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冬小麦发生旺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有效控制?

农村老俗话


矮壮素和多效唑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其生理功能是控制植株的营养生长(即根茎叶的生长),促进植株的生殖生长(即花和果实的生长),使植株的节间缩短、矮壮,并抗倒伏,促进叶片颜色加深,光合作用加强,提高植株的坐果率、抗旱性、抗寒性和抗盐碱的能力。多效唑比矮壮素具有药效长、低残毒、效果佳等优点,对真菌病害如白粉病有一定防治作用。因此,上海郊区一般使用多效唑来控制小麦苗期徒长,提高麦苗抗逆性。多效唑主要特点为:一是控制植株徒长,促进矮化。延缓植物生长,抑制茎杆伸长,缩短节间,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二是促分蘖、分枝。由于多效唑抑制植物体内的吲哚乙酸,赤霉素的合成能缓解顶端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因而有利于分枝和分蘖。三是促进根系生长。使用多效唑后,作物根的长度较短,但发根力强,可以形成强大的根系。四是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延缓叶片衰老,因而对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十分有利,可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

多效唑的使用时间:最佳使用期为冬前麦子叶龄4-5叶期。使用方法: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70克,兑水均匀喷雾,严防重叠喷施。


上海12316三农热线


冬小麦发生旺长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

冬小麦发生旺长主要原因有播期过早、播量偏大、气温偏高。对于已经发生的旺长麦田应对方法是,采用镇压、锄划断部分根及化学喷药控制。化控方法是喷施100—15mg/Kg浓度的多效唑。


小麦旺长的威害

冬前旺长,浪费了地力养分、和麦苗自身的能量消耗和损失。因为冬季寒冷时,地表以上的大部分麦苗及分蘖和窜梃的麦苗柔嫰不抗冻,都会冻死,旺长是做了无用功。再一点,年前已完成了主要分蘖,春季返青时,将不会发生多的分蘖,年前冻死了部分窜梃的枝株,必然影响到麦田的株数,株数减少必定影响小麦的产量。


为避免和预防霜前小麦旺长,需做到严格播期、播量播种。

播期播量的确定,原则上以品种定播期,以播期定播量。

播期计算

小麦入冬前小穗分化不可超过二棱初期。通常冬性品种冬前需要>0°C积温590°C、半冬性品种490°C、偏春性品种390°C。

根据当地气候,以河北石家庄为例,越冬期(气温稳定低于0°C的时间)平均在11月6日左右,如果种植半冬性品种,前推累加温积,够490°C的时间在10月7~9日,这个时段为该地最佳播期。而10月4日前至越冬期积温超过490°C的概率大于80%,则10月5日为该地最早播期。其它地区可以以此类推。



播量计算与调整

以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例,主茎叶片数在越冬前不得超过6片叶。小麦自播种到出苗需要约120°C积温,每长一片叶需要75°C积温,10月7~9日播种,主茎可长出5~6片叶、3~5个分蘖。通常小麦冬前亩茎数宜控制在80万左右,以此类推,理论播量(种子出苗率100%、蘖不缺位)10Kg左右/亩,考虑种子出苗率非100%及蘖缺位,可在此基础上增加15%左右,若秸秆还田整地质量差的,再酌情增加10~15%。播量调整:应结合实际播期、墒情、种子芽率、品种分蘖率、群体要求、整地质量、播种深度等综合考虑。超过适期播种的,如超过10月10日以后播种的,晚一天,增加1斤播量。



总之,根据当地气候季节、品种特性,适期、适量播种的,越冬前一般不会发生旺长现象。如遇气候温暖发生旺长的,采取镇压、锄划断根、化控,避免再旺长。只要越冬前麦苗尚未形成窜梃及拔节现象的,春季后管理到位,不会影响小麦的产量,这个不必担忧!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对于小麦要想取得高产,一般我们说七分种、三分管;由于最近几年天气异常出现很多地方小麦不能再最佳适播期播种。就导致农民朋友播量不断增加,据我了解很多农民朋友播种量都在50斤以上,如果冬前天气温度下降慢,那么这样就导致小麦冬前出现旺苗,另外对于真正入冬小麦进入休眠期的时间还很长,就会导致小麦冬前旺长,俗话说俗语说“麦无两旺,小麦就怕大耳朵”,那么这个时候旺长得危害比较大;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化控?如何化控呢?

