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到晚上天就變黑了?

M豆豆有趣


地球上依靠的主要是太陽的光和熱,我們地球每24小時就自轉一圈,就有了白天和黑夜。除了太陽,太空中最亮的天體就要數月亮了,但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芒,太陽照射到的地方,我們就看到很亮,沒照射到的地方就很暗,所以月有陰晴圓缺。月亮並不是鏡子,只是像地球戈壁灘一樣的沙礫和岩石,都能反射出這樣的光芒。

天上的星星除了太陽系幾個大的行星也能看見外,都是本身發光發熱的恆星。按道理這些恆星都是很亮的,就是紅巨星也比月亮要亮得多,但由於距離太遠了,所以只能發出一點星光。太陽離我們有約1.5億公里,在太陽系距離單位就是一個天文單位,宇宙尺度最少都以光年計,就是8光分,也就是說太陽的光線照射到這裡需要8分鐘的時間。

而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離我麼有4.22光年,一光年的距離是9.46萬億公里,隨便算一下,這個距離比太陽遠了約27萬倍。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一個1000瓦的燈泡你能在100米遠的地方能看見書,把它移動27萬倍,就是到了2.7萬公里的地方,差不多繞地球大半圈了,你還能看到那盞燈嗎?而且比鄰星還是個紅矮星,相對比太陽的亮度要差一些,看起來就更暗淡了。

其餘的恆星就離得更遠了,所以夜晚我們就只能看到一片星光,只有月亮出來的時候,才能有一片皎潔的輝光。這是因為月亮離我們才38萬公里,比太陽離地球近了約4000倍。這正是我們這個地球迷人之處,白天陽光燦爛,夜晚星光閃爍,朝花夕拾,晝夜更替,有了多少詩情畫意。如果一直亮如白晝,所有的星光都變成一個個太陽,那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就是再有一萬個后羿也沒辦法了。


時空通訊


看到這道題,請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

為什麼晚上天黑呢?

因為是晚上啊,白天就不會黑了啊。

地球位於太陽系,地球是行星,而且是岩石行星,自己不會發光不透明。地球的光芒來自太陽系的主星,唯一一顆恆星,太陽時刻發生著核聚變反應,為地球帶來了光和熱。

地球上之所以產生晝夜交替,根本原因是因為地球除了公轉以外,還有著自轉。

如果沒有地球自轉,地球上就不會有黑夜和白天的交替,只有一側永久黑夜,一側永久白天。

宇宙中這麼多恆星,夜晚我們地球也可以接受到別的恆星光線啊?

因為宇宙實在是太大了,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約1.5億千米。夜晚我們看到的天空,幾乎所有的都是恆星,距離地球第二近的恆星是半人馬座比鄰星,距離地球約4.2光年。什麼意思?光的速度,都需要4.2年,也就是我們現在接受到的比鄰星的光芒,是其4.2年以前發射出來的。

宇宙很大,地球確實可以接收到來自其他恆星的光芒,但是距離實在是太遠了,對於地球影響很小很小,主要給地球提供光和熱的是我們太陽系的老大。

再加上地球上看到的光再傳播過程中,還要經過大氣層,而大氣層會吸收、反射和折射一部分光。

簡單回答,祝好!


地理愛好者


首先,即使恆星死亡,它發出的光線還是會繼續傳播,所以即使地球與其他的恆星距離很遠、即使很多恆星已經死去,但是黑夜裡,我們仍然後接收到很多恆星發出的光,這點是肯定的。

假設宇宙是向四面八方無限延伸、各向同性,那麼就可以用這樣一個簡單地模型來分析這個問題,恆星相當於一個點光源,其在單位時間內釋放的能源E,由於空間本身不會儲能,所以在距離其R的地方,單位面積上接受的能量已經被分成了4πR²份,所以恆星到達地球的光線產生的平均能量密度是有限的。

同時,由於人類自身眼睛是存在極限的,太過明亮或者太過黑暗,都無法看清的,並不是夜晚就沒有光線。是因為白天,人類接受的是太陽加其他的恆星的光線,夜晚不再接受太陽的光線,所以造成人類在白天能看清事物,但在夜晚伸手不見五指。身邊的很多動物晚上也能事物這也是證據。

