共振效应”。

在这一点上,无锡给那些传统制造业城市树立了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榜样。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拥有世界上首台峰值运算性能超过每秒十亿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构建的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

分维度视野比较

根据各维度上各个城市的分数排名,我们形成了5个创新维度的分布图示。

从创新要素集聚维度看,上海和南京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最强。上海无疑是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龙头,9所高校入围全国高校100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44家;南京紧随其后。

(创新要素集聚维度)

从创新资源配置的维度看,合肥和芜湖脱颖而出,力压江浙其他城市。2016年,这两个城市的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分别为12%和13%,超越了上海和杭州的5%,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黑马”;苏锡常和杭州湾沿线城市比其它城市更为注重创新研发的投入。

芜湖的脱颖而出归功于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芜湖近年来将大量的创新资源投入到机器人产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通过众多激励政策的扶持,已吸引机器人企业100余家,其中不乏大量高成长性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创新活跃。

创新资源配置维度)

从科创环境质量的维度看,上海、杭州的科创环境质量最佳,苏州、南京、宁波其次;江苏省的城市整体上比其它两省更为注重科创环境的塑造。

(科创环境质量维度)

从科创产出绩效的维度看,杭州科创产出绩效最优,上海、南京、芜湖等城市其次。

(科创产出绩效维度)

从创新创业活力维度看,上海继续夺魁,杭州、南京紧随其后。上海凭借独角兽企业数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规上工业企业变化数等指标优势,继续引领长三角。

(创新创业活力维度)

结语与建议

第一,上海是长三角无可争议的龙头。

从市场规模大小、基础设施先进程度、产业结构完善程度、先进人才数量,以及资本密集度等方面,上海毋容置疑地领先。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上海将继续发挥龙头老大的作用,以创新驱动,引领其它城市共同建立新时代的世界级产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城市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不能仅仅依靠自力更生,还要善于借智借势借力,尤其是在交通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的背景下,谁在产业配套和营商环境方面做足功课,对接融入核心城市、吸引创新资源落户,谁就能主动把握新一轮产业转型的机遇。

第二,杭州、南京、苏州、合肥,这四个上海之外的第一梯队城市,未来无疑也是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它们应继续巩固强化自身的特色优势地位,带领周边邻近城市共同崛起。

第三,无锡、宁波、芜湖等第二梯队城市虽然在创新资源投入上发力明显加强,但产出端的创新创业活力却仍然较为薄弱,是未来需着重补齐的短板。科创产出绩效方面,继续与第一梯队城市加强对接,利用好其创新要素的外溢,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吸引力,打造成为重要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承载地,打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是这些城市实现城市功能提升和发展转型的关键。

第四,马鞍山、扬州、湖州等城市处于创新指数排行榜中下游,后发优势足,具备良好的产业化潜力,是未来加快承接第一梯队城市创新资源辐射外溢的潜在地区。宣城、滁州、金华等城市属于长三角创新“洼地”,创新基础较为薄弱。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些后发地区应如何借势崛起,防止虹吸效应?

从发展经验来看,扩大开放、集中资源、聚焦重点仍是颠扑不破的战略路径。后发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禀赋和发展基础,尽快找准自身的赛道,聚焦某一领域做高地、做生态,做到小而精、有特色,并加快与领先城市的合作对接,利用领先城市的创新资源来壮大自身产业体系。

相较于京津冀的“一城独大”和粤港澳的“蛛网格局”,长三角的优势在于,长三角是与国际接轨水平最高、产业综合能力最强的区域,长期以来,以上海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辐射溢出效应显著高于京津冀和粤港澳。

这就意味着,在这轮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机遇下,长三角其它25个城市皆能有机会与上海“同频共振”,释放经济潜力。

苏州(昆山)、嘉兴、南通等城市已经纷纷开展深度接轨上海的行动。例如,嘉兴市发布《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举办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推介大会暨2018上海·嘉兴周,签约项目46个;南通提出要做上海“北大门”,陆续举办上海(苏南)项目招商周、2018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等重大活动。

