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是不是真的武器不足,只能領五發子彈?該戰役對二戰整體,有何影響?

阿布160104287


電影(兵臨城下)講述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出現了一個情景,神槍手上戰場只得到5發子彈。但是沒有槍,他的戰友有槍但是沒有子彈。可以體現出當時的戰爭環境確實很艱難,給我的理解蘇聯完全是那2換1的戰鬥水平,不顧士兵生死,領導人確實能力不足。

該戰役牽制住德國很多主力軍畢竟是圍城,也減緩莫斯科方面的壓力。該戰役的的影響就是牽制德軍大量士兵,對二戰整體意義不大(畢竟轉折點是莫斯科戰役)

純手打!


裝備解讀


堅守在斯大林格勒城內的是蘇軍第62集團軍,德軍雖然切斷斯大林格勒的所有地面通道,但是由於斯大林格勒背靠伏爾加河,德軍並沒能真正徹底封鎖斯大林格勒和外界的聯繫,在長達2個多月的防禦戰中,蘇軍第62集團軍還是能源源不斷的得到兵力和物資增援的。不過後期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城市的大部分後,其重型火炮和轟炸機已經對伏爾加河實施了有效的封鎖,蘇軍只能在夜間組織運輸工作,出現作戰部隊武器彈藥不足也是存在的,一支步兵師在進入斯大林格勒時超過半數連步槍都沒有,在隨後的作戰中才逐步得到裝備,不過裝備短缺並非普遍現象,總的來看,在斯大林格勒作戰的蘇軍還是得到了充足的物資補給的,包括坦克、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否則是不可能阻擋住德軍的進攻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對於東線戰場甚至是整個二戰戰場都是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的,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堅守成功了吸引了德軍B集團軍群主要的突擊集團(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使其喪失了機動能力,蘇軍利用這一時間在斯大林格勒兩翼部署了強大的反攻兵力,最終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在接下來的反攻中,蘇軍殲滅並重創了德國5個集團軍(包括僕從國集團軍),近100萬人,使德國的1942年攻勢以完全的失敗而告終。德軍最強大的野戰集團軍全軍覆沒(第6集團軍),第2集團軍、第1、4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都遭到重創,這些損失是德軍在短期內難以補充的,尤其是那些經驗豐富的被整建制殲滅的野戰師,德軍的素質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而數量上的差距卻在增大,德軍已經不可能在東線取得最後的勝利,即便是自負的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蘇聯在1942年末一舉扭轉被動防禦的不利態勢,並轉入了規模龐大的戰略反攻,這迫使德國將有限的資源全部都投入到了東線戰場,對我西線和地中海戰場已經無暇顧及,當盟軍登陸意大利時,德軍只能派遣有限的兵力去阻止盟軍進一步的推進,而無法將其徹底趕下大海。在西線同樣如此,精銳的野戰師都調往了東線,留在西線的都是裝備很差的海防師,而且數量太少,無法擔負阻止盟軍登陸的重任。1943年德國在各條戰線上都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到處都缺乏兵力和裝備,這使德國不得不轉入被動的防禦,而對於資源遠不如同盟國的德國而言,防禦即意味著失敗。


試想下如果蘇軍不能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那麼德軍就將佔領高加索的油田,失去了油田的蘇聯也將失去繼續戰爭的能力,一旦蘇聯退出戰爭,對於同盟國將是致命的打擊,再沒有別的國家能夠頂住強大的德國陸軍的進攻,介時地中海、英國本土甚至是遠東戰場都將不保,同盟國只能暫時退回美洲以利用大洋來阻擋德國陸軍的推進,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鬥爭將陷入最低點,至少在美國沒有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陸軍之前,不可能扭轉這種局面。


戰略論


蘇軍士兵只有5發子彈這個說法,只是西方電影所拍攝的一個內容,有意抹黑蘇軍。歷史上根本就從來沒出現這種情況過,這個問題早已被批駁多少回了,現在依然有人相信這個,為什麼呢?