而如果說宇宙恆久存在且無限大,那麼無限多的恆星發出的光線是否會在疊加之下將宇宙加熱到很高的溫度,而地球夜晚也會變得透亮呢?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確定的結論。我們用N表示恆星的數量,Ei表示每個恆星單位時間發出的能量,Ri表示每個恆星到達地球的距離,那麼Ei/4πRi²(i=1~N)的和也一定是無限大的。


不過遠處恆星的光線會被星雲、塵埃等星際物質吸收減弱,無法全部到達地球。同時,如果宇宙並不是無限大的,或者並不是恆久存在的,那麼有限的宇宙中恆星能送達地球的光肯定也是有限,那麼題主的問題也就如上文回答的樣子。


科普團


十九世紀有個天文學家叫奧伯斯,首先對夜晚為什麼黑提出質疑。按他的觀點,如果宇宙是無限大的,那麼在地球上人們目力所及的每一個方向上都有無數顆恆星。即使這些恆星距離地球遙遠,光線到達地球后已經變得很弱很弱,但架不住多呀,架不住無窮多呀。這麼多恆星光線加在一起,就是不小的亮度。整個夜空每個方向都應該是明亮的。乍一看有些道理,細一琢磨,不是那麼回事。

每個星球都是有大小的。如果某個方向我們看去,首先遇到一個不發光的星體,或者一個雖然發光但是很弱,或者距離很遠傳到地球已經不能讓我們眼睛看到了。那麼在它後面無論有多少恆星在放光,都會被它擋住。我們設想在宇宙中,我們朝每個方向看去,如果首先碰到一顆可以被地球接收到光線的星星,那裡就是一顆星星。如果首先碰到一顆不發光的星體,或者雖然發光但光線不足以讓地球人看到,那裡就是黑暗,而不管這個星體後面有多少發光的星體。


多維觀世界


這個問題在中國古代就有定論,道家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就是混沌,混沌炸裂為二就是陰陽,陰陽演化為三維天地,空間萬物,所有生命只是寄生在陰陽之中的生物,所以白天為陽,夜晚為陰就是黑暗,這就是天道


緣來是你171611229


你拿了兩張圖,說明不是每天的夜晚是黑色的,有十五時候,明亮的月光。有晴朗夜裡,繁星點點的藍天。也有紙醉金迷的都市之燈光。總之,沒有光,就會漆黑一片。


麥麥來道


首先確定,黑色是因為沒有光子或者說光子的密度不足以引起人的宏觀感應,既看不到。


白天,天空不是黑的是因為太陽發出的光子佈滿天際,達到能引起人感官的程度,而夜晚,觀察者處於太陽光子無法到達的地方。


宇宙是無限的,但是宇宙的年齡是有限的,光子的飛行是需要時間的,雖然光速很大。所以無數的星星發出的無數的光子,在我們抬頭仰望的時候,只有有限的來到地球,雖然光子的數量很大,但不是無限(這是關鍵),這些有限的光子不足象太陽一樣點亮天空。所以在太陽的光子照不到的黑夜,天空是黑色的。


蜥蜴小哥有話說


為什麼晚上會天黑?

\n


\n

在宇宙星空畫兩個大球,一個的半徑比另一個大一倍,包含星星的數量是後者的四倍。光的亮度與半徑成平方反比,所以在其中一個球殼上的觀察者應該與另一個球殼上的觀察者覺得一樣亮。這樣,無論從哪一個方向看天空,視線都會碰到星星。而且由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天空要一樣亮,不管白天黑夜。但實際上夜空卻是黑的。這個悖論由舍騷正式提出。後來奧爾伯斯重新發現,他在68歲時突然不知道為什麼晚上會天黑


\n


\n


\n


\n

奧伯斯是19世紀德國的一位天文學家,也是一位醫生。白天,他行醫,晚上就觀察星星。他發現了5顆彗星,並提出了彗星尾形成理論。但是,他提出的一個悖論,至今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n


