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远离低质量的勤奋?

凌小腾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远离所有的「盲目从众」。

我之前开过一个学习类的社群,里面有个学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别人参加什么付费课程,他都会第一时间去报名。

别人正在学习英语口语,那还等什么!自己也得赶紧学习啊!

别人正在学习心理学,那还等什么!自己也得赶紧跟进啊!

别人正在学习……

这种类型的人,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这样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极其害怕被社会,被别人给抛弃。

他们做什么事情,优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喜不喜欢,也不是考虑自己适不适合,而是看到大家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他就认为这件事情是正确无误的。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从众,往往是因为以下的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个体想要博取大家的信任,另外一个原因是个体想要通过从众,来获取正确的信息。

但大家都在学习的课程,就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课程吗?

当然不是!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点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匹配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通过刻意练习的方法,让自己不断走上精益求精的道路。

而不是今天学习这个,明天学习那个,后天又不知道学习什么。

低质量的学习,往往就是这样子,它会让你误以为你正在上进,正在不断提升自己。

但实际上,你只是在假勤奋而已。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避免这种低质量的努力。


曾少贤


在中学时,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我见过的最懒的学生之一。

上课的时候,他要么睡觉,要么写日记,要么看书,根本不注意老师或课堂教学内容。他也不是一个看起来懒惰但关起门来努力学习的人,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一个朋友,我尽职尽责地督促他努力学习,但他从来不听,继续他轻率的态度。

毕业后我们很快就分道扬镳,渐渐失去了联系。

后来我在浏览LinkedIn,碰巧看到了他的个人资料。当我看到他的证书“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法律”时,我的惊讶——这是一门只有精英才能进入的声望很高的课程!

我联系了他,问他这些年来的情况如何,并对他在中学成绩不佳的情况下如何应付初中的学业表示好奇。毕竟,你不仅仅需要高分才能进入法律领域,你还需要优异的成绩,再加上迷人的课外记录。

鉴于他对学习的放任态度,我不确定他是否具备前一个先决条件。

可事实证明,他确实满足了所有的要求,包括在A级考试中获得满分的要求。

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是如何说服自己停止懒惰,开始学习的?

他向我承认,他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律师,但从未真正看到他所学课程的用处。

在中学的空闲时间里,他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读法律和立法、哲学方面的书,并记下他学到的东西。

他给我看他的笔记本,上面写的都是他写的,我被他的一幕吓了一跳——勤奋。

然而,一旦他意识到需要完美的成绩作为他梦想的课程的先决条件,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努力重建他的薄弱基础。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痛苦的事实:勤奋的人不一定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懒惰的人通常不是你所以为的那样。

会到这道题中来,在我们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勤奋的学生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学习,但最终不知道他们将来想做什么。

他们很矛盾,选择了一个他们并不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之后他们也会很快就失去了在他们不喜欢的工作场所继续攀登公司阶梯的动力。

相反,我的朋友很懒,因为他已经知道他将来想做什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好准备,他避免了他认为没有必要完成的工作——这种分心会使他偏离最终目标。

从一开始就把他的工作重点放在正确的事情上,这会让他看起来懒惰和懒惰,而其他人的工作是他的两倍,但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缺乏了解。

当人们不优先考虑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时,他们是懒惰的。

他们拖拖拉拉,做其他他们更感兴趣的事情,只有当任务变得紧迫时,或者他们最终发现有必要完成它时,他们才会回到任务上来。

我的朋友在早期只把法律研究作为他的优先事项,但在意识到需要优异的成绩后,才开始把他的其他科目作为优先事项。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梦想,这就是一个聪明人所做的。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你才能避免低效的勤奋。


白诗诗


既然问题叫远离低质量勤奋,那么首先就要明确一个定义:什么是低质量的勤奋?

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里给出的定义是:在原始方法上努力,都可以把它称之为低质量的勤奋。

比如说:

  • 每天早起打卡背英语单词,却不问这对自己实现大目标有什么用?

  • 每天日更微信号不涨粉,还用坚持感动自己?

  • 每天加班加成狗,却不问加班的意义究竟在什么地方?

  • 买了一堆书回来,只是追求看完的数量,也不打算把书中知识点用起来;

  • ……

正如那就话来讲,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秋叶大叔曾给出一个答案:低质量勤奋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明确的目标。

你学一些对你生活中可能用不上的东西,这就叫没有明确的目标。

要远离低质量的勤奋,首先你得有个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现实生活中你迫切需要解决的。比如你老板让你做个PPT,下周需要你去做工作汇报,来的人都是各行业的精英,而你之前对PPT一窍不通,于是在这一周内,你有了非常的明确目标,学好PPT。这会给你的学习带来了重点,就像拉弓射箭,瞄准了靶心。

另外一个点则是需要明确,你到底需要到达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算OK了,你自己就可以收工了,比如靠一些职业资格证,我的目标只要考过就行了,那么顺利通过考试,则是我所需要追求的标准。

