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新旧之争:从莫言文学的成功看社会变迁与文风发展

导读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现代文学发展呈现一种周期性发展的特点,即是既有低谷又有高峰,而二个高峰之间夹杂着低谷。莫言作为出生于新中国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他的人生经历中蕴含着时代的特点,在低谷时期的知识文化积累为他后期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莫言一出横天际


新旧之争:从莫言文学的成功看社会变迁与文风发展

莫言图

新时代中国文学虽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种踊跃状态。但是只是保持了一种墙内开花墙内香而墙外不香的状态,中国文学自继承80年代的先锋文学以来就是在国内十分活跃,但是始终走不出国门,在国外还是一种寥寥无几的状态,外国文学难以和中国文学接轨,双方难以交流,中国文学不能被外国和世界文坛所认可。

但是直到莫言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沉寂状态,因为2012年莫言凭借着多年的积累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们研究莫言为什么能够获奖,他的作品到底蕴含了多少未知与可知。

雾里透风红萝卜


新旧之争:从莫言文学的成功看社会变迁与文风发展

《透明的红萝卜》封图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在1985年那个时间段开始创作的,带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这部作品包含着浓厚的时代元素。该作品明确的涌现着莫言自身的经历,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人都过得十分拮据和压抑,你读着读着都会把心情压倒低谷,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就会发现,莫言似乎在酝酿着一个想法,如何在时代困境中寻找出路,在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中,人们都在处于新旧交替的徘徊中,人们到底是驻足于过去还是应该看向未来,在这部作品中你都能一览无遗。

其语言风格多接近于一种朴实无华的特点,你能够在里面感受到地方方言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全国普通文学所具有的特点,文中人物以一种孤独寂寞的状态成长,在难以遇到知心人的情况下只能保持沉默,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因为吐露自己心声和说真话的代价都是不可估量的。当然不可避免的还有还有对未来世界美好生活的期望,这是莫言作品的一个特色之一就是文中主人翁无论生活遭遇如何不幸,他都会保持着一颗追梦之心,而那个红萝卜就是他梦想和希望的化身,在以红萝卜为主线的整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和时间线,让未经历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感同身受,分外亲切。

红红高粱呈往日


新旧之争:从莫言文学的成功看社会变迁与文风发展

红高粱图

如果你以为莫言是一个间断性出现作品的作家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莫言一直就是以作品高产而著名,在1986年时又发表了《红高梁》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是典型的对于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之作,它是以祖孙三代为时间线,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到建国后,中间人物色彩十分鲜明,通过主角爷爷和奶奶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层次分明的铺展开来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到底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二者可不可以协和统一,或者说只能撕裂开来,作者在这部作品中都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在把他爷爷的一生经历化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一个影子,浓缩着时代的不幸,

底层人民是该按照以往进行包办式婚姻还是自由恋爱,都进行了反思,在一种人性与伦理中不断挣扎思考。


新旧之争:从莫言文学的成功看社会变迁与文风发展

红高粱书中男女相爱图

写作风格还是归属于现代文学一类,但是作品主线确实以传统文学为主,在该作品中你你能够窥视到许多属于上个世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气息,他们在自己的平凡大地上耕作着,你仔细阅读该书会发现:从

清末以来直到建国前后的中国底层人民生活几乎没有变化,除了衣服发饰因为革命原因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余都是处于一种静滞的状态,但是中国人民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其中对于性的描写是本作品的极大亮点之一,他用一种直白的文笔,把男女之间在野外的交合写的十分生动,用双方身体上的缠绵来表达对现实婚姻的不满,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性没有多大的认识,更多的是把性当成一种身体上的需要,不一定要像现在这样刻意的把性用衣服妆容去打扮,而是一种朴实的需要,一对青年男女互相对于身体的索求,在那个封建思想残余时期是不被认可的,可是二个人的爱情和两情相悦难道是一种错误吗?

母爱如霖灌我心


新旧之争:从莫言文学的成功看社会变迁与文风发展

过去大家庭图

新千年来临之前的莫言在三年前再次发文,他的观点总是与众不同。他每次都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凡,让作品出于生活而不脱离生活。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丰乳肥臀》 看着似乎带有很重的颜色感觉,但是去阅读一部书千万不要带着颜色偏见和情绪不满。如果这样的话你就永远也看不透他真面目,而莫言的《丰乳肥臀》就是这样,它的名字虽然看着是有点难以理解,但又何尝不是从侧面来发现母亲的伟大呢?

它的写作风格都偏重用苦难来引起人们对于母亲的怜爱和痛心,每个人幼小的时候都是父母辛苦拉扯长大,但是到了长大以后却又发现缺失了对于父母的爱,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两难的抉择,因为很久以来,中国人的成长就是一个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的过程,我们小时候总想着长大以后要报答父母,可是长大却是意味着自己也要为人父母,而为人父母的我们却在这个身份转化过程中忽略掉自己父母的感受,只是不断的索求与言语伤害使得初心被毁坏,这部作品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描述。

书中的母亲是一个旧时代的典型妇女,他对于男人的主要作用就是生育,而她自己也明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如此。她一直在默默的付出,像那个时代的妇女一样,她生育了许多子女,但是子女的孝顺和感恩之心实在不敢恭维,母亲长达九年的生育生涯磨灭了当初的少女之心一步步的走向中年,

作者试图通过一种苦难描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每个人能够清楚的明白最为一个母亲的艰难和作为子女所必须拥有的孝心。


新旧之争:从莫言文学的成功看社会变迁与文风发展

母亲养育一家子女图

该作品写作风格侧重于环境和动作描写,其中在母亲生育过程中的痛苦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拟的,更何况是生育了八个子女的母亲,在各种心态力量之间的博弈和角逐的同时有谁还记得这个曾经养育自己的母亲,说起来这部书的名字就已经在用一种反向示意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中国女性的怜惜。

其书语言风格从观察角度来看还是一种带着狰狞和夸张的,这种语言风格本来不是被大多数人人所希望的,但是这部书却能够吸引那么多的读者去看,无疑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主要在于莫言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声,那是从几千年的文化血脉中所包含着的对于母亲的感恩,没有那个人是对母亲所不抱有怀恋心思,但是真正能够用自己感恩待遇和母亲付出成对比的那真是少之又少,因为莫言的传统文化底蕴之深厚,才能够从生活中创造出这样的优秀作品。

结语

今天我们研究莫言不仅是看他的荣誉,而是看他所经历的时代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