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生活的城市,有哪些老茶馆?

小稻Cr


讲讲旧时光里的昆明老茶馆吧。

“于老昆明人而言,‘泡茶馆’其实并不是一件懒散的消遣事,而是忙里偷得的一份闲适,苦中寻来的一丝乐趣,是昆明人水中有茶、闲中有得的独家记忆。 一手捧诗书,一手执珍茗, 旧时光里的昆明茶馆,碌碌有为,平凡可贵。”

△景星文艺茶室

昆明栽培茶叶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但关于昆明茶馆的起源现已不可考。在罗养儒先生笔下,昆明最早的茶馆是开在县衙外的:“昆明的茶铺,最早要数昆明县衙门隔壁的那一家,无字号,开设的年代不详...来喝茶的,多是来打官司的人,他们坐在茶馆里等待传讯,衙门里的差役出来,就对着茶铺高呼‘传某某人’。”

△老昆明茶馆

其实,自古以来昆明人都有饮茶的习惯,宋饮“芳山露芽”,明喝“十里贡茶”。有人说,是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温润气候养成了昆明人不紧不慢的性格。闲暇时光泡一泡茶馆,是老昆明人闲适而美好的生活状态。

△老昆明茶馆

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曾在西南联大度过了七年的时光,在昆明的日子里,几乎天天都进茶馆。在他的记忆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做作业、写论文都在茶馆里。

△汪曾祺先生

他的文章里对于在昆明泡茶馆有这样的描述:“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

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

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夹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

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老昆明 金马坊

过去,昆明茶铺的名字都讲究风雅文采:四合园、允香馆、陶然亭、望海楼。罗养儒先生曾记录:“四合园营业时间最长,早晨七八时开铺,晚上十一二时打烊,带讲评书。晚上打烊后,还有一姓金一姓姚的文人至四合园喝茶,已成习惯。铺家还特地为他们煨一壶水在炉上,直到天亮伙计起来拨火备水迎早市才离开,人称‘金半夜’、‘姚天亮’。”

△景星茶室 评书《明史》

不仅如此,昆明茶馆更加与众不同的是烧水的壶:“有一家茶铺,极为简陋,火炉上支一把无比之大的铜茶壶,内能容水四五大桶,壶把粗若孩童臂,把以铁链套住,扣在一比较粗实之屋柱上。旁为砖砌蓄水塘,塘近于墙,墙上则绘一乌龙吐水...此偌大水壶实为他省所无,即昆明地方事物上之一种特色。”

△老昆明街景

如今昆明的茶馆已然都为普洱所倾倒,本地人也鲜少能记起,其实昆明也是产茶的:“宜良宝洪寺有宝洪茶,官渡十里铺有十里香。宝洪茶自明代以来就是云南的名茶,而十里香茶也是昆明稀罕之物,在乾隆年间作为贡茶进过皇宫。吴井水泡十里香,正如虎跑泉之于龙井、惠泉之于碧螺春,在当时的昆明,是一种生活的品味。”

吃吴井水,喝十里香

茶馆的出现,无疑给了昆明人无处安放的闲适自在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安身之所,昆明人慵懒洒脱的性格在“金半夜”、“姚天亮”的身上被无限放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茶馆已不只是喝茶听书让人消磨时光的地方,青云街、圆通街一带的茶馆更是成为学生文人学习交流之所,汪曾祺、赵仲牧先生都曾是茶馆里日日得见的常客。本地文化与各路思想在这里不断碰撞交融,“泡茶馆”已不再是懒散的消遣事,而是忙里偷得的一份闲适,苦中寻来的一丝乐趣,是昆明人水中有茶、闲中有得的独家记忆。 一手捧诗书,一手执珍茗,旧时光里的昆明茶馆,碌碌有为,平凡可贵。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本答案来源于东家茶叶手艺人昆明十里香,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