还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是每天定期的反思,今天有没有做了一些无用功,做的东西有没有利于我实现长期目标。

举例子

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谈,要想把书读懂,读透,就不能只是把书看完就行了,你还需要深刻理解书中提到的重要概念,并将它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还要将这些进行延伸,还能用到什么地方?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说过,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孤立的记住每个知识点,那么你就没有办法真正的拥有它,你要把它悬挂在框架模块上。

最重要的是要把书中的知识点运用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也就是说,你可能看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堆书,看目录,选中对自己急需有用的章节,然后死磕,死磕完再看下一本。

每晚结束的时候利用反思日记去记录自己有没有真正的把知识运用起来,制造一些反馈。


山水看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表现出:我很忙

仔细一想:除了每天上课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可能是由于自己担任职务所带来的工作占据了,或者是下课以后回到寝室休息一会儿,刷个剧打个王者……然后一天就过去了。


可能这是一般人所谓的上课忙。

可能一些人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充实自己,每天早出晚归,游走于校内外。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找准自己的目标。

盲目的去跟风,看到别人做什么比较好,自己也想去尝试,可是有没有仔细想过,这种方式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呢?

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低质量的勤奋,它消耗的是我们体力或者脑力,带给我们的可能是短期的利益,但是并没有让我们本身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不会为自己的将来奠定基础。

如果想远离低质量的勤奋,就一定得给自己定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后想做什么。然后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即使现阶段的努力没有任何成效,甚至会让自己失去信心,但是,请记住: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来之不易的


就像薛之谦,他开火锅店或者做的其他盈利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心里最初的梦想,他喜欢音乐,想让别人听到自己的音乐,他就只想纯粹的做一个灵魂乐者。

我想,他大概做到了吧。不论其人,但就其音乐来说,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吧。


宋学姐啊


忙!很多年轻人喜欢把“忙”这个词挂在嘴边。如果看他们的时间表,看上去确实很忙——忙得不亦乐乎,加班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往往会陷入“忙”的误区,认为“忙”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代价,甚至陷入一种“嗜忙”的状态,一刻都闲不下来。然而,这种“忙”真的是有效率么?

【一】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做什么呢?他们会爬上最高的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块丛林!”而忙碌的生产者常常会怎样回答呢?“别说了,我们正干得有声有色呢。”

看完这则故事,自我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不禁感慨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常常埋头砍矮灌木,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砍的是不是那片丛林。”

如果说砍丛林是“正确地做事”,那么砍哪一片丛林就是“做正确的事”,比前者更为重要。正如史蒂芬所言,我们每天的忙碌大部分都是出于“正确地做事”状态中,实际上很多时候做的事情“未必正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碌碌无为的原因。做事情,关键是要做正确的事,即重要的事。要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是正确且重要的,唯一的原则就是它是否符合你当前的计划和目标。

例如,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命脉的那个人,他就是最重要的人,与他有关的事情,就是要事。其次,就是做了以后能够带来很大经济效益的事,或者就是不做,将会造成经济损失的事情。

【二】

为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先完成重要的事符合“二八原则”。对于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二八法则”这么说: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你所付出的20%。换言之,我们五分之四的努力---也就是付出的大部分努力,几乎是白白浪费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最开始时是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我们只有把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这20%的付出中,就得收获80%的成果。如果,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拖到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拖到最后时间不够不了了之,或者草草应付了事。

从现在开始,先做你最重要但可能也是你最不想做的事情,你会发现生活变得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琐事了。

【三】

为什么最重要的事情会拖到最后做?

什么是要事优先原则呢?那就是放下其他事情,去做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往往最容易把不那么紧急但是最重要的事拖到最后完成。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畏难情绪,因为重要的事情多半不那么容易解决;另一方面,是我们追求完美的思想作祟,大部分的人相信自己能在最后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地完成重要的事情,但事实上结果却并非如此。

比如,大学生李明原先计划在两个小时内要完成20道数学题,背20个单词,而且数学题是明天就要交的作业。按照李明的规划,他多半会选择先背诵完20个单词,因为在他的认识中解决20道数学题是非常难的。但是,如果要遵守要事第一原则,他必须先把单词撇到一边,硬着头皮先去把20道数学题解出来。

那么,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呢?前者,李明会很开心地花了大概30分钟记住了20个单词,结果剩下的90分钟只写了15道数学题,没有做完。后者,他花了2个小时做完了所有数学题,没有时间背单词。但是,对他来说,明天就要交数学作业,所以完成数学题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20个单词,他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去记忆。如果没有如期完成作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他就无法交差。

【四】

怎样实践“要事第一原则”?

