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甄嬛传》里,果郡王的生母太妃,在宫斗中是怎么存活下来的?

茶语时尚范


我认为其实果郡王的母亲才是《甄嬛传》里最大的“阴谋家”了吧!她甚至策划要自己的儿子或者孙子登上帝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她是如何“处心积虑”吧!


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

舒太妃是除了当今太后之外,唯一一个能得善终的先帝的女人,表面上是说舒太妃因为太过思念先帝,才到甘露寺修行的,实则是因为害怕当今太后上位之后,“除了”她这个妃子罢了,想想曾经舒太妃独得先帝“专宠”,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如果没有一定的手段,能得到皇帝的专宠么?爱屋及乌当她生下允礼之后,更是深受先帝所爱,只可惜允礼生性洒脱,不爱这帝王之位,为了保住允礼不受雍正皇帝的猜疑迫害,自己才选择上山修行的!


初见甄嬛时,舒太妃说是对她一见如故,并极力推荐自己的儿子允礼和甄嬛,使用长相思和长相守合奏和鸣,想想舒太妃真是心思缜密,儿子允礼大清堂堂果郡王爷,天下女子要谁不好?非要一个生过孩子还被皇帝“遗弃”的女人不可么?其实不然,舒太妃明知皇帝还是爱着甄嬛的,便借机让自己的儿子和甄嬛走到一起,待到甄嬛再次得到皇帝宠爱之时,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后来甄嬛怀孕,允礼征战在外,被传死讯,舒太妃伤心至极,可明知甄嬛的肚子里有自己的孙子或者孙女的情况下,还默许甄嬛耍手段回宫,替允礼查出真相,替允礼报仇血恨,对于后来她埋怨甄嬛让允礼的孩子认雍正为爹,我认为也只不过是在演戏罢了,真正的目的还是在于,能够激励甄嬛让她的儿子或者孙子能登上帝位吧!



如此心思缜密的舒太妃,我想应该是整个《甄嬛传》里面心机最重的人了吧?

如果各位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互相讨论一下!


鱼小妹儿说电影


舒太妃能够在后宫中存活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舒太妃深的先帝康熙的宠爱

甄嬛传中的太后曾经说过舒妃在先帝在世的时候得过专宠,可见当时康熙是多么喜爱舒妃。当然舒妃也是很有才华,长与康熙琴笛合奏,有了后来的额长相思和长相守。在那个封建王朝的年代两个人有精神上的共鸣,二人自然是感情深厚,有了康熙的庇佑当然没有人感动舒妃。

2. 有才有貌,高情商高智慧

在后宫里得宠的妃子一般会被其他妃子视为眼中钉,总想着要除去。舒妃不仅得宠而且长得漂亮,有才华,有智慧,还是高情商的女子,在自己的儿子果郡王身上就能看到。甄嬛和果郡王在舒太妃住处用长相思和长相守共同合奏长相思,从言语琴声中便觉察到二人有情。在后来果郡王带甄嬛来拜见时舒太妃并不意外,几句话就点破了二人之间的身份障碍。在舒太妃看来心有灵犀之间的爱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

3. 性情温和,懂得明哲保身

舒太妃虽然在整部剧中出场的次数不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舒太妃是个心慈貌美,知书达理,睿智的人。从某些层面讲舒太妃,甄嬛,果郡王都是同一类人,他们更愿意过着与世无争平静的日子。

4. 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大智慧

其一:康熙在位时舒太妃非常得宠,有意立果郡王为储君,果郡王的骑射和诗书都是康熙亲子教的。可是那时候雍正和太后联合起来争夺皇位,也就有了历史上很有出名的九王夺嫡大战,舒太妃看着无数亲王被圈禁,舒太妃选择出宫修心,彻底从朝政中脱身。自己的儿子也选择影藏锋芒,每天都是醉于诗书山水间。母子二人才得以保生;其二:甄嬛怀着果郡王的孩子回宫时,舒太妃知道感情和责任之间利弊,宁愿看着儿子伤心也一直守着孩子的秘密没有告诉果郡王。舒太妃之所以会这样做会舍弃荣华富贵不仅是保全自身的安危还减少了皇帝对果郡王的忌惮。

舒太妃能在高手如云的后宫存活下来实属不易,现如今的社会也是需要这样的人。就像甄嬛所说:“不争比争有福气多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是不!


