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我有时跟孩子讲讲人生,孩子说我辈人的思路已过时了,真的吗?你怎么看?

手机用户蒋明文


实话实说!我觉得是!如果您三十年前问这个问题,我会说,这孩子瞎说,我们都是过来人!要听经验之谈!

可是现在!变了!到底变哪里了?说实话我也没办法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但是我肯定的知道,这个社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变化,而新生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出现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不同感悟,我觉得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其实作为年长的我们不得不接受这种变化!因为经历不同,看到的事物不同,我们也要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前辈跟我们讲清朝的人生感悟和理论,我们会不会觉得他们也过时了呐?

没关系,三十年后,他们跟他们的孩子讲人生,也会被说过时的![呲牙][呲牙]

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绕口令天天练


通过我接触的大学生,他们思维跟家长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现在社会压力大,他们压力也不小,能感受到。

首先,他们思想很开放,跟过去年代不一样,很多同学军训一个月就能在一起,他们交往速度之快,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其次,手机影响太厉害,上课睡觉、玩游戏太普遍。学习相互交流的少很多,不会的不乐意问身边同学,网络中距离进了,生活中距离远了。

再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比过去年代放开很多。

最后,社会上就业、生存压力传到给他们了,很多同学在校期间就想赚点零花,兼职很普遍;还有,读研比例也高很多。


一起谈数学


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是常态,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对错答案,需要理性看待。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需要民主、自主、和谐,通过言传身教启迪他们的心智,立足于孩子长远的生命发展。

一、孩子不需要按图索骥的人生。

孩子长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敢于反驳你,认为你的人生鸡汤过时了。这种情况一方面开始要考虑孩子是否是叛逆期,是否是性格偏激,不懂尊重家长。另一方面换个角度来看,代表着他成长了,不需要更多的说教,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愿。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我们往往喜欢按照大人们的意愿去培养孩子,让他们成为我们期望中的那个样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们要承载负荷的东西太多,某种程度上说反而抑制了良性的教育和发展。

孩子必须成为他们自己。当然,他们也是需要引导的,这种引导绝不是强制的,也不是武断的说教和训斥,而必须是基于内在的理解。

二、家长要习得认真倾听孩子意愿的姿态。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引导孩子,可实际上却是在发号施令。我们作为家长或多或少都习惯摆出居高临下的教训姿态,在无原则的爱中抹去孩子的独立性。

日本学者尾关周二曾经对于教育中的管理主义有过分析和建议,他说,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们在成年人规定的框框内进行游戏,由于相互交往感到紧张,削弱了交流的气氛,这很可能失去游戏的精华。

尾关周二的话可谓抓住了我们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交往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是一个不会游戏的民族,习惯于给定的成人化教师身份,缺少幽默的心态和从容的处事方式,很难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中。

也许家长们都担心孩子在成长的经历中会遇到困难挫折,都希望他们少走弯路,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经验和阅历灌输给他们。

仔细想一想,我们习惯于动不动就指导教训,或者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会在我们的好心管理中消失。管得越多,就偏离我们的期望越多。

三、家庭和学校教育需要建构开放模式。

1、爱

爱孩子,爱现实的、有差异存在的孩子,还要爱作为生命存在的、无差异的孩子。

成长是一种舒展。在这种舒展中,总有似乎不合序的枝蔓,但只要在大方向上是基于成长的,我们就要有勇气鼓励他的自由发展,而不必急切地去修剪这些枝蔓。

我们需要做的是耐心和陪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包括可能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在尝试错误中跌跌撞撞地发现自我,调整自我,从而促成个体的自我教育。

2、理解

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理解他们的现实存在,同时理解他们的潜在存在,也就是他们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可能性。

同样,当孩子经历了很多事情,有了自己成熟的思想,反过来,他们也会理解家长和老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和示范传承的魅力。

3、反思

反思沟通交流的方式,反思家庭教育的意义,反思自我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合理角色。

结束语: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发现,多一分宽容,多一分认同,多一分内在的促进。是希望孩子循规蹈矩,还是给予空间,我们更多的还是要学会倾听花开的声音。静待花开,未来可期!


妍奇老师


看到你的问题很多人都有同感,只是时代不同,你对孩子的未来要求也不同。不能让孩子回到你的过去,只能偶尔聊聊。所以你的过去只能进自己个人博物馆。你的故事对待孩子的教育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故事是公司,这种穿越孩子时空的故事他们是很难想像的,比如我们告诉孩子以前因为没有米吃只能吃烂地瓜,他会说这是粗粮很好阿,哪有那么苦,你告诉他60年代的通讯,他会说不可能吧、、、、等等这些他们是无法像电视剧一样穿越时空。

其次,不要在孩子面前常常讲述你的过去,更不能用这个来教训孩子,这不是什么榜样可以学习的。如果有机会可以带他去农村体验这种生活,这样比对他讲好十倍,我每年也会让孩子去农村体验农村的生活。感受那种纯朴的环境,让他体会不一样的人生。这个比讲有用。

第三,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理论知识只是成长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在于他自己的成长,因为时代是他们的,未来是他们的我们是要与他一起共情,而不是把我们的故事销售给他,他们不需要和我们共情。

当然给孩子讲自己的成长故事不是没有用,它只能让孩子借鉴,少走弯路,不能成为他的枷锁。



圣泽苏浩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实,提出这个疑问的家长、老师们,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就是题主说的孩子不认同长辈的观念。为什么呢?