1、学会把事情归类

我们可以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全部写到一张纸上,然后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可以分成A,B,C,D四类。

A类

代表重要且紧迫的事情,比如你的各学科的期末考试内容复习,你明天要交的报告等。

B类

代表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外语,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等。

C类

代表不重要但紧迫的事情。比如:突然接到电话,来了临时访客,出现紧急情况等。

D类

代表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情。比如:读一本小说,看看报纸。

你可以在每件你要做的事情后面写上相应的ABCD,这样你就能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了。

2、B类事务要给足时间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定会把要事放在第一位,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而不是按照压力的轻缓程度来决定优先次序。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A类(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C类(紧急而非重要的事情)最容易扰乱我们的生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处理紧急事件能让人有充实感、成就感。这就很容易让人沉溺于应付C类(紧急而非重要的事情),却没有时间停下来问问自己,现在手头上所做的“紧急事件”是否值得耗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在C类(紧急而非重要的事情)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就无心处理真正重要的B类事务(重要但非紧急事务)。“嗜急”成瘾是一种消耗性行为,应警惕。

现代管理之父彼特•杜拉克早就提出过这么一个理论,对于管理者而言,他们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做第二重要的事情。因此,是否懂得在紧急事件和重要事件间进行取舍,也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3、勇敢向C类事务说“不”

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我们很多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请求,在面对突降的C类事务(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无法说“不”的根源在于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界限意识。一个有明晰界限的人清楚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当受到侵犯时也能敏锐察觉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界限意识模糊的人,常常意识不到别人已经“越界”的请求,即使不情愿,也不会拒绝。事实上,牺牲自己的权益必然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一味不正确地给予、屈服,最后累积的重荷也必将造成关系的反弹、破裂。所以,必须要学会勇敢的向C类事务(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说不,让自己从这些琐事中解放出来,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

4、别让D类事务占据你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采购员都普遍认同与各商店老板建立良好关系,最有助于业绩发展。这应该属于B类活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采购员在这类活动中花费的时间不到5%。而他们却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行政性事物上,如开会、写报告、打电话等D类事务(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

因此,无论我们的身份是什么,大学生、普通职员甚至是家庭主妇,只要能确定自己的B类事务,而且立即采取行动,一样可以事半功倍。


小李子讲电影


先说个偏颇一点的观点:低质量的勤奋好过浑浑噩噩的虚度。

然后,我们来定义低质量的勤奋指什么?那些每天在朋友圈发鸡汤的人?上课笔记丝毫不落下,但是考试总是进不了前3名的人?天天励志口号打鸡血的人?买一堆书从不细看的人?

我认为,低质量的勤奋。重点在低质量上,勤奋还是值得肯定。而要远离低质量的勤奋,还是要找准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点去深入做点事情。这一点很不容易,可能要走很长的弯路。不断的深入思考,不断的试错,是离开低质量勤奋的一个方法吧。


人文山西


低质量的勤奋?是指没有技术含量的兼职,比如发传单、促销员?还是指考一些和自己无关的证书,只是想着可能会多一份机会?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些东西是完全无意义的,我是大学生,我也做过促销员,也卖过东西,但我做完之后,我觉得我是有感悟的,因为本身这种活动和我的专业有点关系,我觉得是可以做的。

但是这种活动不可以多做,偶尔星期或者放假那可以做几天,切记不可以把重心放在这上面,我知道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挣生活费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它不能占用你的上课时间,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在兼职的过程中,你总能体会到些什么,看看他们正式员工都在干什么,你就知道你喜不喜欢这样的工作,也是为以后积累经验,就当是提前接触社会。

对于考证,好多人都抱着“多一个证,多一个机会”的想法,所以自己能考就考,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欢,反正我跟着别人考就对了,说不定以后能用的到呢。

这种想法我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在考证的时候还是要选一下,和你八竿子打不着的就别考了,考了也是白考,挺浪费时间的


美娘讲故事


我的看法是,如果在一件事做得很轻松,通常是在时间量度上完成计划,那就要警惕是不是只在表面上勤奋了。

运动的时候,慢跑比散步难,快跑比慢跑难,而burpees超级难,发现了吗?不论其他的效果,单从消耗同样热量上来看,从前往后,所需的时间是明显降低了的,但难度上升的梯度是非常大的。

同样,写作的时候,写一些表面的东西可以写的很快,但从创作的意义来说,效果可能就乏善可陈了,这样的努力,并不能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我们可能在工工整整的笔记面前十分心安,可考试时却依旧感觉答的不全面不深入,为什么?我们被自己表面的勤奋麻痹了。笔记写下来、多看几遍不代表就真正记得并能灵活应用了,一个体系的建立,是需要不断思考各个点之间的联系的,需要对材料不断提炼,不断寻找它与脑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不断找机会验证,这个过程,是不轻松的。

有一句话:“某件事情做起来之所以难,是因为触及到了核心。”可能触及的东西离核心还很远,但越接近核心,无疑是越难的。

保持思考,做事时能不断感到阻力的存在,然后能不断想办法克服,这样一步一步探索和实践,用心了,大概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剩下的方法论问题,大家说的,其实都很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