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榮氏宗支——待考支

待考支

待考支, 《孔子世家譜》 原稱失敘支, 《榮氏宗譜》 稱失序支,孔氏家譜

2008 年譜改稱待考支。

何謂失序支?

宗譜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序昭穆”。 “昭穆”者, 古代宗法制度,宗廟中

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 “序昭穆”

就是按照長幼、上下等關係排列好次序。

如果從某人開始,其後代不再出現在宗譜上,就稱為“失序”或“失敘”

。有的地方支派不知道自己的始遷祖是誰,從哪裡遷來的;或僅知道始遷祖的

名諱,不知何處遷來;或知始遷祖從何處遷來,但不知其輩分,這些我們都稱

為“失序支”。

我們榮氏發源於汶上,第一世祖榮旂子金度,金度三子曰璽、四子曰玿、

五子曰珂皆失序,此後歷代常有失序者。

當前我們榮氏好多支系都很難與汶上譜聯接,如湖南東安始遷祖榮理學來

自東魯、安徽樅陽榮啟宗來自幽燕,但不知具體來自何地,也不知其輩分;安

徽六安榮堂來自兗州府昌平鄉,一直未與昌平榮氏聯繫上;江西萍北支系雖為

榮毗子諶公後裔,但未與北平無終榮氏理順世系。都是“失序支”。

其餘姓氏也有“失序支”,孔子後裔稱為“失敘支”。民國版《孔子世家

譜》 第四集全是失敘支,共兩卷記載 77 個支系。但他們雖然在曲阜譜上“失敘”

,但由於全國孔氏採取統一的行輩用字,他們的輩分並沒有亂。如山西趙城縣

孔氏支失敘,他們只知道始遷祖是孔之德,不知何時由何地遷入山西,趙城支

系宗譜從興仁、興義、興禮、興智兄弟開始才有比較完整的記載。他們雖未與

曲阜合譜,但從名字知道,孔之德為“之”字輩, 52 世。興仁、興義、興禮、

興智兄弟“興”字輩, 66 世。中間雖有 13 代沒有記載,但後代輩分沒有亂。

所以孔氏稱“失敘”而不稱“失序”是很有道理的。他們“失敘”只是曲阜譜

上沒有記載,但輩分並未有紊亂。我們榮氏各地支系行輩用字各行其是,一旦

與汶上失去聯繫,則“昭穆”紊亂,真的“失序”了。所以統一全國榮氏行輩

用字,是保障榮氏世世代代永不“失序”的根本。

我們現在稱之為待考支,就是期望這些支派有朝一日能找到根,能與汶上

合譜。

江西萍北支

江西萍北榮氏始遷祖泰公,官羽林倉曹參軍。唐高宗年間,因軍務過江西

萍北,愛其地皆純良之士,擇其裡有仁厚之風,遂自會稽遷其家人而居之。

萍北族譜收有桐木、慄市、安山、洲田榮氏支世系。

宗譜文獻

江西萍北榮氏宗譜以周時息好為第一世祖,至 46 世子諶公,其根據皆出自

子諶公的《仿宗法說》 ,遷萍始祖泰公則順延至 54 世。故其應為萍北榮氏宗譜

的重要文獻。

仿宗法說

……魯隱公,其同母弟二,曰息好、息如。周桓王封息好於為州西北羅璧

居庸關虎北口右賜伯爵,食邑上谷郡,壽七十歿,葬岐山。娶仲子娥生子辰申,

周王又命息如為周大夫,易名曰叔,莊公元年,王欲其叔侄相協,乃使榮叔來

錫桓公命,莊公二十年辰申請於朝奉惠王襲舊爵,壽六十歿,葬居庸關。子二,

長敏季,諱黃,遊楚而仕,於楚去敏字而單曰季,城漢之役諫子玉弗聽事詳左

氏;次敖季,文公十七年奉命襲爵,壽六十五歿,葬上谷郡五里牌。子僑如,

成公十六年奉命襲爵,壽七十歿,葬虎北口。子仲獻不由王詔,攝位景王徵入

朝,罷伯爵,除食邑,仍賜姓上谷榮氏,壽二十九,面王悔過泣血而卒。天王

言於諸侯曰:獻性剛烈,有改過自新之心,敕葬中坵,封自新忠為王。仲獻生

二子,子明諱誠,襄公二年請命天王,敕封思慎大夫,壽八十歿,葬魯地長勺;

