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沙河市十里亭镇上申庄村农户家影壁墙上书法字香满院。

沙河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中太行东麓,西衔太行,群峰竞秀,沟壑纵横,植被丰茂;中载丘陵,连绵起伏,矿藏丰富,梯田如画;东吻平原,一望无垠,阡陌交互,土肥水美。在沙河市的丘陵与深山区接合部,星罗棋布着几十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的村貌与建筑各具特色,远远望去如诗如画,如烟如霞。倘若走进传统村落深处,用石块或蓝砖垒砌的古民居、被鞋底踩磨得锃光瓦亮的石板街巷、造型迥异的石拱桥、绿荫蔽日的古树木……村里的一切似乎都在向人展示着一种神秘、悠远、雄浑的中太行农村的古代建筑美。飘荡在村落上空的铿锵锣鼓、舞动街心广场的妙曼秧歌、石头院传出“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一幅幅诱人的民俗风情画卷在浓浓山村音符的伴奏下,像丝丝春雨濡湿着人们的乡愁记忆,弹奏出人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乐章……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2012年,沙河市王硇村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王硇村南侧是一座海拔918米的红枫山。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惠帝建文修建紫禁城时,原籍四川成都府两冈村的镇京总兵王得才奉旨从南京往北京押运皇纲。中途遭遇响马抢劫。王总兵惧怕朝廷问责,遂率家眷辗转深山,置产立庄,繁衍后裔。红枫山下遂诞生一座王硇村。就因为王硇村的祖先王得才当过武官,所以村子里的建筑物处处裸露着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防御特点。二三十米一个拐弯的石板街巷、临街石楼顶部建有碉楼与瞭望孔、数座宅院与宅院之间有暗道互通、卧室挖有千回百转的地道等,处处彰显着战争防御的智慧与策略。在沙河市境内,带有战争防御功能的传统村落还有大坪、王茜和三王村等。

如果说,王硇村是古代战争防御功能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代表,那么,册井乡的北盆水村就是依山傍水、因水得名的传统村落典范。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北盆水村南邻武安市境。村西建有小型水库,一湖碧水倒映一座创建于唐代的古寺。随地形弯曲而弯曲的小河环村潺湍涌流,涟漪中倒映着古民居的石墙蓝瓦。两孔古代石桥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在村东口。穿过桥洞,即层层向高处拓展的石板街巷。传统民居的建筑精美到极致。用人工打磨得棱角分明的丹霞岩石块垒砌成的院墙、从高空俯瞰连成一片的歇山布瓦屋顶、青石条叠砌的门阶……村东南角一户清代民居门前摆放着一对儿青石门宕,右侧门宕镌刻“莫如为善”,左侧门宕镌刻“还是读书”。秀丽的楷书用无声语言渲染着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对读书的渴望和对人间和睦与友善的孜孜不倦追求。

在沙河市,像北盆水村这种带有北方水乡特点的传统村落俯拾皆是。如第三批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溅凹村、第四批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后渐寺村和安河村、沙河市传统村落西南沟村等。这些传统村落无处不流动着沙河古人的审美灵性与智慧神韵。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2014年,上申庄被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相传,元朝末年,一位名叫曰璟的“潞王”膝下有十八个儿子。元明战争中,为避灭门灾祸,“潞王”在曰姓的“曰”字中间画了一竖,将“曰”姓改为“申”姓。同时,“潞王”又把驮在马背上的行军釜(俗称铜锅)分割为十八片,让每个儿子各取一片,四散逃生。随后,“潞王”跟随一子文秀逃到今上申庄和三王村一带居住,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元末“潞王”的强悍与智慧基因滋养了上申庄后裔。明代,上申庄村东建起石桥;清代,上申庄建成20组青砖蓝瓦的庄园。每栋建筑雕饰精美,做工考究。其中,位于村中间的申云歧旧院有一个高3米,宽2.5米的影壁,影壁上方横刻“腾蛟起凤”,墙心砖雕草书古体诗,两翼砖雕对联,上联“抱琴观鹤去”,下联“枕石待云归”。遥想当年,创建宅院的主人一定是按照自己意愿,将他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和着灰浆砌进了传统村落的青砖蓝瓦间。

