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请举例说明何为笔势?书本上的解释太简单笼统,我看不懂,谢谢?

致虚守静5



首先,要厘清何谓笔势

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了“力”、“势”、“藏”三个书法线条的美学概念,强调“势”其实是被赋予方向性的“力”,是运笔的“痕迹”,故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笔势的概念最终是由王羲之作出理论界定的,他在《笔势论》中着阐述了用笔的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笔法以及结字、章法之中的笔势。近代的沈尹默先生首次将笔法、笔势、笔意三者剥离开来,在其的《书法论丛》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笔法与笔势的区别,归纳了笔势是点画特殊形态写法的单行规则,明确了笔势是生动变化的,同时也是虚的。周汝昌先生则认为“势就是关系”,点画来有理、去有意,入有迹、出有痕。抱庸以为,四位大家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是笔势的概念。



其次,笔势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勾勒出笔势的轮廓:

第一,笔势的内涵很宽博。点画自身的方圆曲直、轻重虚实;点画间的呼应顾盼、穿插映带;偏旁部首间的开合向背;字与字间的启承揖让、参差错落,都可以说与笔势有关。

第二,笔势是生动而富于变化的。笔势不同于笔法却源于笔法,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之分,不象笔法那样千年不易,一成不变。

第三,笔势是抽象而又具体的。抽象在“意”,具体在“形”。因此说,笔势的外在表现是通过“形”来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的。因形生势,因势立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书法如何取势

笔法务实,笔势务虚,但就像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笔下有势,书法才有气脉韵味,否则就是机械呆板索然无味。

张怀瓘《书断》中有言:“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

(1)粘连呼应气不能断。从章法全局上看,点画之间与邻字间要有呼有应、有粘有连,不管有无有形的牵丝,气脉是连贯的,是千丝万缕割裂不开的,也正是靠着这股气脉将通篇攒接为一个整体。

(2)结字险绝意不能平。四平八稳难免呆直,要直中有曲,曲中取直。比如横画右上倾斜可取势,平则无力;竖画稍曲可取势,笔直则无力;偏旁部首欹侧可取势,平铺直叙则无力。


(3)肥瘦相间富于动感。笔画少的字点画粗壮可取势,纤细则无力;点画多的字瘦削可取势,肥硕则蠢笨。肥瘦相间既包括点画的粗细,也包括结构的疏密。不要死笔平拖,应力求富于变化。

(4)疾涩相间以生奇怪。迅疾本身就具有力感,讲究快而挟力,而涩笔则入蕀中行路、负重登山,与疾成对势。毛笔书法中的逆锋、枯笔,如崩崖老树,也极具劲势。疾涩相间,结字则更加充满“变数”,余味无穷。

抱庸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笔势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往往只能意会。因为不同经历或修养的欣赏者对于同一个字中所饱含的笔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谈到笔势,那么什么是书法中的笔势呢,就是点画线条带给我们的一种感觉,由于这种线条是经过提炼概括的,比较抽象,线条给我们的感觉有是创抽象的。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可能会左右我们的理解和体验感觉。

势就是形势、势态或态势。比如以块石头从山上向下滚落,就会形成一种态势。再如流动的水,或瀑布也会形成一种态势。在如雄鹰翱翔的游曳之势。最经典的是大鹏展翅时那个态势。在从地上将要起飞而没有完全起飞,翅膀已经展开时的态势最为动人,将起未起。势力足。如"岸"字的点画之态势。

在永字八法中有"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之阵云"就是一种态势。

如"略字中的"各"部的"文"字的顾左之势。

势,一般有三中,一种为动态之势,一种为静态之势,还有就是动静结合产生的态势。我们看"翼"字。中段的"甲"字符合号就是一种静态的势,而"甲"字竖点左右两个十字就是一种动态的势。由于笔画的斜势,左和右点两个十字就像拔河比赛的双方在较劲那样,产生一种力感和态势。在优秀的书法作品中一点一画往往八面势全,甚至一画之内也有多种态势。如"岸"字的撇画的前一段和最后一段就呈现两种态势。再一横中往往起笔收笔势较静,中段势动。


楷书属于静态的字,行书就是动态的字,也就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态势。

其实,笔势是非常微妙的就像人的性格,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性格。

势有点画之势,也有偏旁部首之势,还有一个完整字形甚至通篇章法之势。


我们看"识"字的偏旁部首和点画,都出于一种不同意味的态势之中。我们看戈钩上的那个点,就有一种飞鸟归林之态。而中部的"音",则呈现一种静态之势。势还有上升之势,下降之势,左去右离,亦或揖让避就之势。

一般情况下,在一点一画或一个字中往往是具有多种态势的。通篇章法之势,如吴昌硕上行书。






翰墨书道


什么叫笔势?