幼子起期,宣聖尊之。誠生三子,長曰祈,魯大夫;次曰神,襲父爵,壽四十

九歿,葬城埠;三曰祐,字駕鵝,魯大夫,成伯成事詳春秋。神生駕武,封錫

御大夫,壽六十八卒,葬城埠。駕武生莊,襲錫御大夫。莊生子光,哀公十七

年,敬王命出師,封都護尉,壽六十九卒,葬乘坵。子曰勉,歷賜鎮上谷祖墓,

居虎北口,壽六十卒,葬虎北口。生子羅璧,壽七十卒,葬上谷府後龍山。生

子二,曰居庸,曰虎北,蓋以所居之地而名也。居庸生子三,長東生,次南來,

少鎮中。虎北無嗣,南來子國聲,國聲生宣化,宣化生子三,長丁、仲子、主

任,威烈王二十五年封長丁鎮平陽,安王二年,擢仲子冀州令,鎮西河,安王

三年,主任擢大保,壽七十歿,敕葬關口。主任子宜,顯王八年,以父有勳於

朝,封岐雍伯,卒於慎靚王二年,敕葬雍門東山。宜生子八,長曰涓,赧王二

十年擢涓任天官冢宰,掌邦治三十三年,使弟泊拔魏地、鎮河南平皋邱邑。涓

之次子曰平長,見秦起不仕,兄弟隱居。平長生子炎,至漢高祖元年,隨官軍

招討八州,抑強秦有功,挈家居於東淆山下秦關之東、漢關之西,封鎮關將軍,

壽九十卒,葬東眉山蒼龍窟。長子綜,次子仡,高祖二年,綜同弟仡參官軍,

擒五諸侯兵。綜子郴,有功,擢都騎舍人,同叔守金陵。漢高皇后元年,詔郴

九江司馬,壽五十六卒,葬興天寺父墓西傍;仡子耳,耳子郡,授職一年,壽

十九卒,葬龜石嘴。郡子曰川曰廣,川接父職,壽四十九卒,葬墨龍崗。其子

靖,年十九卒,葬睡對獅亥上。子洪,方二歲,母祈氏年十九守節,川之撫子

九江司馬狄驥以狀聞漢宣帝,本始元年詔旌表榮靖妻節婦祈氏慈順廉節德厚夫

人意人,仍賜子洪奉母,洪學問淵深成名士至老接爵,壽八十卒,葬盧心侖。

洪生三子,世民、受民、惠民。世民接爵生承通,壽五十七卒,葬盧山崗龍崩

巖。生子謹,謹生子英賢,壽六十卒,葬龍塾。英賢生民望,民望二子,長正

已,次孝已。兄弟自幼勤學,無書不讀,時王莽篡位後十六年辛巳,佐漢鄧禹,

官參軍,建武三年,禹表薦之,遂擢正已兄弟左右冀輔尉,孝已無後,壽六十

八終,漢明帝永平元年二月庚申敕賜還裡,迎精魂於家廟,碑錫銘旌之。正已

子神器,擢司空令,章帝建初三年升大保令知內院事,壽九十卒,於質帝本初

元年葬谷陵父墓傍西。神器三子,長曰大徽,次曰之高,幼曰少成。大徽鎮遼

平,少成早世,桓帝延熹九年擢之高中書門下集賢令,壽七十四卒,於獻帝建

安二十五年葬長安正南山子午谷。之高子曰房諱林,後漢主建興元年授房秘書

監,壽八十卒,葬杏林坡。子所天號三普,晉武帝大始七年擢為御學院師,卒

於晉懷帝永嘉二年,葬鸚鵡喬山。所天長子以彪,永嘉五年授長秋令,壽九十

九卒,葬岐雍縣門東祖墓傍。彪生瑁,瑁生自立、景華。穆帝昇平二年,擢自

立光祿寺勳,擢景華鎮強川。自立公壽八十八卒於晉安帝義熙十年,葬龍泉寺

後。自立公生慎公,慎公生二子,長予高祖思道公,諱恭;次予叔高祖思質公,

諱義。思道公不仕,事父母至孝,壽六十三卒於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葬父墓

傍。思道公生餘曾祖進善公,字樂,為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舉孝廉,曾祖執祖

誥命入朝,遂擢右衛知左右監事,泰史元年,奉宋明帝敕賜几杖詔,曾祖食邑

金華,遂居之,年九十四卒,敕葬金華山義龍堆為墓。曾祖三子,長伯祖德達

公,次嫡王父長亭公,季叔祖相行公。伯祖生二子,長堂伯東晹公,次堂叔東

明公。嫡王父生先考兄弟三人,先考諱建緒,號中軒,東房其字也,初擢始洪

二州刺史,後為息州刺史,自比楊彪,同朝所憚;次嫡叔東魯先生,少嫡叔東

來先生為楚州參軍,有善政,皆世居金華。茲予沐先澤,庸皇恩為華州長吏,

旋詔為御史。 ……

隋開皇二十年庚申秋七月穀旦

殿中侍御史兼尚書裔孫子諶氏謹志

存疑

萍北譜載,魯隱公之子息好,被周桓王封之於為州居庸關虎北口右,食邑

上谷,因而萍北榮氏以息好公為一世祖;五世仲獻公生二子,長子子明,次子

起期;六世子明三子,長子祈公,次子神公,三子駕鵝;四十五世建緒;四十

六世子諶;五十四世泰始遷萍北。

其中疑點甚多。

其一,萍北譜記載,六世子明封思慎大夫,三子,長子祈公,從學聖門,

封厭次侯;次子神,襲父爵;三子祐,字駕鵝,魯大夫。

這裡“祈公”顯然就是指孔子弟子榮旂公。旂公生於公元前 542 年,這年

正好是魯襄公在位的最後一年。 據史籍《左傳》 記載, “魯襄公自楚國返回,

聞季武子襲擊卞(魯莊子食邑),欲不入,榮成伯賦《式微》 ,魯襄公乃歸。 ”

也就是說,榮駕鵝陪魯襄公出訪的時候,旂公還未出生,怎麼會成了旂公的弟

弟呢?

其二,子諶公寫的《仿宗法說》 ,稱“先考諱建緒,號中軒,東房其字也,

初擢始洪二州刺史,後為息州刺史,自比楊彪,同朝所憚;次嫡叔東魯先生;

少嫡叔東來先生。 ”且東房、東魯、東來之父皆長亭。另一篇《歷代源流總序》

也說, “東房仕周,曆始、洪、息三州刺史,有氣節。子子諶公為尚書令,由

金華淮北遷會稽。 ”兩處皆以建緒和子諶為父子。

實際上建緒公與毗公子諶為兄弟,父榮權, 《北史•列傳》 記載的很詳細

(附錄於後)。隋建業二年隋煬帝敕榮權、榮毗父子的敕書也可為證。

《仿宗法說》 羅列了前後共 46 代人,歷史跨度 1300 餘年,作者竟然能將

每個人享年多少歲,葬於何處說得一清二楚,不合常理。

綜前所述,這篇文章不大可能是子諶公寫的,其內容的可信度不高。

其三,萍北譜,始遷祖泰公是子諶公 8 世孫,這也相當離譜。子諶公“隋

開皇中,累遷殿內局監”,隋開皇年間為公元 581—604 年;泰公唐高宗年間定

居萍北,唐高宗 649—683 年 。兩個時代之間最少 45 年,最多 102 年,子諶公

嫡傳 8 代,豈不荒唐。開皇是隋文帝楊堅的年號,歷經隋煬帝、唐太宗,到唐

高宗李治,其間不過隔了兩代帝王,所以泰公也就是子諶公的三世孫即榮氏

37 世上下。

以上三點,足以證明萍北世系自始遷祖泰公以上皆不可靠。

既然萍北榮氏 7 世祖是先賢榮子, 46 世祖是子諶公,就是說萍北支系也是

汶上第一世祖榮子祺的後裔,並且是榮毗子諶公這一支。

在汶上老譜先賢榮子為第一世祖,子諶公是 34 世。歷世先祖如下:

1 世祖 旂 唐雩婁伯 宋厭次侯

2 世祖 金度

3 世祖 曰玠

4 世祖 增禔

5 世祖 纘緒

6 世祖 存信

7 世祖 任時

8 世祖 世胄

9 世祖 元凱 週末逸士,有留日記省事篇

10 世祖 寶珠

11 世祖 開子

12 世祖 鹹揚

13 世祖 於清 漢校書郎

14 世祖 懷珍

15 世祖 進級

16 世祖 枚卜

17 世祖 佔鰲

18 世祖 允始

19 世祖 家宜 著作修身要言數則

20 世祖 萬年

21 世祖 協陶

22 世祖 承統

23 世祖 宗雷

24 世祖 欣注

25 世祖 百頌

26 世祖 以續

27 世祖 心直

28 世祖 乾

29 世祖 銓

30 世祖 思聰

31 世祖 詩言 齊北平護軍

32 世祖 廷臣 進士

33 世祖 權 北魏兵部尚書

34 世祖 毗 字子諶 隋治書侍御史

毗公子諶之後的世系為:

34 35 36 37 38 39 40

毗—定武—大偉—輸—貞—國城—可畏—

對照萍北譜,若以泰公為 37 世,泰公之後世系為

37 38 39 40

泰—逵—彥昭—可久—

則與 37 世輸公之後三代,名諱也有相似規律。 按此推測,始遷祖泰公應

為 37 世比較合理。

附 《北史•列傳》 第六十五

榮毗,字子諶,北平無終人也。

父權,魏兵部尚書。

毗少剛鯁,有局量,涉獵群言。仕周,位內史下士。隋開皇中,累遷殿內

局監。時以華陰多盜賊,妙選長史,楊素薦毗為華州長史,世號為能。素之田

宅,多在華陰,左右放縱,毗以法繩之,無所寬貸。毗因朝集,素謂之曰:

