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吳哥和巴戎寺

大吳哥也就是大吳哥城,指的是吳哥通王城,是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的國都,於12世紀後期由高棉王國國王Jayavarman擴建而成。因他信奉佛教,所以都城緊挨吳哥窟。大吳哥城呈正方形,由城牆和護城河保護,城牆高8米,整個城市有5道城門,城內散佈多處吳哥遺蹟,較著名的有:巴戎寺(Bayon)、巴芳寺(Baphuon)、空中宮殿(Phimeanakas)、戰象平臺(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和癩王平臺(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等。

如今的大吳哥,仍保留很多壯觀的建築與遺蹟,是曾經盛極一時的文明精華所在。


大吳哥和巴戎寺


大吳哥和巴戎寺


大吳哥和巴戎寺


吳哥城由高約8米、厚約3.8米的紅土城牆圍繞而成,呈方形,每邊長約3公里,周長達12公里,主要道路呈十字形狀分佈,城牆正中央是巴戎寺,稍靠北一些是皇宮,皇宮的正式塔門、戰象臺、癩王臺被修建成一個整體。城內還有巴方寺、空中宮殿、聖琶麗寺、聖皮度寺、12塔廟、南北倉庫。

城門外有護城河,護城河上建有雄偉的大橋,橋面寬闊,橋的兩旁分別矗立著27尊抱著巨蛇的石神像。

吳哥城有五道城門,四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戎寺,還有一道通向皇宮。

勝利門,是國王的通行之門,同時也是檢閱軍隊勝利歸來的地方。

東門,是死亡之門,百姓去逝後由此門送出去火化。

西門,是犯罪者所走的門。

南門及北門,是百姓們通行之門。

五座城門中,南門最具特色,位於吳哥寺前往巴戎寺的道路上。南大門上雕刻有四面佛的塔,僅雕刻的面部就約有3米,為七世的微笑,左右兩邊為大象石雕。

南大門入口處,依舊是護城河上的石橋兩側,是眾神和阿修羅拉扯著蛇神那迦身體的雕塑,左側為神明,右側為阿修羅,每側54座,共計108座。

巴戎寺位於吳哥王城的中央位置,是真臘王朝建築的巔峰之作,建於12世紀末,是吳哥建築中的標誌建築之一。然而,它聲名遐邇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它建築本身,而是它四面所雕刻的人面頭像,即著名的“高棉的微笑”,Bayon,在柬埔寨語中即四面像的意思。

吳哥帝國的每座廟宇都供奉著主神,印度教廟宇供奉“林迦”,佛教廟宇則供奉觀世音菩薩。巴戎寺的建造者闍耶跋摩七世沒有把最大的神廟獻給溼婆或毗溼奴,這些印度教的神靈未能保護他們的城市免遭佔族人的侵略。他將吳哥最後一座偉大的神廟獻給了佛。


大吳哥和巴戎寺


大吳哥和巴戎寺


大吳哥和巴戎寺


號稱“宇宙的中心”的巴戎寺了。

巴戎寺,吳哥文明的最後一道光,此後的建築再無法超越這一建築藝術高峰,東南亞長達五個世紀的吳哥王朝同時也畫上了句號。

54座四面塔,200多個微笑,變化的光線時強時弱的投在正面或側面,國王慈善的氣質和微笑反而勝過建築本身的宏偉,成為旅客最深的印象,無怪會被其後代子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整體是一座以東西方向為軸的對稱建築,四個方向皆可進入。正面為東面,有一處平臺。與吳哥寺明快的參觀路線風格不同,這裡較昏暗,外面的光線幾乎照射不進來。

