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代刘统勋这个人怎么样?

春华历史宇宙


刘统勋是谁呢?他是刘墉的亲爹,刘墉,就是那个“宰相刘罗锅”。其实说起来,这个刘统勋的官还要比儿子刘墉大一点呢。

刘统勋祖籍山东,康熙年间就考中了举人,到了雍正二年考中进士。刘统勋很快就成了雍正很信任和喜欢的人。

雍正时期刘统勋干过什么官呢?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詹事。

“南书房”可是个很重要的地方,皇上平时看书、办公什么的,都是在南书房。所以这个其实不算官职的“南书房行走”,就是最接近皇上的人。得到这个任务,就意味着经常陪伴着皇上,算是“贴身秘书”“机要秘书”。

“上书房”也非常重要,是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所以这个“上书房行走”,其实就是帮着老师处理各种事务的,每天接触到的都是皇子皇孙们。

“詹事”又是个什么职务呢?其实这个官职负责的事情也很重要,是皇后和太子的家中之事,算是个“大管家”。但是到了清朝这个官职并没有实权,仅仅是个挂名。

就从这其实能看出来,雍正帝是很喜欢刘统勋的,而且极有可能培养刘统勋,为下一位皇帝所用。

果然,雍正帝之后,乾隆帝继位第一年,就把刘统勋提拔成内阁学士,安排他到浙江积累工作经验。乾隆二年,又升任刑部侍郎。乾隆三年,回京工作。

但是乾隆四年的时候,刘统勋的母亲去世了,他辞官回家守孝去了。

乾隆帝一直挂念着他呢,守孝期一满,立马被叫了回来。乾隆先是让他干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活其实就是监察百官,有问题你就说。

刘统勋很快就上奏折说事儿,针对的是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其实也没啥,就是说他们权势太大,应该谨言慎行,皇上该批评就批评,不要太留面子。

咱们现在看看,刘统勋这次参奏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张廷玉和讷亲可不是一般人物,权势很大,再加上人家根本就没犯什么错误,为什么要参奏?

处理结果更值得琢磨:乾隆皇帝大大夸奖了刘统勋,认为他说得很好,还把张廷玉和讷亲革职了……

在这之后,刘统勋治水赈灾、查处贪官污吏,并很快进入到了权力中心,成为乾隆帝的心腹。

刘统勋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成绩,绝对算是个好官了。

乾隆38年,75岁的刘统勋在上朝的途中猝死,乾隆帝还亲自前往吊唁,感慨自己失去了一位肱股之臣。

其实清朝是没有“宰相”这个官职的,刘统勋的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之职,实际上就是宰相。


七追风



刘统勋字(延清)生于1698年,雍正二年进士,曾历任山东巡抚,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翰林院学士,军机大臣,官至宰相。

刘统勋生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自幼便受到诗书的熏陶。雍正年间历任了各种并不大的官职,直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得到提拔。也是在那个时候,刘统勋学习了治水之法,成为了一个治水的能臣,造福了万千百姓。刘统勋也当过皇帝的老师,因为有这层师生关系,乾隆对他的人品是相当了解的,刘统勋则决心鞠躬尽瘁以报知遇之恩。


刘统勋为官以敢于直谏闻名,在位期间惩治了许多贪官污吏,这是他备受乾隆喜爱。由于多年的积劳成疾,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猝死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纪晓岚写挽联致敬: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诗韵情怀


刘统勋是清代著名官员“刘罗锅”的父亲,字延青,号尔纯,清代山东诸城人。因直言敢谏和治水有方,受到乾隆帝所重用。刘统勋为官为人如何,我们可从《清史稿》中刘统勋传窥得一二。

(刘统勋晚年画像)

1698年刘统勋出生于陕西羌州。1724年刘统勋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直南书房、上书房,四迁至詹事。1736年,即乾隆元年,升为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1737年乾隆帝授其授刑部侍郎,留浙江。乾隆三年,还朝。乾隆四年,母忧归。1746年,因治水有方,署漕运总督。1748年,同大学士高斌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濬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不久胜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改任刑部尚书。1752年授军机处行走。1753年受帝命,刘统勋与尚书策楞一同视察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及高邮车逻坝决口之事,查处贪官污吏。1754年加太子太傅,协办陕甘总督,赐孔雀翎。时乾隆征准噶尔,刘统勋赞同将军永常退师哈密,被革职,下刑部狱,籍其家。随后乾隆皇帝从宽免罪,释其诸子。1756年授刑部尚书,暂摄河务总督,负责修筑堤坝。1757年加太子太保,赴徐州督修近城石坝。1758年调任吏部尚书。1759年升为协办大学士。1761年拜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与协办大学士兆惠查勘河南杨桥工程治理情况。次年,乾隆南巡,命刘统勋偕兆惠勘高、宝河湖入江路,疏请开引河,择地筑闸坝。1763年充上书房总师傅,兼管刑部,教习庶吉士。1773年卒。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刘统勋所书御制诗)

由上述可知,刘统勋一生为官清廉刚正,其去世时,乾隆帝视其俭素,痛叹失去了一位良臣。其筑坝治水,造福百姓。在刘统勋等大臣当政时期,乾隆朝整体上公正廉明,用人公平合理。刘统勋去世后,和珅当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贪污贿赂成风,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乾隆帝将其倚为肱股之臣,对其子恩赐举人,刘统勋几乎得到了人臣间的最高礼遇。

参考文献:

1、张其凤.刘统勋父子与乾隆皇帝[J].济南:海岱学刊,2011(2),279—294.

2、李良玉. 艺术家笔下的历史——《刘墉家族与日照》序[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1):71-73.

3、刘洁. 刘统勋“终身不失其正”的从政之路[J]. 领导科学, 2016(33):42-43.

4、赵尔巽. 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二,列传八十九)[M]. 中华书局, 1977.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王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正史记载,老刘算是个好官。这个人在吏治,治河,军事上都颇有建树,官至一品。

是个治国理政的干练之才。

刘统勋为人不畏权势,多次弹劾并调查朝廷大员,不徇私枉法,不屈服权贵,个性比较坚强。

刘统勋也比较清廉,在为数不多的清官里,他算是一个,虽然没到两袖清风的程度,但也不像别人见钱眼开。

综述,老刘是个好官,为官有作为,治国有才干,操守也不错。有诗一首相赠老刘:

内阁大学士,看我刘中堂。

平生多功绩,唯有尚书郎。

不贪与不争,两袖清风扬。

做人要学君,处事献锦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