“素之舉卿,適以自罰也? ”毗答曰: “奉法一心者,但恐累公所舉。 ”素笑

曰: “前言戲耳。卿之奉法,素之望也。 ”時晉王在揚州,每令人密覘京師消

息,遣張衡於路次往往置馬坊,以畜牧為辭,實給私人也。州縣莫敢違,毗獨

遏絕其事。上聞而嘉之,賚絹百匹,轉蒲州司馬。

漢王諒之反也,河東豪傑以城應諒。刺史丘和覺變,遁歸關中。長史渤海

高義明謂毗曰: “河東國之東門,若失之,則為難不細。在中雖復匈匈,非悉

反也。但收桀黠者十餘人斬之,自當立定耳。 ”毗然之。義明馳馬追和,將與

協計。至城西門,為渤海所殺,毗亦被執。及諒平,拜書侍御史,帝謂曰:

“今日之舉,馬坊之事也。無改汝心。 ”帝亦敬之。毗在朝侃然正色,為百僚

所憚。後以母憂去職。歲餘,起令視事。尋卒官。贈鴻臚少卿。

毗兄建緒,性甚亮直,兼有學業。仕周,為載師下大夫、儀同三司。及平

齊之始,留鎮鄴城,因著《齊紀》 三十卷。建緒與文帝有舊,及為丞相,加位

開府,拜息州刺史。將之官,時帝陰有禪代之計,因謂建緒曰: “且躊躇,當

共取富貴耳。 ”建緒自以周之大夫,因義形於色曰: “明公此旨,非僕所聞。 ”

帝不悅。建緒遂行。開皇初來朝,上謂之曰: “卿亦悔不? ”建緒稽首曰:

“臣位非徐廣,情類楊彪。 ”上笑曰: “朕雖不解書語,亦知卿此言不遜也。 ”

兼始、洪二州刺史,俱有能名。

湖南醴陵衡公支

據江西萍北譜,江西萍鄉支榮衡,由江西遷居醴陵淥江。醴陵支遷入和遷

出情況待考。

德州寧津會公支

據德州寧津縣城北大柳鎮榮氏宗譜,明永樂二年,會公由山東諸城遷往德

州寧津縣城北大柳鎮,為德州寧津支始遷祖。由榮氏諸城哪一支遷來,會公後

裔都是遷往何處,待考。

南京馬州船埠支

金陵馬州船埠道奇公支系,一世祖孔熙公;二世祖希烈公;三世祖道奇公,

宋徽宗戶部侍郎,抗金名將;四世祖三捷公,福州太守,紹興 12 年歸南京馬州

船埠;五世祖守禮、守義,守義遷金陵濠州;六世祖友華;七世祖彥超、彥越、

彥起;八世祖世顥、世頤,世顥後人徙居湖南東安。

金陵馬州船埠後裔分佈圖

馬州船埠——湖南東安——重慶(大足、榮昌、渝北)

—四川(安嶽、鄰水、宜賓)

—廣西(全州、興安、臨桂、梧州)

—廣西(崇佐、平樂、恭城)

—貴州開陽

—廣東韶關

—湖南江華

—南京濠州——四川內江——貴州遵義——重慶璧山

—貴州仁懷

—貴州湄潭

—重慶永川

—雲南曲靖

道奇公後裔

三捷——守禮——友華——彥超——世顥——智成——孝凱(遷湖南東安)

—孝學

—智遠——松

—智浩——釜

—世頤

—彥越

—彥起

—守義(遷南京濠州)

守義公遷居金陵濠州

孝凱公遷湖南東安,

南京濠州支守義公後裔

守義——友貴——彥勳——世治——代顯——熙明——隆文——榮順

—榮歚

—隆武——榮昆

—榮元

—熙吉——隆豫——榮瑣

—榮須

—隆泰——榮穎

—榮顧(遷四川)

—代興——熙朝

—熙國

榮顧 隨蜀王來四川成都府為官,離任後遷內江縣千秋裡大石頭張家灣;

四川榮顧公後裔

榮顧——榮琮——鵬——大謨——林—月—皓—彥學—明德—得聲(遷永川)

—鴻——大洲——淳(官湖廣襄陽)

—濱(雲南曲靖府知府)

—崢——明修——諆——月慎(落戶遵義)

—月明(官北直)

—月增(官北直)

—綱——大材(官山西大同)

榮大材 山西大同府二府;

榮淳 湖廣襄陽鎮大總戍;

榮濱 雲南曲靖府知府;

榮崢 虎皮口鎮邊將軍;

榮諆 北直守備;

榮月慎 落戶貴州遵義縣通坪裡東鄉六甲榮家臺;

榮月明、榮月增在北直為官;

貴州月慎公後裔:

月慎——萬彩——金鐘——尚仁——應鸞——攀富(重慶璧山)

—應鳳——攀貴

—尚義

—萬遐——金華——尚禮——應祥

—萬仁(居貴州省仁懷縣)

—萬禮(官湖廣)

榮月慎 落戶貴州省遵義縣通坪裡東鄉六甲榮家臺;

榮萬遐 落戶貴州省湄潭縣金橋;

榮萬仁 落戶貴州省仁懷縣緝麻山;

榮萬禮 湖廣為官;