巴戎寺的迴廊不可不看。也許太陰暗,也許廊道太多,拐彎再拐彎,遊客常常是邊徘徊走著邊尋找牆上的浮雕,容易迷失方向。

巴戎寺有二層迴廊。第一回廊的牆壁面的浮雕壁畫都是以上、中、下三部分的結構展開,現在屋頂都不存在了,成了露天的畫廊,浮雕大部分描繪了當時的人民生活和戰鬥的情形。第二回廊有的部分屋頂也不存在,浮雕遭受的破壞也比較嚴重,現在保存比較好的是描繪了手捧供品向毗溼努神共奉的眾人形象的浮雕。和吳哥寺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比較濃重的浮雕相比,巴戎寺的浮雕充滿了平民和貴族日常生活的題材。也就是說,吳哥寺的浮雕表現的是盛世王朝的霸氣,是一統天下的君主的高高在上,而巴戎寺更多表現的是市井生活。這個區別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建築群的建造背景有所不同,吳哥寺是在真臘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而巴戎寺的建造者闍耶跋摩七世已經開始信奉佛教了。

迴廊沒有屋頂保護,隨著歲月的變遷,巴戎寺很多的浮雕已經消失了。

沿著梯道往上走,來到第二層的中央平臺,此平臺上矗立著一座寶塔,部分已坍塌,現高45米,從上到下有54個猶如群山起伏的寶塔,塔頂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其中一組由16座相連的寶塔組成,代表當時的16個省。

這些微笑的面孔,很久以來被認為代表著溼婆的模樣。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國學者做出了“微笑的面孔之靈感來自佛教而不是印度教,且就是闍耶跋摩七世的容貌。”國王微笑的目光環視著四方,時時浮現在蔥綠的森林中,彷彿小心地看護著他的臣民。

而你穿行在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

大吳哥之皇宮之空中宮殿

皇宮遺址包括空中宮殿、男池、女池、皇宮古蹟等保留下來的建築,被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300米的牆壁所圍繞。皇宮本身是木質結構,所以如今已經完全不復存在了,滿目的荒草頹垣。

大吳哥之戰象臺(Elephant Terrace)

從空中宮殿步行十分鐘多,就可以看到一處長長的平臺,這就是癩王臺和戰象臺。這兩個地方的雕像很值得仔細看看。

戰象臺又名鬥象臺,12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所建,因下面牆上刻滿大象雕塑而得此名。戰象臺正面朝東邊的皇家廣場,直對著吳哥王城的勝利門,是用來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也是國王的閱兵臺。想象一下,當年的國王,在這裡檢閱凱旋的戰士和戰象,將是怎樣磅礴的氣勢和場面。

整個戰象臺共有5個伸出來的樓梯,中間有三個,南北兩邊各有一個,其中正中央那個最寬。每個樓梯上方都有坐獅守護,下方有因陀羅神的坐騎三個頭的大象把守。戰象階上的欄杆為那伽蛇神,不過,蛇頭、蛇身大部分已經丟失,欄杆也就斷斷續續的。

觀禮臺前有一片廣闊的廣場。在吳哥時期,這裡每年都要舉行一場驚心動魄、血腥殘酷的鬥象大會,勝出的大象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昔日輝煌的廣場,如今堆滿了亂石殘垣。而350米長的巨象石雕,正在為我們講述著當年慘烈的鬥象故事


大吳哥和巴戎寺


大吳哥和巴戎寺


大吳哥和巴戎寺

回來寫遊記時,看到圖片和介紹說,戰象臺最北邊的牆上藏有五個頭的馬,在光線好的時候能顯現出來。哎,功課沒做到家,錯過了。

大吳哥之十二塔廟、南北倉

在戰象臺和癩王臺的東面,掩映在樹林中有12座用紅磚修建的寶塔,分別坐落於勝利大道兩側,每側各六座,其中沿皇家廣場一字排開十座,每座塔的大門面對廣場,另二座在更東邊些,面對面,大門向著勝利大道。這就是十二塔廟(Prasat Suor Prat),又名12生肖塔,闍耶跋摩七世於十二世紀末所建。主要建築材料是紅土。

看吳哥城的各個廟宇,瞭解千年柬埔寨吳哥文化,從宗教、藝術、建築的變化,可以看到一個曾經在東南亞不可一世的帝國從建都到鼎盛再到沒落的變化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