南沐说


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在康熙王朝时期,虽然深得圣宠也生了儿子十七皇子允礼,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其他嫔妃们的忌恨,但是无论怎样,她依旧是得到康熙的独宠。

究其原因应该是当时九王夺嫡,像雍正生母德妃这种有头有脸的皇妃们年龄都比较大了,其工作重心早已经不是与皇帝的小老婆们争宠了,而是要协助自己的儿子登上大位!与舒太妃也就是当时的舒妃娘娘年纪相仿的娘娘们,虽然忌妒皇帝独宠舒妃,可还是没有实力搞掉她们母子。

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多疑的雍正母子就对曾经受到独宠的舒太妃,以及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允礼起了疑心,为了不给自己的儿子惹麻烦,聪慧的舒太妃主动要求出宫修行,将允礼拜托太后抚养,在她看来,这样才是对自己与允礼最好的保护吧。



爱咖啡的大妈


舒太妃是先帝爷的宠妃,是果郡王允礼的生母。说起舒太妃这个人,在整部剧的前半段都只是闻其人,而不见其人。直到甄嬛出宫,一次外出偶然路径一座安栖观,观众才得见她的庐山真面目。

先不说这部剧所反映的雍正后宫斗争有多激烈,历史上康熙皇帝晚年,后妃勾结皇子九王夺嫡那是多么的惨烈啊!最后是太后和雍正胜出了,参与的人哪怕的皇子都不是死就是被幽禁了,不要说后宫那些先帝的妃嫔了,为什么舒太妃能安然活着呢?总结一下,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

首先先帝在时,有先帝的宠爱是最大的保障。

在剧中有多处细节体现舒太妃和先帝爷感情至深。比如长相思琴和长相守笛的存在,那时舒太妃当年初入宫时,先帝特命人制定赠与的;荒芜冷清的桐花台的存在,这里是先帝特为舒太妃建的,上面还画满了合欢花;甄嬛推荐安陵容给皇上后,自己落寞走入迷局后,果郡王用她母亲曾经受宠的经历劝说甄嬛放宽心,集万千宠爱未必是好事;太后也曾拿先帝专宠舒妃的例子告诫皇上不要过于宠爱甄嬛以致后宫怨愤。


这些都可以看出先帝对舒太妃的宠爱,是其他妃子远远不及的。后宫多残酷,有皇上的庇护谁也没辙。

其次,舒太妃这个人也算是淡泊名利的,她只是看重她与皇上之间的感情,不在意荣华富贵与皇位。她和自己的儿子果郡王也并没有参与夺嫡之争中,果郡王当时只醉心在书画上。正是这种不争才没和皇上太后结怨太深,才得以保全了下来,否则必定没有好下场。

最后就是先帝一驾崩,她就归隐退出以求保全自己和果郡王。

小说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先帝驾崩之后,舒贵太妃恸哭不止,几度欲要殉先帝而去,幸好宫人们发现得早被救了下来。宫中妃嫔虽然从前对舒贵太妃时时埋怨、诸多不合,却也十分感动,连外头的臣子都知道了,盛赞舒贵太妃大义。太后也十分感动,而此时舒贵太妃亦自请出家为先帝祝祷,将十七王爷托付给了太后抚养。太后感念舒贵太妃一片心意,又说太妃养尊处优,自然不能和甘露寺众尼同住,所以特意建了安栖观给舒贵太妃独自居住,于是命她出居道家,而不是进甘露寺修行。太后又怕旁人服侍太妃会不习惯惹太妃生气,于是就让太妃的贴身侍婢一同跟了去住。也是太后体谅舒贵太妃的心思。自然,舒贵太妃若无大事也是不能随意离开安栖观一步的。”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妃是自请出宫的。她很清楚在前朝受尽恩宠早就遭众人记恨,留在宫里才危险,远离是非之地才是保全的根本。况且皇上多疑,一个受宠的太妃,和一个得先帝喜爱的皇子天天在他跟前,必定让他更加忌惮,时时提防,早早想除去她们。而她离开,又让太后去抚养果郡王,表面上是把自己的儿子做了人质,其实是保全他。母亲远离宫廷,终生居于道观,又有太后的养育庇护,皇上多少会念及情面,这样果郡王才能平安。只是没想到,太后去世没多久,皇上还是决心除去他的这个亲弟弟。