祖籍溯源

九文公《世系徵考》 關於道奇公一支,歷世先祖點到的人物有:榮旂——

榮廣——子諶——建緒——道奇。這說明,金陵馬州船埠榮氏是榮旂後裔無疑。

因為榮廣與子諶、建緒不是一支,所以他們可能是榮廣的後裔,也可能是子諶

公或建緒公的後裔。有以下幾種可能:第一,榮廣是汶上榮氏第 12 世,其後裔

到 21 世庚陶公外徙未詳,馬洲船埠榮氏有可能就是這一支;第二, 34 世建緒

公後裔到 49 世義制公後無記載。馬洲船埠榮氏也有可能是這一支;第三,

34 世子諶毗公,傳至 51 世毖公,毖公是宋徽宗朝廷大夫,道奇公為宋徽宗戶

部侍郎。子諶公後裔二人同朝為官可能性較小,但我們可以由此猜測道奇公應

為 51 世左右。

湖南東安支系

湖南東安榮氏祖籍山東,緣起元代。元時,始遷祖禮學公由山東遷居南京,

後被朝廷派遣芝城任永州別駕。禮學公扶其祖父孝凱公、父友澤公蒞任。若干

年後禮學公之子智浩公遷居東安大坪,生二子,長子信熊,次子信儉。信熊公

生十二子,自甲一郎至甲十二郎。信儉公偕甲一郎、甲二郎、甲三郎、甲五郎、

甲十郎、甲十一郎遷居外地,信熊公留甲四郎、甲六郎、甲七郎、甲八郎、甲

九郎、甲十二郎依湘江而處。後甲七郎遷居杉林,甲十一郎遷居銀山,所存者

甲四郎、甲六郎、甲八郎、甲九郎遂開東安榮氏四大房之基。

從明朝開始,就有湖南東安榮姓人遷居湖廣,雲、貴、川及粵西各地。現

今廣西全州、興安、臨桂、平樂、恭城及崇左一帶榮姓人家之始祖來自湖南東

安。如廣西平樂部分榮氏宗親為湖南東安友凱公後裔;又如廣西崇左縣江漲村

榮姓,也是由湖南東安遷來,清朝康熙年間,湖南省永州府東安縣十三都仁智

鄉(解放後為獅子鋪鄉)橫家塘的榮子玉和榮子美兩兄弟,因生計來到廣西南

寧府扶南縣四都五冬江漲村。其後傳宗接代,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三百三十餘

年。

歷史人物

榮清 字茂高,湖南永州府人。按《祁陽縣誌》 :清,洪武己巳貢士,任浙

江嘉興縣知縣。

太子少保銜振威將軍榮維善 生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字楚珩,東

安獅子鋪人。

同治三年,榮維善“年未壯室,方冀長為國家效力疆場”。 20 歲時,投軍

“精毅營”,跟隨東安縣同鄉、清軍將領席寶田,開始戌馬生涯。因武功高強,

由一個“親兵”升至“千總”、 “遊擊”。

同治四年,榮維善受席寶田之命,領清兵在江西追殲太平軍餘部、圍追堵

截洪秀全之子、幼主洪福王真(又姓名洪天貴福)。因俘獲太平天國幼主洪福

王真戰功顯赫,晉升為“副將”、 “總兵”。

同治五年,榮維善領兵圍追太平軍的殘部,充當其先鋒,戰功卓著,又晉

升為沅州“提督”。

同治六至七年,以榮維善為前鋒,在湘黔邊境及貴州,用“雕剿法”大破

貴州苗號軍,名揚天下。

同治八年五月,在黃飄之役中,清軍遭遇貴州苗號軍伏擊,傷亡慘重。榮

維善“前驅度險,而以回救別軍,深陷重圍,遂不得出”。榮維善率餘親兵

“馳突巖險之間,血戰兩日夜”,終不得脫,戰死沙場。時年二十六歲。

榮維善是清軍中年紀最輕、晉升最快、武功最高的將領。 “將軍之報國朝,

功之鉅也”,奉旨榮封: “太子少保銜振威將軍”,並撥鉅款“建專祠”。

“國朝之待將軍,典至隆也”。

零陵縣梅龍酉志公支

孝凱公八世孫酉志公由湖南東安遷居零陵縣東湘橋西河口梅龍村,為零陵

梅龍村始遷祖。其後裔尚昌公由梅龍村遷居廣西全州莧菜衝,尚紳公由梅龍村

遷居全州壺瓶裡,一玉公由梅龍村遷居廣西平樂府富川縣龍富塘,舉儉公由梅

龍村遷居永明黃砂嶺。

遷徙路線

湖南東安——零陵梅龍村——廣西全州莧菜衝

—廣西全州壺瓶裡

—廣西平樂府富川縣龍富塘

—永明黃砂嶺

四川大足支系

四川大足支系是湖南東安榮氏的分支。東安 14 世萬裘公於康熙丁亥年從

湖南遷居四川,居重慶府河州不到二年,始遷入大足縣龍水鎮,以販賣絲綢為

業,幸獲其利,頗有資財。乃於玉半里中五甲地名尖山子坎下置業,創修九重

堂,自是人丁茂盛,家道頗昌。 現在四川大足榮姓人口已有兩千多人,遍佈大

足廣大地區,居住在大足的龍水鎮、石馬鎮、玉龍鎮、拾萬鎮、復隆鎮、萬古

鎮、中敖鎮、三驅鎮、珠溪鎮、郵亭鎮和縣城等地。

歷代先祖

孝凱

友澤

理學

智浩

信熊

由山(甲十二郎)

茂松

法受

景芳

禮爵

貴鳳

尚禮

良珮

萬裘 重慶大足始遷祖

家譜文獻

崇禎三年譜序

楚地古稱才藪(1),而安邑又稱永州府第一才藪也。其篤忠君之忱,登敬

祖之思,豈無縉紳(2)列於朝右者哉。予客歲迎督憲至祁陽界道金銀山,固予

之治下,予覽其地層巒聳翠。辭樓下殿兩間水流旋繞,一峰獨秀掩道又屬衝衢

(3),上通吳粵,下控荊襄。予憶此地,必有簪纓世族(4)者焉。是歲之春,

予以月課試生童,有孝廉公榮灼引其徒生童數十人赴試,與予一見如故,相見

恨晚。與之促膝談心,以譜牒告成請序於予。查觀榮灼十九歲入泮,二十四歲

補廩,庚子科中第十二名,予觀其人英氣勃勃,必能蜚聲翰苑,以作國家棟梁。

予究其典籍,閱其世系, ……有榮公周室分茅胙土(5),榮公之封不著,魯有

榮駕鵝為魯大夫,安得不佩服其言;又有榮啟期從遊聖門,行歌三樂;榮旗,

字子旗,亦聖開賢徒,至今得配享於聖廟。厥後子孫繁衍、或徙居他邦,或仍

居東魯。觀其列列仕宦,作干城(6)者不其一人。而榮君之祖自魯入楚,今凡

十九代。其間,或徙金陵、幽燕、遵義、或遷雲貴、武林(7)、江夏,去者難

以悉記,而留者現列膠序(8),捷南宮(9),實繁有徒(10)。則予向所謂

簪纓世族,為不虛矣。今修譜實仁孝之思,古人齊家之道也。其或則與蘇範同

規,至閱其家訓,家規、祀典服制,則井井然肅肅然,有倫、有禮、有典,此

之名公巨卿何多讓焉。予蒞茲土未故久與君相見亦稀,今得接芝顏足慰生平之

思,所以躋其民於熙嗥之盛,實賴君作育人材表正風俗,為斯邑之模範。特書

片言以弁(11)於斯,以表彰聖天子由展親之思,以仁民推敦本之意,以厚下

所以九族既睦,平章(12)百姓,尤望君培持族內弟兄子孫奮志芸寓(13),

克紹先緒(14),大振家聲,黃榜檁名,以嗚國家之盛大,是予所欽也。

時崇楨三年沽冼月

知永州府東安縣賜進士出身加三級宋鴻鈞題贈

【註釋】

(1)才藪:人才聚集地。

(2)縉紳: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

(3)衝衢:交通要道。

(4)簪纓世族: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5)分茅胙土: 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6)干城:盾牌和城牆,比喻捍衛者。

(7)武林:杭州別稱。

(8)膠序:學校。殷學名序﹐周學名膠﹐後即用為學校的通稱。

(9)南宮:中進士,南宮指禮部會考。

(10)實繁有徒: 實在有不少這樣的人。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惡直醜正,實蕃有徒。 ”

(11)弁:書籍的序文引言。

(12)平章:辨別,彰明。

(13)芸寓:應為雲窗, 亦作"芸牕",指書齋。

(14)克紹先緒:能夠繼承祖先的功業。

四川安嶽支

四川安嶽支遷自河南東安,始遷祖必讓公。必讓公之子九文公著有《榮氏

世系徵考》 ,開列馬洲船埠榮氏歷世先祖,從榮廣公到道奇公。也記載了道奇

公後裔遷徙情況。

歷代先祖

道奇 宋徽宗戶部侍郎

三捷

守禮

友華

彥超

世顥

智成

孝凱

由乾

茂高 浙江嘉興知縣

得晟

志甫

文宗

永芳

仁儀

義興

禮才

君萃

其珩

必讓 四川安嶽始遷祖

四川鄰水其彩公支

康熙 44 年(1705),其彩公奉旨遷居四川梁山千石壩,居十載,復遷四川

順慶府鄰水縣西門外二甲地名石家咀,二家咀,朝廷灣大沖嘴。

歷代先祖

祥伯

由坤(甲六郎)

