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身为蜀汉猛将,身名显贵,却还是死于刘备之手

蜀汉昭烈帝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四处寄人篱下,后期得到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臣,合关羽,张飞,魏延等武将,命运急速逆转,于公元208年得荆州,211年取益州,219年夺汉中,终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鼎足之资。可好景不长,汉中刚夺下不久,荆州生变,前将军关羽孤军北伐,败走麦城,孙权背弃盟约,袭取荆州。紧接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发动夷陵之战,结果败于陆逊火烧连营,刘备悲愤交加,死于白帝城。蜀汉自此成为三国最弱势的一方,势力被锁死在益州、南中、汉中三地,终其一朝也踏不出阳平关。荆州之失,向来被看成是蜀汉由盛转衰的憾事,刘备不仅失去了荆州团队,连刘备最先打下来的基业,北伐中原的荆州路线也尽入孙权之手。由荆州引发的夷陵之战又生生消耗掉了刘备穷尽半生才建立起来的人力储备,刘备也无力回天,只好白帝托孤,将光复江山的重任留给后来人了。

刘备219年五月夺汉中,七月,远在荆州的关羽则率军北上,我认为早在刘备出征益州前,是和关羽有过密令的,即夺下益州后必定和曹操会有一场血战,而到了这个时候,关羽的荆州军就必须起到牵制曹魏中部荆襄势力的作用,但时机为何时,则由刘备决定,关羽实行。结果刘备攻下了汉中,虽然损耗极大,但还没有动用到关羽的荆州军,后面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这时候暗令的实行和封将的明令应该是一起到达,目的就是要关羽出兵佯攻襄阳,牵制曹魏力量,而汉中则乘机休养生息,做好防御准备。时机已到,关羽率荆州精锐出征襄阳,这场战本是佯攻,虚张声势而已,可惜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困吕常在襄阳,紧接着又斩杀大将庞德,水淹于禁七军,曹魏荆州守将投降,孙狼作乱,响应关羽,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一场佯攻变成了明攻,关羽过于急进,调荆州守军补充军备,企图扩大胜利的果实,此时,曹魏暗中联络孙权,共击关羽,孙权应予,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关羽此时已成骑虎之势,徐晃率军驻南阳,曹操已打算统兵亲征,甚至连镇守淮南的张辽也已确立为对抗关羽的后备军了。在后无归路,前有强敌的情况下,关羽败走麦城,当年十二月,关羽奔走临沮,被擒,和其子关平一起被杀,荆州重镇尽失。

身为蜀汉猛将,身名显贵,却还是死于刘备之手

败走麦城

关羽在围襄樊不利时,曾多次要求刘封、孟达出兵相助,但二人以上庸新占,未敢出兵为由拒绝了,这个也成为了刘备杀刘封的一个原因,但当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公元219年五月,刘备占汉中,派刘封、孟达攻克上庸郡,委任刘封为副军将军,镇守上庸。这时离关羽在八月秋水淹七军也只不过过了三个月,上庸还说不定有曹魏势力蠢蠢欲动,若刘封派兵,少了无意义,多了上庸守备力量不足,最后可能连上庸都丢了。何况刘封派兵,谁带?孟达本就是刘璋手下,而且刘备信不过益州派系的人,处处提防着他们,陈寿对于这个写的很隐晦:“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于上庸。”字面上解释是刘备担心孟达难担大任,所以才派刘封一同进攻上庸,可为什么是阴恐呢,我认为是害怕,害怕孟达攻下上庸后反戈相向,毕竟当时天下的局势还是曹强刘弱,曹操又有汉献帝这个汉室正统王牌在手,孟达反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才令刘封走水路,直下上庸,就是为了预防万一。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明,刘封也不能带兵,刘封一不在上庸,难保孟达有什么想法,毕竟当时从地理位置看,上庸离曹魏更近一点。那刘封孟达一起带兵呢?那更行不通了,上庸太守申耽本就是降将,投降后任上庸太守,其弟申仪任西城太守,上庸一共三郡,其中两郡就在申氏兄弟手上,申氏兄弟管理上庸已经长达三十年,无疑是公认的“上庸王”了,即使申耽始终忠于汉朝刘氏,只接受朝廷的诏令,毫无抵抗就投降了刘备,甚至把自己的家眷都送入成都为质。可曹操也有汉献帝在手,那才是正统的汉室继承人,刘备的汉中王是自封的。至於家眷,在危急的情况下,难保也会弃车保帅,之后申仪反叛,赶刘封回成都,归入曹魏,也证实了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道理的。刘备不敢赌,刘封也不敢赌,况且刘封是刘备亲封的副军将军,职责就是镇守上庸,保护益州东部,地位和关羽在同一等级,在没有刘备明令的情况下贸然出兵,输了死路一条,即便赢了,也免不了一条擅离职守的罪名,要是引起刘备的猜忌之心,那就更是麻烦加麻烦了。种种原因,使得刘封顾虑颇多,以至没有出兵相助,但这也似乎怪不到刘封头上,究其原因还是刘备、关羽行动太急,太快了,从夺汉中、上庸到关羽败走麦城,前后不过半年时间,说句玩笑话,刘封刚进上庸,连城里的官员、世族豪强可能还没认识完呢。立足未稳,根基未深,此时出兵实在太过冒险了。