综合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舒太妃是怎么在后宫争斗中存活下来的,也是做尽安排,用尽心思的。

欢迎关注我,带你跟着甄嬛走进雍正王朝,看尽后宫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


姒莞萱


一部真正精彩的电视剧塑造人物是多面的,如果所有人物都是正面描写,整体情节也就失去了韵味。只有从某些简短的片段就能推断出背后的很多故事,才是成功的人物塑造。《甄嬛传》里就有多处这样的人物描写,比如纯良又深的皇帝宠爱的纯元皇后,比如跋扈又有军功显著的敦亲王,比如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这些人物在剧中出现时间并不长,镜头不多,大部分是通过第三人的回忆和讲述让观众能猜到人物当年的风采。

首先,我们来看看果郡王生母是什么样的人。从太后提起舒太妃的语气以及果郡王描述先帝为了舒太妃修建桐花台,桐花台上绣满合欢花,可见先帝在世时,舒太妃非常得宠。且舒太妃出场不多的几集里,可以看到舒太妃貌美心慈,为人祥和睿智、知书达理,从某个层面来说,和甄嬛还是相像的,都属于有才有貌有德的女子,温婉又有力量,张弛有度。

在本身有美貌有智慧又有先帝宠爱的前提下分析,这样的女子在后宫要么别被人嫉妒攻击害死,要不恃宠而骄仰仗恩宠最后适得其反落寞终生,要么就是以极高的智慧活了下来,舒太妃显然属于第三种。舒太妃生下了果郡王,而且教育得果郡王温润尔雅,先帝曾经想立果郡王为太子,骑射和诗书都是自己亲自调教,这一点让皇帝非常忌惮,耿耿于怀,可见舒太妃和果郡王在先帝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本身也是有一些手段的。

从皇帝口中可以得知,当年群臣反对果郡王为储君,又觉得是汉人之女,皇帝和天后联合夺位,九王夺嫡确定了王位的继承人,这个时候果郡王上位无望,眼见着数位宗亲被圈进,舒太妃和果郡王使出了历史上非常高明也非常难得的招数保全自身。舒太妃出宫修行,从此舍弃荣华富贵,也彻底从朝局中抽离,保全了自己安危,也减少了皇帝对果郡王的忌惮。果郡王在舒太妃的调教下也选择隐藏锋芒,明明是文武全才,看事情洞若观火,却偏装的醉心诗书、不理政事。皇帝在肃清年羹尧、敦亲王势力的时候重用果郡王,显然是对果郡王放心的,如果不是甄嬛的存在让果郡王乱了分寸,果郡王应该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

这种隐藏锋芒的做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纵观历史,没有几个成大事者是一帆风顺、张扬跋扈就走到最后的,大部分都是找准机会起势,在此之前都装作无辜无能的样子,在隐藏锋芒期间,可能会遭受侮辱和轻视,需要极其强大的内心,以及坚定的信念感,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一旦爆发,会让众人惊讶。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这样的人,也可以说需要这样的人,在情势不利的时候蛰伏一段时间,暂避锋芒,找准时间,积蓄力量,一击而中。

在舒太妃身上还有一点让我非常佩服的,甚至是果郡王也没有达到的高度,那就是对待感情豁达通透。当甄嬛和果郡王琴笛合奏,她马上就看出二人有情,果郡王带甄嬛来拜见她的时候,两个小辈以为舒太妃会震惊或者反对,结果舒太妃一副意料之中的样子,而且三言两语就点破了横在二人之间的身份障碍。在舒太妃看来,爱才是最重要的,身份、经历等都是可以突破的,当甄嬛怀孕回宫时,舒太妃深知感情和责任孰重孰轻,宁愿看着儿子伤心也要保守孩子的秘密,这种通透的眼见非常难得。


清欢阁主


她们那会儿的宫斗没有那么惨烈,惨烈的话康熙就不会有14个儿子了。她们的宫斗主要在后期九子夺嫡时,前期宫斗没那么猛。把康熙和雍正做一下对比,康熙有14个儿子,雍正呢,有一个打胎队长的老婆真是害惨他了,如果康熙时期宫斗很厉害的话,那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孩子了。





从电视剧里可以看出来,果郡王生母舒太妃一直是先帝的宠妃,电视剧里有很多印证这件事的片段,第一长相思和长相守,可以说是先帝和舒太妃的定情之物了,这种恩宠在先帝公里只有舒太妃一个人,你说会不会让人嫉妒呢?