茂顯

德芳

志望

文宗

永壽

仁鸞

義善

禮獻

君爵

其彩 四川鄰水支始遷祖

後裔遷徙

廷秀遷居常家漕,現移居萬縣市城口縣;

守癢遷居陝西西城固縣水石磨河;

守福遷貴州冷家坪。

廣西桂林平樂支

廣西桂林平樂宗親應是湖南東安後裔和安南都護之子榮烔後裔合二而一,

由於長期沒有家譜記載,不能分清誰屬於哪一支。

最早遷去的是榮烔公一支。始遷祖榮都公,原籍山東汶上,生於唐宣宗大

中八年(公元 854 年)。唐天佑二年(905 年),粵西昭州(今桂林市平樂縣)

發生動亂,朝廷封榮都公為徵南將軍平定南蠻。 907 年朝廷政變,朱溫篡唐,

榮都公留守昭州,落籍於今桂林市平樂縣陽安鄉榮家村,距今已 40 多代。

據汶上老譜記載, 42 世榮應命唐任安南都護,其子有三:長子炳,炳四世

孫碌遷居河南睢縣;次子炯,乏嗣;三子烔,外徙。榮應命任安南都護(從二

品), 都護府是唐朝在邊疆民族地裡設置的特別行政機構。 安南都護府為唐

朝六個重要的都護府之一。安南都護, 治所位於宋平(今越南河內) , 轄境北

抵今雲南南盤江, 南抵越南河靜、 廣平省界, 東有廣西那坡、 靖西和龍州、

寧明、 防城部分地區, 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 。

桂林榮聚第先生認為,榮都公應是榮應命之子榮烔。 邊疆大臣往往子承父

業, 榮應命年紀大時,兒子榮烔接任安南都護,所以人稱榮都公。唐天佑二年

粵西昭州動亂,朝廷就近調榮都公為徵南將軍平定南蠻。以下先祖遷徙路線和

歷代先祖均以榮聚第考證為據。

後來遷去的是東安後裔。大明年間,湖南東安榮氏後裔“遷湘入粵”,移

居粵西昭州,繁衍生息,但他們也都奉榮都公為昭州榮氏太始祖。

先祖遷徙路線:

第一始祖旂公居汶上縣厭次村;

32 世祖廷相公由厭次村遷居汶上城北大莊堤口;

43 世祖烔公徙居廣西桂林平樂。

歷代先祖

1 世祖 旂 唐雩婁伯 宋厭次侯

2 世祖 金度

3 世祖 曰玠

4 世祖 增禔

5 世祖 纘緒

6 世祖 存信

7 世祖 任時

8 世祖 世胄

9 世祖 元凱 週末逸士,有留日記省事篇

10 世祖 寶珠

11 世祖 開子

12 世祖 鹹揚

13 世祖 於清 漢校書郎

14 世祖 懷珍

15 世祖 進級

16 世祖 枚卜

17 世祖 佔鰲

18 世祖 允始

19 世祖 家宜 著作修身要言數則

20 世祖 萬年

21 世祖 協陶

22 世祖 承統

23 世祖 宗雷

24 世祖 欣注

25 世祖 百頌

26 世祖 以續

27 世祖 心直

28 世祖 乾

29 世祖 銓

30 世祖 思齊

31 世祖 慕回

32 世祖 廷相 南北朝儒士,留家訓十數則

33 世祖 意如

34 世祖 仰冉

35 世祖 定邦

36 世祖 大川

37 世祖 輻

38 世祖 動

39 世祖 國秀

40 世祖 可則

41 世祖 圻

42 世祖 應命 唐 安南都護

43 世祖 烔 接任安南都護 桂林平樂始遷祖

由湖南東安遷入的一支待考。

重慶永川支

道奇公之孫守義遷金陵濠州,傳至十世榮顧公隨燕王赴北平,有功大明,

賜官四川成都府, 離任後遷內江縣千秋裡大石頭張家灣。又傳至十世得聲公遷

重慶永川。

歷代先祖

道奇 宋徽宗戶部侍郎

三捷

守義 遷金陵濠州

友貴

彥勳

世治

代顯

熙吉

隆泰

顧 為官成都府,離任後遷內江縣千秋裡大石頭張家灣

琮 鵬

大謨

林 月 皓

彥學

明德

得聲 復遷重慶永川

重慶璧山支

道奇公之孫守義遷金陵濠州,傳至十世榮顧公隨燕王赴北平,有功大明,

賜官四川成都府, 離任後遷內江縣千秋裡大石頭張家灣。又傳七世至月慎公落

戶貴州遵義,後裔攀富、攀貴公遷重慶璧山。

歷代先祖

道奇 宋徽宗戶部侍郎

三捷

守義 遷金陵濠州

友貴

彥勳

世治

代顯

熙吉

隆泰

顧 為官成都府,離任後遷內江縣千秋裡大石頭張家灣

琮 鴻

大洲

明修

月慎 落戶貴州遵義縣通坪裡東鄉六甲榮家臺

萬彩

金鐘

尚仁

應鸞、應鳳

攀富、攀貴 始遷重慶璧山

現代名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榮廷昭

榮廷昭, 玉米遺傳育種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6 年出生於重慶市壁

山縣。 1957 年畢業於四川農學院農學系。曾任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四川

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教授。設計併成功實施自交系、雜交種選育與群體

遺傳組成研究、群體改良同步進行的育種新方法,提出西南地區玉米育種利用

熱帶種質的新途徑,多途徑培養出雄性不育等育種新材料,篩選到西南玉米轉

基因工程育種急需的優良受體自交系併成功利用。選育出集高配合力、高產、

高抗多種病害於一體的玉米自交系 10 餘個和經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雜交種

20 餘個,為中國農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河北邢臺道公支

明永樂二年(公元 1404 年),榮道公自山西洪洞縣遷邢臺東市。道公有二

子:長子榮敬,次子榮讓。之後有四代家譜無記載。七世榮淳,八世榮萬祉,

十一世榮發祥,字聚瑞,清政府恩賜八品頂戴,清嘉慶年間人,娶妻高氏、梁

氏、呂氏,田產豐饒,房宅不少,生有四子:長子榮文鬥,大清生員,清道光

年間人次子榮文炳,三子榮文煥,四子榮文蔚,在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為其父

榮發祥立碑誌之。此支詳情尚待考。

德州寧津會公支

據德州寧津縣城北大柳鎮榮氏宗譜,明永樂二年,會公由山東諸城遷往德

州寧津縣城北大柳鎮,為德州寧津支始遷祖。由榮氏諸城哪一支遷來,會公後

裔都是遷往何處,待考。

安徽六安支

大明洪武初,榮堂公由山東至淠北建基立業。嗣後世代繁衍,休養生息,

逐漸發展成為六安一大望族。數百年來,六安榮氏英才輩出,為國為民功有所

著者不可勝數。

遷六始祖

遷安徽六安始祖堂公,字繡屏,號魯齊。生於元至正乙卯年,卒於宣德壬

戌年享年 68 歲。堂公原籍山東兗州府曲阜縣昌平鄉,洪武年間從軍有功,以軍

功授廬州督糧指揮使,後又督軍取淮右至淠北,愛其土地肥美風俗敦厚,遂家

焉。

曲阜昌平鄉是孔子出生地,在曲阜城東南,現有昌平鄉故址。安徽六安譜

所載堂公原籍山東兗州府曲阜昌平鄉,應是泛指孔子出生地。汶上、任城和曲

阜原來都屬兗州府,所以堂公很有可能原籍任城。

堂公遷六在汶上老譜未見記載,僅查到任城好古公曾孫堂公, 58 世。

55 56 57 58 59 世

好古—朋—方仲—堂——桂——

—柱(遷徙未詳)