當時,蘇聯的軍工生產已經進入了高潮期,已經完成了動員體系,武器裝備雖說還顯得緊張,但是緊張程度絕對沒有達到這個水平,真正缺乏的還是重型武器,而不是步槍,彈藥等等,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斯大林格勒的守軍一直保持與後方的聯繫,以外界的武器彈藥一直在運入城內,否則早失守了。說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蘇軍消耗的彈藥是以多少萬車皮來計算,而不是以噸來計算,每一個車皮至少是20噸,到現在還相信這個謠言的人,還是醒一醒吧。


麥田軍事觀察


武器軍需是影響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國家武器生產和運輸上出現問題,那麼他們必敗無疑。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時候,如果蘇軍出現每個士兵只能領五發子彈,那說明他們的武器生產和運輸肯定是出了問題,但是當時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

1940年6月22日,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德軍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來到了莫斯科城下,蘇聯的工業生產遭受到嚴重的打擊。1941年9月29日,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大盟國在莫斯科召開了緊急會議,10月1日他們達成了結盟後的第一個協議。這個協議中包含了美國和英國對於蘇聯軍需用品上的支援,蘇聯向英美兩國提供原料,然後英美每月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以及其他各種武器和軍需用品。到年底的時候,雖然英美提供的軍需物品沒有達到協議規定的數量,但是數量仍然相當可觀,873架飛機、669輛坦克、301支反坦克槍以及大量機關槍。1942年初,莫斯科戰役結束後,蘇聯在英美的幫助下,工業生產能力快速恢復到戰前水平,他們生產武器的能力也得以恢復過來,不再出現武器斷供的情況。

1942年9月14日,德軍保盧斯元帥的第6集團軍開始向斯大林格勒的馬馬耶夫崗和1號火車站方向發動猛烈的攻擊。馬馬耶夫崗位於斯大林格勒的市中心,是蘇軍重要的戰略高地,這裡不僅可以清楚觀察到蘇軍的防禦態勢,還能觀察到蘇軍從1號火車站東部運輸軍備供給的情況,而斯大林格勒1號火車站的東部是一座棧橋,它是蘇軍重要的物資供給通道口。保盧斯向這兩個區域發動攻擊,目的很清楚,他要切斷蘇軍的軍需供給。雙方為了這兩個地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馬馬耶夫崗率先被德軍攻佔,1號火車站和棧橋的控制權經過多達十五次的交換後,也被德軍攻佔。

9月15日,德軍開始向蘇軍生產武器的“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街壘”兵工廠和“街壘”紅十月鋼鐵廠發動攻擊,雖然德軍的攻勢非常猛烈,但是蘇聯軍隊和工人沒讓他們得逞。當德軍向工廠發動攻擊的時候,工人們從車間和工作崗位上快速聚集起來,他們拿著步槍和機槍,與蘇聯紅軍一起打退了德軍的進攻,保住了部隊的武器生產線。9月27日,蘇軍在空軍的配合下,對馬馬耶夫崗發動猛烈的進攻,雖然雙方僵持不下,蘇軍沒有完全奪回馬馬耶夫崗,但是德軍已經無法利用馬馬耶夫崗的地理優勢對蘇軍的後備補給進行監視。德軍對蘇軍重要的高地、武器生產廠和物資供給通道口發動猛烈的攻擊,可是他們輕視了伏爾加河渡口的重要性,以致於蘇軍在晚上可以通過渡口進行人員和軍需物資的補給。

德軍無法切斷蘇軍在伏爾加河上的供給線,這注定了他們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這是他們走向滅亡的開端。《曹劌論戰》對士氣有這樣的歸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勢如破竹,士氣越打越高,他們自信能夠戰勝一切敵人。當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失敗的時候,士氣已經衰敗下來,軍官和士兵們對蘇聯紅軍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希特勒需要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來挽回士氣,也需要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油田來補充燃料,但是他們輸了這場不能輸的戰役。成千上萬的蘇軍士兵和百姓對德軍的攻擊進行了殊死的反擊,他們到死都緊握武器的情景徹底讓德軍軍官和士兵害怕了,狹路相逢勇者勝,德軍怕了,那就註定他們贏不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讓德軍的士氣降低到谷底,他們只能變進攻為防守,但這只是苟延殘喘,最終他們逃離不了失敗的命運。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核心觀點:對於第一個問題,蘇德戰爭前期由於蘇軍幾次被包圍,比如基輔圍殲蘇軍65萬人,軍事裝備損失是很大,但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很多部隊都是從遠東西伯利亞調遣而來新組建的部隊,裝備是齊全的,而且整個戰役期間消耗了三十萬車皮的軍事裝備,所以不存在武器和彈藥不足的情況,這主要還是受到電影和一些遊戲中戲劇化描述的影響。

