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公元前202年,戰神項羽在垓下戰敗,突圍至烏江畔,自刎身亡。自此,楚漢戰爭結束。二月二十八日,劉邦在定陶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正式稱帝。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早在登基之前,劉邦便兌現了他的承諾,分封韓信為楚王、英布為淮南王。待到天下大定之時,除開以上兩位,劉邦還分封了梁王彭越、韓王韓信、趙王張耳等等,總之共七位異姓王。

“又要回到過去了。從今以後,漢國為漢王朝的宗主國,其他各國則皆為諸侯。縱橫家又可以合縱連橫了,諸子百家又可以遊歷各國了。還是這樣好啊!”

那時的人們,也許真的有人這樣想過。可事實是,這個新建立的漢王朝,嚴格來講,應該叫做漢帝國。那位坐在長安城裡的最高領袖,也不叫天子,而是皇帝。

一字之差,千壤之別。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邦國時代的特徵在於,天下有若干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國家雖然組成了一個相對鬆散的邦聯,卻各自相對獨立。而且,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實際上,各國共同擁戴的那位天子,對其他邦國根本無法行駛主權。甚至,如果哪個邦國足夠強大,還可以興兵討伐天子。

但在郡縣制之下,無論郡還是縣,抑或後來的州、唐朝的府、明清的省,都只是帝國的一個組成單位。任何單位都必須聽從中央的命令,單位的主權也完全統屬於皇帝。

毫無疑問,邦國制與郡縣制是存在著天然矛盾的難兄難弟。嬴政與李斯發現邦國制是落後的政治制度,便大刀闊斧將其徹底革除,只是這種辦法太過激進,間接導致了秦帝國的二世而亡。因此,到了劉邦的漢,這樣的事情,便不能再搞。

於是,劉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造了“郡國制”。

而這,也是韓信的死因。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劉邦似乎是喜歡郡縣制的。

在暗度陳倉,攻佔三秦之後,他立刻把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的地盤統統改為郡縣制。事實上,劉邦稱帝之後,除了分封的諸王領地,漢帝國的所有疆域,也都是郡縣制。

對劉邦來說,分封諸王,只是戰爭年代的權宜之計。這背後有多麼不情願,只有他自己知道。

應該率先搞清楚一點:此時的王,與後世的“王爺”、“藩王”完全不同。這些異姓諸王,有軍隊,有將相,有使節,有徵收稅負的權力,也有發佈政策的權力。他們與劉邦一樣,也是一國君主。

也就是說,自打分封諸侯的那一刻,這些異姓諸侯王,就已經站到了劉邦的對立面。時代已經變了,秦朝這個巨大的實驗犧牲品證明,在中國,集權的郡縣制是完全可行的。秦之所以滅亡,只是因為他們沒能學會如何正確的使用權力。所謂“失在於政,不在於制”(柳宗元語),便是如此。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當然,這個道理,劉邦不一定懂。事實上,若干年後的司馬遷和賈誼也搞不懂。他們只是認為,秦的滅亡,一是“仁義不施”,二是“攻守之勢異也”。這個觀點固然正確,卻沒能挖掘到事情的本質。直到幾百年後,柳宗元才徹底搞明白這個問題。他在《封建論》中指出,周亡於制,秦亡於政,秦朝實施了郡縣制,因此“有叛人而無叛吏”,漢朝初年,也是“有叛國而無叛郡”,由此可見,郡縣制就是比封建制先進,“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

但好在劉邦是個聰明人,他能夠敏銳的意識到,這些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異姓諸侯王,都不夠安全。他已經老了,待到自己百年之後,剩下孤兒寡母,強敵環飼,漢帝國該如何是好?

好辦。換掉所有的異姓諸侯,讓自己的子侄兄弟做國王。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韓信的所謂“謀反”,就是理所應當的了。就算他不反,劉邦也需要他反。而且,事實也正是如此。

韓信原是齊王。這個王位,是戰爭年代他向劉邦要來的。待到項羽覆滅之後,劉邦將他徙封為楚王,理由也很正當:義帝熊心沒有後代,韓信又是楚人。回到自己的家鄉做王,衣錦還鄉,不是比做齊王更好嗎?