沙河市的传统村落不仅承载着震撼人心的传统建筑美,也承载着隽永、靓丽的太行风情与民俗文化之美。

柴关乡西沟村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沟谷中,201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西沟村至今传承着中太行东麓古老的婚俗礼仪。相传,西周时代,第一代邢侯姬苴的父亲被称为“周公”。后来,周公做了天上神仙,他的阴体下凡投胎到尹太公家,成为尹太公的女儿,人称桃花女。由此,演绎出一段离奇古怪的婚俗故事。据说,西沟村古代的婚俗礼仪,就是来源于周公与桃花女的婚俗故事情节。铜锣开道,唢呐鸣乐,旗罗伞扇,食箩跟随,新郎披红戴花骑毛驴在前,新娘耳鬓簪花,头戴凤冠,身穿罗裙,脚踩红鞋,端坐花轿厮跟。送亲队伍中有扛门帘的、拎包袱的、端饺子的,一干人马浩浩荡荡,喜气洋洋……古老的石板街上,诠释着当代西沟人对传统民俗风情的珍爱与眷恋。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不可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塔镇樊下曹村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据明清《沙河县志》记载,东汉末年,古巨鹿人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在邢台广宗战败,黄巾军的一支残余武装逃匿樊下曹村东黑山一带,继续招兵买马,试图东山再起。是时,黄巾军残部经常在黑山一带操练兵马。因此,这一带就诞生出几个后缀“下操”(注:沙河方言中,将部队训练称“下操”。后讹为“下曹”)字样的村名(林下曹、张下曹、王下曹、樊下曹)。黄巾军首领张角始创太平道,东汉末年以医术+巫术啸聚徒众。至今,樊下曹村仍传承着原始巫文化的一种形式——傩戏。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幼走出家门,点燃灯笼火把,牵出由村民装扮的大鬼、小鬼、判官、黑白无常等,彻夜狂欢。他们举办带有浓厚原始巫文化色彩的表演,一是庆贺大地为农民带来的五谷丰收;二是表达和宣扬惩恶扬善,期盼社会安宁的朴素情感。

沙河市的传统村落还传承有古老的龙文化表演艺术。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沙河中部丘陵区自古以来是龙文化的活动中心。第四批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彭硇村,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举办龙文化艺术节表演活动。活动范围东至沙河市区的褡裢村,中有册井乡全呼村,西有刘石岗乡渡口村和柴关乡安河、马峪、陈硇、杜硇、彭硇等十几个村庄。同时,波及武安市境域的三个里店村。参加者达数万人。2009年,沙河九龙文化祭祀仪式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沙河市民俗文化“龙抬头”节。这天,几十个村子都要举行抬龙、舞龙文艺表演活动。用彩绸捆绑“木骨”制作的“龙”,在喧天锣鼓和悠扬唢呐的伴奏下,在秧歌、跑驴、狮舞、拉碌碡、跑旱船等民间艺术表演氛围的烘托中,由几十个人共同发力舞动的“龙”上下翻飞,腾空翱翔,气势十分壮观。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如果说,街巷和民居建筑是传统村落的骨架,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就是传统村落的灵魂。那么,民间传统技艺自然应该成为传统村落致富的有力抓手。

2012—2017年,沙河市先后有16个村庄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在这些已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几乎村村传承着民间手工技艺。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沙河土布织造工艺始于清代之前。1937年,“七七”事变后,沙河西部开辟为八路军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八路军129师和沙河县抗日独立营、区干队等革命武装经常活跃在柴关、渡口、孔庄一带山区。为支援抗日根据地工作,凡是根据地的农村都建有纺纱、织布、做军鞋的妇女组织。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王硇村更是组织妇女纺纱、织布的抗日模范村。为加快纺纱进度,王硇村的进步留学回国学生王树楠亲手研制成功一部多轮多轴纺车,大幅度提高了纺纱、织布功效,为支援抗战作出有益贡献。大约清代中叶,四匹缯布织造技艺传入沙河。现在,沙河西部山区多个村庄建有家庭织布厂,织出床罩、被罩、沙发罩和电视机罩等上百个花色品种,形成规模产业。产品投放市场后,颇受顾客欢迎。2007年,沙河四匹缯布织造技术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民间彩绘源远流长。沙河彩绘源于道教建筑装饰。彩绘立意崇尚“灵山秀水”“天人合一”。选用颜色以红、绿、蓝、黄为主色调,以表现“福禄寿”“五谷丰登”“莲藕鱼”“松竹梅”和古装戏曲人物等为题材。浓墨重彩,画风热烈、红火、喜庆。第三批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樊下曹村和沙河市传统村落马峪村、南台沟村、三王村等至今传承彩绘门楼、彩绘神像、彩绘门帘等技艺。其中,樊下曹村和马峪村、三王村彩绘艺人创作的作品,投放市场后成为热销商品,为画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传统村落中除承载着四匹缯布织造、彩绘技艺外,还有剪纸、荆编、柳编、草编、麻线布鞋、木梳制造、木雕根雕等传统手工技艺。在群星荟萃的传统技艺项目中,“针筚”是一项罕存的民间手工技艺。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针筚”,俗称刺绣,属于沙河农村传统“女红”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针筚”不同于当代“十字绣”。“针筚”用料为绸缎,工具有竹篾做成的圆形撑子、绣花针、七彩丝线等。古代,“针筚”常用来为达官显贵和富家女子绣制衣裙服饰。后来,发展到民间,常用来制作婴儿斗篷、猫头鞋、鞋垫、枕套、古装戏服等。第四批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城湾村有一位七旬婆婆绣得一手好花,她绣制的猫头鞋、鞋垫等已成为周边村民的抢手货。由此可见,传统“针筚”工艺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毋庸置疑,沙河市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太行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是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基地。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沙河市正在制定和完善各项传统村落保护政策,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千方百计为农民创造脱贫致富条件。

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沙河市传统村落枯枝吐新芽,绿叶映太行,正以累累硕果喜迎“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乡村振兴新生活的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