一、小麦为什么要控旺

1、容易冻死,不能安全越冬

由于旺长易导致年前徒长,主要表现小麦瘦细长,茎数多,分蘖节储藏糖分不足,因此不抗冻,这时候抗冻、抗旱能力急剧下降。很容易遭受冬季冻害和倒春寒危害,轻者枯叶死蘖,重者冻死幼穗。

2、容易倒伏早衰,减产

旺苗生长茂盛,它的茎蘖多,叶片大,群体郁闭导致通光、通风差,植株嫩弱,基部节间长,细胞壁比较薄弱,而根系发育差,根少、根浅、根弱,几乎没有次生根。如果在生长过程中雨水较多或中后期遇暴风雨,根倒和茎倒将同时发生,损失惨重一般减产50%以上,严重的田块可以导致绝产。

3、容易导致病害发生

随着近几年秸秆还田量比较大,秋冬季温度整体偏高,就导致土壤中土传病害的病菌量基数偏大,同时旺苗的小麦本身抗性差,抗病能力下降,就易造成纹枯病、白粉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

二、小麦冬前控旺技术:

小麦控旺一般有2次,第一在冬前,第二在早春小麦返青至拔节之前。对于今年沿淮以北地区抗旱种植的小麦,基本上都在适播期之前,由于有些农民朋友准备种完小麦出去务工,同时这一类的田块小麦播种量都是偏大,小麦进行控旺可以促进根系生长,缩短节间,叶片厚度增加形成壮苗安全越冬。

1、镇压控旺:

镇压是控制小麦旺长的有效手段,镇压我们要根据苗情长势来,冬前可进行多次。可以使用油桶装水、石磙、机械碾压等等方式来进行镇压,镇压要掌握“地干压、地湿不压, 晴天压 阴天不压,中午压早晨不压”的原则。

2、 药剂控旺:

对于小麦控旺药剂,我们常用的基本就是多效唑、烯效唑,可能市面还有其他复配制剂,一般情况药剂化控在11月底-12月中旬,根据苗情来决定,可以选择15%多效唑20-30克,也可以选择5%烯效唑20-30克进行药剂化控。

3、严谨疏苗、啃苗

很多农民朋友认为把牛、羊放到田间吃麦苗,可以达到控旺?有其实这样对旺长小麦危害更大。因为牲畜啃苗以后,叶片部分或全部被吃掉,大大削弱了营养物质的制造和积累,直接 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导致小麦养分消耗增加,抗冻能力减弱,容易遭受冻害。


农作物农技110


关于冬小麦是北方多地的粮食作物,在我们这边于10月中上旬播种,而至于冬前的农业管理措施一般为浇灌越冬水和控旺。如果冬前一些麦地出现麦苗细嫩、茎数较多、叶面积系数过大、分蘖能力强或出现拔节现象时,往往预示着小麦出现了旺长,需要适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压苗进行控旺,可以有效抑制麦苗生长。要知道,麦苗冬前旺长的危害不亚于农作物病虫害,一旦出现大面积旺长现象,很容易造成小麦冻害、来年返青缓慢、病害加重和品质下降等不利影响。下面结合所了解情况简单聊一下,以供参考:



一、冬前麦苗旺长的原因。关于麦苗生长过旺现象,其实与小麦品种、播种过早和播种量过大、水肥条件过足、冬前气候条件出现气温偏高或雨水较多等情况密不可分。例如有些农户播种时,因买了春性或弱冬性的麦种进行早播,使得冬前积温过高,出现了叶片细长、分蘖不足、幼穗分化等麦苗过旺现象。另外,有些农户因对农田肥力判断失误,使用氮磷钾比例不当,出现了氮肥过量时,也容易造成麦苗分蘖多、叶片宽大等小麦旺长现象。再一方面,有些农户对于播种密度不科学,如果播量过大,又遇到气温偏高,水肥充足时,很容易造成麦苗冬前群体过大而出现旺苗现象。

二、麦苗过旺的常见抑制措施。关于冬前小麦旺长的控旺办法,农户一般可以采用镇压麦苗、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浇灌越冬水和追肥等措施保障冬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正常返青生长。例如我们这边到了11月份中下旬前后如果遇到麦苗旺长时就会选择打药控旺,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抑制冬前麦苗过旺生长,并促进分蘖,增强小麦抗逆性,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为此,今年我们家几亩地打药便花费了近百元。另外,有些农户也会选择机械镇压方式,通过损伤地上小麦部分,可以抑制麦苗主茎和分蘖生长,并促进根系生长和压实土壤保温保墒。



有时候小麦旺长并不严重时,也可以通过浇灌越冬水踏实土壤稳定地温,促进麦苗根系生长,并结合追肥措施保障麦苗旺长而损失掉的土壤肥力,尽量保障越冬期间的水肥供应,提高小麦抗性和越冬能力。

总得来说,关于小麦旺长现象,还得从播种期进行预防为主,尽量避免选种不当、播种过早、种植密度过大、水肥条件过足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冬前麦苗旺长,后期则可以借助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镇压相结合方式进行控旺,基本上可有效保障麦苗安全越冬和来年正常返青生长。(以上为个人见解)


龙百晓生


小麦是大众喜爱的作物,小麦粉加工的食品丰富多彩,风味万千。农民们也兢兢兢业业来把小麦种植。但有些年份因为各种原因,种植小麦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象冬小麦发生旺长,看着好看,其实不然。冬小麦旺长并非好现象,相反,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春化、越冬。

发生冬小麦旺长的原因,以本人及本地种植小麦的经验和发生情况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造成冬小麦旺长的原因


1.种植的品种不适宜


有些品种是春性或者弱者性的,作为冬小麦种植,如果冬季播种太早,很容易出现旺长现象。尤其是在高温地湿多肥的情况下,更是旺长。


2.种植的时间不适宜


在长江流江北,农民有一句农谚语叫“九油十麦”,意思是农历九月份种油菜,农历十月份种小麦。


因为一般种小麦的都是红芋地,正常情况下红薯都是在十月份收挖的,收获红薯后,正好种小麦,时间正好相连接,气候正好相适应。


3.抪种的种子量不适宜


以前我们这里二分亩烧一场火粪,种植时,每场火粪拌两升种(不是讲液体的那个升,而是1斗等于10升的升),每升种约两斤,一亩地约20斤种左右。

如果种子太多,地里麦苗就太密,麦苗茎管就很细很细,以后穗很短,产量低,而且容易倒伏。


4.所施肥料不适宜


基肥施氮肥过多,氮肥是很速效之肥,对作物的藤、茎、管、叶效果明显。冬小麦施多了氮肥,也会出现旺长的现象。


5.成长的气温不适宜


冬小麦是越冬作物,有一个春化的过程。如果种下后,气温一直偏高,那小麦会提前或缩短春化阶段,出现旺长现象。


6.地里的水份不适宜


小麦种下后,如果雨水好,地里湿度大,小麦输送肥料和水份就顺畅,造成小麦旺长。


二、冬小麦旺长的危害


冬小麦旺长后,分蘖早,分蘖多,禾秆细,提前拔节,不通风,不透光,麦穗短,不抗寒,不抗倒伏。


三、如何控制小麦旺长?


