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冬小麥發生旺長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去有效控制?

農村老俗話


矮壯素和多效唑都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其生理功能是控制植株的營養生長(即根莖葉的生長),促進植株的生殖生長(即花和果實的生長),使植株的節間縮短、矮壯,並抗倒伏,促進葉片顏色加深,光合作用加強,提高植株的坐果率、抗旱性、抗寒性和抗鹽鹼的能力。多效唑比矮壯素具有藥效長、低殘毒、效果佳等優點,對真菌病害如白粉病有一定防治作用。因此,上海郊區一般使用多效唑來控制小麥苗期徒長,提高麥苗抗逆性。多效唑主要特點為:一是控制植株徒長,促進矮化。延緩植物生長,抑制莖杆伸長,縮短節間,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二是促分櫱、分枝。由於多效唑抑制植物體內的吲哚乙酸,赤黴素的合成能緩解頂端對側芽的抑制作用,因而有利於分枝和分櫱。三是促進根系生長。使用多效唑後,作物根的長度較短,但髮根力強,可以形成強大的根系。四是增加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作用,延緩葉片衰老,因而對植株幹物質的積累十分有利,可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

多效唑的使用時間:最佳使用期為冬前麥子葉齡4-5葉期。使用方法:每畝用15%多效唑可溼性粉劑50-70克,兌水均勻噴霧,嚴防重疊噴施。


上海12316三農熱線


冬小麥發生旺長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

冬小麥發生旺長主要原因有播期過早、播量偏大、氣溫偏高。對於已經發生的旺長麥田應對方法是,採用鎮壓、鋤劃斷部分根及化學噴藥控制。化控方法是噴施100—15mg/Kg濃度的多效唑。


小麥旺長的威害

冬前旺長,浪費了地力養分、和麥苗自身的能量消耗和損失。因為冬季寒冷時,地表以上的大部分麥苗及分櫱和竄梃的麥苗柔嫰不抗凍,都會凍死,旺長是做了無用功。再一點,年前已完成了主要分櫱,春季返青時,將不會發生多的分櫱,年前凍死了部分竄梃的枝株,必然影響到麥田的株數,株數減少必定影響小麥的產量。


為避免和預防霜前小麥旺長,需做到嚴格播期、播量播種。

播期播量的確定,原則上以品種定播期,以播期定播量。

播期計算

小麥入冬前小穗分化不可超過二稜初期。通常冬性品種冬前需要>0°C積溫590°C、半冬性品種490°C、偏春性品種390°C。

根據當地氣候,以河北石家莊為例,越冬期(氣溫穩定低於0°C的時間)平均在11月6日左右,如果種植半冬性品種,前推累加溫積,夠490°C的時間在10月7~9日,這個時段為該地最佳播期。而10月4日前至越冬期積溫超過490°C的概率大於80%,則10月5日為該地最早播期。其它地區可以以此類推。



播量計算與調整

以半冬性小麥品種為例,主莖葉片數在越冬前不得超過6片葉。小麥自播種到出苗需要約120°C積溫,每長一片葉需要75°C積溫,10月7~9日播種,主莖可長出5~6片葉、3~5個分櫱。通常小麥冬前畝莖數宜控制在80萬左右,以此類推,理論播量(種子出苗率100%、櫱不缺位)10Kg左右/畝,考慮種子出苗率非100%及櫱缺位,可在此基礎上增加15%左右,若秸稈還田整地質量差的,再酌情增加10~15%。播量調整:應結合實際播期、墒情、種子芽率、品種分櫱率、群體要求、整地質量、播種深度等綜合考慮。超過適期播種的,如超過10月10日以後播種的,晚一天,增加1斤播量。



總之,根據當地氣候季節、品種特性,適期、適量播種的,越冬前一般不會發生旺長現象。如遇氣候溫暖發生旺長的,採取鎮壓、鋤劃斷根、化控,避免再旺長。只要越冬前麥苗尚未形成竄梃及拔節現象的,春季後管理到位,不會影響小麥的產量,這個不必擔憂!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對於小麥要想取得高產,一般我們說七分種、三分管;由於最近幾年天氣異常出現很多地方小麥不能再最佳適播期播種。就導致農民朋友播量不斷增加,據我瞭解很多農民朋友播種量都在50斤以上,如果冬前天氣溫度下降慢,那麼這樣就導致小麥冬前出現旺苗,另外對於真正入冬小麥進入休眠期的時間還很長,就會導致小麥冬前旺長,俗話說俗語說“麥無兩旺,小麥就怕大耳朵”,那麼這個時候旺長得危害比較大;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化控?如何化控呢?