第二問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被稱為二戰轉折點,其實殲滅的德軍並不多,大約30萬人,其中還有9.1萬人是投降的。其最重要的意義還是打擊了德軍士氣,打亂了後續德軍的戰略部署,同時蘇軍憑藉堅守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把握了戰略上的主動,為集結大量的預備隊和軍事物資創造了時間條件,從此之後的蘇德作戰中,蘇軍由一味的被動防守還是轉向戰略反攻階段。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子彈或者槍支不足的感覺,一般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電影《兵臨城下》中的場景,瓦西里剛上戰場只分到了5發子彈;另一個就是在使命召喚和榮譽勳章的表現二戰的遊戲中,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任務裡渡過伏爾加河的士兵,只有子彈沒有武器,指揮官則表示武器就去犧牲的戰士身邊撿。

而遊戲和電影給予人的感染力通常是很強的,這也讓很多玩家有一種錯覺,覺得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聯士兵是缺少子彈和武器的,其實在蘇德戰場動輒幾百萬人的戰役中,任何一方如果確實軍事物資的供應那就是必敗無疑的,不論是蘇聯還是德國都是如此。

而遊戲和電影之所以要這麼展示,既是通過這種方式增加戲劇感染力,讓玩家能夠更多的感受到戰爭中的殘酷;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西方國家的電影通常有意的醜化蘇聯衛國戰爭中的某些情況,讓人感覺是把士兵送到戰爭上送死一樣,其實是一種“有色眼鏡”。

其實在戰役最激烈的階段,雙方投入兵力超過二百萬,坦克兩千輛,飛機兩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擊炮兩萬五千門,請問這樣的戰爭要投入多少油料、炮彈,還會缺少槍支和區區幾個子彈嗎?雖然有一些被打散的部隊在編組後重新投入戰鬥時裝備不到位的情況,但也是少數,大量補充的西伯利亞預備部隊也都是有基本裝備的。整個會戰期間,共消耗彈藥九千五百六十八車皮,消耗炮彈八千三百五十三車皮,超過攻克柏林戰役消耗炮彈量的百分之十三。

即便就在斯大林格勒的市區中,工廠都一直堅持生產各種物資,如基洛夫區的各個工廠最多隻留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工人,但卻為前線生產了五千噸食品,一百噸芥子油,六十七噸肥皂,一萬二千瓶混合燃料,五千具軍用爐灶,一千三百個地雷,斯大林格勒各工廠,僅在1942年7月8日,就供給前線坦克、大炮 和迫擊炮四千八百多件。而且伏爾加河結冰之前,儘管德軍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聯紅軍還是從對岸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持,這也是為何德軍在佔領市區80%的情況下始終無法完全奪取斯大林格勒,就是因為沒有徹底的斷絕城市的增援通道。

至於斯大林格勒對二戰的影響,主要還是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一樣,都是重要的航運和鐵路交通樞紐,佔領後不僅擁有戰略主動權,還可以得到大量的工廠增加戰爭潛力。當然德軍兩次失敗後,在戰略上已經很被動了,而蘇聯藉助兩座城市防守戰消耗了大量的德軍有生力量,而蘇軍的人力資源此時還很豐富,兩個整建制的方面軍還可以使用,遠東至少還有60-100萬的預備隊,就算物資不夠,依靠美國強大生產能力,很快就能補充上來,這樣此消彼長,德國的攻勢一旦受阻,就難免陷入到戰略上被動,而蘇軍其後就從戰略守勢轉入了反攻,所以也被稱為二戰的轉折點。


遊戲解說阿瓜


電影裡一人五發子彈的情節應該不存在,因為蘇聯的軍事實力當時在全球是數一數二,德軍很多武器還沒蘇軍好。要不然戰後也不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

只看產量的話,蘇聯到1940年已經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大國,全軍擁有幾萬輛坦克飛機,輕武器自然不在話下,光是波波莎衝鋒槍就造了五百萬支,能夠整營整連的使用衝鋒槍。常見的莫辛納甘步槍也有上千萬的產量,很多精銳部隊到二戰末期都用上了半自動步槍。