1.选准播种时间


冬小麦不能播种太早,以长江以北为例,在收获红薯后种植小麦刚好。不闰月的年份,选择在农历十月上中旬种植即可。


2.控制用种数量


一般每亩用种量20左右,弱春性种子可以适当增加2~3斤。


3.氮肥最好少用


氮肥不宜多用,每亩小麦根据土质不同,施20~30斤


4.中耕和锄草


如果小麦旺长,用深锄草的办法,控制小麦根系的发展


5.巧用药调节


如果小麦旺长,用多效唑进行调节,每亩用百分之十五的多效可湿性粉剂30克,兑两背鼓水,在春分节气前后喷施,控制旺长。


所以,了解了冬小麦发生旺长现象的原因后,就知道如何去有效控制了。


一生好人大司马


在温度偏高和播种过早、底肥氮含量过高、肥水过猛时,往往形成冬前麦苗旺长。比如今年,播种早,前期气候温暖干燥,越冬水浇的太早,出现了很多的旺长苗。出现这种情况,会降低麦苗的抗冻能力,降低分蘖成穗率,后期容易出现病害、早衰、倒伏,因此不利于高产。凡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冬前要及时实行镇压,过旺的可以多次镇压,有条件的可深耕断根,控上促下,防止冬前拔节,并适当迟施拔节孕穗肥。

具体防控措施如下

1、镇压

通过镇压损伤地上部叶蘖,促使根系下扎,达到控制旺长的目的。镇压视苗情长势,冬前可进行多次。要掌握“地湿不压地干压,阴天不压晴天压,早晨不压中午压的”原则。

2、深中耕

当麦苗主茎长出5片叶时,在小麦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小麦部分根系,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减少无效分蘖,促进根系发育,控旺转壮。

注意,对地力不肥、播种量过大造成的“假旺苗”或根系发育差的,不宜采用此方法。

3、化控

小麦旺长地块还可使用化控药控制,可于11月中下旬喷施小麦肃停,缩短节间、促进分蘖、增加抗逆能力,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化控与镇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4、浇冻水,追冻肥

在越冬前还需浇冻水。不仅可以稳定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帮助小麦安全越冬,还可以踏实土壤。

冬前浇水结合追肥,还能对生长过旺脱肥的麦田补施肥料。

5、提醒:错误方法

啃青控旺。啃青后,叶片部分被全部吃掉,有的甚至连根拔起,大大削弱了营养物质的制造和累积,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此外,被啃食的小麦呼吸作用增强,养分消耗增大,麦苗的分蘖节外露,冬季来临使大量的麦苗受冻死亡。


老陈的种植经


冬小麦出现旺长是我们老百姓都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现象,对于小麦旺长的原因应该从这几方面考虑:

(1)小麦种植的时间点没有把握好,简单说就是小麦种植的太早了。

我们这里属于河南省豫东地区,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比较大。特别是玉米和花生现在收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这样的话秋收的时间就大大提前了。而现在在咱们农村种植土地的基本上都是选择以打工挣钱为主,种地成为了副业。为了能够早点出去打工挣钱,所以很多人都选择早早的犁地,把小麦种植上就万事大吉了。



由于这几年气候条件的变化,导致了小麦播种的时间往后推迟。比如说我们这里小麦的种植有这样的一句俗语“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即阳历10月15号左右。这是以前的一和种植习惯,现在我们这里小麦的适播期推迟到了10月20号以后,所以种植的比较早再加上气温比较高,小麦在越冬前出现旺长的几率比较大。

底肥的选择偏重于氮肥这也是冬小麦出现旺长的一个因素。

由于这几年小麦价格行情不是太好,但是种植小麦的投资成本却每年都在增加,为了能够降低小麦的种植投资成本,很多农民朋友们把小麦的底肥选择了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的尿素。我们大家都知道尿素有提苗促苗的作用,所以这样的话也会导致小麦在越冬前出现旺长。