一、小麥為什麼要控旺

1、容易凍死,不能安全越冬

由於旺長易導致年前徒長,主要表現小麥瘦細長,莖數多,分櫱節儲藏糖分不足,因此不抗凍,這時候抗凍、抗旱能力急劇下降。很容易遭受冬季凍害和倒春寒危害,輕者枯葉死櫱,重者凍死幼穗。

2、容易倒伏早衰,減產

旺苗生長茂盛,它的莖櫱多,葉片大,群體鬱閉導致通光、通風差,植株嫩弱,基部節間長,細胞壁比較薄弱,而根系發育差,根少、根淺、根弱,幾乎沒有次生根。如果在生長過程中雨水較多或中後期遇暴風雨,根倒和莖倒將同時發生,損失慘重一般減產50%以上,嚴重的田塊可以導致絕產。

3、容易導致病害發生

隨著近幾年秸稈還田量比較大,秋冬季溫度整體偏高,就導致土壤中土傳病害的病菌量基數偏大,同時旺苗的小麥本身抗性差,抗病能力下降,就易造成紋枯病、白粉病、根腐病等病害的發生。

二、小麥冬前控旺技術:

小麥控旺一般有2次,第一在冬前,第二在早春小麥返青至拔節之前。對於今年沿淮以北地區抗旱種植的小麥,基本上都在適播期之前,由於有些農民朋友準備種完小麥出去務工,同時這一類的田塊小麥播種量都是偏大,小麥進行控旺可以促進根系生長,縮短節間,葉片厚度增加形成壯苗安全越冬。

1、鎮壓控旺:

鎮壓是控制小麥旺長的有效手段,鎮壓我們要根據苗情長勢來,冬前可進行多次。可以使用油桶裝水、石磙、機械碾壓等等方式來進行鎮壓,鎮壓要掌握“地幹壓、地溼不壓, 晴天壓 陰天不壓,中午壓早晨不壓”的原則。

2、 藥劑控旺:

對於小麥控旺藥劑,我們常用的基本就是多效唑、烯效唑,可能市面還有其他復配製劑,一般情況藥劑化控在11月底-12月中旬,根據苗情來決定,可以選擇15%多效唑20-30克,也可以選擇5%烯效唑20-30克進行藥劑化控。

3、嚴謹疏苗、啃苗

很多農民朋友認為把牛、羊放到田間吃麥苗,可以達到控旺?有其實這樣對旺長小麥危害更大。因為牲畜啃苗以後,葉片部分或全部被吃掉,大大削弱了營養物質的製造和積累,直接 影響小麥的生長髮育。導致小麥養分消耗增加,抗凍能力減弱,容易遭受凍害。


農作物農技110


關於冬小麥是北方多地的糧食作物,在我們這邊於10月中上旬播種,而至於冬前的農業管理措施一般為澆灌越冬水和控旺。如果冬前一些麥地出現麥苗細嫩、莖數較多、葉面積係數過大、分櫱能力強或出現拔節現象時,往往預示著小麥出現了旺長,需要適時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或壓苗進行控旺,可以有效抑制麥苗生長。要知道,麥苗冬前旺長的危害不亞於農作物病蟲害,一旦出現大面積旺長現象,很容易造成小麥凍害、來年返青緩慢、病害加重和品質下降等不利影響。下面結合所瞭解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一、冬前麥苗旺長的原因。關於麥苗生長過旺現象,其實與小麥品種、播種過早和播種量過大、水肥條件過足、冬前氣候條件出現氣溫偏高或雨水較多等情況密不可分。例如有些農戶播種時,因買了春性或弱冬性的麥種進行早播,使得冬前積溫過高,出現了葉片細長、分櫱不足、幼穗分化等麥苗過旺現象。另外,有些農戶因對農田肥力判斷失誤,使用氮磷鉀比例不當,出現了氮肥過量時,也容易造成麥苗分櫱多、葉片寬大等小麥旺長現象。再一方面,有些農戶對於播種密度不科學,如果播量過大,又遇到氣溫偏高,水肥充足時,很容易造成麥苗冬前群體過大而出現旺苗現象。

