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沙河,傳統村落秀太行

沙河,傳統村落秀太行

沙河市十里亭鎮上申莊村農戶家影壁牆上書法字香滿院。

沙河市位於河北省西南部中太行東麓,西銜太行,群峰競秀,溝壑縱橫,植被豐茂;中載丘陵,連綿起伏,礦藏豐富,梯田如畫;東吻平原,一望無垠,阡陌交互,土肥水美。在沙河市的丘陵與深山區接合部,星羅棋佈著幾十個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的村貌與建築各具特色,遠遠望去如詩如畫,如煙如霞。倘若走進傳統村落深處,用石塊或藍磚壘砌的古民居、被鞋底踩磨得鋥光瓦亮的石板街巷、造型迥異的石拱橋、綠廕庇日的古樹木……村裡的一切似乎都在向人展示著一種神秘、悠遠、雄渾的中太行農村的古代建築美。飄蕩在村落上空的鏗鏘鑼鼓、舞動街心廣場的妙曼秧歌、石頭院傳出“唧唧復唧唧”的機杼聲……一幅幅誘人的民俗風情畫卷在濃濃山村音符的伴奏下,像絲絲春雨濡溼著人們的鄉愁記憶,彈奏出人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樂章……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2012年,沙河市王硇村被公佈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王硇村南側是一座海拔918米的紅楓山。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惠帝建文修建紫禁城時,原籍四川成都府兩岡村的鎮京總兵王得才奉旨從南京往北京押運皇綱。中途遭遇響馬搶劫。王總兵懼怕朝廷問責,遂率家眷輾轉深山,置產立莊,繁衍後裔。紅楓山下遂誕生一座王硇村。就因為王硇村的祖先王得才當過武官,所以村子裡的建築物處處裸露著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防禦特點。二三十米一個拐彎的石板街巷、臨街石樓頂部建有碉樓與瞭望孔、數座宅院與宅院之間有暗道互通、臥室挖有千迴百轉的地道等,處處彰顯著戰爭防禦的智慧與策略。在沙河市境內,帶有戰爭防禦功能的傳統村落還有大坪、王茜和三王村等。

如果說,王硇村是古代戰爭防禦功能特色鮮明的傳統村落代表,那麼,冊井鄉的北盆水村就是依山傍水、因水得名的傳統村落典範。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北盆水村南鄰武安市境。村西建有小型水庫,一湖碧水倒映一座創建於唐代的古寺。隨地形彎曲而彎曲的小河環村潺湍湧流,漣漪中倒映著古民居的石牆藍瓦。兩孔古代石橋分上下兩層,高低錯落在村東口。穿過橋洞,即層層向高處拓展的石板街巷。傳統民居的建築精美到極致。用人工打磨得稜角分明的丹霞岩石塊壘砌成的院牆、從高空俯瞰連成一片的歇山布瓦屋頂、青石條疊砌的門階……村東南角一戶清代民居門前擺放著一對兒青石門宕,右側門宕鐫刻“莫如為善”,左側門宕鐫刻“還是讀書”。秀麗的楷書用無聲語言渲染著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對讀書的渴望和對人間和睦與友善的孜孜不倦追求。

在沙河市,像北盆水村這種帶有北方水鄉特點的傳統村落俯拾皆是。如第三批公佈的中國傳統村落濺凹村、第四批公佈的中國傳統村落後漸寺村和安河村、沙河市傳統村落西南溝村等。這些傳統村落無處不流動著沙河古人的審美靈性與智慧神韻。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2014年,上申莊被公佈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相傳,元朝末年,一位名叫曰璟的“潞王”膝下有十八個兒子。元明戰爭中,為避滅門災禍,“潞王”在曰姓的“曰”字中間畫了一豎,將“曰”姓改為“申”姓。同時,“潞王”又把馱在馬背上的行軍釜(俗稱銅鍋)分割為十八片,讓每個兒子各取一片,四散逃生。隨後,“潞王”跟隨一子文秀逃到今上申莊和三王村一帶居住,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元末“潞王”的強悍與智慧基因滋養了上申莊後裔。明代,上申莊村東建起石橋;清代,上申莊建成20組青磚藍瓦的莊園。每棟建築雕飾精美,做工考究。其中,位於村中間的申雲歧舊院有一個高3米,寬2.5米的影壁,影壁上方橫刻“騰蛟起鳳”,牆心磚雕草書古體詩,兩翼磚雕對聯,上聯“抱琴觀鶴去”,下聯“枕石待雲歸”。遙想當年,創建宅院的主人一定是按照自己意願,將他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和著灰漿砌進了傳統村落的青磚藍瓦間。

