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真理”需要所有人都認同嗎?

李爾之城


不認同真理的人、一是不知道何為真理、二是有私心、再就是自甘墮落、或者是甘做奴才。可能無能為力。要保命。


老聶48775587


真理,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真實的道理。它所表述的是人類通過實踐驗證了的事物的某種規律。

按說,通過實踐檢驗過的,應該是板上釘釘毫無疑問的了。然則,問題複雜得多。

首先,有空間範圍的侷限性。比如,人類在飛向宇宙之前,牛頓力學放之四海而皆準。到了太空,沒了地心引力,蘋果就不會砸下來了。

其次,有一定的時效性。原來都認可地心說,天文學有了新發現,日心說成了真理。今天,得知太陽系是在銀河系裡,銀河系又在無垠的宇宙中。科學無止境。

第三,再看社會學。殺人放火犯罪,沒錯吧?然二戰初期,為了不給入侵德軍留下住處,蘇聯動員撤退農婦點燃自己的家。中國則有“大義滅親”之說。可見在特殊境遇中,一切道德規範都要依據具體情況“自由選擇”,這是薩特哲學的精髓之一。

第四,哲學的階段性。亞里士多德忙著給世間萬物分類——客體說。到了康德,懷疑這個研究客體的人到底有沒有本事搞清楚客體——主體論。再到20世紀,德里達等懷疑在約定俗成的語言侷限下,到底能不能說清楚你所認識的那個客體——語言論。

其他學科就不說了。總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僅限於物理學,也適應於一切事物。

萬物流變,包括真理。這與相信的人數多少關係不太大。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信,比如牛頓定律,到了現在,不也是相對而言的真理麼?


亦清亦虹


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發現真理,但真理必須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之所以說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發現真理,是因為真理必須具有普適性。而天地之間,包羅萬象,各種不同事物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斷變化。而又人各有心,心各有見,每個個體對事物的認知程度不同,對事物的認識大多極限於個體本身,極少人能夠發現真正符合對於不同個體而具有的普遍規律,很難具有普適性。

說真理必須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是因為真理不能缺少存在的必要土壤。否則就會成為自圓其說的一家之言,不符合普遍的認知,失去其存在的價值。甚至成為“異端、邪說”,飽受非議而難以立足,不單無法消除困擾反而會增添世人的疑慮。

也因如此,真理的存在,需要時間的積累、歲月的沉澱、實踐的檢驗。任何個體發現的真理,要得到認可,必然經歷坎坷曲折的道路。由此也催生太多的“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知音難覓”、“世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與秋蟲言四季”之類的人生感嘆。更有甚者,發現真理的人可能會威脅到某些利益集團的存在、權威或利益,受到來自某些方面的攻擊或打壓而寸步不前,付出慘重的代價。也類似於“趙本無罪,懷壁其罪”。

故此,古語有云:“力弱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知其雄、守其雌”,“不敢為天下先”。這既可說是一種“明哲保身”,也是為了守護真理的需要。

然而,只要是真理,能夠堅守真理,使真理能夠得以傳承下來,肯定會在未來的某一時刻通過實踐的檢驗,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煥發出其應有的光輝。


古道西風野馬


我是愛讀書的【十二十頁】,開宗明義,我認為每個說出真理的人都想讓所有人認同。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認同!例如爭辯是現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堅持先有雞的覺得自己的真理,並且想要所有人認同,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任何的“真理”只能是大部分人認同,並且,還有可能認同的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新的“真理”,例如墨子與孔子。

孔子與墨子

1、孔子的儒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儒家思想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2、墨子的墨家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3、二者的“真理”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只是大多數人認同

據《淮南子·要略》之說,墨子原為儒門弟子。墨子師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批評儒者對待天帝、鬼神和命運的不正確態度,以及厚葬久喪和奢靡禮樂,認為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故背周道而行夏政”。

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

【結語】

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從墨子對儒家的攻訐中可以看出,兩者在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麼扞格。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也就是說,墨子因不滿儒家學說而另創一對立的學派。

到底“孔子”是真理,還是“墨子”是真理,自然二者都是真理,但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都只是大多數人。

謝謝。


十二十頁


真理既需要所有人認同,也不需要所有人都認同,當其你的真理是實踐得出的真相時,所有人自然會認同,當其你的真理還沒有付諸於實踐時,就不需要所有人認同,但必須所有人都要去遵守真理,否則將會受到規律的制裁。

有的真理幾乎人知道,有的真理只有少數人知道。

真理是從實踐中得到的,又從實踐中去證明的結果。真理在沒有失效的時候是不需要再去證明的,否則就是徒勞。

儘管真理是從實踐中得來,說起來也是好聽的,但真正能把握真理並運用真理去解決問的人不多。往往有些人是紙上談兵,在實際運用中基本是錯誤的。

所以,我們不但要認識真理,更要正確地運用真理,為我們的生產勞動,科學試驗,社會實踐服務。


祖國和人民


“真理”需要所有人都認同嗎?

真理包括兩層意思:

第一、(從廣度上看)真理所反映的對象是有條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於都會受到人類實踐水平、範圍以及認識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對無限的物質世界發展的某一階段、某一方面、某一層次的認識,因而是有限的。這是真理在廣度上的有條件性、有限性。

第二、(從深度上看)真理反映客觀對象的正確程度也是有條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僅所反映的對象在範圍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確程度也是有限的。由於條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對認識對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對正確的,即在認識的深刻程度上、精確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條件性、有限性。也就是說,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觀對客觀事物近似正確即相對正確的反映。

所以不同的認知,不同的立場,不同觀念的人,對真理有不同的標準,所以,“真理”不需要所有人都認同。



Linda40591594


佩服您的提問方式,尤其是“真理”的引號用的漂亮。看到這個標題,就大致瞭解您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剩下的,您是來考考網軍的吧?“真理”的相對性就已經表明不需要所有人認同或接納。一定條件下,符合事物本質規律的概括,隨著條件改變,自然發生一定變化。而人的認知一樣具有背景條件的,不斷改變。即使閱讀絕對的真理,往往形成自我的推論,也就產生分歧和誤差。許多朋友借用了毛澤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作為論斷,本身就是進行相對論述。史上太多實例,比如尼采哲學中的某些論斷,在當時被否定了,過了若干年先後被肯定。馬恩列斯思想,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思想以及正在踐行的特色理論,都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歷史成為過去,值得借鑑,當今社會無需人人都統一了思想,再實踐。是這樣子滴。[祈禱]


尼采之光


舉個例子:

往往產生於個別科學家,由於是真理,結果在大多數人中廣泛流傳。上古之時,個別人開始用火燒煮食物,結果大家都仿效!所以真理通常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後被擴大了。大多數人都是在認可和接受真理。

意思是:

真理雖然也常常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更多的是被多數人掌握的。而大多數人手中掌握的真理,都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基本真理。

對於大家都認同的事情不一定對,但是也不能全部否認,因為既然大家都認同當然還是有他的道理的,這個就需要你從實際例子中去把握了。




電影優先巴士


真理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於某一件事或某一類事適用的道理,但情況稍有改變,真理就可能成為謬誤。由於每一個人的家庭、社會地位,人生經歷不同,就導致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能有所不同,所有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的認識也是不同或可能相似的,這就取決於“三觀”的性質和作用。綜上所述,真理並不需要所有人都認同,每個人的對真理的認識可能都不同,隨時間,地域,和三觀的改變而改變。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言雨


不認識真理、不明白真理、不順服真理,卻高喊在實行真理……墮落世界最大的悲哀一一活在自我迷失丶自我欺騙,以謊言為糧的有限世界罪人特徵與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