二、麥苗過旺的常見抑制措施。關於冬前小麥旺長的控旺辦法,農戶一般可以採用鎮壓麥苗、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澆灌越冬水和追肥等措施保障冬小麥安全越冬和來年正常返青生長。例如我們這邊到了11月份中下旬前後如果遇到麥苗旺長時就會選擇打藥控旺,通過植物生長調節劑來抑制冬前麥苗過旺生長,並促進分櫱,增強小麥抗逆性,確保麥苗安全越冬,為此,今年我們家幾畝地打藥便花費了近百元。另外,有些農戶也會選擇機械鎮壓方式,通過損傷地上小麥部分,可以抑制麥苗主莖和分櫱生長,並促進根系生長和壓實土壤保溫保墒。



有時候小麥旺長並不嚴重時,也可以通過澆灌越冬水踏實土壤穩定地溫,促進麥苗根系生長,並結合追肥措施保障麥苗旺長而損失掉的土壤肥力,儘量保障越冬期間的水肥供應,提高小麥抗性和越冬能力。

總得來說,關於小麥旺長現象,還得從播種期進行預防為主,儘量避免選種不當、播種過早、種植密度過大、水肥條件過足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冬前麥苗旺長,後期則可以藉助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和鎮壓相結合方式進行控旺,基本上可有效保障麥苗安全越冬和來年正常返青生長。(以上為個人見解)


龍百曉生


小麥是大眾喜愛的作物,小麥粉加工的食品豐富多彩,風味萬千。農民們也兢兢兢業業來把小麥種植。但有些年份因為各種原因,種植小麥也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象冬小麥發生旺長,看著好看,其實不然。冬小麥旺長並非好現象,相反,會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春化、越冬。

發生冬小麥旺長的原因,以本人及本地種植小麥的經驗和發生情況來看,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造成冬小麥旺長的原因


1.種植的品種不適宜


有些品種是春性或者弱者性的,作為冬小麥種植,如果冬季播種太早,很容易出現旺長現象。尤其是在高溫地溼多肥的情況下,更是旺長。


2.種植的時間不適宜


在長江流江北,農民有一句農諺語叫“九油十麥”,意思是農曆九月份種油菜,農曆十月份種小麥。


因為一般種小麥的都是紅芋地,正常情況下紅薯都是在十月份收挖的,收穫紅薯後,正好種小麥,時間正好相連接,氣候正好相適應。


3.抪種的種子量不適宜


以前我們這裡二分畝燒一場火糞,種植時,每場火糞拌兩升種(不是講液體的那個升,而是1鬥等於10升的升),每升種約兩斤,一畝地約20斤種左右。

如果種子太多,地裡麥苗就太密,麥苗莖管就很細很細,以後穗很短,產量低,而且容易倒伏。


4.所施肥料不適宜


基肥施氮肥過多,氮肥是很速效之肥,對作物的藤、莖、管、葉效果明顯。冬小麥施多了氮肥,也會出現旺長的現象。


5.成長的氣溫不適宜


冬小麥是越冬作物,有一個春化的過程。如果種下後,氣溫一直偏高,那小麥會提前或縮短春化階段,出現旺長現象。


6.地裡的水份不適宜


小麥種下後,如果雨水好,地裡溼度大,小麥輸送肥料和水份就順暢,造成小麥旺長。


二、冬小麥旺長的危害


冬小麥旺長後,分櫱早,分櫱多,禾稈細,提前拔節,不通風,不透光,麥穗短,不抗寒,不抗倒伏。


三、如何控制小麥旺長?


