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医治病原则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应用

五行是华夏民族创造的哲学思想。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先民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以,在中国,“五行”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医治病原则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应用

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它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因此,世界万物都可以归入这五大类之中。五行学说源于先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

中医治病原则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应用

《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到了战国晚期,贤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别。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构建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中医治病原则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应用

五行生克思维方法是四诊合参思维方法的补充。五行学说是揭示人体生理功能内在联系及其病理变化相互影响规律的学说,它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把病人的声音、面色、口味、气味、五脏六腑、五官七窍、舌苔脉象等按五行学说进行属性归类,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属性及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结合疾病的临床症状、疾病的因果关系及各个脏腑病变的先后次序及疾病可能发生的传变方向,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中医治病原则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应用

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疾病的临床症状为胁肋胀满、脘腹胀痛、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脉弦等,我们就根据木克土的规律诊断为“肝气犯胃”。肝气横逆在前,脾胃虚弱在后。如果病人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苦、胁痛、咳嗽、痰黄、脉弦,我们就根据木侮金的规律诊断为“木火刑金”。肝火在前,肺热在后,可用清肝热的方法治疗咳嗽。如果病人表现为咳嗽、气短、乏力、自汗、痰薄、脉弱等脾肺不足之象,我们就根据五行生克中土生金的规律诊断为“子盗母气”。

中医治病原则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应用

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治疗时就要“培土生金”,使脾气旺盛,肺气自复。如果病人表现为咳嗽、胸痛、咳声粗壮、咳痰黄稠等肺热壅盛证候,我们在治疗时就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选择清泻肾火的知母、黄柏等品治疗,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控制疾病的传变方面,先师仲景可谓是得心应手,《金匮》开篇即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唯治肝也。”这是根据木克土的规律而得出的结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