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从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八十年代开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很多是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辈人。教育他们,我们要从本质来把握。

他们一出生就衣食无忧,哪里能体会到按需分配时代成长起来老一辈人所受过苦难,别说理解信都不信。所以,两代人对社会的认识不一样。

他们在成长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公寓里,带着天生的孤独感生存于当今社会。孤独让他们无端伤感,同时也让他们更具思考力,也让他们年纪轻轻就有终极关怀。自己的人生和父母的老年生活让他们有了巨大心理负担。

焦虑,疲惫不堪,孩子们遇到前所未的压力,这些使得孩子们觉得自己不够强大,不自信!这时家长鼓励孩子积极面对现实,并引导孩子放下他不用承受的压力,让孩子快乐生活。

今天的孩子有了很高话语权,在中国这是几千年来不曾有的,孩子们要求平等对话!家长在生活给予一定支持,让孩子正确使用自己的话语权。

今天的孩子知识面宽广。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老师和家长不再是过去万能钥匙!

今天的孩子从小到大在家长那里健康无比,同时,家长眼里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很多时候他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真的明白孩子的需要吗?

当孩子正经历这一切的时候,你用你自己的经验教育他如何应对当今社会他所面对问题,他只能告诉,你的思路已经过时了!

所以,我希望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想想他的内在需求是什么?而不是在没有任何思考的情况下让孩子用你的思路应对现实。


山安说


如果孩子这么说,那也有这种可能。如果上一代人的思维不过时,(当然是部分过时),我们凭着经验就能够过一生,凭着经验就能够教育好孩子,那我们就没有必要终生学习了。尤其是近几十年社会的发展非常的快,所以更应该学习新的知识,跟上青年人的步伐。我说这话比较绝对,如果你想和学生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谈其他的别的什么。都要孩子学什么了,你要跟着学什么,孩子看什么书你也要跟着看。这样你们才有可能聊到一起,你们的思维才会接近同步。

当然,咱探讨问题不是为了引起争论,经典是不分时间,比如说易经,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王阳明的心学等等,这些经典现在还有好多人在读。可我们是普通人,我们不是古代圣贤。所以我们要学习,要赶上孩子的思想。然后我们就可以和孩子聊人生了。

希望你在以后和孩子谈人生的时候要多听少说,有什么不懂的要虚心学习。学识,见识不仅仅和年龄有关但一定和虚心心学习有关。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早日和孩子能够聊到一起。


Xin神英语


人生哲理都是相对的,同样一件事,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道理。对于孩子的反应,个人有以下想法,仅供参考。

第一,孩子说您的思想不适应现在社会,从某种程度说,证明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这是青春期心理特征的表现,证明孩子对社会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现象很正常。

第二,对于孩子的想法,我们应当以正确的姿态面对,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以朋友的姿态去聆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的状态,及时化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第三,人生道理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您要做的是把握孩子思想和行动。针对孩子个人特点,合理引导孩子道德规范,并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不一定非要讲一些大道理,有时候您可以尝试陪孩子一起读书,引导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等等,这样通过实际磨炼,让孩子体会自己的人生感悟,会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同,且有利于孩子成长。

总之,教育孩子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先了解孩子,做孩子忠实的听众,再合理引导孩子,促使孩子行成好的三观,并且养成好的习惯,培养孩子优良的性格,这样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精英数学物理


虽然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许会过时,但是有些文化的内核却不会。我们都是无意识地将我们的文化内核,包含在三观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虽然三观不可能要求儿孙们和我们一样,但是如果我们就因为这样而不把我们的三观告诉儿孙们,那么,他们能从哪里继承我们的文化内核呢?


悟空163611488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其实,根据我的经验,这并不是过不过时的问题,可能是你讲的内容不具有吸引力亦或是孩子对你所讲的观点不认同,很想知道您的孩子多大了?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对于自己认同的东西深信不疑,如果你想去改变他,不能生硬地去讲道理,这样反而让他产生反感情绪,所以才会说出你思路过时的话语。

在以后交流的过程中,你可以试着将一个道理融入故事当中,通过故事去感染他,但还不能是专门让他坐在你身旁,你去生硬地讲述,而可以是在和他聊天或者逛街散步的时候,恰如其分地融进去,或者还可以是通过评价别人,让他明白是非曲直。

现在的社会整体上属于快节奏,我们偶尔还是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视角,了解他们的喜好,在和孩子成为朋友的同时再去讲解你眼中的人生,可能才有效果。你可以按照我的说法,尝试一下,祝您好运!


知心图图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不会和我的孩子去谈人生,我只会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该用什么东西去衡量某种事务的对与错。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只是在一旁默默的陪着他,当他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和社会阅历,我们无权去规划孩子的人生,我们有自己的使命,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我们只要做到陪伴和分享就好。来自一个“佛系”家长的分享。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