面对这样的小麦旺长的情况,我们农民朋友们可以选择科学的施肥方式。即在小麦底肥的选择上可以使用自己家沤制的农家肥,同时也使用小麦专用复合肥,或者选择使用高氮的三元复合肥。

我是豫东小农大家可以留言讨论一下小麦种植的问题。


豫东小农


已经到了冬季,温度渐低。在这个时候,包括冬小麦在内的大部分农作物都会处于“半冬眠”的状态,即便是也能够生长,但长势很弱。然而,有的地块的冬小麦却处于“疯长”的状态,这会对明年的小麦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那么,冬小麦为什么会旺长呢?冬小麦旺长会造成什么危害呢?又该怎样去控制旺长呢?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些话题。

一、冬小麦旺长的原因

1.品种选择不当

小麦品种分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原则上,在秋季播种的冬小麦应该选择冬性品种。但是,有的农户由于不知道小麦品种的“特性”,而不经意间选择了春性或弱春性小麦品种。这些小麦品种若是与冬性小麦品种同期播种的话,就极易出现冬季旺长的现象。

2.播种量过大

土壤肥力、土壤墒情、环境温度、小麦品种特性共同决定了冬小麦的出苗率。在播种时需要综合考量这四种因素。然而,有的农户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播种,从而会出现播种量过大的现象。一旦播种量过大,会导致幼苗株与株之间生长空间狭小,为了争夺阳光和“抢占”生存空间,每一个小麦单株都“拼命疯长”的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麦旺长现象。

3.肥水过量

如果小麦田块中的肥水过多,再加上温度适宜,小麦苗也会旺长。这主要是因为种子从土壤中吸收到了充足的养分,在养分的“推动”下,小麦苗“不得不长”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因此,肥水过量也是导致小麦旺长的“罪魁祸首”。

二、冬小麦旺长的危害

1.转化为弱苗

小麦分蘖和叶鞘旺盛生长会消耗大量的养分,从而导致小麦生长的后期养分供养不足,造成脱肥。在这种情况下,小麦苗就会“由盛转衰”,变为弱苗。

2.加重冻害

冬季小麦旺长,会促使小麦生育进程的加快,从而导致小麦苗“春化阶段”提前结束,开始进入拔节阶段。由于“拔节茎”过分稚嫩,并且,高出地面许多,在越冬期遭遇低温寒潮时,就极易被冻死。

3.易倒伏

冬前小麦旺长,会造成小麦群体过大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导致田间郁闭的后果。小麦植株为了“摆脱”“通风不良”和“缺少阳光”的“困境”,就会“拼命”长高,从而导致茎秆软弱,地下根系发育不良的后果。一旦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遭遇暴风雨天气,小麦就会出现倒伏的现象,从而造成小麦减产。

三、冬小麦旺长的控制方法

1.早中耕、深中耕

如果发现冬小麦出现了冬季旺长的现象,应该尽快中耕。同时,中耕宜深不宜浅,应该深锄6-8厘米,以利于切断小麦苗的部分根系,从而减少小麦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以达到控制旺长的目的。

2.镇压

可以利用石磙等工具,选择晴好天气的上午10点以后进行镇压。在镇压时,一定要观察小麦叶片是否“上冻”,如果已经“上冻”,切不可镇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镇压会损害小麦的地上茎,从而造成地上茎折断,影响小麦的生长。如果叶片没有“上冻”,即可开始镇压。在镇压时,应注意顺着一个方向进行,不可反复镇压。

3.化学调控

对于冬前旺长的麦田,可以喷洒麦叶丰进行调控,一般情况下,亩用量为50克左右,兑水稀释后即可喷洒。控旺的效果比较好。但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按说明书的说明控制好浓度,否则,会发生药害,并且会造成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冬小麦冬前旺长会造成小麦的减产,因此,一定要引起农民朋友的高度重视。一般情况下,只要严格按照种植小麦的技术要求来做,就不会出现冬小麦冬前旺长的现象。一旦出现了这种现象,可以按照以上介绍的方法去做,原则上就能够控制小麦旺长的局面了。