\n

奧伯斯指出,按照靜止、均勻、無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佈著無數個均勻分佈的發光恆星,儘管距離越遠,單個恆星的亮度越小,但考慮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點的光照總和,以及近距恆星對後面星光的遮掩效應,整個天空就和太陽一樣明亮,而實際上夜空卻是黑的。理論與實際觀察結果就是這樣矛盾。簡單地說,黑夜應是白夜。

\n


\n

早在奧伯斯之前,另一位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就認為,如果天空的星星無限多,夜晚的星空就應該是亮的。不論是奧伯斯,還是開普勒,他們雖然提出了問題,卻無法回答問題。理論和實際相矛盾,必有原因。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n


\n

為了解決奧伯斯悖論,天文學家提出了多種理論加以解釋,但都不能自圓其說。直到今天,仍然莫衷一是,成為一個難解的謎。

\n


\n

有的天文學家認為,星空中存在著吸光物質,吸光物質吸收了來自恆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來;有人則認為奧伯斯的理論是根據恆星均勻分部在宇宙中計算出來的,而實際上恆星分佈並不均勻,有的星區恆星多,有的星區恆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區和暗區,而地球就處在暗區,所以,天空是黑的。還有人認為,奧伯斯的悖論是對的,但奧伯斯假定了恆星永遠在那裡發光,實際上有的恆星已經“死亡”,不發光了。遙遠的恆星在“死亡”之前發出的光尚未到達地球,所以,地球上的星空是黑的。

\n


\n

還有人用大爆炸理論解釋這一現象,認為大爆炸後出現了許多星雲,逐漸凝聚成各種天體,宇宙不斷向外膨脹,大量恆星遠離地球而去,這些恆星的光也不能到達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這些理論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釋奧伯斯悖論。

\n


\n

奧伯斯認為,宇宙是無限的說法不科學,如果宇宙是無限的,恆星與恆星之間就不會有暗區,地球上空就不會是黑的,而且要比白天還要亮得多。但現代天文學知識告訴我們,宇宙的確沒有盡頭。如果有盡頭,盡頭那邊又是什麼?

\n


\n

奧伯斯的悖論提出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儘管天文學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可是仍然沒有能夠提供科學的答案。既然地球上白夜和黑夜的問題無法推翻奧伯斯理論,唯一的辦法是尋找最終的事實根據,來解釋這個矛盾。看來,只有等待到21世紀了。

\n


\n


\n


\n

另一個反對無限靜止宇宙的異見通常是歸功於德國哲學家亨利希·奧勃斯,1823年他發表了這個理論。事實上,牛頓的同時代的一些人已經提出過這個問題。甚至奧勃斯的文章也不是貌似有理地反駁這模型的第一篇。不管怎麼說,這是第一篇被廣泛注意的文章。這無限靜止模型的困難,在於幾乎每一道視線必須終結於某一恆星的表面。這樣,人們可以預料,整個天空甚至在夜晚都會像太陽那麼明亮。奧勃斯反駁說,遠處恆星的光線由於被它所穿過的物質吸收所減弱。然而如果真是如此,這相干的物質將會最終被加熱到發出和恆星一樣強的光為止。唯一的能避免整個天空像太陽那麼亮的結論的方法是,假定恆星並不是永遠那麼亮,而是在有限久的過去才開始發光。這種情況下,吸光物質還沒加熱,或者遠處恆星的光線尚未到達我們這兒。這使我們面臨著是什麼首次使恆星發光的問題。


趙景盛


先答第二個問題,以太陽為參照地球的晚上就是陽光的背面;晚上(以無月日為例)除了星光看不到天空的顏色,也就是說太空也是黑的。所以晚上天是黑的。第一個問題,晚上我們看到無數顆星星的亮光,誰敢說百分之百是太陽的反射光,誰又敢說其中沒有若干顆自發光星體(恆星),也就是說我們肉眼看到的無數顆星星,那怕是有一顆或多顆是自發光星體(恆星),那麼不論白天和晚上我們的地球都能接收到恆星的光線。問題是誰能證明分辨的出來其中哪顆或哪顆是恆星(或遠或近,或強光或弱光)?總的來說我們肉眼晚上看到的無數顆星星不能說沒有恆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