韓信對這個安排似乎也很滿意。但是,這個楚王,他只做了大概半年。公元前201年冬十月,有人密報,稱韓信謀反。於是劉邦採納陳平的計謀,南巡楚國,命令韓信郊迎。

在此引用 @葉微香小姐的文章。

他帶著鍾離眜的人頭去見劉邦,劉邦讓早有準備的武士綁了他。

韓信長嘆一聲:“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啊!”

劉邦眨巴眨巴無辜的大眼睛:“有人報告說你造反耶。”

繳械,押解上路,到洛陽,赦免,由楚王降為淮陰侯。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樣的場景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說,直到此時,韓信才真正明白,時代已經變了。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其實,在那個時代,如韓信般認不清形勢的人還有很多。比如趙國國相貫高,梁國大夫欒布,都是帶有戰國思維的,只忠誠於主君的士;還有蒯通,明顯也是有著列國時代朝秦暮楚氣質的縱橫家。在漢朝建立之初,這些人仍然保持著他們固有的邦國思維,殊不知,如今的天下,是奇葩的郡國制。

而我上面已經說過,郡縣制與邦國制,是針尖對麥芒的兩種政治制度。強行把它們摻和到一起,搞成郡國制,其結果只能是,兩套系統互不兼容,最終政令一體的郡縣制,幹掉封建的邦國制。

所以,後人常說劉邦濫殺功臣,這個結論並不能成立。蕭何、張良、曹參、周勃等功臣不僅沒有被殺,反而加官進爵。劉邦真的要對付的,只是韓信、英布這樣的諸侯王。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不過,雖然抓了韓信,劉邦卻並沒有殺他。其實不僅韓信,趙王張敖“被謀反”之後,也沒有死,只是降為宣平侯。彭越被捕後,劉邦也只是將他降為平民,貶到蜀地,可惜他的運氣太差,在路上遇到了呂后。

由此可見,劉邦並不是真的要殺掉異姓諸侯王,他的目的,只是奪取對方的國家而已。只有臧荼這樣的項羽舊部,才會出於政治需要斬殺之。

史籍記載,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劉邦曾經找他聊天。劉邦說,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馬?

韓信回答:超不過十萬。

劉邦又問:那你呢?

韓信說:自然是多多益善。

由這條史料可以看出,劉邦似乎經常去找韓信聊天。再聯想到韓信死後,劉邦“且喜且憐之”的反應,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

也許,對韓信,劉邦始終下不了狠心。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漢十年九月,陳豨反,劉邦御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據記載,韓信曾暗中派人送信給陳豨,表示將在京城舉事。

可事情到底還是出現了十分戲劇性的轉折。據說,有一位無名無姓的“舍人”得罪了韓信,於是韓信將他囚禁起來,欲殺之。舍人的弟弟見狀,便跑到宮裡,向呂后告發了韓信即將謀反的事實。

呂后聽罷,便與蕭何謀劃,將韓信騙進宮,處死在長樂宮鍾室。

韓信之死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很多人認為,韓信的所謂“謀反”,根本就是呂后故意捏造的。若真的要反,何以當國王的時候不反,反而被貶為淮陰侯,囚禁在家的時候才反?太違反常理了。

其實,我認為,糾結於史料是否真實,並無必要。因為韓信必死無疑。就算現在不死,待到劉邦死後,他也活不長。他的存在,與呂后的政治需求,是完全相悖的。

為了能夠安靜祥和的度過晚年,呂后設計處死了韓信,騙殺了彭越。劉邦死後,她還殺死了曾經的競爭對手戚夫人。可以說,這個女人一直在處心積慮的為自己的接班做準備。

也因此,韓信,這個有著雄才大略的傢伙,必然會登上呂后的黑名單。

“兵仙”韓信非死不可,竟是因為這件小事?

所以,韓信是一位頗有悲情色彩的匹夫。他成功於戰亂年代,失敗於邦國制與郡縣制的大變革之下,並最終死於婦人之手。

韓信是否真有過謀反的舉動,其實並不重要。事實上,韓信、彭越、張敖三位諸侯,都是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被謀反”。也就是說,只要韓信還是異姓王,那麼,他就天然的站到了劉邦的對立面,站到了皇權的對立面。

時代確實已經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