回望世界各大城市及城市群发展史,永不停止的创新、海纳百川的胸怀,成就了如今的璀璨辉煌。古如此,今亦是。创新依然是现代城市发展进步的制胜法宝和不竭动力。

在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各个城市如何链接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动能、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城市的标志性IP,将决定各个城市在新一轮竞合格局中的排位和话语权,更决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成效。



作者 | 华略智库·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整理 | 胡万程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南风窗NFC


最新统计数据显现,2017年上海GDP达到30133亿元,全国排名第一,成为中国唯一一座跨入3万亿的城市,另外长江三角洲区域内2017年GDP全国排名前20位的还有另外6个城市。它们分别是第7名苏州17000亿元,第10名杭州12556亿元,第11名南京11715亿元,第13名无锡10511亿元,第15名宁波9850亿元,第18名南通7750亿元。还有第28名的常州6620亿元。

在全国GDP排名前20的城市当中,长三角区域城市竟然占据7席,足以说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之高。区域内产业密集、齐全,配套设施完善,不愧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风向标。可以说区域内每座城市都充满活力,上海、苏州、杭州尤为突出。长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以宁波、南通为两翼,以苏州、杭州、无锡、常熟等城市为腹地,以南京为尾翼,形成长三角区城市群区域经济带。

如今,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稳坐中国第一已无悬念,苏州、杭州已强势崛起,南京也不甘落后。作为长三角大都市圈来说,哪个城市能脱颖而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们已经是产业互补、交通畅通的一体化的经济体了,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大力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带的前景将更加光明,必将引领和带动长江沿岸腹地及中国大陆经济向前迈进。

长三角区域经济带将扩大影响至合肥、泰州、芜湖、宣城等地,带动内陆省份安徽的经济发展,打造成为覆盖形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世界第一大经济带。



2020华小管


长三角位于长江下游出海口区域,聚集江浙沪三省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是中国金融中心,地位毋庸置疑。那下一个会脱颖而出的会是谁呢?



个人观点应该是杭州,随着G20峰会在杭州的召开,以及即将到来的2022年亚运会,杭州是继北京广州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城市,可见杭州的魅力,让更多人选择了杭州,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杭州。杭州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像阿里巴巴、网易等公司都在杭州,高新技术人才众多,是杭州发展的一大动力。



其次杭州是最靠近宁波北仑港口的省会城市,运输和外贸也会更加便利。最近杭州也已经成为新一线城市,其魅力指数85.67,在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同时杭州历史文化悠久,杭州的底蕴,可以支撑起这座城市的未来。所以,我觉得杭州会在未来从长三角区域脱颖而出,成为长三角区域仅次于上海重要极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喜欢可以点赞)


幸福在金华


我觉得未来长三角脱颍而出的一定是杭州:

1,杭州的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以及文明程度。对新事物的包容和探索,比如当时的阿里巴巴这个新事物的落地,还有斑马线前对行人的礼让,以及对外来人口的尊重;

2,互联网良好的基础。有阿里巴巴的这个平台,吸引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落户,也带了相关产业的壮大,大数据的沉淀。

3,良好的政府积极作为的态度,带来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入。比如跑一次服务的创新,解决了百姓的痛点。暂住证制度的创新,带来外来人员的稳定性和贡献。

4,优良的城市环境,开放的西湖,宜居宜业城市环境的打造,让未来可期待。

5,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积极支持。繁荣昌盛的民营经济,这个是未来城市稳定且积极增长的动力。