第二,桐花台,当时甄嬛得意时就在桐花台偶然遇到果郡王,两个人还聊起来牵牛花,当时果郡王就用自己的生母舒太妃的事例告诉甄嬛,集千恩万宠于一身,就是集所有女人的怨念于一身,不是什么好事。桐花台在先帝在时是宫里最繁华的地方,如今太后下令废弃桐花台,可见太后对舒太妃是心有不满的。



第三,太后亲口说的,先帝生前专宠舒太妃,引得六宫不宁。既然能把这件事说出来,而且用她来告诫皇帝不要专宠甄嬛,就说明当时的专宠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了,太后肯定是不满舒太妃专宠的。


但是,朋友们重点来了,虽然皇帝专宠舒太妃,但是她并不想宫斗,宫斗的人要么是为了恩宠要么是为了孩子,恩宠她有,孩子又不争夺王位,所以她并没有必要去宫斗啊,从舒太妃听到长相思和长相守弹奏时,竟然还感慨抹泪儿,就知道她对先帝的确是情深意重了。

舒太妃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如懿,只想把情分进行到底,至于宫斗什么的,更多时候更像是被迫卷入的。在先帝死后,同样是宠妃,舒太妃就很懂明哲保身的道理,先帝生前宠爱太多,当今太后难免会忌惮,看见自己可能就会想到先帝生前的宠爱,会讨厌自己,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生出篡位的念头,所以她先自请出宫,不在太后跟前碍眼。



自己先逃离是非之地后,再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会保护自己,虽然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但是也要装出傻乎乎的样子,只懂诗画美女,这样才能让皇帝不再疑心,才是母子俩保住性命的办法。


所以舒太妃在先帝在时有先帝的宠爱,无需害人,不用宫斗,只要保住自己就可以了,参照敬妃在宫里怎么生存即可,况且那会的宫斗应该还不那么惨烈,在先帝去世后她出宫远离是非之地。


入行娱乐


《甄嬛传》中,关于果郡王允礼的生母舒太妃,并没有其参与宫斗的记载。然而作为康熙帝的宠妃,舒太妃能够全身而退,可见她并不是个简单的人。

舒太妃拥有康熙帝赏赐的金缕衣与长相思、长相守。有一次太后乌雅氏说:当年良妃专宠、舒妃盛宠……可见舒妃在后宫中不仅并非默默无闻之辈,还是个宠妃。

康熙帝妃嫔众多,子女众多,这样宫闱倾轧严重,但是也更容易平衡。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当年贵为德妃,但是毕竟出身摆在那里,也不好欺压舒妃。而且舒妃能够在宫闱中生存下来,肯定也不是心思浮躁之人。


“九王夺嫡”中,允礼并没有参与其中,可见舒妃也是个明白人。而且,允礼是一直养在乌雅氏身边的,先帝驾崩后,舒妃主动请求出宫修行。有一回允礼被年羹尧凌辱,但是允礼却并没有说什么,从允礼后来的话语中可知,舒妃已经隐忍了多年。

而胤禛对于舒太妃也相当敬重,可见舒妃当年也是个目光独到的人。


澹奕


果郡王的生母太妃是在先帝的呵护与爱中存活下来得。



我们知道皇帝一直对果郡王青睐有加,真正决定杀了果郡王的原因是怀疑果郡王与熹贵妃有染并且有意于皇位。


在前面甄嬛还对皇帝有感情没有去甘露寺的时候,皇帝曾不只一次的表示过果郡王的骑射是先帝亲自所教,皇帝还为此嫉妒不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先帝宠爱果郡王,而为什么先帝如此宠爱果郡王,甚至超过了皇帝呢?我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可能是因为爱屋及乌,喜欢舒太妃(果郡王母亲)的原因吧。

其次,还有线索表明先帝的确对说太妃过于宠爱。长相思与长相忆是一琴一笛是先帝赐给舒太妃的。这说明了什么,先帝在世时一定与舒太妃琴瑟和谐。两人的感情一定颇深,不然不会这样。


