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吴哥和巴戎寺

大吴哥也就是大吴哥城,指的是吴哥通王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于12世纪后期由高棉王国国王Jayavarman扩建而成。因他信奉佛教,所以都城紧挨吴哥窟。大吴哥城呈正方形,由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墙高8米,整个城市有5道城门,城内散布多处吴哥遗迹,较著名的有:巴戎寺(Bayon)、巴芳寺(Baphuon)、空中宫殿(Phimeanakas)、战象平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和癞王平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等。

如今的大吴哥,仍保留很多壮观的建筑与遗迹,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精华所在。


大吴哥和巴戎寺


大吴哥和巴戎寺


大吴哥和巴戎寺


吴哥城由高约8米、厚约3.8米的红土城墙围绕而成,呈方形,每边长约3公里,周长达12公里,主要道路呈十字形状分布,城墙正中央是巴戎寺,稍靠北一些是皇宫,皇宫的正式塔门、战象台、癞王台被修建成一个整体。城内还有巴方寺、空中宫殿、圣琶丽寺、圣皮度寺、12塔庙、南北仓库。

城门外有护城河,护城河上建有雄伟的大桥,桥面宽阔,桥的两旁分别矗立着27尊抱着巨蛇的石神像。

吴哥城有五道城门,四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戎寺,还有一道通向皇宫。

胜利门,是国王的通行之门,同时也是检阅军队胜利归来的地方。

东门,是死亡之门,百姓去逝后由此门送出去火化。

西门,是犯罪者所走的门。

南门及北门,是百姓们通行之门。

五座城门中,南门最具特色,位于吴哥寺前往巴戎寺的道路上。南大门上雕刻有四面佛的塔,仅雕刻的面部就约有3米,为七世的微笑,左右两边为大象石雕。

南大门入口处,依旧是护城河上的石桥两侧,是众神和阿修罗拉扯着蛇神那迦身体的雕塑,左侧为神明,右侧为阿修罗,每侧54座,共计108座。

巴戎寺位于吴哥王城的中央位置,是真腊王朝建筑的巅峰之作,建于12世纪末,是吴哥建筑中的标志建筑之一。然而,它声名遐迩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它建筑本身,而是它四面所雕刻的人面头像,即著名的“高棉的微笑”,Bayon,在柬埔寨语中即四面像的意思。

吴哥帝国的每座庙宇都供奉着主神,印度教庙宇供奉“林迦”,佛教庙宇则供奉观世音菩萨。巴戎寺的建造者阇耶跋摩七世没有把最大的神庙献给湿婆或毗湿奴,这些印度教的神灵未能保护他们的城市免遭占族人的侵略。他将吴哥最后一座伟大的神庙献给了佛。


大吴哥和巴戎寺


大吴哥和巴戎寺


大吴哥和巴戎寺


号称“宇宙的中心”的巴戎寺了。

巴戎寺,吴哥文明的最后一道光,此后的建筑再无法超越这一建筑艺术高峰,东南亚长达五个世纪的吴哥王朝同时也画上了句号。

54座四面塔,200多个微笑,变化的光线时强时弱的投在正面或侧面,国王慈善的气质和微笑反而胜过建筑本身的宏伟,成为旅客最深的印象,无怪会被其后代子孙尊称为“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整体是一座以东西方向为轴的对称建筑,四个方向皆可进入。正面为东面,有一处平台。与吴哥寺明快的参观路线风格不同,这里较昏暗,外面的光线几乎照射不进来。

巴戎寺的回廊不可不看。也许太阴暗,也许廊道太多,拐弯再拐弯,游客常常是边徘徊走着边寻找墙上的浮雕,容易迷失方向。

巴戎寺有二层回廊。第一回廊的墙壁面的浮雕壁画都是以上、中、下三部分的结构展开,现在屋顶都不存在了,成了露天的画廊,浮雕大部分描绘了当时的人民生活和战斗的情形。第二回廊有的部分屋顶也不存在,浮雕遭受的破坏也比较严重,现在保存比较好的是描绘了手捧供品向毗湿努神共奉的众人形象的浮雕。和吴哥寺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比较浓重的浮雕相比,巴戎寺的浮雕充满了平民和贵族日常生活的题材。也就是说,吴哥寺的浮雕表现的是盛世王朝的霸气,是一统天下的君主的高高在上,而巴戎寺更多表现的是市井生活。这个区别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建筑群的建造背景有所不同,吴哥寺是在真腊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而巴戎寺的建造者阇耶跋摩七世已经开始信奉佛教了。

回廊没有屋顶保护,随着岁月的变迁,巴戎寺很多的浮雕已经消失了。

沿着梯道往上走,来到第二层的中央平台,此平台上矗立着一座宝塔,部分已坍塌,现高45米,从上到下有54个犹如群山起伏的宝塔,塔顶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其中一组由16座相连的宝塔组成,代表当时的16个省。

这些微笑的面孔,很久以来被认为代表着湿婆的模样。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学者做出了“微笑的面孔之灵感来自佛教而不是印度教,且就是阇耶跋摩七世的容貌。”国王微笑的目光环视着四方,时时浮现在葱绿的森林中,仿佛小心地看护着他的臣民。

而你穿行在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大吴哥之皇宫之空中宫殿

皇宫遗址包括空中宫殿、男池、女池、皇宫古迹等保留下来的建筑,被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300米的墙壁所围绕。皇宫本身是木质结构,所以如今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了,满目的荒草颓垣。

大吴哥之战象台(Elephant Terrace)

从空中宫殿步行十分钟多,就可以看到一处长长的平台,这就是癞王台和战象台。这两个地方的雕像很值得仔细看看。

战象台又名斗象台,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所建,因下面墙上刻满大象雕塑而得此名。战象台正面朝东边的皇家广场,直对着吴哥王城的胜利门,是用来举行庆典仪式的地方,也是国王的阅兵台。想象一下,当年的国王,在这里检阅凯旋的战士和战象,将是怎样磅礴的气势和场面。

整个战象台共有5个伸出来的楼梯,中间有三个,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其中正中央那个最宽。每个楼梯上方都有坐狮守护,下方有因陀罗神的坐骑三个头的大象把守。战象阶上的栏杆为那伽蛇神,不过,蛇头、蛇身大部分已经丢失,栏杆也就断断续续的。

观礼台前有一片广阔的广场。在吴哥时期,这里每年都要举行一场惊心动魄、血腥残酷的斗象大会,胜出的大象才能成为国王的坐骑。昔日辉煌的广场,如今堆满了乱石残垣。而350米长的巨象石雕,正在为我们讲述着当年惨烈的斗象故事


大吴哥和巴戎寺


大吴哥和巴戎寺


大吴哥和巴戎寺

回来写游记时,看到图片和介绍说,战象台最北边的墙上藏有五个头的马,在光线好的时候能显现出来。哎,功课没做到家,错过了。

大吴哥之十二塔庙、南北仓

在战象台和癞王台的东面,掩映在树林中有12座用红砖修建的宝塔,分别坐落于胜利大道两侧,每侧各六座,其中沿皇家广场一字排开十座,每座塔的大门面对广场,另二座在更东边些,面对面,大门向着胜利大道。这就是十二塔庙(Prasat Suor Prat),又名12生肖塔,阇耶跋摩七世于十二世纪末所建。主要建筑材料是红土。

看吴哥城的各个庙宇,了解千年柬埔寨吴哥文化,从宗教、艺术、建筑的变化,可以看到一个曾经在东南亚不可一世的帝国从建都到鼎盛再到没落的变化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