當然,畢竟蘇德戰爭戰況十分激烈,你說某場戰鬥中後勤不足是有可能的。法國人拍的這個斯大林格勒戰役,據說是某個步兵旅戰前報告,說自己有6000人,但只有3000支步槍,但旅長在戰後又說到前線時已經獲得了武器補給。估計法國導演就是這樣想象蘇軍一人五發子彈、兩人搶一支槍用。

但是這樣算是有問題的,五雷前面說了,蘇軍手裡是有大量衝鋒槍的,何況步兵旅裡還有大量的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野炮、高炮這些重型武器,佔用了大量的人員編制,3000支步槍未必不夠用。何況6000人也不都上一線衝鋒,正常情況下一支部隊也就派一半人員直接作戰,後面還要留指揮、後勤、支援人員。就是退一萬步來說,前面也提到,這種參戰的部隊戰前肯定要補充武器彈藥的,難道真讓幾千人手無寸鐵的去衝鋒?德軍一個班就有兩挺機槍,根本就衝不過去,那麼二戰失敗的應該是蘇聯才對,而不是相反。

綜上所述,最多可能有個別蘇軍缺少武器,像那種電影裡發五發子彈、空著手衝鋒,應該是導演在胡扯,大家把它當抗德神劇看就行了。



五雷


在二戰中,戰爭規模最大的戰場就要數蘇德戰場了,畢竟在蘇德戰場上,蘇德雙方只要發生戰鬥,動輒就是幾十萬人,上百萬人的規模,而在蘇德戰場上,如果要說規模最大的戰鬥,那肯定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意義還是很重大的,也是二戰的轉折點,而且後來也有不少電影對斯大林格勒戰役進行了描述,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兵臨城下》這部電影了,在這部電影中,主要是以狙擊手瓦西里.扎伊採夫為主角進行刻畫的,可以說,劇情方面還是不錯的。

但是在這部電影中,卻出現了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那些臨時徵召來的新兵,在上戰場之前,連人手一支步槍都做不到,一個士兵拿槍,下一個士兵就拿著一個5發子彈的橋夾,直接就向戰場上跑了,那麼這樣的情況在當時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真的出現過嗎?

其實仔細想想,這也根本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蘇聯可是一個重工業相當發達的國家,而且蘇聯自從1922年建國開始,就已經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國家重工業水準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說蘇聯士兵缺少步槍,這不是搞笑嗎?

而且在這部電影中,主要描述的就是蘇軍的近衛13師,但是在歷史上,近衛13師也沒有說出現像電影中那種大規模缺少槍支的現象,而且《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是法國人拍攝的,也有抹黑蘇聯的嫌疑,據說這個導演組在採訪俄羅斯的時候,那些蘇軍老兵直接就拿東西往他們的頭上砸,最終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的後勤工作相當出色,這一點在曼施坦因的回憶錄裡可以找到。那時一次領到5發子彈的恐怕不是蘇軍,而是德軍。德軍的閃電戰所暴露的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漫長的後勤線上不斷受到游擊隊的襲擾,使得德軍穿不暖、吃不飽。相反,蘇軍由於人民的大力支持,彈藥源源不斷地從後方運到前線,各種裝備不存在少的,只存在多的。有些步兵連步槍都甩掉不要了,端著波波莎就往前衝。


記憶錄


這個正常人都知道,這是西方用來黑蘇聯人的。

別的不說,就當是蘇聯人遭到攻擊的時候,蘇聯當時正在進行軍隊裝備更替。僅槍支一項就更新了接近五百萬只步槍。再加上當時蘇聯人正在更新坦克,所以就替換下來的武器就足以支撐數百萬的部隊。說蘇聯人二戰中武器不足基本就是在扯淡。

當時蘇聯人的確缺東西,但是缺的主要還是食物而不是武器。

其次,一直被各種黑,什麼後退就槍斃的蘇聯督戰隊,實際上是法國人的操作。

二戰中蘇聯的確有督戰隊,但是槍斃的人很少,很多逃兵都是被編進懲戒營,用來執行一些非常危險的任務,而非直接槍斃。


寫遊戲同人的小阿


這個現象顯然不存在,應該是受到西方黑蘇聯電影的影響。

在長達200天的會戰中,蘇軍在防禦作戰階段的後勤保障一開始困難重重。眾所周知,此時德軍完全佔有主動權,因此蘇軍運輸彈藥和物資的每一列火車、每艘輪船甚至每輛汽車都面臨德軍空軍的威脅。時任第62集團軍司令員崔可夫這樣評價道:“至於伏爾加河區艦隊水兵所起的作用和他們的功勳,我可以簡單地說,如果沒有他們,第62集團軍可能早就彈盡糧絕,全軍覆沒,也根本談不上去完成肩負的任務”。