1.選準播種時間


冬小麥不能播種太早,以長江以北為例,在收穫紅薯後種植小麥剛好。不閏月的年份,選擇在農曆十月上中旬種植即可。


2.控制用種數量


一般每畝用種量20左右,弱春性種子可以適當增加2~3斤。


3.氮肥最好少用


氮肥不宜多用,每畝小麥根據土質不同,施20~30斤


4.中耕和鋤草


如果小麥旺長,用深鋤草的辦法,控制小麥根系的發展


5.巧用藥調節


如果小麥旺長,用多效唑進行調節,每畝用百分之十五的多效可溼性粉劑30克,兌兩背鼓水,在春分節氣前後噴施,控制旺長。


所以,瞭解了冬小麥發生旺長現象的原因後,就知道如何去有效控制了。


一生好人大司馬


在溫度偏高和播種過早、底肥氮含量過高、肥水過猛時,往往形成冬前麥苗旺長。比如今年,播種早,前期氣候溫暖乾燥,越冬水澆的太早,出現了很多的旺長苗。出現這種情況,會降低麥苗的抗凍能力,降低分櫱成穗率,後期容易出現病害、早衰、倒伏,因此不利於高產。凡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冬前要及時實行鎮壓,過旺的可以多次鎮壓,有條件的可深耕斷根,控上促下,防止冬前拔節,並適當遲施拔節孕穗肥。

具體防控措施如下

1、鎮壓

通過鎮壓損傷地上部葉櫱,促使根系下扎,達到控制旺長的目的。鎮壓視苗情長勢,冬前可進行多次。要掌握“地溼不壓地幹壓,陰天不壓晴天壓,早晨不壓中午壓的”原則。

2、深中耕

當麥苗主莖長出5片葉時,在小麥行間深鋤5~7釐米,切斷小麥部分根系,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長,減少無效分櫱,促進根系發育,控旺轉壯。

注意,對地力不肥、播種量過大造成的“假旺苗”或根系發育差的,不宜採用此方法。

3、化控

小麥旺長地塊還可使用化控藥控制,可於11月中下旬噴施小麥肅停,縮短節間、促進分櫱、增加抗逆能力,確保麥苗安全越冬。

化控與鎮壓結合起來效果更好。

4、澆凍水,追凍肥

在越冬前還需澆凍水。不僅可以穩定地溫、促進根系發育、幫助小麥安全越冬,還可以踏實土壤。

冬前澆水結合追肥,還能對生長過旺脫肥的麥田補施肥料。

5、提醒:錯誤方法

啃青控旺。啃青後,葉片部分被全部吃掉,有的甚至連根拔起,大大削弱了營養物質的製造和累積,影響小麥的生長髮育。此外,被啃食的小麥呼吸作用增強,養分消耗增大,麥苗的分櫱節外露,冬季來臨使大量的麥苗受凍死亡。


老陳的種植經


冬小麥出現旺長是我們老百姓都不願意看到的一種現象,對於小麥旺長的原因應該從這幾方面考慮:

(1)小麥種植的時間點沒有把握好,簡單說就是小麥種植的太早了。

我們這裡屬於河南省豫東地區,冬小麥的種植面積比較大。特別是玉米和花生現在收穫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這樣的話秋收的時間就大大提前了。而現在在咱們農村種植土地的基本上都是選擇以打工掙錢為主,種地成為了副業。為了能夠早點出去打工掙錢,所以很多人都選擇早早的犁地,把小麥種植上就萬事大吉了。



由於這幾年氣候條件的變化,導致了小麥播種的時間往後推遲。比如說我們這裡小麥的種植有這樣的一句俗語“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即陽曆10月15號左右。這是以前的一和種植習慣,現在我們這裡小麥的適播期推遲到了10月20號以後,所以種植的比較早再加上氣溫比較高,小麥在越冬前出現旺長的幾率比較大。

底肥的選擇偏重於氮肥這也是冬小麥出現旺長的一個因素。

由於這幾年小麥價格行情不是太好,但是種植小麥的投資成本卻每年都在增加,為了能夠降低小麥的種植投資成本,很多農民朋友們把小麥的底肥選擇了價格相對比較便宜的尿素。我們大家都知道尿素有提苗促苗的作用,所以這樣的話也會導致小麥在越冬前出現旺長。

面對這樣的小麥旺長的情況,我們農民朋友們可以選擇科學的施肥方式。即在小麥底肥的選擇上可以使用自己家漚制的農家肥,同時也使用小麥專用複合肥,或者選擇使用高氮的三元複合肥。