6,大的城市面积,现在有萧山,余杭,临平新增的几个兼并的区,为未来的增长留足了发展空间。

7,持续增长的净流入人口。人口是城市繁荣的基础。


吊顶哥张爱斌


“脱颖而出”,我想意指过去一般般,今后潜力巨大的城市。从这样的视角去分析,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都已是万亿俱乐部成员,自应快马扬鞭更上一层楼。排在后面的几个城市,合肥、芜湖、南通、嘉兴,都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都有各自拿得出手的优势特点潜力,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合肥为安徽首府,拥有中科大这个宝贝资源,过去缺的是创新精神,有偏安一隅安于现状之嫌,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偏慢,以至于没有把握好前三十年的黄金时机。芜湖接受南京辐射,政府对招商引资不遗余力,新产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应该着重改善营商软环境。南通制造业基础不错,土地资源多,地理条件优越,有条件大干一番。嘉兴是洼地,在沪杭苏三个庞然大物夹缝中生存,不少精华都被虹吸走了,然而,正因地处肩担中间这个特殊位置,这十年主动对接上海,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接受辐射,颇有中间崛起之意。


54163208


长三角聚集江浙沪三省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是中国金融中心,地位毋庸置疑。那下一个会脱颖而出的会是谁呢?

我觉得是杭州,由于本来浙江省是各地县市均衡发展,所以杭州市并不杰出,现在以杭州为中心,打造一个城市。把整个浙江作为一个城市来做,杭州就是城市的中心区。环绕杭州通向了各个县市的高铁规划。举全省之力,杭州必定锋芒毕露。

最近杭州也已经成为新一线城市,其魅力指数85.67,在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同时杭州历史文化悠久,杭州的底蕴,可以支撑起这座城市的未来。

这仅仅只是代表本人的观点,在每个人的心目当中,觉得哪个城市都有可能。城市前景光明并不等于自身前景光明,再发达的城市中也会有最贫穷的阶层,想要在未来的“世界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了解城市的发展前景之外,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让自己的发展速度超过城市的进步,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阶层。


镇江嗨说


杭州 ! 唯有杭州 !

长三角作为中国的富庶之地,地域城市虽然有上海、以及浙江6市、江苏8市共15个之多,但是,在过去20年,真正在gdp、财政财收、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只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和宁波。

从gdp总量上看,杭州目前仍居于上海和苏州之后,从人均收入看,杭州目前也依然居于上海和苏州之后,但是,从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创新经济的规模来看,最近5年,杭州加速快跑的态势明显,2013年苏州的gdp总量高出杭州4600多亿,而2017年这gdp总量的差额已缩小到3300多亿,基于苏州的人口总量比杭州多400万左右,苏杭之间的人均gdp已相差无几。

比较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和宁波这五大城市,上海是老大帝国之城市、盛世已过,苏州的外资和制造业好利优势也已不复存在,南京则是人未老、身已衰的代表城市,而宁波作为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在重工业时代已经过去之后,其沿海之区位优势也已不复存在。

唯有杭州,青春之朝气犹在,新经济之花蕾刚刚萌发,其鲜花盛开之势,令人沉醉,未来不可限量。

看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当下的杭州,不仅已拥有巨无霸的阿里巴巴,而且,还有网易、恒生电子、海康威视、同花顺、蘑菇街、贝贝网、51信用卡、挖财、丁香园等不下百家的新兴独角兽企业一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已经赶超了上海,甚至比苏州、南京和宁波三市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当下的杭州,已经成为新经济创业的天堂,未来十年,将毫无疑问引领长三角乃至全中国的新经济创业潮流一一形成南有深圳、东有杭州之并驾齐驱之格局,至于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其新经济创新势头在这一语境之下,或将永不凋落。未来,真正的一线城市将是北上深杭。

杭州新经济的突飞猛进,与他特有的“小政府、大市场”的创新氛围有关。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也正因为此,才有了上海、包括苏州、南京和宁波过去二十年的经济辉煌,但是,新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已经不再过于依赖投资,而是更多地依靠内在创新动能的拉动。

在传统经济时代,“大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的模式,可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新经济时代,只有“小政府”,只有真正服务性的政府,才真正有可能激活创新经济内在的动能。

就此而言,作为近5年脱颖而出的新经济标杆城市杭州,确实有许多方面,值得上海、苏州、南京、宁波、以及其他长三角城市学习一一他们应该虚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