在最困難的時候,由於德軍封鎖伏爾加河,蘇軍動用了一切手段進行後勤運輸,渡船、裝甲艇、輪船、駁船、拖船等等。僅僅在防禦階段,就給作戰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運送了990萬發炮彈。

由於後勤部門的巨大努力,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反攻時彈藥基數為步槍彈1.8-3.2,76毫米炮彈1,8-4,122毫米榴彈炮0.9-3.3, 120毫米迫擊炮1.2-2.7,此外油料基數3.3-10,給養10-15日份。

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中,根據蘇軍統計,反攻期間平均每天消耗彈藥1200噸和油料0.2-0.3個基數。

從上述數據大家可以看出,蘇軍的後勤供應完全到位,不可能存在武器供應不足的情況,更不會只有每支槍5發子彈的情況。

至於這場戰役對二戰的影響,相信大家都清楚這是二戰的轉折點,德軍及其所謂盟軍一共損失了5個集團軍,損失兵力達到150萬餘人。從此之後,蘇軍基本控制了戰略主動權,而德軍從此逐步走向滅亡!


榮華之武器堂


俄國士兵幾個人和用一支步槍的情況出現在第一世界大戰,到了蘇德戰爭的時候,蘇聯方面由於工業基礎的巨大提升,所以在武器的生產方面還是比較充分的,而且蘇軍指揮員也不會命令沒有武器的士兵投入戰鬥,而是會把這些沒有武器的士兵留在後方,等有了武器在投入戰鬥。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德軍1942年夏季攻勢的繼續。
蘇軍最後的反攻。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徹底包圍,蘇軍通過伏爾加河源源不斷的向城內的蘇軍增援補充,同時部署在伏爾加河東岸的蘇軍炮兵陣地也不斷的向城內的蘇軍提供火力支援,沒有這些支援,城內的蘇軍很難支撐到蘇軍大反攻。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期間,通過內河船隻向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運送了54.3萬人,538輛坦克,1000門火炮,29900輛汽車,12500匹馬,約15萬噸彈藥等,應該說還是供應比較充分的。

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中,反覆爭奪,這種戰爭曠日持久,而且十分殘酷。



蘇聯在1942年已經是開始進入戰時狀態,各種軍工生產開始逐步坐上正軌,不過由於大面積工業區農業區的丟失,蘇聯當時還是比較困難,主要是糧食,雖然不像赫魯曉夫說的沒有什麼東西去給紅軍填肚子了,但是糧食還是不夠吃,比較緊張,據說是15個紅軍戰士只有1條黑麵包。不過,到了後期蘇軍還是集結了百萬大軍和900輛嶄新的T-34從德軍的兩翼發動了鐵鉗攻勢,將德國第6集團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並且在1943年1月徹底消滅了這個重兵集團。
幾乎任何一個關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影像資料中都會有這個少年與鱷魚的照片。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最後結局,德國保盧斯兵敗被俘。

如果按照持久戰的方式來劃分蘇德戰爭的進程,那麼斯大林格勒戰役屬於雙方在戰略相持階段的標誌性戰役,莫斯科城下德國結束了戰略進攻,蘇聯方面一度奪取了戰略主動權,但是由於1942年夏天的失利,蘇軍再一次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而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再次奪取了戰略主動權,而德軍試圖在庫爾斯克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的嘗試失敗以後,德軍就徹底喪失戰略主動權,而蘇軍也是,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蘇軍慶祝勝利。

這本小人書見過的人不多。

斯大林格勒通常被認為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和北非的阿拉曼戰役,中途島海戰被認為是二戰發生轉折的時間點,經過這幾場戰役以後,軸心國開始走向了滅亡,戰場上同盟國開始對軸心國發動反攻,而軸心國開始不斷的敗退,直到最終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