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汉灵帝为什么让一个宦官做西园八校尉的最高长官?

一德格天1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看待历史事件,首先要回到历史事实上面去。汉灵帝任命的这个宦官是蹇硕,在188年蹇硕被委任西园八校尉的最高长官,他是属于汉灵帝十分信任的宦官,而汉灵帝让他担任西园八校尉的首领,是希望蹇硕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把汉灵帝幼子刘协扶持上皇位,这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汉灵帝任命蹇硕的背景——何氏外戚的崛起。

在184年,东汉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就是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虽然当年被镇压,但是一个人物却在汉朝的中枢洛阳地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就是外戚何进。

何进是汉灵帝的皇后何氏的哥哥,按照东汉一朝的规矩,作为舅家的何进是会稳步升迁至大将军录尚书事,最后成为新皇帝的辅政大臣。但是在184年的黄巾起义使得何进的升迁速度飞涨。

在黄巾军刚刚起义,席卷八州的时候。汉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兵卒屯兵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东汉都城洛阳周围有八塞,分别是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大关,当时的何进基本掌握了这八大关的守卫,而且何进的弟弟何苗还击破洛阳旁边中牟县的黄巾军,这股黄巾军由荥阳而来,由此何苗被封为车骑将军。值得一提的是,何苗和何进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两人都是何氏外戚。

作为皇帝,汉灵帝感受到了威胁。掌握军权的何氏兄弟就在洛阳的近处驻扎,自然会引起汉灵帝的警觉和作为皇帝的敏感。

于是汉灵帝在东汉都城洛阳设立了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而且汉灵帝还让蹇硕统领大将军何进。

汉灵帝选择蹇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 宦官蹇硕壮健而又有武略,是一个可以统领军队,保卫皇权的宦官。后汉书记载: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可见蹇硕本人虽然是宦官,但是还是具有一定的才能和本事的,否则不可能能够进入汉灵帝的法眼。其次汉灵帝也十分信任蹇硕,毕竟是只有皇帝的亲信才能够获得军权。
  2. 制衡何进。何进在黄巾起义后手中的兵权庞大,出于皇帝的敏感,他自然知道东汉外戚手中握有兵权的危害,要知道窦武和陈蕃此前和宦官爆发了大规模冲突,最后是宦官凭借兵权打败了窦武,汉灵帝当时作为亲身经历者,自然知道兵权的重要性。为了制衡何进,汉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让蹇硕成为统帅,以此来制衡何进。
  3. 平衡宫中的势力。汉灵帝早年比较相信赵忠,张让等人,常云:“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但是这些人在宫中依附何皇后为自己的后半生做打算。何皇后作为女人嫉妒心十分强烈,汉灵帝喜欢漂亮的王美人,何皇后居然酖杀王美人,使得汉灵帝十分生气要废后,最后是张让等人出钱使得何皇后逃过一劫,所以何皇后和张让等宦官的关系密切。但是蹇硕和张让不一样,他属于被汉灵帝提拔的新宦官,自然在宫中和汉灵帝站在一起,如此一来可以用蹇硕平衡宫中的新老宦官势力。

汉灵帝任命蹇硕为上军校尉的目的

汉灵帝任命蹇硕的目的和汉灵帝的儿子有关系。汉灵帝早年数次失去儿子,这对于汉灵帝的打击很大,直到汉灵帝娶了何皇后生下了儿子刘辩,汉灵帝才安下心来。汉灵帝为了防止儿子夭折,他让道人史子眇养育刘辩,所以刘辩也被叫做史侯。

但是后来汉灵帝宠信的王美人给汉灵帝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刘协。当时的王美人害怕何皇后想要服药除掉自己的孩子,但是胎儿安然不动,又几次梦见自己负日而行。181年王美人生下皇子刘协,但是何皇后酖杀王美人,汉灵帝大怒想要废后,但是宦官出钱平息汉灵帝的怒火。此后汉灵帝让母亲董太后抚养刘协,是为董侯。

汉灵帝本人是比较喜欢刘协,除了对于王美人的愧疚,还有对于何皇后的不喜。他在驾崩之时召见了自己的母亲董太后和蹇硕,诉说自己的目的,他让蹇硕和董太后扶持刘协登基称帝,蹇硕在汉灵帝驾崩后,想要借助皇帝的诏令让何进进宫。但是被何进识破,最后宫内的张让等人暗杀了蹇硕,刘辩成为东汉帝国的皇帝,是为汉少帝。

所以汉灵帝的提拔蹇硕作为西园八校尉的目的就很简单,那就是他想让蹇硕掌握军权,控制宫内和外朝的势力,试图让蹇硕扶持自己的儿子刘协登基称帝。只是可惜功亏一篑,这也是汉灵帝政治才能低下的原因所致。


人者仁义也


无他,唯心腹耳。

宦官大多数都是狠厉决绝之人,否则怎么能咬紧牙关给自己一刀?耻辱的经历加上旁人的蔑视,使这个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着畸形心理,为了弥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失,他们一方面挖空心思讨好主子,另一方面心狠手辣排除异己,无论计谋还是手段都高人一等。有句话说得好: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宦官把这句话做了最极致的解释,只是过于偏激而已。

皇帝孤家寡人,最需要有人协助他处理事务,作为贴身近侍的宦官无疑是上佳人选,尤其是那些才干出众的更会得到圣恩青睐,所以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宦官弄权,只是根据不同的皇帝程度不同罢了。

总体上宦官的历史地位相对比较负面,因为负面的人物太多。像赵高、十常侍、魏忠贤、刘瑾等,都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至于名垂青史的郑和,以朱棣对他的宠爱,假如半生时间不在海上漂泊而是留在皇宫,那结局是怎么样,谁又知道呢?