元末明初,榮氏活躍於政壇和遷徙他地的主要是 58 世、 59 世,永樂年間

是我榮氏 60 世遷徙的高潮。六安族譜載:大明洪武初堂公別簡、廉二弟至淠北

建基立業。可見,山東堂公與六安堂公即使不是同一個人,輩分也相仿。

宗譜文獻

大清光緒三十年六安榮氏宗譜原序

周武以十臣定天下,榮公其一焉(1)。公食採於榮,後人因以為氏。當

有商末造蒸兆罹於荼毒,武王憤揮天戈,志清四海,公能出其撥亂之具(2),

以翊(3)成耆定(4)之業,赫然與周、召、望、散爭烈,洵(5)命世之豪矣

哉。而周之末有榮啟期者,鹿裘帶索,鼓琴高謌(6),居常待終,以忘老跡。

其俯仰自得,幾不知人世有理亂(7)事,其指趣(8)與攀鱗附翼(9)者異矣。

吾六榮氏原籍隸山東兗州,明洪武時有諱堂者,官廬州督糧指揮,愛六西土脈

腴厚,民俗簡直,遂家於斯。越數百年以洎(10)於今,子姓相傳日益蕃衍,

雖無素封顯官,而其秀而士者潛心絃誦;其樸而農者併力耕作;其父老敦寵,

其子弟謹願。歲時燕聚(11)怡然(12)雍然(13),蓋猶有啟期之遺風焉。

雖然嚴霜將隕(14)弱草先零(15),滄海橫流纖鱗(16)失處,故必上有濟

困扶危之君子;而後下有樂天任運之野人。方今外族恣睢(17) ,鷹瞵鶚視

(18)環伺我上國。世變愈亟須才愈殷其有,能拔起隴畝之中,變伐揚威電掃腥

穢,以上紹(19)榮公之餘烈(20)者乎。是匪惟(21)宗族之光,抑亦(22)國家之

幸也已。

光緒歲次甲辰仲冬上澣

賜同進士出身奉直大夫翰林院檢討,國史館協修編書處協修王蘭庭謹撰並

【註釋】

(1) 《論語•泰伯》 雲,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馬融注: “治官者

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

適,其一人謂文母”, 是十個輔佐周武王治國平亂的大臣。榮公為武王十亂之

一。後文也有榮公 “赫然與周、召、望、散爭烈”之說。

(2) 具,才能,才幹。 《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 “皆信命世之才,抱

將相之具”。

(3)翊, 通“翼”, 輔佐。

(4)耆定, 平定。

(5) 洵, 假借為“恂”。誠然,確實。

(6)謌,同“歌”。

(7)理亂,治理紛亂。王充 《論衡•程材》 : “取儒生者,必軌德立化者

也;取文吏者,必優事理亂者也。 ”

(8)指趣,志趣。 《舊唐書•李訓傳》 : “帝見其指趣,甚奇之。 ”

(9) 攀鱗附翼, 猶言攀龍附鳳。元代劉文 《祭兗國公文》 : “有攀鱗附翼

之志,無施勞伐善之心。 ”

(10) 洎, 到,及。

(11) 燕聚, 相聚宴飲。

(12)怡然,喜悅的樣子。

(13)雍然,和諧的樣子。

(14)隕,從高下也。

(15)零, 植物凋謝

(16) 纖鱗,指魚。

(17)恣睢, 放縱暴戾。

(18)鷹瞵鶚視,像鷹一樣兇狠地注視著。鶚,魚鷹。形容以威猛的目光窺

望。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 四: “其中最活躍的是有幾位沒有穿制服的外國

巡捕,兩手都握著手槍,鷹瞵鶚視地東奔西突。 ”

(19) 紹, 連續,繼承.

(20) 餘烈, 遺留下來的功績、功業。

(21)匪惟, 非但,不只。

(22)抑亦, 也許,或許。

安徽樅陽支

安徽樅陽榮氏一世祖榮啟宗(原名啟一)公。先祖是河北省人,宋末為避

元兵之亂,榮啟宗公攜家遷到江西饒州,元朝初年從江西饒州遷居桐城炭埠

(今天的安徽樅陽縣)生四子:福一公 福二公 福三公 福四公 其中福一公後

又遷回江西饒州,在清乾隆年間,福四公到益吾公後代有人遷到今天的陝西商

南縣范家山。

支系源流

自古以來,樹木必然有根系,不知道它的根系,就不能知道樹枝樹葉的茂

盛的根本;水流必然有源頭,不知道它的源頭,則如何知道水流的長度?我榮

氏的始祖啟宗公,在宋朝末年天下兵亂不定時,舉家四處逃難。到元朝初年,

四方太平安寧,遷居在桐城縣。沒想到元末甲申乙巳好幾年間,天下仍然不太

平,啟宗公以後的先祖只好又遷移別的地方。幸虧明太祖朱元璋發正義之師,

戡定亂局,恢復了華夏太平。

當時啟宗公有四子,福一公是長子,後來回去江西饒州居住,他住的地方

子孫名目難以考證了。福二公沒有傳後;福三公仍然住在炭埠,是三房先祖。

福四公遷居到三角潭萬家圩,是四房先祖。福三福四二公的子孫傳到今天,已

經好幾代,家族的根基不能說不穩固,子孫的流傳不可說不綿長。其中有因為

高壽而受到朝廷賞賜冠帶的人;有做到知府官位並且功勳刻在銅鐘上的人;有

進入學堂考試中舉的人;有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的人;有從軍征戰,立功升官

的人,有他的子孫因襲而被封官的人。而且我先祖不但建立家業以養育後人生

活,還購置墳地安葬去世的人,他們考慮前人,恩澤後人的智慧很深長了,為

何後人不研究祖先的本源,不探尋家族的分支呢?如果這樣,那麼高祖、曾祖、

祖父、父親之外的先祖就並不知道他們哪裡來的,第二代第三代的伯叔祖父、

伯叔父之外,也不知道家族的分支,甚至祖先輩分排列紊亂,上下尊卑混淆,

這都是不修家譜的緣故。

榮樸也經常憂慮到這件事,無奈我從小學習《詩》 、 《書》 ,立志科舉但

未成功。中間又趕上災荒和瘟疫,族人到處離散,沒有時間修譜。現在年近七

旬,很著急要做此事。六世以前的先祖,幸好有先父遺留下的舊譜能查閱他們

實際情況;六世以後的先祖,生卒年月,喪事婚事都間斷失傳,不能得到他們

詳細資料。我從側面搜尋,廣泛採集,可信的就寫進家譜流傳後世,可疑的就

封停了,不敢擅自增減一字。正譜修好後,副譜不足,我想自己老了,選擇萬

歷丁未春月(1607 年),自備紙張,又修了《總宗製圖》 三軸,交付給家族各

分支,以便於查閱。吃到粟米要思念穀神的恩惠;腳踏大地應追思大禹治水,

保護土地的功績,君子說這是知道根本。何況子孫對於祖宗,怎麼能忘記不知

道祖先呢?因此記在這裡,後世有志道相同的人,幸而可以俯察體味我的一片

苦心了!