我是豫東小農大家可以留言討論一下小麥種植的問題。


豫東小農


已經到了冬季,溫度漸低。在這個時候,包括冬小麥在內的大部分農作物都會處於“半冬眠”的狀態,即便是也能夠生長,但長勢很弱。然而,有的地塊的冬小麥卻處於“瘋長”的狀態,這會對明年的小麥產量造成極大的影響。那麼,冬小麥為什麼會旺長呢?冬小麥旺長會造成什麼危害呢?又該怎樣去控制旺長呢?下面,我們就聊聊這些話題。

一、冬小麥旺長的原因

1.品種選擇不當

小麥品種分冬性品種、春性品種和弱春性品種。原則上,在秋季播種的冬小麥應該選擇冬性品種。但是,有的農戶由於不知道小麥品種的“特性”,而不經意間選擇了春性或弱春性小麥品種。這些小麥品種若是與冬性小麥品種同期播種的話,就極易出現冬季旺長的現象。

2.播種量過大

土壤肥力、土壤墒情、環境溫度、小麥品種特性共同決定了冬小麥的出苗率。在播種時需要綜合考量這四種因素。然而,有的農戶卻沒有這樣做,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隨意播種,從而會出現播種量過大的現象。一旦播種量過大,會導致幼苗株與株之間生長空間狹小,為了爭奪陽光和“搶佔”生存空間,每一個小麥單株都“拼命瘋長”的現象。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麥旺長現象。

3.肥水過量

如果小麥田塊中的肥水過多,再加上溫度適宜,小麥苗也會旺長。這主要是因為種子從土壤中吸收到了充足的養分,在養分的“推動”下,小麥苗“不得不長”的一種自然生理現象。因此,肥水過量也是導致小麥旺長的“罪魁禍首”。

二、冬小麥旺長的危害

1.轉化為弱苗

小麥分櫱和葉鞘旺盛生長會消耗大量的養分,從而導致小麥生長的後期養分供養不足,造成脫肥。在這種情況下,小麥苗就會“由盛轉衰”,變為弱苗。

2.加重凍害

冬季小麥旺長,會促使小麥生育進程的加快,從而導致小麥苗“春化階段”提前結束,開始進入拔節階段。由於“拔節莖”過分稚嫩,並且,高出地面許多,在越冬期遭遇低溫寒潮時,就極易被凍死。

3.易倒伏

冬前小麥旺長,會造成小麥群體過大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會導致田間鬱閉的後果。小麥植株為了“擺脫”“通風不良”和“缺少陽光”的“困境”,就會“拼命”長高,從而導致莖稈軟弱,地下根系發育不良的後果。一旦在小麥生長的中後期遭遇暴風雨天氣,小麥就會出現倒伏的現象,從而造成小麥減產。

三、冬小麥旺長的控制方法

1.早中耕、深中耕

如果發現冬小麥出現了冬季旺長的現象,應該儘快中耕。同時,中耕宜深不宜淺,應該深鋤6-8釐米,以利於切斷小麥苗的部分根系,從而減少小麥根系對養分的吸收,以達到控制旺長的目的。

2.鎮壓

可以利用石磙等工具,選擇晴好天氣的上午10點以後進行鎮壓。在鎮壓時,一定要觀察小麥葉片是否“上凍”,如果已經“上凍”,切不可鎮壓,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鎮壓會損害小麥的地上莖,從而造成地上莖折斷,影響小麥的生長。如果葉片沒有“上凍”,即可開始鎮壓。在鎮壓時,應注意順著一個方向進行,不可反覆鎮壓。

3.化學調控

對於冬前旺長的麥田,可以噴灑麥葉豐進行調控,一般情況下,畝用量為50克左右,兌水稀釋後即可噴灑。控旺的效果比較好。但在使用時,一定要嚴格按說明書的說明控制好濃度,否則,會發生藥害,並且會造成無法逆轉的嚴重後果。

綜上所述,冬小麥冬前旺長會造成小麥的減產,因此,一定要引起農民朋友的高度重視。一般情況下,只要嚴格按照種植小麥的技術要求來做,就不會出現冬小麥冬前旺長的現象。一旦出現了這種現象,可以按照以上介紹的方法去做,原則上就能夠控制小麥旺長的局面了。