沙河市的傳統村落不僅承載著震撼人心的傳統建築美,也承載著雋永、靚麗的太行風情與民俗文化之美。

柴關鄉西溝村坐落在一個四面環山的溝谷中,2016年被公佈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西溝村至今傳承著中太行東麓古老的婚俗禮儀。相傳,西周時代,第一代邢侯姬苴的父親被稱為“周公”。後來,周公做了天上神仙,他的陰體下凡投胎到尹太公家,成為尹太公的女兒,人稱桃花女。由此,演繹出一段離奇古怪的婚俗故事。據說,西溝村古代的婚俗禮儀,就是來源於周公與桃花女的婚俗故事情節。銅鑼開道,嗩吶鳴樂,旗羅傘扇,食籮跟隨,新郎披紅戴花騎毛驢在前,新娘耳鬢簪花,頭戴鳳冠,身穿羅裙,腳踩紅鞋,端坐花轎廝跟。送親隊伍中有扛門簾的、拎包袱的、端餃子的,一干人馬浩浩蕩蕩,喜氣洋洋……古老的石板街上,詮釋著當代西溝人對傳統民俗風情的珍愛與眷戀。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不可剝離的重要組成部分。白塔鎮樊下曹村是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據明清《沙河縣誌》記載,東漢末年,古鉅鹿人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角在邢臺廣宗戰敗,黃巾軍的一支殘餘武裝逃匿樊下曹村東黑山一帶,繼續招兵買馬,試圖東山再起。是時,黃巾軍殘部經常在黑山一帶操練兵馬。因此,這一帶就誕生出幾個後綴“下操”(注:沙河方言中,將部隊訓練稱“下操”。後訛為“下曹”)字樣的村名(林下曹、張下曹、王下曹、樊下曹)。黃巾軍首領張角始創太平道,東漢末年以醫術+巫術嘯聚徒眾。至今,樊下曹村仍傳承著原始巫文化的一種形式——儺戲。每年農曆正月十六,夜幕降臨,全村男女老幼走出家門,點燃燈籠火把,牽出由村民裝扮的大鬼、小鬼、判官、黑白無常等,徹夜狂歡。他們舉辦帶有濃厚原始巫文化色彩的表演,一是慶賀大地為農民帶來的五穀豐收;二是表達和宣揚懲惡揚善,期盼社會安寧的樸素情感。

沙河市的傳統村落還傳承有古老的龍文化表演藝術。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符號。沙河中部丘陵區自古以來是龍文化的活動中心。第四批公佈的中國傳統村落彭硇村,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舉辦龍文化藝術節表演活動。活動範圍東至沙河市區的褡褳村,中有冊井鄉全呼村,西有劉石崗鄉渡口村和柴關鄉安河、馬峪、陳硇、杜硇、彭硇等十幾個村莊。同時,波及武安市境域的三個裡店村。參加者達數萬人。2009年,沙河九龍文化祭祀儀式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是沙河市民俗文化“龍抬頭”節。這天,幾十個村子都要舉行抬龍、舞龍文藝表演活動。用綵綢捆綁“木骨”製作的“龍”,在喧天鑼鼓和悠揚嗩吶的伴奏下,在秧歌、跑驢、獅舞、拉碌碡、跑旱船等民間藝術表演氛圍的烘托中,由幾十個人共同發力舞動的“龍”上下翻飛,騰空翱翔,氣勢十分壯觀。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如果說,街巷和民居建築是傳統村落的骨架,鄉村風情和民俗文化就是傳統村落的靈魂。那麼,民間傳統技藝自然應該成為傳統村落致富的有力抓手。

2012—2017年,沙河市先後有16個村莊被公佈為中國傳統村落。在這些已公佈的中國傳統村落中,幾乎村村傳承著民間手工技藝。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沙河土布織造工藝始於清代之前。1937年,“七七”事變後,沙河西部開闢為八路軍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據地。八路軍129師和沙河縣抗日獨立營、區幹隊等革命武裝經常活躍在柴關、渡口、孔莊一帶山區。為支援抗日根據地工作,凡是根據地的農村都建有紡紗、織布、做軍鞋的婦女組織。公佈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的王硇村更是組織婦女紡紗、織布的抗日模範村。為加快紡紗進度,王硇村的進步留學回國學生王樹楠親手研製成功一部多輪多軸紡車,大幅度提高了紡紗、織布功效,為支援抗戰作出有益貢獻。大約清代中葉,四匹繒布織造技藝傳入沙河。現在,沙河西部山區多個村莊建有家庭織布廠,織出床罩、被罩、沙發罩和電視機罩等上百個花色品種,形成規模產業。產品投放市場後,頗受顧客歡迎。2007年,沙河四匹繒布織造技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民間彩繪源遠流長。沙河彩繪源於道教建築裝飾。彩繪立意崇尚“靈山秀水”“天人合一”。選用顏色以紅、綠、藍、黃為主色調,以表現“福祿壽”“五穀豐登”“蓮藕魚”“松竹梅”和古裝戲曲人物等為題材。濃墨重彩,畫風熱烈、紅火、喜慶。第三批公佈的中國傳統村落樊下曹村和沙河市傳統村落馬峪村、南臺溝村、三王村等至今傳承彩繪門樓、彩繪神像、彩繪門簾等技藝。其中,樊下曹村和馬峪村、三王村彩繪藝人創作的作品,投放市場後成為熱銷商品,為畫者帶來可觀經濟效益。

傳統村落中除承載著四匹繒布織造、彩繪技藝外,還有剪紙、荊編、柳編、草編、麻線布鞋、木梳製造、木雕根雕等傳統手工技藝。在群星薈萃的傳統技藝項目中,“針篳”是一項罕存的民間手工技藝。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針篳”,俗稱刺繡,屬於沙河農村傳統“女紅”的一種表現形式。傳統“針篳”不同於當代“十字繡”。“針篳”用料為綢緞,工具有竹篾做成的圓形撐子、繡花針、七彩絲線等。古代,“針篳”常用來為達官顯貴和富家女子繡製衣裙服飾。後來,發展到民間,常用來製作嬰兒斗篷、貓頭鞋、鞋墊、枕套、古裝戲服等。第四批公佈的中國傳統村落城灣村有一位七旬婆婆繡得一手好花,她繡制的貓頭鞋、鞋墊等已成為周邊村民的搶手貨。由此可見,傳統“針篳”工藝有著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毋庸置疑,沙河市的傳統村落承載著中太行五千年的農耕文明,是兼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類生產和生活基地。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沙河市正在制定和完善各項傳統村落保護政策,進一步加強科學規劃,不斷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千方百計為農民創造脫貧致富條件。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沙河市傳統村落枯枝吐新芽,綠葉映太行,正以累累碩果喜迎“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鄉村振興新生活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