萬曆三十五年(1607 年)歲在丁未春月

十世孫樸謹記

宗譜文獻

安徽樅陽榮氏宗譜二修原序

餘嘗觀於《禮》⑴,曰: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

收族。然收族莫先於修譜,譜不修也,無以昭其先。自宗法⑵廢而家乘⑶作,

明其本之自出,所以尊尊也;別其支之由分,所以親親也。尊尊親親之道,盡

而族之,大本立矣。

上谷⑷榮氏,吾桐⑸望族也,其先姓系實始於周,歷漢晉唐宋間,代有傳

人。自宋末元初,四方寧靜,其先祖啟宗公徙居桐鄉,相傳已數世於茲矣。其

子姓之俊彥⑹諱樸,號樂齋者,敦睦族之道,纂修族譜。既成,請餘序諸首。

餘謂一族之人,有眾至千萬人者,然千萬人者,起初兄弟也,兄弟起初一人也。

自一人而視千萬人,固以千萬人之心為心;自千萬人視之,能以一人之心為心

乎?自千萬人者不以一人之心為心,此譜之所以作也。

樂齋將譜其族,一心以協於族人,蓋亦反其本,而以修道為己任矣。凡為

其族者,子以孝其父;弟以敬其兄;少者以順其長;貧而無居也,富者收之;

愚而無能也,才者教之。貴且富者不以加於父兄,宗族相慶,而死相吊,千萬

人惟一心,以協於一人,如斯而已。是故先王之世,立宗法,制宗廟維持人心,

匡翼世道,其法尚矣。粵及後世,王制隳⑺而教道息,不三四傳而莫知所出,

人自為家,鄉自為俗,情若途人。甚至父子兄弟休慼不關,逸樂不均,假貸不

通;父不能子其子,兄不能弟其弟。此豈人性遠於古哉?教之非其道爾。

斯譜也,樂齋繼先志而成,可以言孝矣。觀其圖而演之,上自一人,而下

至千萬,有序而不紊。下極千萬人,而統歸於一人,有考而可見。子孫視之若

有親疏,祖宗視之則無親疏,由是而屬其本源之念,由是而起其愛敬之心,不

至途人相視,然後可為禮儀之族。其譜之功也。 《詩》⑻曰: “無忝爾祖,聿

修厥德”。其此之謂乎?

峕⑼明萬曆丁未年載陽月⑽之吉

眷侍教⑾弟方大美頓首拜撰

【註釋】

原序作者方大美,字黃中,明桐城人。 萬曆十四年進士,授常德府推官,

升御史,巡按江西,轉按河南、順天,再遷太僕侍少卿,後卒於家。

⑴禮: 《禮記》 。

⑵宗法:古代社會早期時憑藉血緣關係對社會進行管理,亦稱宗法制度;

後變成用行政制度管理,血緣宗法制度對社會管理的作用退居其次,變成家族

內部的管理制度。

⑶家乘:就是家譜。

⑷上古:指上谷郡。榮氏遷魯始祖榮叔公曾任上谷大夫,故為榮氏郡望。

⑸桐:桐城縣,榮氏啟宗公遷居炭埠,炭埠當時屬於桐城縣。

⑹俊彥:傑出之士,賢才。

⑺隳:毀壞;崩毀。

⑻《詩》 :詩經。

⑼ 峕:時。

⑽ 載陽月:指三月, 《詩經 豳風 七月》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

載陽,有鳴倉庚。 ”

⑾ 侍教:學問上後輩對前輩的尊稱。

【譯文】

我曾在《禮記》 裡看到說:人倫的道理就是親近自己親人。親近親人因此

尊敬先祖,尊敬先祖因此敬重宗族,敬重宗族因此要按次序關係聚攏團結族人。

但團結族人沒有比修家譜更為首要的事,家譜不修,沒有東西昭顯先祖的來源

和事蹟。古時按照血緣宗法管理社會,被廢除後,家譜興起了,家譜說明家族

的根源和出處,由此可以尊敬先祖;又區別家族分支的由來,由此可以親近親

人。尊敬先祖親近親人的根本原則,就是把全部族人用宗族關係團結起來,這

樣,家族的倫理根基就建立了。

起源於上谷郡的榮氏,是我桐城的望族,其先祖的姓氏實際上來自西周,

經歷漢唐晉宋各個朝代間,代代都有傳人。從南宋末年元朝初年,四方安寧,

榮氏先祖啟宗公遷居桐城以來,在此已經相傳好幾代。榮氏子孫中的傑出賢才,

名字叫樸,號樂齋的,很熟悉使宗族和睦的方法,於是編纂修訂家譜,修成後,

請我在其家譜前寫一篇序言。我認為一個家族的人,有人口多達到千萬的,但

是這千萬人起初是兄弟,兄弟起初是始祖一個人。從一人來看千萬人,本該以

千萬人之心為心。從千萬人來看一人,能一致以一人之心為心嗎?千萬人不能

以一人之心為心,這就是要修家譜,團結族人的原因。

樂齋要為榮氏家族修譜,一心要全體族人團結和洽。或者返回根本上說,

他是以修行道德規範為己任。所有同為一個宗族的人,兒子應該孝敬他父親;

兄弟應該尊敬他兄長;年少的應該順從年長的;平窮而無居所的,富裕的應該

收留他;愚昧無能的人,有才識的要教導他;地位高又富有的晚輩也不能凌駕

於父兄之上。同一家族,喜事相互慶賀;喪事相互弔唁,千萬個人只有一條心,

團結融洽像一個人,必須應該這樣。

所以古代先王的時候,設立宗法制度,建制宗廟來維護團結同族人心,匡

助世道,這些方法值得崇尚。越到後來,先王的制度崩毀,而且禮教息滅。不

要傳到三四代人就不知道自己祖先出處。人人為自己小家,村村有自己的習俗,

同族的感情就像不相識的陌生人。甚至父子兄弟之間休慼不相關,安閒快樂不

共享,借貸不通,父親不能把兒子當兒子,兄長不能把弟弟當弟弟,這難道是

人性和古時候遠遠不同嗎?是教化沒有正確的方法罷了。

榮氏這個家譜,是樂齋繼承先祖志向完成的,可以稱得上是“至孝”。觀

看他們家譜圖文,細細推演,上達先祖一人,下面到千萬後人,秩序盡然,有

條不紊。下面千萬後人,統歸到祖先一人,有考證的依據,清晰可見。人們看

子孫好像有親近的,有疏遠的;人們看祖宗則沒有親近的疏遠的。由此,家譜

可以教導族人牢記本源的念想,可以相互間產生愛護敬重之心,不至於像陌生

人相待,如此可以成為禮儀之家,這就是家譜的功效。 《詩經》 說: “不愧對

你的先祖,就要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時明萬曆三十五年三月吉日, 後輩學弟方大美敬拜撰寫