老胡說三農


養分過於充足,入冬生長時間過長,均會造成冬小麥旺長。

我是阿坤,專注三農!點擊關注更精彩。


豫北地區的小麥,已經播種下將近兩個月,就那今年的情況來說,豫北地區的小麥,均出現有旺長現象,尤其是種植更早的小麥,旺長現象十分明顯。旺長對於小麥十分不利!尤其是抗寒能力減弱明顯。下面的文章,阿坤分享一些關於,導致小麥旺長原因,以及如何控制方面的經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冬小麥旺長現象的原因

①施肥量過足

在種植小麥前,會施加一遍底肥,底肥一般由農家肥和複合肥組成,具體施肥量由土壤決定,像豫北地區的沙化土壤,施肥量便多一些,像東北這樣的黑土地,施肥量便應該少一點。

若底肥施加過足,會導致小麥生長迅速,在入冬前漲勢過高,使小麥抗寒性大大減弱。

②水量充足

豫北地區在種植小麥時,澆入冬水是必備的一項。拿今年的情況來講,至今為止只有一次有效降水,再加上人工澆灌的入冬水,對於小麥生長是正合適的。

而一旦小麥入冬前兩個月,水分過於充足,再加上要在溫度普遍較高,入冬時間推遲,加速了小麥的生長,最終造成徒長。

二,控制小麥徒長措施

可根據造成小麥徒長的原因,指定相對應的有效措施。

在施肥時,計算好每畝施肥量,不要貪多貪長,尤其是施加的尿素和氮肥,根據說明書建議施加的量,施加便可,在此基礎上,可以多施加一些腐熟的植物秸稈,能夠有效控制小麥徒長。再者,便是控制水分,根據每年的自然降水量,來控制入冬水澆灌的時間與多少,也是控制小麥徒長有效措施之一。



以上是阿坤對於“冬小麥發生旺長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去有效控制?”問題的分析!點擊關注持續獲取更多三農趣味知識!

阿坤鄉野說


俗話說:“麥無兩旺”。麥苗冬季旺長能使生育期提前,養分積累減少,抗寒能力下降,不利於安全越冬。綜合旺長產生的因素,冬前旺苗可以分為4種類型。

(1)品種選用不當形成的旺苗。

一些春性及弱春性品種播種偏早,導致冬前旺長。這類麥田在冬季最易形成旺苗受凍。田間管理應在及早劃除、中耕、鎮壓的基礎上,採取封土圍根,或蓋施“矇頭糞”等措施,保護麥苗安全越冬。

(2)播量過大形成的旺苗。

一些農戶存在“有錢買種,無錢買苗”的偏見,不看地力,不看品種,不看產量,盲目加大播種量,出苗後導致幼苗擁擠,個體發育差,分櫱少或無分櫱,對於這類麥苗,田間管理應及時疏苗,建立適宜的群體結構,促個體發育,再結合澆水,補充適量氮、磷速效肥,以彌補土壤養分的過度消耗。

(3)肥水過量形成的旺苗。

高肥水地塊,肥水充足,加之溫度適宜,麥苗分櫱多,個體發育快,葉片寬大,田間鬱蔽,下部葉片發黃。田間管理應注意深中耕斷根。當麥苗主莖長7葉片時,在小麥行間深鋤5~7釐米,切斷部分根系,控制養分吸收,減少分櫱,控制地上部分生長,培育壯苗。

(4)播種過早形成的弱苗。

小麥由於播種早,幼苗葉片狹長、垂披、分櫱不足,主莖和一部分大櫱冬前幼穗分化進入二稜期,這類麥苗往往是先旺後弱。在冬季遇到-5℃以下、持續5小時以上的低溫時,很容易發生凍害。田間管理應注意適時鎮壓。通過鎮壓可抑制主莖和大櫱生長,控制徒長。鎮壓時應選擇晴天,早晨有霜凍或露水未乾時不能鎮壓,以免傷苗。鎮壓後及時劃鋤,並結合澆水,畝施碳酸氫銨15千克左右,必要時用0.2%~0.3%矮壯素溶液葉面噴施,也可抑制生長,抗禦凍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