笔势是粘合笔法动作的介质,也是书写技法中一种附属元素。一般情况下,特是指书写过程中,表现笔锋起~止之间来龙去脉的运动轨迹与趋向的现象。

通常用起→行→收三个字来概括。比如,从哪个方向落笔入纸,行进路线是曲、是直,到哪个地方停驻、驶转或结止,最后朝什么方向运行笔锋作收势,其中,像竖、撇、捺、钩这种出尖的叫露锋收笔,反之,垂露点、横、垂露竖等不出尖的叫藏锋收笔。

此外,写完这个画,接着写下个画,同理,写完一个字,再接续写下个字,这期间,画与画,或字与字之间,保持笔断意连,起着呼应连惯作用的笔法动作,叫过笔法。其中,在空中转换笔势姿态的动作叫明过,在画中停驻或驶转、调锋的笔法动作叫暗过。如图:


怎么体现笔势?

首先说,笔势是非常重要的运笔技法构成要素之一,主要表现为: 有虚、有实,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有轻、有重,有中、有侧……在书写过程中,多以变换笔锋行进姿态,予以调节行笔节奏感、力度感,使笔画或线条富有韧性,附于变化,产生韵律与美感。所以,能否巧妙的用运笔势特点,是书者笔法动作规范化、专业化的标志。

我们常说的写字、书法有什么区别? 主要看书写过程中笔法动作技巧是否正确、娴熟,笔势就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它能直接反映出书写技艺水平怎么样。

什么是写字匠,什么叫书法家,也可以用它衡量。比如,笔画有多余的动作,像是描画出来的。写一个字,像摆积木式的,写一笔停一下,再另起笔写下个画……显然,这样的写法,没有注重笔势的重要性,字形多好看也不是书法,不是自然美。

真正的书法是写出来的,其美感源于忠实传统古法,讲求技法和艺术手法。如图: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43b500007d561db464ef\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雲中作品




云中173132033


何为笔势?凡人凡物必有势。你真正的了解理解其“势”了吗?“势”是形声兼会意字,本义为生长旺盛,引申泛指力量,权力,还可指人或事物所处的地位,位置,又再引申指,形状,样式,架式等。势是势力,势是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趋向,势是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势是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势是姿态,势是。。。。。

人有人势,物有物势,人写字,也有笔势。笔势就是人写字的姿势及写出字后字的状态姿势情形。人写字的姿势过后即无,但会反映到字态上,可以审态而推知。这么说吧,笔势是由笔划体现或表现出来的情势。它是内笔划的形状笔划的位置,笔划同其它笔划及整个字体的距离,方位关系而引发的主观情感,是典型的“态”性向汇。势就是各种关系的表现,笔势也是写字的各种情态的表现。说笔势常用的词汇有柔韧,强劲,挺拔,滞缓,从容,峻涩,流畅等。笔势与字体的动势是有区别的,笔势不全等于字态,范围会更广一些。



字态就是字体的情态,意态,神态,即字的动态。运笔走势的“势”是偏重于运动,全篇的,字态的“势”是偏重于静止的,单字的。见字如见人,见字识其人性知其态。这就要求会识势审态才可。看人看物看字,不可只见外表,更要辨势审势识本质内心。要写好字不易,要会辨势审态更难,非下苦功又细心不可。


树德汉硕


把字变漂亮的姿势。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多是夸夸其谈长话连篇,其内容为意象居多,这需要有一定的功夫方可理解,初学之人以至无甚深功力皆难以解其深意。


还好吧24730653


笔势,《中国书法大辞典》中说:“指每一种点画依照着各自特殊的形体姿势的写法。”

笔势的内容其内涵很广。点画自身的方圆曲直、轻重虚实;点画间的呼应顾盼、穿插映带;偏旁部首间的开合向背;字与字间的启承揖让、参差错落,都可以说与笔势有关。处理得当,使人感觉天然合理叫做得势。

周汝昌先生有说:“势就是关系。”这话至理。一个字虽然是由很多笔画组成,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必须一气呵成,运笔动作连贯,只是有时在纸上运行,有时在空中带过。因而,每个笔画必然是这个运动过程的一部分,每个点画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来有理,去有意,入有迹,出有痕,要顺其自然,又要精妙入微地展现这些联系。古人有云:“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书法,笔法是最重要的,一点一画都是毛笔的使转顿挫形成的。但每一个笔画又不是单独的,它们的笔顺有先后,位置有上下、左右、形状有粗细长短。这一切都要求服从笔势。

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有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

要掌握笔势,非下功夫不可,试想,结体不熟,用笔如履薄冰,那还谈得上什么笔势呢?怀素的草书很有气势,那是因为他高度数量而忘法的程度了,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意识。戴叔伦诗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墨宝斋文化艺术传播


笔,笔画。势,动势。

笔画的方向和角度,会使文字产生不同的动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