老胡说三农


养分过于充足,入冬生长时间过长,均会造成冬小麦旺长。

我是阿坤,专注三农!点击关注更精彩。


豫北地区的小麦,已经播种下将近两个月,就那今年的情况来说,豫北地区的小麦,均出现有旺长现象,尤其是种植更早的小麦,旺长现象十分明显。旺长对于小麦十分不利!尤其是抗寒能力减弱明显。下面的文章,阿坤分享一些关于,导致小麦旺长原因,以及如何控制方面的经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冬小麦旺长现象的原因

①施肥量过足

在种植小麦前,会施加一遍底肥,底肥一般由农家肥和复合肥组成,具体施肥量由土壤决定,像豫北地区的沙化土壤,施肥量便多一些,像东北这样的黑土地,施肥量便应该少一点。

若底肥施加过足,会导致小麦生长迅速,在入冬前涨势过高,使小麦抗寒性大大减弱。

②水量充足

豫北地区在种植小麦时,浇入冬水是必备的一项。拿今年的情况来讲,至今为止只有一次有效降水,再加上人工浇灌的入冬水,对于小麦生长是正合适的。

而一旦小麦入冬前两个月,水分过于充足,再加上要在温度普遍较高,入冬时间推迟,加速了小麦的生长,最终造成徒长。

二,控制小麦徒长措施

可根据造成小麦徒长的原因,指定相对应的有效措施。

在施肥时,计算好每亩施肥量,不要贪多贪长,尤其是施加的尿素和氮肥,根据说明书建议施加的量,施加便可,在此基础上,可以多施加一些腐熟的植物秸秆,能够有效控制小麦徒长。再者,便是控制水分,根据每年的自然降水量,来控制入冬水浇灌的时间与多少,也是控制小麦徒长有效措施之一。



以上是阿坤对于“冬小麦发生旺长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有效控制?”问题的分析!点击关注持续获取更多三农趣味知识!

阿坤乡野说


俗话说:“麦无两旺”。麦苗冬季旺长能使生育期提前,养分积累减少,抗寒能力下降,不利于安全越冬。综合旺长产生的因素,冬前旺苗可以分为4种类型。

(1)品种选用不当形成的旺苗。

一些春性及弱春性品种播种偏早,导致冬前旺长。这类麦田在冬季最易形成旺苗受冻。田间管理应在及早划除、中耕、镇压的基础上,采取封土围根,或盖施“蒙头粪”等措施,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2)播量过大形成的旺苗。

一些农户存在“有钱买种,无钱买苗”的偏见,不看地力,不看品种,不看产量,盲目加大播种量,出苗后导致幼苗拥挤,个体发育差,分蘖少或无分蘖,对于这类麦苗,田间管理应及时疏苗,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促个体发育,再结合浇水,补充适量氮、磷速效肥,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

(3)肥水过量形成的旺苗。

高肥水地块,肥水充足,加之温度适宜,麦苗分蘖多,个体发育快,叶片宽大,田间郁蔽,下部叶片发黄。田间管理应注意深中耕断根。当麦苗主茎长7叶片时,在小麦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部分根系,控制养分吸收,减少分蘖,控制地上部分生长,培育壮苗。

(4)播种过早形成的弱苗。

小麦由于播种早,幼苗叶片狭长、垂披、分蘖不足,主茎和一部分大蘖冬前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期,这类麦苗往往是先旺后弱。在冬季遇到-5℃以下、持续5小时以上的低温时,很容易发生冻害。田间管理应注意适时镇压。通过镇压可抑制主茎和大蘖生长,控制徒长。镇压时应选择晴天,早晨有霜冻或露水未干时不能镇压,以免伤苗。镇压后及时划锄,并结合浇水,亩施碳酸氢铵15千克左右,必要时用0.2%~0.3%矮壮素溶液叶面喷施,也可抑制生长,抗御冻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