安徽巢湖覺枕公支

安徽巢湖始遷祖覺枕公自,原居河南開封府許州(現許昌縣)韓村。始從

明太祖征戰有功,敕授鄱陽守禦,迨其後天下大定,誥封都指揮使,頒賜土田,

遂於古巢東北鄉馬公塘堡後山腳下奠厥居焉。

安徽廬江登陽公支

安徽廬江始遷祖是登陽公,明萬曆年間由婺源遷至廬江城南鄉黃泥河。康

熙十九年,五世祖由黃泥河(今泥河鎮)遷榮家樓。遷廬始祖登陽公”生於嘉

靖三十年(1551)配何公金球長女生於 1552 年,公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由

徽州婺源遷廬邑南鄉黃泥河而居正焉。 ”登陽公長子東魯生於 1573 年,次子東

明生於 1580 年。登陽公的三個孫子,化龍生於 1596 年,化江生於 1603 年,化

成生於 1602 年。

後裔遷徙圖

泥河鎮——郭河鎮榮家樓——郭河鎮榮灣、潘畈、潘墩、南圩、北圩

—郭河鎮羅莊、喬崗、福元

—舒城縣龍王廟——舒茶鎮

—郎溪縣新發鎮

—宣城狸橋鎮

—金牛鎮——長崗——六安蘇埠鎮

—六安韓擺渡鎮

—湯池鎮——柯坦鎮莫子嶺

—陳埠村姚坦

湖北麻城鎔公支

麻城榮氏鼻祖鎔公,成長於上谷,祖居地隸屬西陵。長子貞一公,次子仲

二公。明天順二年(1458 年)仲二公由上谷遷至湖北麻城。後裔陸續遷黃陂、

漢川、沔陽、安陸、棗陽等地。

相關文獻(摘錄)

《濂公判序》

粵自我祖之受封於榮也,載在周書,昭昭可考。洎乎年湮代遠,變亂頻更,

雖世有哲人,而欲稽其從出之由,繩繼之事,又斷斷乎其未能也。迨唐漢迄元

明,延至我近祖鎔公,秀鐘上谷,籍隸西陵。自一世以至五世、六世,其間之

祖若宗未必無一追源溯本之人,而卒未竟。

民國九年十六世孫士祥《剏修宗譜序》

粵稽我鼻祖仲二公,自明天順二年,由上谷郡遷籍麻城,卜居東山趙家畈,

創開來之業,善裕後之謀。越四傳至我晃公,由東山遷居白杲;又數傳至七世

濂公,由白杲遷居中館驛之東曰榮家畈。瓜綿瓞延,迄今已二十餘世矣。

湖北榮氏分佈

湖北麻城市:榮家洲、榮家山、榮家畈、榮家寨、榮家稻場、榮家河墈、

西畈沙埂榮;

湖北武漢市黃陂區:榮家田、榮家壪、榮家寨;

湖北孝感市漢川市:細魚垸、榮家灣、榮家臺;

湖北黃梅縣:榮家壟;

湖北仙桃市:榮家湖村、榮三伏潭、榮溝一村、榮溝二村、榮溝三村、榮

家湖;

湖北天門市:榮家臺;

湖北荊門市沙陽縣:榮家廟、榮家灣;

湖北荊門市東寶區:榮家衝、榮家東衝、榮家西衝、榮家大瓦屋;

湖北安陸市:榮家大垸;

湖北恩施縣:車家榮;

湖北巴東縣:榮家灣、榮家溝, 始於北京,而繼啟(因遷江南避水災)荊

都,復又江南地巴郡,復又分支南北;

湖北巴東文賔公支

始祖文賔公住西寺,武漢黃陂有西寺。四世祖思明公移居荊州江陵縣林家

當,七世祖本紳公移居五獅港,十四世祖玽公移居巴東江南。十八世祖崇文、

崇武、崇斌、崇舉移居巴東江北。

遷徙路線

據巴東譜,遷徙路線應是:北平——武漢黃陂——荊州江陵——恩施巴東

湖北巴東譜序

蓋謂宗風紹燧,億代演天皇之鑑;祖派上谷,萬古隆玉牒之春。後裔繁昌,

繼誼肇啟,瓜瓞綿延,支岐莫忘。適滋木之長者,必因其根本;流之遠者,必浚

其泉源。根本既固,而千枝萬葉皆由此生;泉源既浚,而千支萬派皆此出。人

之有祖,系衍成族,同一本源所在不可忽也。奈年湮代遠,派別支分,始於北

京,而繼啟(因遷江南避水災)荊都,復又江南地巴郡,復又分支南北。自古

攸分,親親睦九族之宜,報本追遠;林林合雍穆之原,編序承譜。昔堂列嗣,

無失宗室之派,無忘根本之誼,繼述陳承俚言,上列鼻祖,下注分派,單派到

派,常喬梓無傷天性之稚;遠族近族,各處手足須誼同氣之光。致於族大人眾,

不遵八德而妄為,祠堂懲治。彼尊爾卑各殊途,五倫家規最嚴肅。端士農工商

正業為要,邪假匪惡弭而宄究,雖區峽亦根高閣,而嚴規以正九族。族正族長,

願爾去惡為善,長輩晚輩,莫外孝友提倡。紹箕裘而流傳萬代,振家聲以垂先

緒也哉,哂以為序。

【注】

紹:繼承。

箕裘:祖上的事業。 《禮記•學記》 :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

必學為箕。 ””良冶、良弓,指善於冶金、造弓的人。意謂子弟由於耳濡目染,

往往繼承父兄之業。後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業。

家聲:家族世傳的聲名美譽。

巴東字輩

開廷崇明瑞,太和禎祥延,紹宗端作仕,裕後盡為賢,忠孝傳家遠,保舉

文章先,光輝照臨緒,宏圖永萬年。

湖南醴縣伏公支

榮伏公由湖北省安陸遷往湖南醴縣。

一世祖凱公 元末明初人,素抱大志復好俠義,在南京專造弓箭,太祖以其

能造兵器,志義兼武藝超群,權為左右扶軍相使,因勇謀有功迭封為都指揮使

加授龍虎駕上護國將軍,娶太祖洪武之妹朱氏。子四,歙、佐、佑、伏。與凱

公同年代的汶上宗親應為 59 世左右。二世祖伏公,凱四子,德安府黃岡人。授

四川思州衛總兵之職。洪熙元年隨華陽王護駕至醴縣。是年六月徵調有功封為

司尉侯,時年九十有餘,壽一百一十八歲而終。三世祖 廣公 升任鎮守貴州省

永寧州總兵之職。生有六子,鉞、璋、瓀、璈、琥、瑣。四世祖瑣公,永樂

22 年進士 。

廣東南雄諸貴公支

始遷祖諸貴公原是兵丁,康熙年間隨部隊到廣東清遠,因不滿部隊生活而

脫離部隊。沿北江北上到南雄定居。至今己有三百來年的歷史,但沒有任何資

料傳下來。唯有始遷祖諸貴公從原地帶來的八個老字輩:瓦仕光庭,必登永興。

始遷祖是光字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