再有,先帝死后,舒太妃不愿意留在宫中而独自去了凌云峰。更加说明了舒太妃对待先帝的感情有多深。

既然感情如此深厚,先帝一定对舒太妃呵护备至。有了先帝的宠爱,舒太妃在宫斗中取胜就不那么难了。


玖玥三三


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在剧中并没有过多的交代,只说她受先帝独宠,先帝曾为她建桐花台,后宫嫔妃对她诸多怨恨。果郡王曾经用他母亲舒太妃的经历提醒甄嬛:“在后宫,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就是集怨于一身!”这从侧面说明当年舒太妃在后宫的生活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如意,她能在激烈的宫斗中存活下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先帝的宠爱

先帝对舒太妃不是一般的宠爱,而是专房之宠。剧中虽然没有具体描写,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个专宠的嫔妃,例如明宪宗时期万贵妃以及清顺治帝时期的董鄂妃。万贵妃本是照顾明宪宗的宫女,比明宪宗大十七岁,可明宪宗对万贵妃宠爱有加,甚至一度要将她立为皇后。万贵妃没有自己的子嗣,出于嫉妒,她曾杀死过宪宗好几个皇子,可宪宗也没有斥责过她。万贵妃死后,宪宗万般思念,于一年多后追随万贵妃而去。

清顺治帝的董鄂妃也是三千宠爱于一身,顺治帝曾想立她为皇后,后被孝庄太后阻止,于是顺治帝不得不退后求其次,立董鄂妃为皇贵妃,位同副后。董鄂妃生下皇子一年后,顺治帝就要立他为亲王,要不是这个孩子死的早,恐怕清朝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由以上两位专宠的嫔妃来看,有先帝的宠爱和保护,舒太妃是不用太在意其他嫔妃的明争暗斗的。

2、太后的保护

先帝在世时,和舒太妃交好的只有太后,先帝去世后,舒太妃受太后一党逼迫,被迫离宫修行,儿子交由太后抚养。表面上看,太后这是处心积虑的将舒太妃赶走,但是仔细一想,也许这是太后对舒太妃的保护。如果太后真想针对舒太妃,有的是办法杀了她,比如让她给先帝殉葬,或是把她留在宫中,眼睁睁看着曾经嫉妒她的嫔妃陷害折磨她,这都比苦守青灯要悲惨的多。可太后并没有杀了她,而是选择让她远离是非之地,这未尝不是一种保护。而且,太后能将果郡王平安抚养长大,也是因为和舒太妃的姐妹之情。

综上所述,舒太妃能在激烈的宫斗中存活下来,全是仰仗先帝和太后的保护。


瞳心看世界


能在太后这样宫斗高手的手下存活下来实属不易,但还好舒太妃做到了。存活的原因主要是先帝的宠爱和恬淡的性格,以及适时的明哲保身的举动让她和果郡王得以在宫斗中存活



在宫中能够存活,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皇上的宠爱。剧中太后曾经说过,舒妃曾经在先帝时得到过专宠,可见当初舒太妃有多么得宠。后来还有了十七爷,更是得先帝喜爱。舒太妃也很有才华,先帝在世时两个人经常琴笛合奏,才有了后来的长相思和长相守,两个人属于精神上高度共鸣的结合,感情深厚无比,那么先帝在世时自然是无人敢动舒太妃



其次,舒太妃性子恬淡,却能动晓大局,剧中为了众人的安全,故意隐瞒果郡王甄嬛孩子的身世就可以看出来她是个能为大局隐忍的人。这样的性子对其他人也没有太大威胁,所以太后并没动手除掉

最后,舒太妃懂得明哲保身,先帝走后,自己便去甘露寺出家了,远离了纷争,保存了自己。顺便也教给儿子低调做人,跟皇帝保持良好关系,时刻牢记自保,不要做跟政治相关的事,喝茶吟诗什么的表现的像个闲云野鹤才最安全



当然,太后也不是个赶尽杀绝的人,宫中还有其他的太妃太嫔也活了下来,比如槿汐之前伺候的太妃,和慎贝勒的生母太嫔,都还在宫中平安生活,只要不威胁自己,太后是不会轻易置人死地的,这也是舒太妃能活下来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