关东一棵葱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外戚与宦官专权乱政,汉灵帝的皇后是何皇后,何皇后有两个哥哥,何进、何苗。黄巾之乱,让何进做到了大将军一职,何苗则担任了车骑将军,兄弟二人权倾朝野,势力极大。

汉灵帝有感于外戚势大(主要是皇后一族),想要制约外戚,于中平五年八月(公元188年),在京都洛阳西元招募士兵,建立军队,并设立八个校尉。《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记载:“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分别是由宦官小黄门·蹇硕担任的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担任的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担任下军校尉,议郎·曹操担任典军校尉,赵融担任助军左校尉,冯芳担任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担任左校尉,淳于琼担任又校尉。其中宦官蹇硕是最高长官,负责统领他们,并直接对汉灵帝负责。

宦官蹇硕为什么深受汉灵帝的信任,并担任八校尉的长官呢?

这其中的缘由涉及到东汉末年,皇权被宦官和外戚长期把持,汉桓帝死后,有没有留下子嗣,于是窦皇后与其父亲窦武商量,把十二岁的刘宏立为皇帝,皇帝年龄太小,自然由太后掌权,于是窦氏一族就此权倾朝野。

幼小的汉灵帝生活在宫中,身边都是太监伺候他,时间久了,自然对他们信任万分。在深宫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人,自然不知道这些宦官的歹毒用心,等到自己掌权后,却发现,外戚的势力同样强大,自己却无人可用,只能使用宦官来帮自己,也是无赖之举。


汗青长绵


小编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东汉后期的情况。

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

而当时汉灵帝当上皇帝后,成为了窦氏傀儡。当时外戚大将军窦武把持朝政。灵帝刘宏不甘心做傀儡。九月依靠宦官发动政变,史称“九月辛亥政变”。诛灭了窦氏,夺回了一部分权力。在此期间,灵帝为了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回更多的权力,发动了2次党锢。

光和三年,立何氏为皇后(后生皇子辩),立何氏诸多族人为官,希望可以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得更多权力,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何氏外戚被世家大族拉拢,灵帝手中的权力并没有增多,而是减少。为了夺回权力,他开始依靠宦官夺权。

光和七年黄巾起义,宣布接触党锢。中平二年凉州叛乱,中平四年渔阳郡人张纯、张举联合乌桓在幽州发动叛乱。中平五年(188年),刘宏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史称“废史立牧”。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同年又以宗正刘虞为幽州牧。其结果是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世家大族的权力增加,土地兼并严重,皇权进一步削弱。

汉灵帝有两位皇子刘辩和刘协,汉灵帝认为刘辩(皇子辩的舅舅就是大将军何进)为人缺乏威仪,所以他想传位于刘协,但就在他犹豫未决之时却身染病重,便把刘协托付给了“西园八校尉”之首的蹇硕。也是一种防治外戚专权的行为,权力的制衡。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兵权,于中平五年八月(188年),在京都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的一支军事组织。《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

所以说,汉灵帝让宦官统领西园八校尉的长官,是为了巩固皇权,制衡外戚,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力。


小灰学历史123


何进同父异母之妹被立为皇后,何进兄弟一路快速提拔,成为显贵。但是皇帝心思多变,他不喜欢何皇后生的长子,喜欢王夫人生下来刘协。于是汉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而且让八校尉中的宦官蹇硕,统领全军,大将军、何皇后的哥哥何进都在蹇硕的统领之下。

而且安排董太后的侄儿董重为骠骑将军。这两个安排,基本可以看做是在为立董太后养大的、被汉灵帝喜欢的刘协为太子做准备。既然有这个打算,当然看拥护长子的何进是很大的障碍了。


御前带刀侍卫


这个问题其实从人性上来解读,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看待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的时候,其实人性也是值得我们分析和解读的。

平时大臣想要见皇帝只能靠皇帝召见或者是上朝的时候才能见到。而太监他们都在皇宫服侍帝王时刻都是在帝王身边的,更加不用皇帝身边的心腹太监了。他们都是跟着帝王很久了的,他们也懂帝王心思会迎合皇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人做帝王都是选择相信跟了自己这么久的心腹太监,而不会相信自己不太熟悉和不是很了解的大臣


小黄论道谈双创


因为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对皇帝忠心耿耿!宦官有身体残缺,一般对皇位没有夺位妄想。所以汉灵帝信任宦官,让宦官做了西园八校尉的最高长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