身为蜀汉猛将,身名显贵,却还是死于刘备之手

上庸

关羽死后,刘备悲恸不已,言语间应该有指责刘封、孟达不救关羽之意,刘封也因为这件事,也是很埋怨孟达的,两人从此貌合神离。公元220年,孟达叛刘,文帝曹丕派徐晃、孟达和夏侯尚攻打上庸,申氏兄弟背叛刘封,导致刘封兵败。孟达在兵围上庸曾想劝降刘封,但刘封严词不受,在魏军猛攻下,刘封只能弃城而逃,在刘封一路风尘仆仆地回到成都后,等待他的并不是刘备的安慰,而是刘备的两项指责:欺凌孟达和不救关羽。注意了,这里欺凌孟达是在不救关羽之前的罪名之前的,也就是说,在刘备心中,其实也默认了刘封当时不出兵的做法,另外,如果真的痛恨刘封,那应该在当时就召他回来,而不是等刘封败回成都后重提旧事,也就不会有后面欺凌之事了。至于欺凌孟达,当时可能是有埋怨,但还说不上欺凌,孟达在反叛后还是想要劝降刘封的,如果劝降成功,那两人就是同朝为官了,你会容忍一个欺负过你的人整天在你面前晃来晃去吗,肯定是想方设法的能死他啦!所以说,这两条罪名只是刘封被赐死的兩個次要原因,主要的罪名其实任何人都知道,但谁都不说,也是谁都不能肯定的。

那刘封的主要罪名到底是什么,至于杀掉吗?这么多功都还抵不过这一个过吗?

身为蜀汉猛将,身名显贵,却还是死于刘备之手

赐死刘封

其实刘封的主要罪名是从古到今逃脱不出的一个怪圈,那就是他的身份。刘封是刘备养子,而且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日盛,被刘备封为封疆大吏,镇守边境。像刘封这样一个人,在乱世,往小了说可以做将军,志向更高的可以做诸侯,如果再加上野心的话,甚至可以做皇帝了。刘封虽是养子,但古代养子和嫡子一样也是有继承权的,往近了说,魏明帝曹睿不就立了他的养子曹芳为后继者吗。盛世也有养子继承权力的,何况乱世,谁的枪杆子硬,谁就能做主,即便有诸葛亮等忠臣在,但刘封当时正值壮年,就算做不成蜀汉皇帝,难保割据一方,为蜀汉边境之患尔。

刘备当时已近天命之年,对继任者的平稳上位不能不考虑周详,而刘封是刘备养子,也是长子,论资排辈,刘封也是有资格继承刘备事业的。不得不说,刘备在继承人这一问题上,他做的比曹操都要狠,想的比孙权更要远,本人还是逃不出子承父业,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要更加偏爱的,哪怕这个养子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他忠心不二,那也是芝兰当道,不得不锄。相比刘备费尽心思,想出两条罪名来赐死刘封,诸葛亮倒是直接了断,说出了刘封骁勇,性格刚烈,刘备死后恐怕不能驾驭,这句话可谓盖棺定论,刘封的赐死完全就是因为身处权力的中心,自己能力太大,性格太直,可惜又是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为了蜀汉江山的长治久安,刘备也只能罗织罪名,将其赐死。

刘封死前,说:悔不听孟子度之言,致于今日。刘备听说之后,痛惜流泪,或许在刘备心中,也是真心疼爱过这个养子的,对自己罗织罪名,也是有一丝愧疚的,但在权力斗争面前,父子之情再深也是敌不过这个千百年来人人都逃脱不出来的怪圈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